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少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0:40
|本章字节:10284字
朱旭入职两个星期,张敏文就意识到自己招到了一个很不错的员工。按惯例,新编辑都是她自己亲自带的。她自己选好文章,让朱旭学着编辑,然后自己查看他编辑后的红样,对做得不好的地方一一指导。
几篇文章下来,朱旭就编辑得很熟练了,不但能修改作者的技术错误,而且在遣词造句方面,明显也比原作者做得好!而且新人胆子大,有时候看作者题目取得不好,也不和人商量,大笔一挥,就给改了;有时候看作者文章字数不够,自己就动手写上几段。张敏文推敲了一下这些修改过的题目和增加的文字,发现确实改得不错,所以也就默许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朱旭做事情极快,交给他的稿子,不用半天,一会儿就编好过来找她。有问题,指点两下,绝对不会犯第二次。这让张敏文感觉非常好。
名校硕士毕业的张敏文天性聪慧,而且是个急性子,最讨厌和笨蛋打交道。几年来指导新人,还是第一次这么轻松,她不由得感慨,看来以后还要多招点儿机灵的员工,自己也不用受累。
于是张敏文决定给朱旭加压训练。她找来几篇文章,对朱说,这几篇文章内容差不多,都是讲电脑主板的,你自拟题目,把它们整合成一篇文章,然后给我看看。半天之后,朱交来结果,新文章不但覆盖了原来文章的全部内容,而且还添加了不少原来没有的。更难能可贵的是,整合后的文章不但题目新颖,朱旭还为它写了一个颇有文采的编者按。结果比想象中还好,这更让张敏文觉得这个人招对了。
所以,在练习了十多篇文章之后,她找来朱旭谈话:“以后你和其他编辑一样走正常流程即可,中间编辑的文样不用给我看了。最后审稿的时候,我会看你们的编辑结果的。”
朱旭自己也觉得这份工作轻松异常。上班第一天老板交给他一份编辑手册,他恍然大悟,原来在稿子上这么勾画一番,就可以编辑文稿了。以前他只知道用个“乙”来表示前后交换,经常在写信和作文中用。他一边看手册,一边尝试用这些符号编辑一篇文章,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交给老板,老板指点一番后又交给他一堆以前的红样,让他自己翻翻,看看别人是如何编辑文稿的。看完这堆文稿,他感觉这个工作很简单,不知不觉中就能学会那些编辑技法;后来熟了后,他刷刷刷就用在了老板交代的稿子上。说他胆子大,其实完全是冤枉,他看别人有这么修改,自己推敲一下,感觉也能这么做,就大胆修改了。他想的是,万一改得不好,反正还有老板呢。
至于动作快,一方面是天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是训练的结果。朱旭上小学的时候,不知道为啥喜欢上了诗歌,唐诗宋词背了不少,从郭沫若到舒婷,新诗也读了不少,动不动就说自己将来要做一个诗人,要做文学家。他没事就大声朗读诗词,自己还亲自动手写。父母对他的行为有些惊诧;但在80年代,诗歌是一件神圣的事情,父母也就不再干预,由他去了。等到90年代朱旭上了中学,诗歌不再流行,他按父母的要求上了理科班,决口不提自己过去的文学梦,父母这才放心下来。
但是这个文学梦给他留下了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不怕写作文。小学中学,多少学生视写作文为畏途啊。朱旭却没事,每次看到作文题目,提笔就写,一会儿就能完稿,并且从来不知道打草稿为何物,都是直接写在作文本上或者试卷上的。就是这样一气呵成的作文,还屡屡被老师当范文在班上朗读。有老师宠爱,自然也就越发爱写。作文之外,朱旭没事还写几篇文章,自己感觉不错的,就去投稿,还发了几篇。后来在电脑城打工后,他发现写文章来稿费实在太慢,于是走向现实主义,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曾有过的文学梦。
得到这份工作后,过去的经历让他觉得这点文字工作很轻松;加上刚来编辑部,老板交待什么就马上想办法完成,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效率极高的新编辑。
