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川英治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2:30
|本章字节:4402字
魏国这段时间相继失去两位重臣,大司马曹仁与谋士贾诩接连病逝,魏国朝政受此影响颇大。
偏偏此时侍中辛毗前来禀报:“东吴与蜀国结成了同盟。”
皇帝曹丕并不相信,“此报必为谣言。”但同样的报告接二连三送来,令他听得心烦意乱,怒火中烧,“怪不得吴军迟迟不攻峡口。好啊,情况既已清楚,正好就此了断,我要让孙权知道我的厉害。”
此刻只等曹丕一声令下,大军就要大举南下,踏平东吴。
辛毗劝谏阻止道:“对蜀五路进攻刚刚失败,马上又兴兵征吴,只怕不利于国内安定。”
辛毗的话无疑是火上浇油,曹丕骂道:“迂儒!你不懂军事,不要插嘴。蜀吴结盟是何目的?还不是要一起攻魏!难道我们应该束手待毙?”
司马懿见状,急忙进言道:“东吴防守以水军为主,全凭长江天然屏障。如无强大的舰队,恐怕难以取胜。”
他的话与曹丕不谋而合。魏国水军已有两千小船与百余艘舰船,曹丕于是命令几十所船厂日夜不停加紧造舰。
此次计划建造的舰船巨大无比,名唤龙舟,龙骨长二十余丈,可载兵两千余人。十几艘龙舟造毕下水后,再加上其他三千余艘兵船,魏国于黄初五年(公元224年)秋八月南下征吴,一路上浩浩荡荡,犹如“水上长城”。
魏军水军不走长江,而是决定先从蔡水、颍水进入淮水,驶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广陵(今江苏扬州东北),与东吴水军在扬子江上进行决战,然后在对岸南徐(今江苏镇江)强行登陆,进逼建业。
此次仍由曹真担当先锋,张辽、张郃、文聘、徐晃等老将为其辅佐,许褚、吕虔为中军护卫,皇帝亲征的伞盖旌旗置于大军中央。
魏国此次发兵使东吴受到很大震动。
“没想到魏军这次来得如此迅疾。”孙权闻讯后惊慌失措,群臣亦尽皆失色。顾雍奏道:“魏军此次是为蜀吴同盟而来,蜀国理应鼎力助吴。可以告诉孔明,让他速派蜀军攻打长安,同时我军必须加强防守南徐要冲。”
然而形势紧迫,这等小计难解燃眉之急。
孙权忽然想起了正在镇守荆州的陆逊,“快召陆逊回来!非陆逊不可当此大任。”
站在一旁的徐盛满心怨气地说道:“臣等均愿为陛下肝胆涂地,陛下为何如此不屑一顾?”
徐盛,字文向,琅琊莒县人,素以武略闻名。孙权凝神看着他,似乎看出了他坚定的信念。
“徐盛,那太好了。如果你能来守江南,我还有何担心?就命你为都督,统领建业、南徐兵马如何?”
徐盛斩钉截铁地答道:“不肖徐盛担此大任,纵然一死,也要为陛下粉碎魏军进攻。如若守不住江南,诛臣九族,绝不喊冤。”
快马来报,魏国倾巢而出的征吴大舰队,已经从蔡水、颍水进入淮水,其先锋正在靠近寿春。徐盛将兵力集结到长江一线,准备与魏军决一死战,誓言道:“此战若败,无复有吴。国之不存,焉有我耶。”
但有一人,对新任都督徐盛的军令屡唱反调。这个年轻气盛的将军,是孙权的侄子孙韶,字公礼。
孙韶固执地认为:“应该早发军马渡江,于淮南之地迎敌。如此白白等在这里,魏国大军一旦攻上岸来,引起国中骚动,势必无法收拾。”
徐盛对此反对:“渡江去对岸作战,于我军非常不利。魏军先头部队名将云集,岂能轻易奇袭成功?只有等敌军渡江来到此地,我军方能将其歼灭。”
他照此方策巩固防卫,蓄势以待。
魏军舰队已经进入淮水,附近要塞皆被其陆军攻破。消息传来,孙韶咬牙切齿,再三再四催徐盛发兵:“你难道就这么坐视不管?”
他喋喋不休地指责徐盛消极避战,声称若能给他一队人马,定能冲过江去,将魏帝曹丕的首级取回来。甚至扬言,要私下招集有志之士,夜里逃出兵营去渡江作战。
徐盛被逼得忍无可忍,怒斥孙韶:“大胆!竟敢藐视军纪!”于是,断然命令武士:“将孙韶斩首!若将此辈留在营内,我的命令谁还会听!”
武士们将孙韶押到辕门之外,即待行刑。但因要斩的是孙权钟爱的侄子,他们互相推来推去,谁也不肯动手。
“你来斩吧。”
“不,还是你来吧。”
有人趁机已将此事报进宫去,吴王大吃一惊,急忙亲自飞马来救。
孙韶靠着孙权捡回一条命,趁机告状道:“我以前在广陵住过,对那里的地形了如指掌。恳请徐盛给我一队人马前去偷袭,不料他觉得失了面子,反要将我斩首。”
孙权本就喜欢这个侄子,见他胸怀大志,心里大为赞赏。
“嗯,嗯……如此说来,你主张要在曹丕的大舰队渡过长江之前,主动迎上前去阻击?”
“是的。侄臣以为,倘若如此坐等魏国大军来攻,东吴必亡无疑。”
“好,好,我与你一起到营中去问徐盛,看他到底打的是何主意。随我来!”刑吏与武士也跟随在孙权后面回营去了。
徐盛恭迎吴王,对主君的到来非常吃惊,正色说道:“封臣为都督的正是大王,现在臣在整肃军纪,大王为何又要破坏军纪?”
徐盛义正词严,吴王无言以对,只得借口孙韶少不更事,再三对徐盛抱歉道:“饶了他吧,只此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