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晓辉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9:31
|本章字节:8342字
他,13岁便开始替人打工,边打工边照顾4岁的亲弟弟。就靠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下了生活全部的重担。14岁,初冬,天寒地冻,生活窘迫的他们,被好心的街道工作人员送进孤儿院,过上了有吃、有住的温暖生活。只是,这本还是处于被父母抱在怀里,受父母宠爱的年龄,而他的童年……
16岁的时候,孤儿院内迁,他被分配到园林管理处当学徒,他珍惜得之不易的机会,踏实工作,吃苦耐劳。由于他工作认真,进步明显,被评为“处级红旗青年突击手”。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作为单位最能吃苦的青年之一的他,被单位挑选上,派去养猪。
多数人以为,随着他工作的稳定性越来越高,所得的荣誉越来越多,他的生活也会慢慢改观。可是,不幸却再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
一次工伤无情地夺去了他的右手,他成了一个残疾人,这时,他才20岁,一个花季绽放无限青春活力的年龄。这样的打击与残忍的现实,是让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失去了右手,就等于失去了对生活的权利。那时候,消沉就像一片灰暗的天空,无时无刻不笼罩着他。他曾一度生活于黑暗、恐惧、厌世与悲凉之中,受尽歧视与冷嘲热讽。他抱怨命运的不公,可无能为力。住院期间,一位好心的部队医院工作者送他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拿到书后如饥似渴地用心潜读,惊奇地发现,仿若书中的主人公正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的真实写照。他被保尔·柯察金的顽强意志所折服,为他不惧苦难的乐观向上的精神所感动。他决心不再消沉,要如他一般同挫折战斗,在苦难中站起来,哪怕,哪怕用卑微的一只手,也要为自己撑出一片五彩的天空。
终于,在自己的努力下,在组织的帮助下,他摆脱了残疾的阴影,身残志不残。
改革开放之初,他响应邓小平同志的号召,放弃“铁饭碗”,走向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自己创办摄影工作室。在不用为自己的生活保障忧愁的同时,他开始帮助社区困难学生,热心为社区残疾人服务,积极参加小区组织的残疾人员外出活动,免费为大家拍照留念,用自己精湛的摄影技术,让人们留下生活中一些弥足珍贵的感动瞬间。摄影工作室之后,在朋友的帮助与支持下,他开始经营建材行业,其间他发明了五个专利,创造出我国第一根超薄壁不锈钢塑料复合的“金林管”。后因资金和经营方面的问题,他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甚至进入低谷。尽管如此,他的帮困行动一如既往,他对贫困人们慷慨解囊,帮助多位学生圆了学习之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他们:人穷,志不能短。
随后,他调整状态,选择了环境治理中最难处理的高浓度、有毒有害难降解的废水作为攻克课题。他聘用了几位行业内的专家作为公司顾问,一边向他们及有经验、有技术的人虚心学习,一边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展开研究,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潜心钻研,日复一日。有时候,为了做一次技术处理实验,他会远赴异地去寻找行业内的老师一起研究解决方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多年的摸索与努力中,他终于发明了“常温常压催化氧化技术”。并申请了专利,后这一技术在钢铁、冷轧废水等多个行业领域中获得了成功。
多年来,经常会有受助者写信或当面感谢他,感谢他的仁慈与鼓励,面对他们的感谢,他总是说:“是社会先温暖了我,我才有能力去温暖别人,爱是一种心连心的永不间断的延续。”
“爱是一种心连心的永不间断的延续。”一句话,道出了生命的真谛。
他,是一位经历无数风雨,用自己的坚韧与仁慈去感动别人的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便是现居上海的一环保公司的董事长——江国平。在他身上,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年青一代学习的精神与品质。
如果说,他是一朵绽放于风雨中的花朵,那么他的坚韧、不屈与仁慈,便是花朵永远的养料;正是有了它们,花朵才能永不凋零。虽然花开的过程不起眼,甚至卑微,可一点一点由时间熬出来的花香,足够沁人心脾……
每一个人都有存活于这个世界上的意义,生命虽短,但我们可以用坚韧不屈的意志,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充分汲取苦难的水分,仁慈的养料,将花美好地开在自然里,开在人心间,永不凋零!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听一位老教授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复旦大学一位女大学生去四川一所偏僻的贫困小学支教,她到学校的第一天,校长为表示对她的欢迎,特意让全校学生到操场上集合,听女大学生讲话。她先是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然后笑着问学生们:“同学们,你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原本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可操场却一片安寂,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终于,在校长的鼓励下,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举手发言了,是个男孩子,穿一件宝蓝色的有几处补丁的外套。
“我的理想是长大当一名村长。”
“村长?好奇怪的想法,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因为……因为,我们村村长家的房子最漂亮。”男孩话毕,同学们哄然大笑。
之后就再也没有学生举手回答她的问题了。
这位女大学生等学生们散场后,躲进女厕,难过地哭了……
或许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女大学生为什么会哭呢?大家仔细想想: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他的理想也只是当一名村长。那么,那些比他差的学生呢,他们的理想是什么?甚至很多孩子都没有理想。他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不知道什么是丰富多彩,什么是海阔天空。或许,于他们而言,能够吃饱穿暖,上学读书,便是最大的幸福了。
或许,是生活的现实让他们不敢贪婪奢侈的理想与追求,可是,原本在物质上就已经非常贫穷的他们,还要在精神方面更贫穷吗?物质上的穷,尚且可以帮扶,可精神上的穷,并不是帮助与接受那么简单。所以,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了理想,人没有理想,等于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面对这样的现实,又怎么不让人感到痛心疾首?