唯一的不适应是他的腰部。以前在电脑城打工,每天都是站着,一点都不觉得累,这当了编辑,坐在了办公室,却坐得自己腰酸背疼。因为是新员工,还不能表现出来,他只好加大喝水量,这样隔三差五就可以去厕所里面轻松一下,也算是自己给自己多一点调整的机会。
老板让朱旭像其他编辑一样走正常流程,不用每次校改都让她审核。工作这两个星期以来,虽然没人教,他已经看清楚了这本杂志的出版流程。编辑先打印初稿编辑,然后让专门的排版人员修改,修改后,简单校对一下,然后交给美术编辑排版,如果文字少了,不够满页,还要另外加图片或者文字,在第二次编校的时候完成版式的微调。接下来修改回来,编辑之间还要互换手里的稿子,交叉校对,以防止一个人由于知识缺陷或细心度有问题,出现错误。最后校改之后,交给主编审查,校对室校对,返回后才能出片出版。朱旭很快融入了这个流程,每天编稿、校稿,忙得不亦乐乎。他明白,熟悉工作范围和工作流程,是一个职场新人的第一步。
有一天下班回家,和一个美术编辑,一个叫琦琦的女孩坐上了同一趟公交车。因为没啥私交,只好随便聊了几句工作进度之类的话题。出人意料的,朱旭收到了工作以来的第一个表扬。琦琦说:“你知道吗,我们美术编辑都说最爱排你的稿子。因为你的稿子改动少,我们工作量小,而且和你交流配合起来比较轻松。”朱旭一下子想起来,自己编第一篇稿子在排版的时候,差了一段。后来觉得加文字太累,朱旭就每次都有意识地多准备一点文字,这样,美术编辑只要改变一点点行间距、字间距,就可以把文字压缩进去,如果实在不行,自己还可以删除几句废话。他的理由是:删文字总比加文字简单。何况自己是新人,工作中替合作伙伴考虑工作量,注意合作伙伴的工作方式,也是一个好习惯吧。
琦琦接下来说:“你知道吗,其他编辑每次到最后校改了,还在增加或者删除大段的文字,这让我们改起来非常痛苦,而且容易出错。最后出错被发现了,他们还拿红样给我们说,你看,是你们没有修改到,是你们的责任。我们都痛苦死了。”
朱旭大为惊讶,因为他每次都在第一次编辑的时候,就完全编校好了稿子的内容。后面的流程,完全是以查漏补缺为目标,绝不会到最后的校对流程了,还想起来要去添加删改大段大块的文字。他是学工科的,知道设计阶段的问题放到最后会放大,所以问题越早解决越好。直觉告诉他,这样太容易出问题了。一两篇稿件后,怕出错的他初步给自己总结了一套最不容易出错、最顺利的稿件编辑流程,写在了自己的工作笔记本上。
两天后的一次经历,才让朱旭真正意识到,老板这么快就让他和其他编辑一样工作,还是有道理的。交叉编校一篇稿子的时候,他只用一个小时就搞定了,然后返回给那个叫杜鹃的老编辑——老板这次刻意安排杜鹃和他配对,也有带带他的意思。不料杜鹃立刻生气了,问他:“这么快,你验证过稿子里的内容吗?”他不知道这是杜鹃一贯对待新员工的态度,希望通过棒喝来教育后来者,于是就老老实实地说:“除了几处拿不准的地方上机验证了,其他都没有上机验证,但肯定没有错误。”
杜鹃火气更加大了:“你就这么肯定?”
朱旭也没话说:“不信你测试一下。这些快捷键我都知道的。”
这是一篇介绍电脑常用快捷键的文章。对朱旭来说,大多数快捷键都是常识,所以他不用上机测试,只润色文字即可,偏偏文章还以表格为主,没啥可润色的。
杜鹃当然不信,自己跑到机器上验证了几个她不知道的,发现果然没有问题,也就无话可说,这一页就此翻过。
不过从此朱旭长了一个心眼,有时候会看看周围的同事是如何工作的。一方面,他怕自己出错;另一方面,他想,作为新人,向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对各种事情的处理方法,应该是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的比较快的路子。上班前的一天晚上,他表哥对他说,朱旭你很聪明,我相信你学得会的。到了新单位,记住要谦虚一点,仔细看看你的同事是如何工作的,首先别成为末尾的被淘汰者,然后仔细学习公司里最强的那个人。观察之下,自信心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虽说朱旭不是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但大学时期他有几个老乡就是计算机系的,经常在一起聊天,久而久之他也迷上了计算机。对于现在的朱旭来说,组装电脑、编写个小程序,都是小菜一碟。朱旭看过很多电脑普及类读物,所以做一名计算机普及读物的编辑,技术上是小意思,稿子一看就明白,基本不用上机验证,在保证稿件技术的正确性方面,比其他的大多数同事都快得多。另外朱旭看书很杂,知识面广,很多词汇不用去验证,cad、ceo、co、bo,都是缩写,偏偏朱旭对这些熟悉得很。好几次看到同事去认真校对cad的全部拼写,心里都有点郁闷,这不都是常识吗?总之在技术上,朱旭是很有自信的。
