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雾满拦江
|类型: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19-10-06 01:49
|本章字节:13230字
论证的时间有点长
此后曹操北征乌桓,许昌空虚。
正趴在新野休养生息的刘备,激动不已地去找刘表,说:“大佬,曹操又犯了顾头不顾腚的老毛病,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我们赶紧出兵,直取许县,拿下汉献帝,把他绑架到你这里来了,曹操就彻底死定了。”
刘表:“你的建议很有军事价值,等我找专家论证一下。”
等到曹操得胜班师,刘表把刘备叫去,说:“几年前,你提交的那个趁许县空虚、抄曹操后路的项目,有很大可行性,是个近乎完美的好项目。只不过……只不过论证的时间有点长,失去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
刘备道:“大佬,没关系的。现在天下分裂,战争频繁不断,机会都排着队,络绎不绝地向我们赶来。重要的是,你是不是那个能够认出机会、并抓住机会的人,如果你是,那就没关系了。如果你不是……不是就算了。”
说这话的时候,刘备已经在刘表这里,趴窝了足足八年。
静极思动啊。刘备说:“我要效法刘表年轻时候的荒野求贤,打听一下哪里有能力强的员工,把他挖过来。”
三顾茅庐,这就开始了。但是这个三顾茅庐,并非是历史上唯一的说法。以前有本怪书叫《魏略》,书中的文字,是这样组合的:“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曹操平定了前后左右,稳固了自己的地盘,正高卧隆中的诸葛亮就知道麻烦来了,他推窗而起,曰:“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于是他脚踏麻鞋,身背雨伞,顶风冒雪,前来刘备这里递交求职简历。刘备听说来了个应聘的,就说:“好好好,正好咱们这儿缺一个服务生。”于是诸葛亮就羽扇纶巾,成为了刘备宴会上的调酒师。宴会时,刘备喝得高兴,把杯子往诸葛亮跟前一递:“小诸满上。”诸葛亮一边斟酒,一边问:“老板忙不忙,不忙聊几句?”刘备诧异:“有啥好聊的?”诸葛亮开口了,这么一聊,刘备大骇:“正所谓五步之内,必有芳草,你原来是个人才,赶紧解下围裙,过来跟我们一块喝……”
这段故事是说,三顾茅庐之事,其实并不存在,存在的是诸葛亮自己登门求职。
一段时间以来,这个说法在史界甚嚣尘上,乌烟瘴气。诸葛亮见此情形大怒,遂撰《出师表》,作证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诸葛亮亲自做证,《魏略》那本书就被视为没有依据的流言飞语,正式被排除了。等到了陈寿撰写《三国志》的时候,此人熟悉诸葛亮,他经过资料对比,果断地将《魏略》丢入到了废纸篓中。
目前史界公认的是,刘备在荆州的时候,向当地名士司马徵打听:“问一下,这一带有没有干活卖力的员工啊?有没有讲究奉献精神的员工啊?现在是员工荒,老板招个人不容易啊。”司马徵,人称水镜先生,又称好好先生,不管任何人说任何话,他都说好好好。听了刘备的询问,他回答说:“好好好。”
刘备问:“到底有没有呀?”
司马徵说:“好好好,有个卧龙诸葛亮,还有个凤雏庞统。”
刘备摇头:“有没有猎头公司帮忙啊,替我把这两人挖过来。”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此后不久,颍川人徐庶,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那个徐庶。他来找刘备,说:“大佬,需要人才吧?我替你推荐一下卧龙诸葛亮。”
刘备说:“你去把他叫来,我让人力资源部简化一下他入职手续。”
徐庶说:“不可以这样,诸葛亮屁股好好沉,趴在隆中死不挪窝,你得自己去把他掏出来。”
要不要这么费劲啊?刘备很犯愁。
加入一个杀人团伙
有一个问题,被古往今来的史家们忽略了。
这个问题就是:假如刘备心情不好,抑或是手头上事多,没工夫陪诸葛亮玩三顾茅庐,那诸葛亮他咋办?难道他这辈子,就这么趴在南阳诸葛庐,死宅在家里不出门了吗?
