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近视,且没有眼镜,怎么办?有钱人家自有办法,欧阳修的应对措施就很好,找一个书童,让他念给你听呀!
即便是富豪,也拿近视没有太好的办法,若是找个医生,让他为你治近视,不排除医生瞎治最后把眼疾治成眼瞎,瞎了也就不用治了。
当然,大概率是即便感到很多东西看不清,古人也有可能不当做一回事,这种富家子弟才能患上的毛病,一个书童解决问题――没瞎就能活下去。
明代陆嘘云的《世事通考?病症》直接将近视定义为:「瞎眼,近觑。」
我国古无眼镜。有关眼镜乃中国人发明的论调,在清朝时可不盛行。比如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就说:「古未有眼镜,至有明始有之,本来自西洋。」再比如为后世所传颂的「高产皇帝」乾隆曾写过一首「拒绝眼睛诗」,诗中有一句:「眼镜不见古,来自洋船径。」
清宫廷皇帝对眼镜由来的看法,也算明了。所以,那些以「眼镜中国造」引以为豪的人,基本上可以歇歇了。
搜集古代眼镜可考的历史,清朝这一段颇值得玩味。比如清朝宫廷对近视的态度,从满清条例中可以窥知一二。
按《根本?世W: 清朝旗人的法律地位》一书中,对满清旗人参与科举明面上不仅没有诸多保障,还设了一些障碍(这里抛开清政府特意为旗人设置的其他科举后门而言),比如说,在康熙二十八年(1698),规定旗人参加乡试、会试前,必须先检验马、步射箭,通过者才准予入场考试,连八旗童生岁考也是如此。
「能射者,准其移送顺天府入场乡试。」
这样做的一方面是安抚汉人情绪,另一方面则是考量到不愿意见到旗人太过于沉溺科举而丧失尚武精神。在《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康熙二十八年三月丁亥条例中,指出:「满洲以骑射为本,学习骑射,原不妨碍读书。」
这段话翻译给汉人的意思,是满人原本就是马背上的民族,学习骑射乃不忘本的表现,不要心生嫉妒,且这样做还是给你们更多学子出仕的机会,但翻译给满人的话,则是,学什么学,给老子上马射箭去,知不知道什么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当然,也有清朝官员认为此举对满人不公,比如雍正年间,有人大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为寒窗苦读的满人打抱不平:「数年苦读不得入场,才莫能展似属可惜。」
雍正摆摆手,此事暂且不提,没有应允,制度上也未做什么调整,满人依旧要勤学骑射。
这些律令跟近视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
所谓骑射,拿射箭来说,一来考校臂力,二来考校眼力,近视眼看不清靶子射什么?戴眼镜啊。
明朝时期,眼镜属于奢侈品,比如清赵翼《陔余丛考》还有一段记载:「此物在前明极为贵重。或颁自内府,或购自贾胡,非有力者不能得。」及至雍正时,眼镜的价格已经很接地气了。清初叶梦珠《阅世编・食货六》载,眼镜「顺治以后价渐贱,每副值银不过五六钱。近来苏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贩卖,人人可得,每副值银最贵者不过七八分,甚而四五分,直有二三分一副者,皆堪明目,一般用也。」
乾隆四年,满人科举开始与近视有联系,这一年,乾隆下发红头文件:「此后凡是近视或手有残疾者,佐领出具书面证明,即可免骑射。」
这一新规的施行对满人来说,可谓是得人心,各种骑射不精的学子拖关系、送礼,只为求一张盖了章了「近视鉴定书」。一时间,科举满堂彩。
不久后,乾隆皇帝怒了:「今考试者一百二十余人,说自己近视的,竟有七十余人之多。」
言下之意,这你们特么太过分了呀。乾隆一怒之下,改新规,新规最后修正为:「患有手疾者可免于骑射,其余近视或残疾者均不得参与科举。」罢武之风不可猖獗。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 - 2025圆叶文娱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叶文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