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力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2:30
|本章字节:16416字
五、关于光绪皇帝死因的新看法
光绪皇帝之死,疑团很大,如果只看官方的医案,得出的结果很容易认为是正常病死,但从前因后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并非如此简单。
光绪皇帝平时所患疾病主要是肺痨(肺结核)、遗精及关节炎,郁症(神经官能症)等病。
但病案上始终未见大口吐血及高热不退,那就说明不是死于肺结核。至于遗精是光绪帝的慢性病也不可能因此病而死,关节炎、神经官能症等那就更死不了。那么,一个年仅三十七岁,正值人生壮年的光绪帝究竟死于什么原因?
中毒吗?没有中毒症状诸如七窍出血、面黑、舌黑等,那光绪帝究竟死于何因?
笔者分析光绪帝有可能死于谋杀,只不过手段比较高明而已。
光绪帝被谁所害?
当然,以慈禧太后、袁世凯、李莲英等三人嫌疑最大。
其中,袁世凯因告密出卖变法,光绪将他恨之入骨,以至被囚时经常画一个袁贼,然后用飞刀戳他,光绪临死前还念念不忘严惩袁贼,所以袁世凯知道慈禧太后一死,光绪帝将会怎样的惩罚他。
不过袁世凯毕竟是在宫外,作案条件远远不及李莲英及慈禧太后。
即使有作案动机也奈何不得。
光绪帝是慈禧最大的政敌,慈禧最恨他欲夺权,光绪帝曾经要派兵围颐和园软禁慈禧太后,所以她当然不能让光绪帝活到她死之后,否则一旦光绪帝重新执政,就会把一切都翻了过来。
而李莲英因为对光绪帝及珍妃的作恶多端,他当然明白老佛爷没了,光绪帝将会怎样收拾他。
慈禧是最高权力者,李莲英又是掌管监视光绪帝的人,所以两人合谋害死光绪帝,还不是易如反掌之事。慈禧长年幽囚光绪帝于瀛台,本来就是置他于死地,她死前害光绪帝不过是加速他的死而已。
年事已高的慈禧自西逃返京后,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加之重新训政后的操心,健康状况每况日下。慈禧不能容忍光绪帝活在她之后,所以对光绪帝一直都是残酷的虐待,不但伙食限制,而且还想把他冻死,内务府大臣杨立山实在看不过去,才派人将囚禁光绪帝的涵元殿的窗户裱了裱,就差点丢丁脑袋。
慈禧七十三岁生日后下痢日愈沉重,自知已不久于人世,于是更惧光绪帝活下去,就先在舆论上造光绪帝病重的声势,并取消了光绪帝参加重大活动从而让天下知光绪帝已病入膏肓。又故意下诏让全国督抚为光绪帝遍寻名医,而实际上是刻意造声势,目的在于让大家相信光绪帝已病入膏肓,从而绝了要慈禧归政于光绪帝的望,所以她怎么会真心让名医为光绪帝治好病呢。
相反,慈禧自己病情加重却不露声色,依然主持朝政事务,当她已知大限将至时,便突然对光绪皇帝的医疗居食等进行严格监护,并派亲信奕劻负责,凡进出瀛台的人必经奕劻严格监控,给光绪帝看病的医生甚至由袁世凯推荐,难怪把光绪帝的医案,从光绪二十五年(戊戌变法失败)就写得极严重,就像是在等死一样。
慈禧临死前也分秒必争地降懿旨公布了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进宫准备继位,并定载沣任摄政王。这一切准备好后,虽已奄奄一息、却故作无事的慈禧便向光绪帝下毒手了:
在已限制光绪帝营养的基础上,断绝给光绪帝的饭食,将其身体本来虚弱的光绪帝活活饿死,或再辅以捂死、勒死,这样岂不更好,可以不留下把柄,也跟医生无关。难怪光绪帝临死前的医案上
记载:
“皇上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
“……阳散阴涸之象。”
这介办法可谓天衣无缝,既用不着杀人灭口,也不怕开棺验尸,最多就说他不思食,便可掩人耳目。
光绪帝死后不足二十小时,慈禧便戏剧般的死了。
两个年龄相差三十七岁的政敌在近一日之内先后死去,这是巧合吗?
