《日月》是安意如用纯美散文式语言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中描写了一个久居北京的藏地青年三十余年人世沉浮的心灵史,讲述了主人公在西藏被收养,到北京生活和学习,融入现代大都市,求学经商,经历情感挫折,渐渐迷失自我,最终重回西藏,寻根故土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关于成长、超越、觉悟的故事。 本书是一曲融宿命与情感,历史与现实于一体的人生咏叹,故事主人公索南次仁(尹长生)的此生,恰似仓央嘉措的今世。仓央嘉措虽未在书中真实出现,但却像一个符号,贯穿了全书的始终。 小说中,现代都市的浮华虚荣与雪域高原的纯洁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亦把书中人物的命运与自己对宗教的理解和感悟相结合,使作品具有了非常深厚的哲理内涵。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光明和晦暗,如日如月,执障与觉悟,一体同源,它终将被人证得。
《当时只道是寻常》是安意如于2006年出版的一本关于纳兰性德的《饮水词》的诗词鉴赏集。 作为一代风流才子,纳兰的爱情生活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流言。在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历程中,纳兰性德有着显赫高贵的家世,惊人眼目的才气,刻骨铭心的初恋情人,美貌聪颖的红颜知己,深爱着的大家闺秀的妻子,婉转温存的妾室。此外,还有一群相待极厚的知心朋友。纳兰感性浪漫而又深情凄美的文字,表达出太多现代人深藏心底的一份对生命本身的热情渴望,对至情至爱的至死不渝情结。 尽管他的词作数量不多,因他的身份经历所限,眼界也不算开阔,但这并不妨碍纳兰词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其中尤以爱情(悼亡)词最哀感顽艳,引人共鸣。 纳兰词精华中的精华。纳兰词现存348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本书精心挑选出《饮水词》中的80多篇必读词作,以其广博绝妙的才思、优雅清丽的笔调进行感性的点评,使读者不必去刻板地通篇阅读纳兰的所有词作,就能窥见纳兰词的灵动可爱之处和纳兰性德的人生经历及丰富的内心情感。
《生命如歌》简介:若你已见证了地狱的火光,是否还能用天使般的心温暖这个世界。亲人,家园,梦想,安身立命的一切……德奥的整个世界被一场席卷布隆迪和卢旺达的大屠杀彻底粉碎。六个月残酷的逃亡,死神无处不在,放眼所见只有血红的天地和成山的尸体。机缘巧合之下,迪欧身无分文地来到了纽约。他无法与人交流,他语言一窍不通,但他却从未忘记微笑,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尽最大努力去做任何与医学有关的事情,心心念念想要在支离破碎的祖国建立医院。他知道自己还有温暖的心,他依然想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温暖这个世界…… 《生命如歌》是一部真实的记录。普利策奖得主特雷西~基德尔耗费七年的时间,跟踪采访了从两次大屠杀中死里逃生的非洲男孩德奥。 《生命如歌》是一部震撼人类心灵的好书。书中没有过多的伤感与矫情,有的是对人类残忍无度的抨击、对种族屠杀的指控、对自由与和平的赞扬,和对人性善美的追求。 德奥是一个拥有通透灵魂的人。虽然记忆因为屠杀而被烙上了仇恨的丑陋印记,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安静地诠释着自己的反抗与坚持,回归人性中那份不可磨灭的真诚。 特雷西基德尔(TK),194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英文系,是一位优秀的非虚构类文学作家。他的代表作《新机器的灵魂》(TSNM)获得了非凡的成功,荣获了普利策非虚构类大奖、美国国家图书非虚构类大奖等奖项,并受到了批评家与媒体人的极大好评。此外,他的《学童之中》(AS)曾获得肯尼迪图书奖、美国学会大使图书奖。《山外有山》(MBM)也于2004年斩获了国际报告文学奖。本书是他的最新著作。
《妩媚航班》收录了笛安自出道以来,十年间创作的优秀中短篇小说,其中不乏经典之作:第一部小说《姐姐的丛林》,对中年人的世界和成长中的情感内核的描述独特而到位,刊登在《收获》杂志上被广泛认可;将母狮子暗喻一个少女成长过程的中篇《莉莉》,获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优秀作品奖;讲述世俗生活中类似活佛一样存在的袁季的短篇《圆寂》,获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并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8年度优秀小说排行榜……更有新近创作的短篇小说《胡不归》、《舞美师的航班》等。 提到笛安的作品,收获的都是一致好评,笛安用她细致入微的精准笔触,塑造鲜活的人物,营造充沛的情感,更将成长、宽恕、美等宏大的主题分解在她所擅长的生活化的片段中,使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当中,这便是笛安的魔力。此次笛安细心编录这本文集《妩媚航班》,是她十年创作历程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合集,值得珍藏。 这是一部笛安被主流文学界认可的十年路线图,超过30万字庞大篇幅的编年史,揭示了她最真实的十年成长路程。迄今为止,笛安著书合计近五百余万字,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发行。作为《文艺风赏》杂志主编,著名作家李锐和蒋韵之女,笛安在接受采访时称,十年前的这个时候,世界对我来说就像是个寂静的旷野。十年过去了,世界对我来说已过分喧闹。我学会了保持安静,当我写下所有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那个瞬间,整个世界依然寂静如斯。