朱旭没有那些老编辑的坏毛病。他按照老板的指示,学习别的编辑编校过的文稿,其中主要就是这位杜鹃的稿子。他郁闷地发现,这个编辑喜欢做同义词替换,比如把“推敲”换成“琢磨”,可是到了下一次编校的时候,发现还是不好,就又修改回“推敲”。大多数地方都是可换可不换的。更严重的是,就像琦琦说的那样,到了最后校对的时候,她却发现稿子还有不少问题,然后就大块删改替换文字。朱旭是学工程的,信奉质量要控制在早期,最好是设计阶段。他不相信好稿子是编出来的,不喜欢在最后阶段下工夫编校,喜欢在前期和作者沟通,前期保证质量。当然,稿子最后阶段这样改,质量会好很多,不然就有问题了。可是这个杜编辑早干啥去了?朱旭观察发现,这个杜鹃每天都是一副没有睡醒的样子,有时候还对着屏幕或者校稿发愣,因为自己好几次找她时,她好像都正处在半梦半醒之间。
相比之下,朱旭就精力过剩了。这点工作对他来说,就像是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吃不饱。有两个好朋友关心他的工作,问他工作情况。他简单介绍了一下,最后总结说:“我这个工作特别简单,就是把长句子改成几个短句子,把长段落改成几个小段落。段落太多,就加几个小标题,再来几个二级标题,文章读起来就没有这么累人了。稿件图片太少,就让作者加几个图片,让版式看起来漂亮一点,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点。科普文章没啥可修改的,只要保证文章的技术性和实用性就差不多了。”
朱旭不知道,善于总结也是他的长处。他跟同学抱怨:“你们不知道,就这么点事,我的同事都还要加班,也不知道是不是老板还给他们安排了其他的活干。我没办法,只好干完活就猛看其他的报纸杂志。你们都知道我读书也快,有时候书都翻烂了,网络上的文章都读完了,还没有事来。”
作为职场新人,朱旭不知道该如何跟自己的老板提要求,也不好意思去说这点工作量对他来说太少。他想,把活干得更好总是没错的。所以,到了第二个月,他看到自己的新任务,快速浏览完张敏文给他的工作安排后,就跑去找了一次张敏文。
主动去找老板,朱旭有些不好意思,所以说起话来吞吞吐吐:张老师,是这样的,这次您让我编辑的局域网专题,稿子我看了一下,觉得可以略微修改一下。
“就是我感觉这些技术文章都不错,就是可能生动性差点,我简单规划了一下,如果把整个局域网组建的过程,写成一个故事案例,比如一个宿舍组建自己的局域网的故事,从购买配件开始,把我们的技术文章穿插其中,这样可能更好看些。”
张敏文一听就明白了,这是写作5s的诀窍啊,通过故事让文章更加生动。于是她马上表示同意:“不过你如何解决篇幅问题啊?你这么一改写,可能篇幅会增加的。”
“这个问题我考虑过,把一些技术资料性的文字改小一号字体,排密一点,刚才我对比算了一下,可以把压缩出来的版面安排增加的文字。”
张敏文立刻拍板让朱旭就这样干。通过这件事情,张敏文更加注意朱旭了,朱旭此举其实是自己重新策划了一下选题。她仔细查看了朱旭新编的稿件,觉得朱旭是可造之材,应该给朱旭增加工作量,并给朱旭规划一下发展方向了。所以,她把朱旭叫到办公室来,说:“你来编辑部一个多月了,当初招聘你来,就是因为我们这里缺乏一个懂硬件的编辑。从下个月开始,你就负责我们这里所有硬件类稿件的编辑工作,这是第一。第二,我想给你强调一点,要成为一个好的编辑,关键是要自己策划选题,策划内容,甚至策划栏目。”
她继续说道:“我们杂志的内容板块比较固定了,你想想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从现在到春节前,我们还要出一个特刊和一个增刊,需要做哪方面的内容,你可以多想想,写一个书面报告。策划杂志栏目,你目前还没有机会,所以就从策划这个特刊开始训练自己吧。你先写一个大概,下次我们编辑部例会的时候,讨论一下。希望你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