提出这个问题,是对诸葛亮的智慧,做一个公正的评价。
诸葛亮之智,是中国文化中固化的组织成分,连乡下喂猪的憨厚农民,都知道诸葛亮之名。可是在史学家眼里的诸葛亮,明显有点缺心眼。
以诸葛亮的才智,不可能不知道荆州的太平时日已经结束了。曹操稳固了自己的地盘,马上就会对荆州用兵,届时战火燃起,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到时候跑路都来不及,遑论平定天下了。而照史家的描述,当刘备找到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却天天出门遛弯,根本就没考虑过这事。如果刘备去了一次没遇上,此后再也不去了,抑或是刘备压根就没去过,那诸葛亮岂不是废了?
从常识上来看,当荆州的气氛渐渐紧张起来、战争行将爆发之时,诸葛亮不可能跟死猪一样,没有任何反应的。
如果他有反应,又会如何一个反应法?
当然,他派了司马徵和徐庶,去刘备那里替他做宣传,事先炒作他。可这也不能保证刘备就非要三顾茅庐不可。刘备这辈子,除了曹操,任何人都不会放在眼里。再者说了,刘备也是个深明人情世故的智谋者,他必然会想,如果三顾了茅庐,却请来一个徒有虚名的人,这可咋整?那刘备趁早别混了。
再者说,如果招一个员工,就要顾三次茅庐,再招第二个员工,你不三顾茅庐,第二个员工岂不觉得亏了?会跟你老板大闹起来的。如果每个员工都要三顾茅庐,那刘备这辈子趁早别干别的了,天天只顾茅庐了。
简单的一个三顾茅庐,这个美好的传说,是建立在诸葛亮缺心眼、刘备心眼不够用的良好基础之上。
如果刘备和诸葛亮的智商,能够与公众平齐,那么,三顾茅庐就不会发生。
同样的,如果诸葛亮和刘备的智商比公众高出许多,那么,三顾茅庐就必然要发生。只不过,这个茅庐在发生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巨大的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诸葛亮一定要到刘备面前,秀一秀他的智识谋略。刘备是识货之人,一旦发现诸葛亮,那么诸葛亮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回家关上门睡觉,等着刘备三顾茅庐就行了。
没有这个过程,刘备决不会行动,决不会去顾什么茅庐。只有在这个前提发生之后,诸葛亮才胜券在握,高卧隆中,而刘备也才会哭着喊着,趴在诸葛亮门前苦苦哀求,打死也不肯走。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明白了,被史家贬斥为小道消息的《魏略》,和三顾茅庐都存在。诸葛亮确曾去刘备那里,递交过求职简历,而刘备也千真万确地,三顾过茅庐。
全面的事件,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当曹操稳固了自己的地盘之后,诸葛亮就坐不住了,他在屋子里团团打转,不行,战争的中心,正犹如暴风雨一般,向着荆州徐徐推进,如果不马上行动,等到数量以百万计的杀人团伙来到,到时候你跟谁说理去?那些大头兵大字也不识一个,就知道抡刀子砍活人。不行,我可是诸葛亮啊,不能让人随便砍。我必须出山,加入一个杀人团伙。
加入哪个杀人团伙呢?去曹操那里,那边的人才满山遍野,挤得水泄不通,我去了也难以出头。最好是加入刘备这个杀人团伙,小公司啊,到那里混个总裁啥的,最容易不过的了。
可问题是,刘备这个杀人团伙,能够支撑到今天,那是因为他们有料,属于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范例。委托了司马徵、徐庶去忽悠他,可是这俩活宝不给力,根本不见什么效果。
刘备心眼太多,想忽悠这家伙来三顾茅庐,那只有……只有我自己过去,递交求职简历了。于是,《魏略》所记载的事情,就必然的发生了。
非发生不可。如果这事不发生,刘备见不到真货,无法正确估量诸葛亮的实用价值,决不会冒巨大的经营风险,三顾什么茅庐的。
诸葛亮来到刘备这里,递交求职简历。刘备一看,噢,来了个求职的,正好缺个调酒的服务生,就让他来吧。于是诸葛亮就在心里默唱着:“治大国那么呼嗨,烹小鲜那么呼嗨,治大国如烹小鲜,呼儿嗨吆……”就无证上岗,开始调起酒来。这时候刘备宴席,请来杂七杂八的怪人,让诸葛亮调酒。诸葛亮一边调,一边问:“老板,看你眉头不展,啥事让你这么愁啊?”