《麦琪的礼物》(也叫《圣诞礼物》)是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它通过写在圣诞节前一天,一对小夫妻互赠礼物,结果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而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爱。德拉将一头长发卖掉给丈夫祖传的金表配了表链,而丈夫吉姆却卖掉金表给德拉买了全套的梳子。悲剧式的情节让特定时代背景下夫妻之间的爱更加深刻。 圣诞节前,为了给丈夫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了祖传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比礼物更重要的东西——爱,却是无价的。 创作背景 《麦琪的礼物》创作背景之一是作者欧~亨利的生存环境。 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医生家庭。幼年丧母,15岁即浪迹社会,做过药房小伙计、牧场放羊工、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银行出纳员。1896年,他所供职的银行发现现金短缺,传讯欧~亨利。他自知清白,但有口难辩,被迫离家出逃,改名换姓,去拉丁美洲避难,历经艰辛。翌年,妻子生病,他回家探望,被捕入狱。在狱中,他担任药剂师,并开始以欧~亨利为笔名写作短篇小说。出狱后,他来到纽约,经常出入小客店、小酒家、贫民窑和下等剧院。 不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独自一人在社会中闯荡使年幼的欧~亨利过早体会到了生活得不易与艰辛。在底层社会的他不仅要为生活的琐事而操心,而且上层社会的剥夺与压榨更让他生活穷困潦倒。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欧~亨利自觉为小人物立言,自命是纽约四百多万贫民的代表。作者的生存环境与所处的阶层在《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中都有所体现。主人公所处的社会阶级以及生活的艰苦与辛酸也是欧~亨利的个人写照。 《麦琪的礼物》另一创作背景是作者欧~亨利缅怀与纪念他的爱妻阿索尔~艾斯帝斯。 艾斯帝斯酷爱文学创作,宽厚善良,温文尔雅,乐观开朗,并且能歌善舞。17年的一个晚上,波特(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先下手为强,以与强抢民女差不多的方式与艾斯帝斯结了婚,婚后二人感情不错,但由于贫困的折磨,艾斯帝斯变得体弱多病。女儿出生后,她又重病了一个多月,差点丧命。面对困境,波特无法生活下去,只好把妻女寄养在岳父家。无奈祸不单行,1896年,波特所在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波特因是出纳而被怀疑,为了避免受审,波特只身离家,流浪到美洲的洪都拉斯。1897年,浪迹他乡的波特得到妻子病重的消息后,便不顾一切赶回家来看望妻子,可是妻子已经与他永别了。 在清贫如洗的家境中,妻子陪自己度过了难以忘怀的甜蜜生活,而当她病危时,自己却不在她身边。这一切不能不使欧~亨利愧疚万分。正是这种愧疚促使欧~亨利有了《麦琪的礼物》缅怀爱妻这一创作动机。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麦琪的礼物》中找到一些印迹。文中作者对德拉的描写用了大量的笔墨,而对杰姆却惜墨如金。从某种意义上说,杰姆的爱情是主动的,外露的,所以应该详写,而德拉的爱情是被动的,含蓄的,所以应该略写,但作家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是什么东西使作家这样写呢?我认为这便是作家创作的最内在动因——把缅怀爱妻的感情隐晦地投射到和自己妻子一样善良、纯情、聪慧的主人公德拉身上,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寄托,或者说解脱自己内疚的负罪感。 这种怀念的情怀在欧~亨利的诸多作品中还可以看到,如《爱的牺牲》《美中不足》等作品。 所反映的青年男女感情真挚、爱情坚贞,实际上就是波特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对爱妻艾斯帝斯对爱情的理想的执著追求,更是刻画得淋漓尽致,只是没有《麦琪的礼物》这一佳作含蓄、深刻罢了 欧亨利,生于1862年,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1910年死于肝硬化,他的葬礼在纽约举行,他被葬于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1927年,他的女儿玛格丽特沃斯波特(MWP)去世,与他合葬在一起。 