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变化,发生在1908年。
1908年11月14日,37岁的光绪在囚禁他的瀛台驾崩。仅仅22个小时之后,成为笼罩他一生阴影的慈禧太后也撒手西去。大清帝国一瞬间就少了一个皇帝和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而就在光绪去世而慈禧弥留之际,一系列的懿旨被发布出来――这也是慈禧一定要死在光绪后面的最大好处,不然太后的懿旨将成为一堆废纸。
在这一系列懿旨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指定光绪皇帝的接班人:“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
当然,这个结果是大家意料之中的,小溥仪早就抱到宫中抚养了。
而对静芬皇后最重要、乃至决定人生的是另一道懿旨:“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祧。 ”
从光绪皇帝开始,慈禧变清朝“父死子继”的传统,改为“兄终弟及”。为了避免改变祖宗家法引来不满,慈禧当初承诺光绪的儿子会继承同治帝,兼祧光绪。但是,光绪一直没有儿子,所以才会选中侄子溥仪继承。如果慈禧不承认溥仪兼祧让她最终大失所望的光绪,也就意味着光绪不是溥仪的父皇,这也就意味着作为皇后的静芬,是没有资格成为太后的。
慈禧太后和隆裕(右一)
在慈禧的临终之际,终于还是松了口,同意溥仪“兼祧”,也等于坐实了静芬“太后”的位子。当然,一生善于权术的慈禧,最终还是留下了一个相互制衡的伏笔:“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 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 ”
而在扶植摄政王的同时,又给了静芬权力:“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自此之后,静芬皇后有了自己的徽号“隆裕”,而“隆裕太后”这个名字,也将伴随她接下来的一生。
6
如果用史家笔法描述的话,这句话可能应该是这样的:“1908年的这个冬天,40岁的隆裕太后在隐忍了19年之后,终于走上了历史舞台的正中央。”但是,同样“垂帘听政”的隆裕,真的能站到历史舞台的正中央吗?
很难。
一方面,是她自己的能力问题。从小生在闺中,嫁入皇室后又身处后宫,隆裕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接受任何锻炼和成长,是不可能凭空生出像她姑姑那样翻手云覆手雨的权术能力的。更何况,一直谨慎唯诺的她在朝中连朋友都没几个,如何培育自己的势力?
但隆裕也不是没做出过尝试。
为了制衡比自己小15岁的小叔子摄政王载沣,隆裕扶植的是庆亲王奕痢^?猎谌八荡褥让溥仪兼祧光绪这一事上出力甚多,可以说是对隆裕太后有恩,所以隆裕也乐意投桃报李,顺带可以制衡摄政王载沣的势力。
但是,关键就在于隆裕根基实在太浅,没有一兵一卒,也没有自己的亲信死党,所以在与载沣的较量过程中,基本没有任何话语权。
摄政王载沣
有一次,载沣拟任命自己的亲信那桐为军机大臣,但隆裕却提名和奕镣 一条线上的徐世昌。载沣答应两人轮值军机大臣,但也甩给了隆裕一句话:“老佛爷说过,朝中大事,才需要太后出面商议。”意思就是这么“小”的事情,你就别管了。
如果换做慈禧,这种话简直就是一针鸡血,可以让她斗志昂扬地开始布局怎样挫败轻视她的力量,但换做是隆裕,立刻选择了退缩,此后基本不再反驳载沣的意见。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