刘备道:“你个服务生问这么多干什么?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诸葛亮道:“也未必,至少老板说出来,可缓释一下心理的压力。”
“也对。”刘备以为然,就说道,“荆州的太平日子马上要结束了,曹操那王八蛋,他可是说来就来啊。要打仗,就需要足够的士兵,可是我研究这荆州的居民,发现最多只能征召十万士兵,数量远远不够,不够曹操打的啊。”
诸葛亮笑道:“我以为什么难事呢,原来是这么件小事。”
“小事?”刘备眼珠子咕嘟一声,鼓出了眼珠,“哎,我说你这个服务生,年轻人注意不要乱讲话,当心大风把你的舌头吹掉。我说的这个问题,天下还没人能够解决得了。”
“不,有一个。我能解决。”诸葛亮说。
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竖起一根指头,说出他的解决方案。当时刘备就腾的一声跳起来,怔愕在当场。
正因为诸葛亮说出这番话,才让刘备马上意识到,这世上,还存在着一个比他和曹操加起来更具智慧的人。而这个人,此时就在他的眼前。
诸葛亮很受伤
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替刘备解决的兵源不足这个问题呢?
诸葛亮说:“老板,你考虑过流动人口管理没有?荆州之所以兵源不足,那是因为你只想到了固定人口,可是还有大量的流动人口,这些人为了逃避战乱,纷纷逃到了荆州。此时的荆州,流动人口数量远高于固定人口,只要派士兵对流动人口进行登记,以办理暂住证为名,把他们组织起来,那么你就得到了一支在数量上足以和曹操相抗衡的军队。”
这番话,真的把刘备给吓傻了。
史书上记载说,诸葛亮帮刘备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流动人口编入军队中,于是刘备一下子得到了四十万的军队。
要知道,当时天下有能够把老百姓从热乎乎的被窝里掏出来,逼迫他们上战场打群架的能力的,只有两个人,就是曹操和刘备。正因为此,所以曹操才会说:“天下英雄,使君与操。”
现在来了个诸葛亮,比曹操、刘备加起来更狠,他连流动人口都不放过,都要挤出油榨出汁来。
发现了诸葛亮有此奇才,刘备如获至宝,急忙请诸葛亮上坐。
诸葛亮如果坐了,那他就不是诸葛亮了。他当时肯定说:“不好意思老板,我想我还是不适合出来工作。我回家啊,宅在家里,才是我最喜欢的事情。”然后他就撂挑子回家了。这时候刘备终于醒过神来了,诸葛亮,是生他的气了。因为他没有去顾茅庐。
诸葛亮已经派了司马徵和徐庶,前后两批人马来游说刘备,让刘备去顾茅庐。可刘备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有去顾,这让诸葛亮很受伤,所以他抬高了价码。现在这个茅庐,不是顾一次就完事的,你必须要三顾,少一次也不行。
那么,如果诸葛亮真的如此赌气,就不怕刘备不高兴吗?恰恰相反,刘备会非常之高兴。单凭管理流动人口这一手,就值得刘备这样做。说过了,刘备是识货之人,他知道诸葛亮值这个价。如果他不知道,诸葛亮也不会摊开筹码。
此外,诸葛亮开出这个价格,还有一个目的。刘备有义务配合他炒作,要在最短时间内,把诸葛亮的名气炒出来。
因为诸葛亮有大才,要大用。但是他的名气,却只在荆州狭小的圈子里,构不成对世人的影响,这势必拖累到诸葛亮对曹操等人的威慑力。所以必须要借这次机会,把诸葛亮名气打响。诸葛亮名气越是响亮,刘备捞到的利益就越多,这是双方心知肚明的事情。
所以推敲起来,不排除另一种可能: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亲见刘备、展示自己高妙的治政手段之后,与刘备共同策划的炒作行动。
要知道,诸葛亮很快就会以刘备特使的身份,被派往东吴。如果不事先将诸葛亮的身价抬起来,让一个籍籍无名的诸葛亮去了,那边不晓得这厮是干什么的,说不定接待规格不够,只派个副主任科员陪诸葛亮喝茶洗脚,那可就误了大事。