近百年来,欧亨利的小说在全世界一版再版,始终拥有大量的读者,足见其作品的生命力。1918年,美国设立一年一度的欧亨利纪念奖,专门奖励短篇小说的成就。欧亨利的名字早已和短篇小说的创作,和小人物的悲喜连在了一起。 从题材的性质来看,欧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以描写美国西部生活为主;一类写的是美国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类则以拉丁美洲生活为对象。这些不同的题材,显然与作者一生中几个主要生活时期的不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三类作品当中,无疑又以描写城市生活的作品数量最多,意义最大。
《少年维特的烦恼》(英语:TSYW)是一部让歌德在德国几乎一夜成名的小说。本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由此而来的成功给歌德的一生带来了名誉和财富。《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初版属于狂飙突进运动的风格,而修订版是魏玛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他的行为仅仅取决于他的感觉——是感伤主义的代表性人物。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他告别了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 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与绿蒂一起跳舞,他仿佛感到世界只有他们两个。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舞会结束后,他们激动地站在窗前,绿蒂含着泪水望着维特,维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涡中,热泪纵横地吻着她的手。 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绿蒂。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们常在一起谈论绿蒂。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 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谦逊老实,博学多才,对维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 一天伯爵请他到家中吃饭,不料饭后来了一群贵族,他们带着高傲鄙视的神情看着维特。连和他认识的人也不敢和他说话了,伯爵前来催他赶快离开这里,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听到讥讽的话语,他一气之下终于辞了公职。 他应一位侯爵将军之邀,去了猎庄,期间他曾想从军,但在侯爵的劝告下,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儿始终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怀念着绿蒂,在心的牵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去拜访曾为他们作过画的两个孩子,但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她的小儿子已经死了;他去访问向他讲述过内心秘密的农夫,恰好在路上遇见他,农夫说自己被解雇了,原因是他大胆地向女主人表示了爱情,她的弟弟怕他抢走了姐姐的财产而解雇了他。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拥抱绿蒂,哪怕把她压在心上一次,内心的空隙也就填满了,可是见到她却不敢伸手。 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凉。他看到了因爱恋绿蒂而丢了工作并发疯的青年,不禁惊愕。后来得知那位被解雇的农夫杀了人,维特很是同情,想要救他,竭尽全力为他辩护,结果遭到法官的反对。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 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射出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歌德(JWG,年8月28日1832年3月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 《浮士德》作品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威廉迈斯特》分《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