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岳之首”的泰山上,有一块立于公元1009年的石碑。那是北宋时期,宋真宗封禅泰山时所立的六块碑之一,题为《封祀坛颂碑》。碑上刻有3700余字,详细记录了千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封禅大典。今天看来,这篇碑文,旁征博引,荡气回肠,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可是,人们却很难想象,当时撰写这篇碑文的人,内心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煎熬……
碑文的作者,正是当朝宰相――王旦。这是真宗一朝为政时间最长的一位宰相,他忠勇正直、朴素仁厚,在朝野内外都拥有极高的声望。真宗每次做决定前,必定先征询他的意见。可是,这样一位对北宋王朝举足轻重的人物,却在一坛珠宝前,背叛了自己的内心,加入了一场荒唐的造假运动。
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呢?
一坛珠宝
来自皇帝的贿赂
公元1004年,辽军入侵北宋,宋真宗御驾亲征,结果在宋军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与对方签订了“澶渊之盟”。对此,宋真宗一度感到很得意。直到大臣王钦若对他说,“陛下,这是典型的城下之盟啊,春秋时的诸侯国尚且不耻于这样的结盟,何况是您呢?”宋真宗这才意识到,澶渊之盟让自己颜面尽失。于是,为了挽回颜面,重塑国际地位,真宗听从了王钦若的建议,准备伪造天书、祥瑞,进而封禅泰山。
当时,王旦已经是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也就是当朝宰相。宋真宗向来对王旦十分倚重,他担心以王旦的正直,恐怕不会同意伪造天书、封禅泰山等事宜。于是他先派王若钦去王旦那里探探口风,在得知王旦并没有明确表示反对后,他把王旦召入宫中,盛情款待,把酒言欢,散席时又送给王旦一坛美酒,让他带回家与妻子儿女共同饮用。结果,王旦回家打开一看,哪里是什么美酒,分明是一坛子珠宝!
王旦明白,皇帝设宴赐酒,目的就是封住自己的口。他也隐约知道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但他却决定放弃干预。也许因为眼前这坛珠宝,也许因为皇帝的坚决……总之,从这一刻起,他选择了沉默和配合。
一场封禅
轰轰烈烈的造假运动
在得到宰相王旦的“默许”后,真宗就开始了他的表演。
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宋真宗“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紧接着,宋真宗连下了几道命令,大赦、改元、群臣加恩、特许京师聚饮三日以示庆祝,等等。一直到三月,王旦率群臣、百姓联名上书,请求皇帝封禅泰山。然后,宋真宗任命王旦“为天书仪仗使,从封泰山,为大礼使”。
在封禅泰山过程中,真宗自己撰写了《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又命五名大臣分别撰写了五篇文章,共称“三铭”“三碑”,作为宰相、大礼使的王旦奉命撰写《封祀坛颂》,并刻碑立在泰山。此后,几乎所有关于封禅、祥瑞的事情,王旦都参与其中,他一次次带头欢呼庆贺,一次次奉着伪造的“天书”主持各种大典。
尽管如此,王旦对那些借着奉献祥瑞投机钻营的人,还是表现出了几分不屑。当翰林充学士兼龙图阁学士陈彭年通过副相向敏中送上一篇关于奉献祥瑞的吹捧文章时,王旦不看一眼就用纸封了。向敏中请他看一下,他说:“还不是想通过献祥瑞往上爬。”
尽管王旦知道这一切是多么荒唐,可是事态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他可以掌控的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旦每天都在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扮演着一个陌生的自己。而史书描述他这段时间的状态是“悒悒不乐”。
作为身居高位之人,即使一言一行之失,都可能殃及国计民生。当初在王钦若之流竭力鼓动宋真宗泰山封禅之时,王旦如果能站出来说句“不”,会不会就没有后来这一系列劳民伤财的荒唐事了?历史自然无法假设,但王旦却为此背负起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因为他背叛了自己,更辜负了天下。
内心的苦闷,使王旦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负责的工作,也更加注重品德的修炼。在担任宰相的十几年中,王旦赢得了满朝文武的称赞,也获得了皇帝无比的宠信。在王旦病重期间,真宗多次亲自调配药物,经常派遣内臣去询问病情,有时候一天要问三四次。
一纸遗书
终生无尽的忏悔
公元1019年,王旦病故。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