这时候再返回去看诸葛亮的《出师表》,就会恍然大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就会发现这句话中的漏洞,刘备好歹也是个老板层级的人物,去了一次,诸葛亮就应该回个礼,两次,那诸葛亮就已经失礼了,还要三次……不要说刘备,就算是个普通老百姓,接连三次登门,都会觉得大丢面子。他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物,难道就不知道给刘备留点颜面吗?除非,诸葛亮事先已经得到了刘备的默许。
有趣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刘备兴致勃勃地开始了三顾茅庐。而诸葛亮则是搬个小板凳,每天在屋顶上坐着,看到刘备来了,他急忙钻进洗手间,声称自己不在家,让刘备顾不着他。
这是两个具有着绝顶智慧的人,在玩一场心知肚明的游戏。这个游戏,是演给傻兮兮的老百姓看的。目的只有一个,抬高诸葛亮的身价与知名度,达成于他和刘备双赢的局面。
第一次来,诸葛亮躲在洗手间里:不好意思,我不在家。
第二次来,诸葛亮仍然钻进洗手间:不好意思,这次又不在。
第三次来,诸葛亮终于迎出门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帘外日迟迟……”推开门,他看到的,却是刘备刘玄德黑紫色的脸。
这一次,轮到了刘备生气了。“我不三顾茅庐,是我不对,是我欠你的。现在,你这破茅庐,我已经三顾了,轮到了你诸葛亮,欠了我刘备的。”
“露一手!诸葛亮你必须再露一手。如果你不露一手的话,那我刘备,闭着眼睛三顾茅庐,岂不成了傻瓜蛋了?”
诸葛亮眨巴着眼睛,没办法,只好再露一手。
隆中对!
你的敌人是谁?
公正地说,从刘备和诸葛亮隆中对了之后,很少有谁知道他们俩到底在搞些什么。
这个隆中对,诸葛亮对刘备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占有了天时。孙权,借父兄之力,据长江之险,他拥有了地利。那么你刘备有个啥子呢?你啥子都没有,除了人和……”这是地地道道的胡说八道。虽说刘备不像曹操那样残忍嗜杀,但要说他占有人和,纯粹是胡扯。单说他老兄走到哪里,就把老百姓家的饭碗砸了,所有人都拖出来上战场替他打架斗殴,就知道他绝无可能占有人和。这种战争狂也会有人和,那人岂不成了弱智白痴的混合体?
嗯,你说刘备没有人和……没有人和,人家怎么后来当了皇帝呢?
因为刘备有一个帝王的人格魅力,并由此组建了他的专业班子。这个班子,是杀人的班子,不需要人和。只需要敌人!
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要完成这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告诉刘备杀人团伙,他的敌人是谁。
诚如大人物所说,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打架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不弄清楚,这架你没法打。所以诸葛亮,他要开章明义,告诉刘备,他的敌人是谁。
诸葛亮说:“刘备先生,你的敌人是刘表。”
没错,就是那个“宁可天下人搞我,我绝不搞天下人”的刘表。
刘先生,你搞不搞?
说刘备的敌人是刘表,这话,可有什么依据?刘备也肯定是顾虑重重,这样质问诸葛亮。
于是诸葛亮会说:“刘先生,还记得吗?自打汉灵帝蹬腿咽气、董卓入京以来,这悲催的东汉帝国,就好比一只被扔在地上的粗瓷大碗,啪啦啦,裂成了整整十块。”
“哪十块?辽东公孙度是第一块、幽州公孙瓒是第二块,凉州吕布是第三块,江东孙坚是第四块,冀州袁绍是第五块,荆州刘表是第六块,汉中张鲁是第七块,益州刘璋是第八块,捧着玉玺的袁术是第九块,还有第十块是安狄将军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