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人体改造(1)

作者:陆杨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2:19

|

本章字节:11038字

中国有句老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就是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顺的开始。直白一点来说,就是说一个人从生下来,就应该保留身上所有的毛发,身体,不让它们受到伤害,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


所以,中国人从古代开始就开始了留辫子的习俗,在传统的思想观念里,头发是万万不能剪掉的。在古代,剪头发甚至成为一种酷刑,代表着亡国。不过自从封建社会灭亡之后,人们不再拘泥于古训,开始将长长的辫子剪掉,换上更为清爽的短发。


以古时候的观点来看,人体改造这种事情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因为这种改造是在人体身上改动的,严重违背了古训。然而时至今日,人体改造已经成为一项习空见惯的事情,器官移植,手术美容等等一系列社会生活中的行为都变得极为普通。


人类在追求自身的完善时,总是不惜一切代价来对自己进行改造,从身体各处的器官到自己的大脑,人类已经毫无顾忌了。只是,这种无边的欲望何时才能满足,人类最终会不会把自己改造成一个怪物,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1、《黑匣子里的爱情》——人被制成一张照片


书名:《黑匣子里的爱情》


作者:王晋康


发表时间:1994年


梗概


宇航中心的诺亚计划正要执行,诺亚方舟号星际飞船将要载着一男一女两位宇航员飞往蛇夫星座中的巴纳德恒星。该星系有两颗行星,诺亚计划就是要实地考察这两颗行星,为宇宙移民作前期准备。


飞船上有两名乘客,保罗先生和田青小姐,诺亚行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在另一个星系上完成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殖繁衍过程。他们在一千年后返回地球。


飞船上保存生命的技术是“全息码保存法”,局内人戏称为‘黑匣子法’。


85年前,胡狼博士发明了人体传真机,可以在几秒钟内对一个人进行多切面同步扫描,把信息用无线电波发射出去。接收机按照收到的信息指令,由一个精确的毫微装置复制出一个完全相同的新人。


胡狼博士和他的发明毁灭于一次事故后,经几代科学家的探索,重现了这种技术,还有一些重大的改进。比如,扫描得到的信息并不是用无线电波发射,而是用全息码的形式储存于全息照片中,需要复原人体时再由机器读出。


保存胶片的黑匣子,凝聚了近代最先进的技术,它的材料是钨的单晶体,像一张薄纸,但密度极大,超过了白矮星的物质密度,其原子排列绝无任何缺陷。黑匣子密封后可以安全地抵挡任何宇宙射线。


保罗先生和田青小姐的婚礼后就要被扫描储存,在此之前,田青小姐根本没有见过保罗——诺亚行动不仅要在外星系上试验人的生理行为,还要试验人的心理行为,是故意这样安排的。所以,田青还要奉命在外星上试验人的生殖行为。


田青从5岁起她就开始严酷的宇航训练,学习各种知识,她耽心无法适应男女感情生活,虽然她认为这是“强迫婚姻”,却没有选择——这是她的使命。


二十分钟后,保罗夫妇的肉体从地球上消失,他们被装入黑匣子被吊入飞船。可是,飞船出了点故障,控制系统中一块超微型集成电路板上有一颗固化原子脱落,造成了短路,黑匣子又被运下来,装入专用密封车运走。


因技术原因,一直拖了八个月,飞船才能重新升空。


登机前最后一道安全检查,检视仪却发现了不可思议的异常,诺亚行动被迫取消。但宇航员复原后,田青带着七、八个月的身孕从黑匣子里走了出来!


在两块生命全息码的胶片上!这将动摇自然科学最基本的柱石!


在《黑匣子里的爱情》中,若干年后的科技文明能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制成一个扑克牌大小的全息码胶片,需要复原的时候再用机器读出来。这种技术以当前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人类在数据存储的发展道路上,已经走了很远。


在古代,人类就已经学会用烧焦的木炭在墙壁上作画,留下痕迹,这是数据存储的雏形。中国古代为了记录信息,将重要的事件刻在龟甲或者兽类的骨头之上,后世称之为“甲骨文”。而在古代西亚,苏美尔人将账目等信息记录在泥板之上,称之为“锲形文字”。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抛弃了那些笨重的记录载体,转为更加轻便的材料。竹简,丝帛,金片,这些都先后成为人类记录重要事件的工具。一直到纸张的发明之后,人类才有可能将大量的信息以最轻便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利用纸张记录数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统治了数据存储的世界。之后,电脑出现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数据存储载体以几何级的数量爆发式增长。世界第一台硬盘存储器是由ibm公司在1956年发明的,其型号为ibm350ramac。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但是,就是这5mb的容量,却能够装得下几万本书的所有文字。