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没有孤立的必然性,也不存在孤立的偶然性。
光绪帝和慈禧的死,先后只二十小时,而且是光绪帝先死,看起来貌似巧合,然仔细分析疑团重重,这就提示我们写历史万万不可只信单方面资料,尤其官方资料,而应在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把握因果关系,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武器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我的中,对光绪帝的死,是慈禧通过李莲英对他进行营养限制或加以捂死、勒死而致死的。试想光绪帝是个皇帝,从小身体单薄,靠的是上等营养滋补,如一旦在营养饭食方面做手脚,那么本来就体虚多病的人当然很快便虚赢而死。清官档案光绪皇帝的医案记载便可知是脉细如丝,阳散阴涸,衰竭而死,并非大咯血、高烧不退、喘咳痰阻而亡,这些都可以作为光绪帝不是死于疾病的铁证。
以下几点说明光绪帝纯属暴亡而非正常病死:
1慈禧有制造光绪帝病入膏肓的伎俩前科,早在光绪二十五年,戊戌变法后,光绪帝被慈禧囚禁,当时慈禧想废帝就曾大造光绪帝病重的声势。现在慈禧下决心不让自己死在他之前,当然更要制造光绪帝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的议论。这难道不是慈禧的一贯伎俩吗?
2所谓病入膏肓:
正史拼命宣传光绪帝患病严重,早已病入膏肓,并日:“是时肝气大发,以手扭太监顶戴,以足踢翻电灯,情势日亟。”(《苌楚斋三笔》)
其实这只是光绪帝长期抑郁而发的狂症,虽然复杂却非死症。
3所谓“调治已久,尚无大效”(光绪朝《东华录》),这是出于戊戌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瀛台,慈禧故意制造光绪病重假象以便废掉他的皇位。无疑是慈禧夺权的借口,能相信光绪早已病危重了吗?
4从野史来看,也各说各唱。御医杜钟骏事后说:“死前四天,皇上气促口臭,带哭声而言:‘你有何法救我?’予曰:‘皇上大便如何?’皇上曰:‘九日不解,痰多气急心空’……予案中有‘实实虚虚,恐有猝脱’语。继大臣曰:‘你此案如何这样写法,不怕皇上骇怕么?’予曰:‘此病不出四日,必危。’”(《德宗请脉记》)
而名医屈桂庭则说:皇上临死前三天“在床上乱滚,并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且‘面黑,舌黄黑……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诊治光绪帝秘记》载《逸经》29期。)
又御医杜钟骏《德宗请脉记》载光绪帝临终前一日,宫内并未传医请脉,而清官光绪医案中,又载他人诊云云,足见其自相矛盾,正野不一。
明摆着是各自追述之事,又无旁证岂可为凭?
5据恽毓鼎《崇陵传信录》载:“帝闻太后病,有喜色。”慈禧太后曰:“我不能先尔死。”表明慈禧太后决心要光绪死在她之前。这是慈禧太后要光绪帝先死的重要动机。
6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官医案(处方来源:《清官医案研究》,陈可冀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分析之,光绪帝死亡头三天药证不符,用药矛盾,有的开表药,有的开里药,但皆非危重病人的药,如十九日,同样为一天的药,同样为咳逆。
张仲元开:生桑皮六钱地骨皮六钱生甘草一钱五分肥知母四钱
而施焕则开:酸枣仁三钱浮小麦六分生龙齿八分海蛤粉三钱桑螵硝五钱肥玉竹二钱黑艺麻四钱枸杞根一钱五分火段龟极一钱引
分析之,上方治表,此方治里,互为矛盾。假如光绪皇帝是死于上呼吸道感染,名医辨症用药岂能矛盾至此?!
又如十月十八日,同样为咳逆,吕用宾方药:
霸桑叶二钱炒枳壳五分桑螵蛸一钱五分枇杷叶二钱苦杏仁二钱覆花一钱五分川贝母二钱地骨皮二钱黑大豆三钱云茯苓三钱
周景涛则开:
乾桑椹二钱甘枸札三钱广化皮四分抱木神三钱金石斛三钱
分析之,此二方一是治表,一是治里,不仅自相矛盾,各吹各打,且毫无病势垂危的气氛。
7死亡头天的药方非急救危重病人的药。
查光绪帝死亡头天夜里开的药并非急救重危之剂。如海蛤壳一两石决明五钱甘枸杞三钱盐乌梅三枚酸枣仁三钱金石斛五钱广化皮五分白石英三钱左牡蛎一两
试看,这是濒死病人的药方吗?