这位女大学生擦掉眼泪,回到教室,指着窗外的一棵小树对学生们说:“虽然现在这棵树还小,但是,只要它深深扎根于泥土中,吸收养料与水分,不怕风吹日晒,坚定信念,它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实现自己的志愿。到那时,远远地,人们便能看见它;靠近它,它便能带给人们愉悦与阴凉。这样的树,才有存活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所以,从今天起,我们哪怕再穷,都不能穷了理想,有梦就有希望,有付出必然会有收获,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在座的学生,肯定能走出山村,如河流一般奔腾入海,成为建设祖国的各个领域内的人才。”
学生们从没听过这样鼓励的课,幼小的心灵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温暖中泛开的涟漪,让他们产生了对未来的丝丝憧憬。
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禁对这位女大学生肃然起敬,心想:她将来会是一名很好的人民教师。因为她肯定能让她的学生,走出心灵阴暗的沼泽,带着理想,走向一片艳阳天!
他出生于富恩岛上的一个名叫奥登塞的小城市里,家境贫寒,只有一间简陋的屋子,他的床是由一张不吉利的棺材架改成的。他的祖母以行乞为生,父亲是一个穷苦的鞋匠,在那个时代,贫穷在富人眼里是一种罪恶,也因此,他被人们称为“下流人的儿子”,备受他人***。11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只得靠帮人洗衣服来养活自己和他。繁重的劳动使她的健康一天天坏下来,为了生存,她改嫁了。14岁,他带着自己的艺术梦想,离开家乡独自来到首都哥本哈根,开始了新的不平凡的奋斗。
这个衣衫褴褛,求知欲旺盛的少年,极力奔走求情,遭到的却是冷眼粗暴的拒绝,这让他陷入贫困与饥饿的挣扎之中。然而,他追求知识和理想的热情与勇气,却打动了一些艺术家的心,他们帮他弄到了一份助学金,让他进入了一所叫苏洛书院的中等学院求学。在这所学校里,与其说是受教育,不如说是受摧残。学校认为把一个“没有教养的鞋匠儿子”改造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这期间,他忍受着一切讥笑和侮辱,凭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努力学习,拼命地汲取知识。在图书馆,在朋友的藏书室里,他贪婪地着,咀嚼着各种书籍。不懈的学习丰富了他的知识,开阔了他的视野,燃起了他的创作激情。17岁那年,他发表了一部诗剧《阿尔芙索子》。从此,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可是,创作之路并不平坦,充满荆棘与泥泞。一个“卑贱”的鞋匠的儿子要成为一个作家,在当时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情。他的作品受到当时批评家们的攻击,有许多所谓受过“高等教育”的作家批评他的文章“别字连篇”,没有丝毫“文化”。这种围攻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为此,他不得不到国外去寻求安静的写作场所。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国外完成的,如长篇《即兴诗人》就是在意大利写的。但是,即使他远赴国外,也逃脱不了国内所谓上流社会的文人的攻击。
从30岁开始,他专心致志地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他在为孩子们创作的时候,并没有忘记他们的父母:“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那些孩子的父母们。”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写童话起,几乎每个圣诞节都有一部童话出版,献给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们。逐渐,他被人们所接受,并为人们所追捧,他成为世界人民爱戴的童话家。
他的故乡的人们为纪念他一生在文学创作上的辛勤劳作和功绩,授予他“奥登塞市荣誉公民”的称号。1875年,他病故在哥本哈根的一个朋友家里。他终身未婚,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童话创作,把爱献给了全世界的孩子们。
他,就是伟大的享誉盛名的童话家——安徒生。
有大师曾云:“凡一个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经历了非常人所能拥有的经历,在逆境之中磨炼了意志,培养了品格。”
的确,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一马平川,风调雨顺,而是充满荆棘、泥泞与坎坷。稍微的不慎或气馁,便有可能被荆棘绊倒,再也爬不起来。但不论你身处怎样的逆境,只要你坚定信念,咬牙奋进,克服险阻,那么,逆境过后,你就是不一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