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可计算的风险

作者:魏少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0:41

|

本章字节:8318字

没想到夹在李副总编、张敏文和张辉之间的三角管理日子才刚刚开始。


朱旭策划的暑期特刊,一本mook,原来计划的价格是18元。本来内容就有些多,加上期刊改版,朱旭把原计划9月下半月专题用的部分内容放了在特刊中,再算一下价格,大概要定价25元了。朱旭提议索性再增加点内容,增加一张工具光盘,把价格提高到28元。


张敏文听了朱旭的分析后同意了,但是李副总编担心销量下降,就在会上问张辉,你觉得这个方案行吗?


张辉其实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直觉上不是大问题,但他知道,自己必须要站在李副总编这边。看李副总编的口气,明显是觉得不太行,所以他就有些含糊,希望朱旭再想想办法,看看有没有其他方案。


可是张敏文眉头一皱:“这有什么可讨论的?道理很简单,朱旭的分析也很清楚了,一般竞争对手的定价都在18元,我们凭借品质和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光盘,电子书内容翻倍,而且目录上全部给读者展示了出来,对读者冲击力度是很大的。虽然价格高一点,读者会觉得内容更全面,其实更划算。朱旭在读者心理把握上感觉不错,读者可能会因为这个包装和目录,反而选择28元的产品。学习的最大成本不是价格,而是一本书不够,又花时间花金钱去买另外一本书。”


李副总编表达了自己的担心:“道理上是这样,不过这下销量风险就大了,我怕库存啊。”


但是张敏文认为,涨价到28元后,读者数也许会下降了比如一万,但是总收益将上升。最多我们在起步时少印一半即可,后面采用多次加印的方式来降低风险。


“根据去年的数据,如果今年少一半起印,最大的风险不过就是第一次印刷10%的退货……”张敏文拿出计算器,算给大家看。


“何况,性价比提高了,读者不是傻瓜,说不定更喜欢这本28元的刊物。我们的风险完全在可控范围内,这就是管理上所谓的‘可计算的风险’。”


一番话下来,李副总编熬不过张敏文,就通过了,但明显不太开心。事实证明,涨价后的暑期特刊只比去年少买了3000本。可李副总编有一次却对朱旭说,成功主要还是因为今年的内容刚好是局域网主题,符合目前的趋势。主要还是内容好,要不价格风险还是大。


尝试成功后,张辉他们继续坚持把其他mook的价格,根据需要,调整到24~28元不等,告别了过去长期的低价位时代。张辉觉得,学习的最大成本是时间;《pc电脑高手》编辑部应该定位于为那些相对高端一些的读者服务;至于其他读者,新起点还有其他刊物,我们不能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


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两次后,李副总编和张敏文在具体事情上的分歧就更明显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以前开会,李副总编坐中间,张敏文坐旁边,其他人随意。可现在呢,张敏文基本上都坐在李副总编的对面,好像为了展示观点的争锋相对。因为双方对立太明显了,朱旭他们坐在中间开会的人经常只好不说话,只听他们两个讨论,被点名才说两句。连和发行部、市场部集体开会也是如此,张敏文从来都拉朱旭和郭庆豫坐左右。大家这下都看出来了:这个李副总编和他的执行主编关系可不太好。


李副总编已经熟悉了张敏文的性格,倒也没有当回事,依然把张敏文当成自己的内容总监用,所以《pcoffice》等其他部门的会议也安排张敏文参加。开始张敏文觉得烦,但也不好当面拒绝,不过明显是消极的。


李副总编发扬群策群力的精神,干脆经常让几个部门的负责人集体开会,而且时间基本上都在晚上。


张敏文觉得李副总编的做法非常好笑,不过她无所谓,从原来的早上10点上班改为吃了午饭后上班,或者来公司吃午饭。张敏文新买了一辆车,上午没事就开出去遛弯,开心得不得了。可别的主任就有些吃不消了。


《pcoffice》的黄露就最倒霉了,黄露脸庞比较大,一副眼镜就像嵌在脸上一样,本来挺炯炯有神的眼睛在连续几个晚上后,就有些黯然失色了。


朱旭这天坐在她的旁边,忍不住说:“黄老师,我看你气色很差啊。”


黄露可算找到一个抱怨的对象了,她可怜巴巴地说:“我们编辑部人少,就我一个主任,我不像你们,可以轮流来开会啊。”


朱旭知道《pcoffice》发行量上不去,但他也知道黄露已经很努力了。中国人用电脑,谁在乎office啊?受众群体比较小,也就一些办公室白领看看。


但黄露她们把这个杂志做得很时尚很漂亮,朱旭觉得已经到极致了。要他,是做不出这么好品味的杂志的。


但是不赚钱啊。


黄露说,“唉,朱旭,真是一代胜过一代啊,每次我看你这么年轻,这么好精力,我就知道自己老了。”


朱旭哭笑不得:“黄老师,你这是表扬我吗?您比我大几岁啊?我是应该装害羞谦虚一下,还是应该……如何做啊?”