8光绪帝死前头二天脉象并无危在旦夕之症。尤其死前脉象不符合疾病发展恶化,相反死前头天是“脉渐小”,“喘不甚而但觉气短”,说明疾病已好转,不符合肺炎死亡,且光绪帝死前并无心脏病也非心脏疾患而死。
总之,光绪皇帝不可能死于原患的慢性病如肺结核、遗精、关节炎、郁症。因无肺结核吐血、喀血,也无高热。至于遗精、关节炎、郁症更不是猝死的原因,如死于上呼吸道感染转肺炎之类,那死前应有高热、脉数、咳喘痰阻、面青鼻扇之类危症,但光绪帝死前头一天杜仲骏对皇帝诊的脉症是三部脉较小,惟右关独数,考脉书:大则病进,细则病退,……秋虚之体,脉宜细不宜大也。今日恙情,火稍平而神益懑,喘不甚而气觉短……”
可见死前头一天,光绪帝的脉象转小,且喘不甚而气短突出属病候体虚,且并无痰壅之症,如此,脉症不符合感冒转肺炎的危症。
9死时(二十一日),脉症不符合肺部感染而符合循环衰竭死亡。据清官光绪医案,张仲元、金顺、忠勋请得皇上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
方以生脉饮(人参一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尽其善后。
可见,姑且认为这些正史医案是真的,也矛盾百出,处方用药各吹各打不说,还或脉重药轻,或脉轻药重,且所到方子不像给危重病人开的,死前脉症也不符合危重病症发展规律。
10再从慈禧太后的病分析,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官医案,慈禧十月十日七十三岁大寿后下痢不止,十月十四日大便泄又复加感冒咳嗽,并发上呼吸道感染,十月十九日便泻不止,十月二十日大便泄,气喘痰壅,十月二十一日大便尚泄,气短痰阻,气绝身亡。
显然,慈禧太后的病从十月十四日加剧,既泄痢又重感冒,后又并发肺炎,这在七十三岁的老年人来说却是大忌,所以十九日起,她的病更加恶化,便对光绪皇帝严加监“治”,并不奇怪。对比之下,慈禧的病症比光绪帝重的多,且给光绪帝看病的医生是走马灯式的变换着,一天要变换几个医生,而慈禧太后的医生就只专用一二个,死前十天固定是张仲元及戴家瑜,偶尔加上一个吕用宾。慈禧太后的居心可以见矣!
据慈禧的医案记录:慈禧太后的病要比光绪帝的病严重得多。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日慈禧太后七十三岁生日起,便开始下痢“水走肠间”,之后,在死前的十天之内,下痢一直持续不减。医案记录几乎每日皆有“懒食作泻”、“大便作泻”、“渴泻”、“水泻”到死前三天泻痢加重。十月十九日(光绪帝死前两天)慈禧“便泻不止”。并且从十月十四日(慈禧死前一周)开始“咳嗷、寒热”,至死前“咳多涎痰,喉间有声小痰涎浠壅”,说明肺部感染很严重,有并发肺炎的证据,尤其死前一天用了加味白虎汤及羚羊角退烧,说明正高烧不退。再从慈禧的医案中有持续的“舌干口渴”、“烦热”、“口渴思饮”、“烦躁口渴”、“口渴引饮”、脉弦数,“脉强劲鼓指”等,说明慈禧除患有严重下痢,并发肺炎之外,还可能有严重糖尿病、高血压’所以可以判断慈禧太后的病比光绪帝要严重得多,所以在她病重之际,下决心加速光绪帝的死就不言而喻了。
11据《内起居注》记载十月十九日,光绪皇帝临死前二天还亲自去仪鸾殿向西太后请安,次日(二十日)即“上不豫”(皇帝病危)之载,第二天便咽了气,“上遘病大渐,酉刻,龙驭上宾。”如果清官这一记载是真的,那么问题就更明显了。
对此,我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申请查阅了光绪三十四年内阁内起居注,结果使我万分震惊,起居簿上记载的清清楚楚,光绪帝从慈禧太后七十三岁生日十月十日至十九日之间,每天必到仪鸾殿向慈禧太后请安,并陪侍慈禧早膳及晚膳,还接连数日陪她看生日贺戏。到二十日突然病危,二十一日死亡。由此可见,十九日是一个关键的日子。为什么这一天后,光绪帝就突然病危?其中之谜何在?从慈禧太后十九日的病情可以解开这个谜。