在硬盘存储器发明之后,人类又增加了光盘,移动硬盘,u盘等存储工具,容量也是从起初的几十mb,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几百b,甚至还有更大容量的数据存储器。然而,人类并没有因此满足,还在追求着更大容量,更快速度的存储器。


量子磁盘是一种专门用纳米材料制造的磁盘,由于纳米磁性单元是彼此分离的,因而人们把这种磁盘称为量子磁盘。量子磁盘的容量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的所有信息都会被浓缩在一块小小的磁盘里。


2、《终极实验》——人到底有没有灵魂?


书名:《终极实验》


作者:罗伯特索耶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这是有神论和无神论者争论了几个世纪的命题,但不管论点如何,没有人认为灵魂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被检测和感知出来,加拿大作家罗伯特·索耶的长篇科幻《终极试验》却正儿八经的给我们证明了出来。


梗概


1995年,彼得·霍布森还是多伦多大学正在攻读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在参加一个器官捐献移植手术时,意外发现捐献者并没有真正死亡,他还有脉搏、血压、心跳、喘息和痛苦。他认为病人是在心脏从胸腔中被取出时给杀死的。


毕业后,彼得在东约克总医院工作了几年后建立了自己的生物医学设备公司。1998年,他和相爱的卡茜·邱吉尔结婚了。


卡茜在多韦普广告公司工作。在卡茜和她公司同事的聚会上,彼得见到了卡茜的同事——汉斯·拉尔森,一个油腔滑调的男人,他和公司的很多女人有染。


彼得参加了一家生命无限公司在北美的学术讨论,纳米技术是长生不老的关键,纳米技术机器能防止任何一种衰老。


彼得和卡茜已经六个星期没有行夫妻之事了,几个月前卡茜和她的同事汉斯有过染,彼得很伤心很难过。


彼得公司做的超级脑电图仪,用了纳米技术传感器。每个传感器跟神经元一般大小。传感器具有高度的方向性,它们获取的是神经元的隔膜电压。通过大脑的一条直线将截断数以千计的神经元,但是通过交叉参考来自所有传感器的信号,可以离析出整个大脑的每一个神经元各自的电子活动。


彼得征得一个重度中风患者佩吉·芬内尔的同意,给她戴上了超级脑电图仪。他试图得到死亡的更多信息——芬内尔的病已经不可能治愈了,整个人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借助仪器,彼得了解到了芬内尔“讲述”的死亡历程:一个叫玛丽的人正给她打电话,她突然发现自己在身体之外,可以从上面看到自己,她不断地往上升后掉进了一条长长的螺旋型的隧道,隧道的尽头有漂亮、纯净、明亮的光。一种平静的感觉感觉涌上心头。她在朝那光线移动,见到出生几天就死了的双胞胎姐姐玛丽,看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图像,她们离那束光线更近了。突然,一切都结束了。她觉得自己在被人往回拉,她飘了回来,离开了那束光线,然后,发现自己回到了身体里。


卡茜去做了心理咨询,咨询顾问认为出轨的事与她跟她父亲的关系有关,要她不要太过自责。


彼得的多年好友萨卡·穆罕默德是虔诚的穆斯林,萨卡毕业后回多伦多开了一家高科技启动公司,从事专家系统的设计。他听彼得讲起了芬内尔的死亡描述,却不以为然,认为那一切不过是大脑惯有的反应。


芬内尔夫人去世了。彼得从超级脑电图仪上发现了他正要寻找的东西:一个确定无疑的表明着生命结束的记号——离开佩吉·芬内尔的身体的是她自己的灵魂。那是一个内聚能场,在她死亡后,这个内聚能场依然存在着。


彼得又得到另外两份“灵魂波”(内聚能场)离开人体的记录。三份记录看上去非常相似:在死亡的瞬间,一个小小内聚的电子场离开了身体。后来,彼得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灵魂波”在健康人身上也存在,而不是即将死亡的人才产生的电子流。而且,通过对怀孕妇女的实验,彼得发现婴儿在怀孕第九周和第十周之间就有了“灵魂波”。彼得对设备进行了改进,成功地把“灵魂波”隔离出来。