黄露还挺喜欢朱旭这个性格的,就说,“当初还是我面试的你呢,谁想你进了别的部门。”朱旭后来看过自己简历上的评价,说,“对,还要感谢您对我的评价,不然我还不知道在哪里飘呢。”


所以朱旭就经常在会议上帮黄露说话,有时候发言比张敏文都多。不过他已经很小心了,基本上就只是就内容说话。


但是在内心深处,还是挺反感这种群策群力的会议的,他感觉群策群力就是大家都不出力,凑个热闹,反正说话也不用负责。所以有时候,当其他部门的同事给他们刊物提意见时,他经常哼哼哈哈地听,回去就选择性忘记了。朱旭说不好这是不是有问题,但是张敏文认定是有问题的,消极对抗这种会议。这种情绪也传递给了朱旭,他也有些消极了。


李副总编最近喜欢找人单独谈话。当了副主任后的朱旭,就是经常被找的对象。


这段时间朱旭和郭庆豫可倒霉了,他俩经常被问到的话题是:你觉得张敏文和张辉的管理风格是如何的,他们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朱旭有些犯傻,没有一个问题是好回答的。他没有应对这方面问题的职场经验。朱旭觉得自己的两个老板都不错;在自己心里,当然觉得张敏文什么都好了。


但老总既然这么问,自己也不能胡说八道啊,只能含含糊糊说一下他感受到的两个领导的优点,基本意思是都不错,张辉呢,我们还不太了解。


光李副总编这么问就算了。


有一天,倪总拿了一期刊物,在办公室问朱旭的感受。聊天之后,居然也问起朱旭对这两个领导的评价。


朱旭一下子愣住了,刚说了个开头,张敏文老师能力很强,性格有特色,大家都很喜欢她这种有事就办事的风格,张辉不太熟悉的话还没有说出口,倪总就打断问,“我就是想知道你们对张辉如何看,觉得他能力如何。”


朱旭实话实说:“从交流来看,我们感觉张辉做刊很专业的。”


可是倪总说:“我们听说,张敏文和张辉关系不太好啊,对张辉能力有些压制啊。”朱旭赶快辩解:“没有,没有,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出来朱旭就有些后悔,这都什么事情啊!明显是张敏文和李副总编不对付,顺便就不喜欢和李副总编走得比较近的张辉而已。


唉,老板们职责不明确,问我们对张辉的印象,难道就这样考核张辉?张辉也不容易啊!朱旭不敢多想。有一次他和郭庆豫说,其实张辉来管刊更合适,张敏文适合去当部门总经理。电脑学习事业部赶快建立起来吧!朱旭有些后悔当时没有多说张敏文的好话,没有在把张敏文推上事业部总经理这一关键问题上多出力。


这类谈话多了,朱旭开始发愁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应付,心理上有些排斥。这不是我们能说的事情吧?真是最近有点烦啊!


何叶听说了就嘲笑他:“你这真是高级的烦恼啊,我们咋就没有这样的烦恼呢?真是虚伪。不就为了体现你现在位高权重,大老板都青睐你啊。”


朱旭叹息:“唉,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我这个人虚荣心是有的,虚伪嘛,还真说不上。”


郭庆豫的心态比朱旭强多了。


唉,今年是高层斗争年,你没有看出来吗?台湾过来的经理人,虽然他们互相瞧不起,但明显已经占据了高位,土鳖们正在努力抗争,用不太配合的软钉子方式让这些台湾副总监们熟悉具体情况呢!我们这里只不过是内部斗争而已。


“我们哪,管好我们自己的事情,看他们斗吧。”


三个领导这么混乱,张敏文干脆很少在办公室,经常以采访或者其他名义待在外面,遥控两个副主任干活。


两个副主任就有些难过了,特别是有时候有些签字的事情,张敏文也让朱旭或者郭庆豫代签,不让张辉作主。


搞得李副总编经常有些冒火,有些字,李副总编就不愿意跟在后面签下去。


但他也不好当着两个副主任的面表露出来,只跟张辉抱怨。张辉怕两人斗争的枪弹伤及自己,反倒经常安慰李副总编,没事的,没事的,这都是小事情没关系。


可是慢慢地,员工也看出来了。


都知道编辑部有些混乱,主任们上班有些懈怠,下面的员工嘛,自然也就……


这天月底了,张敏文看了下考核情况,把三个主任给骂了一顿。明显,这个月除了刊物,其他事情的进度都有些懈怠。


“这样下去迟早会出事。”郭庆豫感叹,“这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组织机构嘛!”但人家何叶却到处都混得开,日子过得挺滋润。


朱旭就在他们这样的混乱中,尽量回避领导们的争斗,慢慢做刊。但是这段时期朱旭明显有些不适应,因为他不太习惯这么复杂的人际关系。郭庆豫就比朱旭强多了,他说,“浑水摸鱼也是摸鱼,他们会打出一个结果来的。你等着吧,新起点过去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有。”


他还打趣,“看高层斗,其乐无穷,我们不参与吆喝,但看看热闹还是可以的。我们两个别被伤着了即可。根据过去张敏文讲的经验,他们很克制的,像我们这种干具体活的人他们是不会来管的,用倪总的话说,中层是脊梁啊,千万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