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李世民》一书为杨雪舞所著,该书主要揭示了千古一帝李世民背后隐藏的秘密。作者从李世民少年得志、中年封王、杀兄称帝、励精图治等方面揭示了千古一帝开创“贞观盛世”前前后后的隐秘。 千古第一帝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秘密…… 少年得志,一生征战南北;中年封王,尽显王者风范;千古第一帝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秘密…… 他,杀兄囚弟,血溅三尺,终成玄武门事变。后人评说,他是明君,励精图治;后人评说,他是暴君,荒淫愚昧。他,被人称为千古第一帝——李世民。 雄才伟略、雄风浩荡之千古第一帝无论是武功文治,还是胸襟气度,或是功勋伟业,李世民都堪称千古一帝,他十六岁勤王,牛刀初试;接着协助父亲击败群雄,夺得皇位;再领兵扫荡残余,一统天下。他自信、果敢,凭着一腔男儿热血,他血溅玄武门,杀死亲兄弟,逼父让位;他仁厚贤明,他励精图治,创下“贞观之治”。 他比任何君王都更加勤政,比任何君王都更加懂得爱民,而最让历代君王们汗颜的是李世民那大度纳谏、以人为本的胸襟和智慧。就这样,他开辟了超过前朝历代的广袤疆域,开创了空前的“贞观盛世”,使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盛、最先进、最受世人膜拜的帝国。
《清朝大历史》是孟森先生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有关清史问题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和奠基之作。孟森先生利用《清实录》和《清史稿》,又兼采清廷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揭示剖析了清代历史的诸多核心问题,对清朝二百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述评。全书结构严谨,评论精当,用词古雅,引文考究,是研习清史者重要资料。
孟森先生利用《清实录》和《清史稿》,又兼采清廷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揭示剖析了清代历史的诸多核心问题,对清朝二百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述评。全书结构严谨,评论精当,用词古雅,引文考究,是研习清史者之入门必读书。
剃发易服是清朝范围最大、坚持最久、冲突最多、影响最大的政策,所以“剃发易服”一般特指清朝初年的“剃发令”。是指中国清初时期满族统治者规定蒙古族(不包括厄鲁特蒙古)、汉族(包括其它南方少数民族)脱下汉服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不是所有民族都要变更服饰:厄鲁特不用,朝鲜人不用,维吾尔族四等以上伯克才要,藏族就只有藏军需要。
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强压汉族的民族反抗意识和民族自尊,在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剃发令”,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满洲贵族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之后清军以武力迫使南方汉人也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这就是所谓的“剃发易服”。
尽管清军对反抗汉人进行疯狂镇压和杀戮,然而汉族人民还是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比如嘉定、江阴一带百姓就因反抗剃发易服而从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到八月连续反抗清兵,最终造成了“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的惨剧。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满清大力推行满洲服饰,逼迫汉人穿马褂、长衫,戴瓜皮帽和类似于毡帽一类的帽子。而官场上则继承了明代的补服,朝服也行上衣下裳之制度。清朝历代皇帝都不遗余力的保护满洲服饰,说什么“满洲先民之遗风,自当永远遵守”、“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衣冠不可轻易”。就这样,“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年辛亥革命后为止。
清朝大历史
作者小札:孟森,字莼孙,笔名心史,号阳湖孑遗。江苏武进人,明清史学大师。早年毕业于江阴南菁书院,嗣留学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入郑孝胥广西兵备道幕府。后又出任《东方杂志》主编。1913年1月,当选国会众议员,7月又被选为宪法起草委员。翌年月,国会解散,逐渐淡出政坛,专心明清史研究。1929年,受聘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31年,受聘国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清初三大疑案考实》、《心史丛刊》、《明元清系通纪》、《明清史讲义》等。所撰《明史讲义》《清史讲义》至今被奉为明清史学研究经典。同一时期所刊巨著《明元清系通纪》(未全部完成),被史学家顾颉刚誉为中国二十世纪值得表章的著作之一。
孟森是被公认的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他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是近代清史研究发展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夺宫》是《康熙大帝》的第一卷。描写康熙八岁即位后,在极其险恶的政治环境里,与辅政大臣鳌拜集团的篡位阴谋作斗争的故事。康熙年幼时异常聪颖,曾拜落第举人伍次友为师,学习封建统治本领。在太皇太后孝庄和侍女苏麻喇姑的支持、帮助下,康熙团结了一批在圈地中破了产的中、下层地主和知识分子,形成了一支拥帝派的拱卫力量。经过多次较量,他终于在十五岁更多
康熙大帝·夺宫初政
作者小札:二月河,河南南阳人,南阳作家群代表人物,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因其笔下五百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海内外读者熟知,2006年版税收入至少1200万元人民币,为该年度中国作家的第二名。二月河1967年高中毕业,1968年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宣传干事、连副指导员。1978年转业,任南阳市卧龙区宣传部科长、区文联主席,1995年当选为南阳市文联副主席,被誉为南阳的形象大使和文化名片。
二月河40岁开始文学创作,致力于营建帝王系列。以描述清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三部长篇名闻天下,《雍正皇帝》问世后曾荣获河南省政府文学大奖,并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改编后的电视剧轰动海内外,连国家前总理朱镕基也于政务倥偬中热衷追看,足见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有其不可抗拒的魅力。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论成就,刘伯温远在诸葛亮之上;论军事才能,刘伯温远超萧何,助力朱元璋仅八年便拿下大元天下;论治国才能,刘伯温更强于张良,一举定下大明帝国后世两百年的盛世格局。一部《烧饼歌》传世,更增添了其传奇色彩。 据《明史》记载,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刘伯温塞给朱元璋一份《时务十八策》,这十八策吓得朱元璋出了一身的冷汗。从此以后,朱元璋的征伐、治国、纳贤、驭臣之道再也没有超出过此书的范围。 一遇到大小战事,朱元璋便召刘伯温进入小密室悄悄商议。大战鄱阳湖、兵围苏州城,刘伯温统领全局,指引朱元璋以绝对的弱势一次次大获全胜。每一场战役都像一盘棋局,按照刘伯温的指令一步一步地进行着。 在刘伯温的指引下,一介布衣的朱元璋得以登基称帝,并在皇帝位置上游刃有余。大明立国后,朱元璋全面采纳刘伯温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治国方略,开创了大明盛世的百年基业。 翻开本书,看千古第一谋臣刘伯温如何谋己、谋人、谋兵、谋天下,更谋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