十月十九日,慈禧“便泻不止”及高烧不退,说明她的病情转重,自知大限将至,所以不得不对光绪帝下毒手了。这就是为什么从十九日开始慈禧对光绪就严加监控,二十日传出光绪病重,二十一日暴死的缘故。
说也奇怪,我去故宫查阅的时候,天空尚晴朗,后来,当我查到光绪帝的《内起居注》时,天忽降大雪,沸沸扬扬的大雪把整个故宫都铺白了,我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出来时,因衣服穿的少,一面抖缩着身子,一面在想,光绪帝的死的确有冤,难道老天也动了容……
诚然,如果慈禧太后的病比光绪帝轻,那就犯不着她下毒手,但分析结果,慈禧的病比光绪帝要严重得多,而且来势凶猛,不断恶化,加之又是老年人,按医学观点,泻痢不止、高烧不止、痰喘不止、消渴不止,都是老年人的绝症,只有一条就够要命了,何况慈禧四条同时爆发,所以从医学的角度看应该是她先死,而结果却是光绪帝先死,这其中缘由难道还不清楚吗?难道还有理由说光绪帝是自然病死吗?
综上所述,光绪皇帝绝非正常病死,而有被人直接害死的重大嫌疑,害死他的人可能性最大的是慈禧太后指使李莲英干的,其手段可能与逼阿鲁特皇后吞金前的伎俩——饿死的手段一样。此手段简单而不留后患,又只有慈禧太后和李莲英二人知道,既不用灭口,又不会留下验尸的麻烦,可谓比毒药还毒。光绪帝身体素虚又久病在床,后来又患了感冒,一旦断绝了饮食营养,当然很快就致其阴涸阳散气绝身亡。
当然也不能排除辅以捂死、闷死或毒死的手段,这只有靠尸检才能断言。但笔者可以肯定地说光绪帝绝非正常病死。而是被慈禧直接害死,光绪帝沉冤百年的冤案应该得到昭雪。如此,那些认为光绪皇帝是正常病死的文章可以休矣。
写到这里,笔者深感中国历史上变革道路之难,除了商鞅车裂、王安石开缺……清代又出了翁同龢被开缺回籍,六君子被杀珍妃、光绪帝被害死的悲剧。如是,珍妃、光绪帝都应列为戊戌君子之列。
另外,把本书的两个称呼问题说明一下,一是关于珍妃的称呼问题:由于她的称呼变化较大,有嫔、妃、贵人、妃、贵妃、皇贵妃等,为了方便读者,于是在中统称珍妃,特此说明。二是关于光绪帝对慈禧太后的称呼问题:在旗人,称父亲为阿玛,称母亲为额娘,慈禧太后要光绪帝称她为亲爸爸,我认为太嗲气,于是在中统称皇阿爸,特此说明。
我笔耕了大半辈子,真切感受到写科技书、历史文化书主要是伤脑,脑子伤够了,书也就有分量了。而写则是伤心,心伤透了心说也就成功了。我从写科技书到历史文化书,又到文学书,深感中国五千年思想文化的渊博,惊叹中华民族历史人物的杰出,真是越写越爱我的祖国。我已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浩浩长空中翱翔了几十年,我想我还要继续下去,要用我的这支笔,尽抒祖国的美,力颂中华人物之杰。要用我的这支笔伸张正义,鞭笞邪恶,总之,要用我的这支笔以文艺的形式向中国及世界再次展示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这也许要付出我的毕生,所以,从此我将结束亦医亦文,决心走鲁迅、郭沫若的道路:弃医从文。一改医人的形体而为医人之灵魂。
另外,请让我特别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及责任编辑张雅南主任及周浣淳先生,感谢他们对这部书出版的大力支持及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杨力
2002年1月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