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西域沙门译小品经,但首尾乖舛,不能通解。石勒时期,常山沙门卫道安拜佛图澄为师,他生性聪敏,过目成诵,精思十年,纠正经义。经常代佛图澄讲说,并解答了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故有“漆道人,惊四邻”之誉。
公元379年,苻坚派儿子茯丕攻打襄阳,把道安抓到了长安。但苻坚素来钦佩道安的德业与学问,见面之后,待以师礼。道安继续讲经翻译佛学,宣扬“一切皆空”的“本体空无”学说。
当时西域有一个名叫鸠摩罗什的胡僧,渴求弄通佛教经典,道安也想与他讲解释疑,便常常劝苻坚将罗什接到中原来。罗什也听说了道安的情况,称之为“东方圣人”,两人时常遥遥相拜,以表示敬意。
道安去世二十多年后,罗什才到达长安。罗什对于没能在道安生前与其相见,感到深深的遣憾。
鸠摩罗什译经非常认真。因为他同时精通印度的梵文和汉语,一手拿着天竺文的原经,同时就能译读出汉语,道安所纠正的经义,与罗什翻译出的经义,如出一辙,没有什么乖连舛误之处,佛法旨意终于在中原地区大大推广开来。
道安的弟子成千上万,最放心的弟子是慧远。慧远对江南佛教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他对道安的本无学说,做了详尽的阐述。还发挥了佛教因果报应学说。他认为众生的贪爱、执着心是善恶果报及生命轮回流转的根源。
因果报应理论加速了佛教的传播,扩大了佛教的影响。慧远法师也是宣扬“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即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宗的始祖。
高僧们前仆后继,不遗余力地宣传佛学,使得佛学空前壮大起来。
到了梁武帝时期,他在全国大建寺庙,广收僧人,致使民生凋敝、苦不堪言。达摩祖师泼之冷水:“并无功德!”唐朝诗人杜牧借古讽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学虽然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佞佛灭佛的现象,但在一些高僧大德的努力下终究还是得以流传兴盛。
天人合一,心神相通
道教起源为汉末张角、张鲁之教,晋朝时期称之为“天师道”。
道教在经过魏晋时期的低谷之后,于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北方魏太武帝、北周武帝鄣宠信道士,尊奉道教为国教。北魏太武帝废佛,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发生了第二次废佛事件。
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是鼻祖。道家的教义来源于老子,却又有差异。
老子的宇宙观首先所看到的就是天人合一,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则强调“气”、“阴阳”,重阴阳调和。
魏晋时期,道家的外丹、服食非常盛行,追求仙之术。葛氏是“金丹”的代表。
葛洪还以泥土制陶瓦可久存、柞柳烧成炭化墨字不败朽为例,来类比说明肉身经过适当变化可以长生不死。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4 ALLRights Reserved 圆叶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