“灵魂波”的发现让彼得·霍布森成了名人。这对整个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基础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终极实验》中,主人公从人体里分离出灵魂,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对灵魂到底是什么而争论不休,而在调查很多濒死经验临床案例后,有部分科学家将灵魂定义为以某一种形式存在的能量场。


医生萨姆曾经让濒死经验的人躺在一个秤上,然后称他死后体重的变化,并发现有人在死后立即减少了21克的体重。他认为,这个重量就是灵魂的大约重量,并以能量的形式离开了肉体。后来更多的类似实验表明,人死后,还是少了什么。


萨姆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块板子,天花板与板子间放一些小物体(只有萨姆知道是什么物体,别人不知道),灵魂应该能看到这些小物体。


萨姆对濒死的病人进行实验,其中有7个被救回的病人醒来后能说出自己‘灵魂’离体时看到的景象,特别是板上的小物体,说的全都对——萨姆的实验成功。


现代科学的灵魂观念认为,人类灵魂的粒子为反物质,也是人类躯体的映射。人类躯体的体积有多大,其灵魂生物磁场团的映射体积就有多大。


照相机和摄像机的感光材料能拍摄到人类灵魂的粒子生物磁场团形体,七岁以下的儿童和体弱多病以及濒临死亡的成年人也能够看到人类灵魂的粒子物质体,这说明不论人类灵魂粒子归属于哪一类物质,其粒子的光特性是科学存在的。


只有物质的东西才会产生光学映像特性,具有磁场能量的辐射延续,也包括其他的物质能量。所以,灵魂应该是一种物质,也是我们常说的潜意识精神物质。


现在有一些人认为,灵魂是一种实际存在于空间中的物质或能量,灵魂不断放出电磁波来支配大脑,大脑的工作除条件反射等简单的动作外,都需要灵魂来控制,就像逻辑思维,在人想事情时没有接受到神经传来的电流,却知道要想什么,如何实施,这些都是灵魂给大脑发出的指令。灵魂分低等和高等灵魂,低能级灵魂只能发出满足生命体生命的必要指令,高等级灵魂能让生命体进行复杂的动作。


人类的灵魂物质是一种较特殊的种类,能够在广大的宇宙空间任意翱翔,具备了正反物质范畴的所有变量,具有暗物质的属性也具有可见物质的功能。灵魂很有可能是一种超微观物质粒子结构,在人死亡以后,灵魂出窍,飘忽游荡在附近,或被另外的一个具有生命体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之间被吸收。植物的繁衍的灵性也同样具有灵魂的依附属性。所以我们的世界才会多物种多样化的绚丽。


也许只有能通过对灵魂的诠释,才会解开人体自身的科学谜题吧。


3、《超标准人》——不穿宇航服登火星


书名:《超标准人》


作者:弗雷德里克·波尔


弗莱德里克·波尔把他自己的科幻称作“警告文学”,说提醒人们注意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长远后果。他还说,他一直对探索人类可能有的各种各样前途感到兴趣,因此,他所写的主题不赶时髦,但往往带有一定的预见性。


梗概


罗杰·托拉威是位了不起的宇航员,他曾先后五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甚至成功地拯救了因飞船发生故障而被困在天上的俄国宇航员。但当国内危机四伏时,太空规划受到牵制,罗杰的生活也就变得单调乏味。


不久,罗杰听了总统关于“超标准人计划”的讲话,情绪颇为激动。总统认为,由于全球电脑化的进程增加了核战争的可能性,人类生存的机会越来越小,前景不堪展望。故而必须飞往火星去建立殖民地,来满足人类开发和科技发展的种种需要,来保持和发展人类的生存空间。


总统选择火星作为太空殖民的目标是有据可循的,早在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帕雷利就已从天文望远镜里发现了火星表面纵横的线条,他使用了一个与英文“运河”近似的单词。后来,又有人认为那是智能生物开凿的。于是,百余年来,人们一直相信火星上有生命,火星就成了人类太空殖民的首要目标。


然而,火星引力比地球小,空气也稀薄,阳光充足却不暖和,辐射却格外强烈。显然,执行“超标准人计划”的关键是采用电子、机械、外科手术等手段改造宇航员部分生理功能,使他们成为电子人,适合在火星上长期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