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包公墓中的尸蜡(1)

作者:尹剑翔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01

|

本章字节:8564字

“包公墓?”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大周要来探查的墓穴竟然是包公墓!


我知道,各位读者听到这三个字恐怕会联想到我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段话,那时候你们一定以为我是在为吸引眼球而故意放出那样奇怪的话来。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那确实是我的真实经历。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包公墓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公祠紧紧相连。这座大墓到今天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虽然各朝战乱屡遭破坏,但由于包龙图受人敬仰,大墓屡毁屡建,如今已成为一处风光独具、人文荟萃、名扬中外的风景名胜区。”陆教授仔细介绍着情况。


“现在出现了第二座包公墓,是吗?”今天大周的话很简短。


陆教授摇了摇头,“古代名人的墓葬,怕盗墓贼侵袭,历来都有疑冢。二十多年前,我们就在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乡双圩村的黄泥坝发掘出了另一座包公墓,而那座墓连着包拯的夫人董氏墓、长子包绍夫妇墓、次子包绶夫妇墓、孙子包永年墓,淝水岸边出土的墓志铭证实了那座墓是包公群墓。”


“也就是说现在出现了第三座墓葬!”大周摆了摆自己的手指。


“何止是三座,包公墓的疑冢到处都是!在很多合肥周围的《县志》中都有包公墓的记载,而这次请你来看的这座大墓最初我们都认为就是一座空墓,因为墓地上的封土都是生土,可是近期我们却意外地发现这座大墓其实另有玄机。”


随后,我们只在这座教学楼中待了一会儿,便跟随陆教授和他的两位助手前往那座包公大墓了。


由于这座大墓现在还在严密的保护中,故我不能把大墓的准确位置告诉各位读者。我们很快就跟着陆教授到了这座包公墓。


“这座大墓很偏僻,整体挖掘还没有展开,不过布局上来说属于宋代墓葬的特点。一开始可能是由于封土堆上的草比其他地方的草厚的缘故,所以盗墓贼很快知道这下边有大墓,但是当大墓打开的时候,却发现这下边什么都没有。”陆教授指着封土说道。


“所以,这座包公墓就在这里摆放了这么多年,而没有人动过。”大周说道。


“就在一个月前,有村民突然在这周围挖出了一块带有墓志铭的石碑,我们赶到后,经过辨认,才发现了这座大墓的奥秘,原来这又是一座包公墓,而且主墓是掩人耳目用的,下边什么都没有,而在大墓不远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墓室。”


“陆教授!请大周来是为了还原那个墓室里那个人的相貌,确认是不是包公的真身,是吗?”我有点儿好奇。


陆教授摇了摇头,“如果只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只要请我们合肥方面的法医介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这么远把小周请来,其实我在来之前也没有把这里的情况对他说得很清楚。”


“有新的状况,是吗?”大周站在一个相对较矮的土堆上,望着眼前的大墓。


“是尸蜡,在主墓室的墓道里发现了众多的尸蜡。”


我们很快进入了包公墓的墓室前的甬道内,但是,很快我们发现这是一条极其宽大、修长的青砖大道,但是让我们惊奇的并不是这条光线灰暗的甬道,而是这甬道上的“热闹”。原来这里横七竖八地站立着各种怪异的尸体,他们的姿势各异,却穿着各种奇怪的服饰。


一股难闻的酸臭味立即让进入甬道内的人们赶紧捂住了鼻子,虽然总跟大周一起解剖尸体,我已经习惯了用嘴呼吸,但是这酸臭的味道却还是能刺激到我的鼻黏膜。


“典型的尸蜡味道,太少见了,这么多的全身性尸蜡。”大周走到这些尸蜡跟前,仔细观察着眼前的这些奇怪的物体。


“他们的服装好奇怪!”我不敢挪动身体,却向四周望着。


“这些人恐怕是历朝历代的盗墓贼,所以他们的装束才会有所差别。”


我仔细看去,果然如此,服装上带有明显的朝代特征,还有几具尸蜡的头顶还带着酷似赵本山小品中常带的那种鸭舌帽。


“这些尸蜡是怎么形成的?”我的问题当然是冲着大周说的。


“尸蜡的形成是因为尸体的脂肪组织分解产物脂酸,经皂化或氢化,化学变化而成了脂酸盐,从而在尸体上形成了一层灰白色的蜡样物。但是形成尸蜡的原因一般是尸体常年泡在水中或埋葬在空气不足的湿润泥土里,在这种甬道里怎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尸蜡呢?”大周有点茫然地说。


“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死的?”我捂着鼻子,但却把嘴露出来说话。


“必须要做进一步的解剖才能知道!”大周回过头对陆教授说,“教授,我要做这些尸体的组织切片,回去做进一步的调查。”


陆教授点了点头,“你先别着急,继续走!里边还有更奇怪的事情呢!”


我和大周跟着他们几个考古队员,绕过了这些形态诡异的尸蜡,便到了主墓室前,墓室的门大开着,在墓室的门槛上还坐着一具尸蜡,他穿着清代人的服饰,左手耷拉在门里,而右手则在门外。


“看来这座墓已经被人盗过了!”大周看着这具尸蜡说道。


“恰恰相反,这座墓什么都没少!”陆教授指了指主墓室。


主墓室在电筒的照射下,变得尤为明亮,这间墓室里陈设极其简单,主棺在中央,而随葬品都堆放在墓室的角落里,但看得出这些随葬品都是些简单的物件,并没有特别精美的工艺品。


“像是一座民间的墓,随葬品也太随意了!跟这座大墓的构造很不吻合。”我随口说道。


“作家同志,看来也很内行啊!”陆教授说道。


“没有,我只是看过一些考古的电视节目而已,不过,凭着这些随葬品,我倒是愿意相信这是中国第一清官包拯的墓,清廉之名果然是名不虚传。”我对着墓室说道。


“这具尸骨是?”在我和陆教授谈话的时候,大周已经蹲在棺椁前。


“应该就是这座大墓的主人,被盗墓贼从棺材里拖出来的。”陆教授带着我到了棺椁前,我看到一具白骨趴在地上,旁边似乎还有一点点的丝状纤维物。


这具白骨就是我们敬仰了千年的包青天?我真的有点儿不敢相信!


但大周显然要比我冷静,“不管这是不是包拯的尸骨,但是有一点我很疑惑!”


陆教授点了点头,“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找你来的目的。”


“你们是说,为什么包大人的尸体没有尸蜡化?”我说着再次看了看大周和陆教授的表情。


他们同时冲我点了点头。


对于显微镜的认识,很多人都有误区,甚至有人跟我说过,他曾经把一根头发放在显微镜下,便自豪地说他看到了头发上的纹路,这种说法完全是胡诌!


显微镜不是放大镜,它只能观察透明的物体,换句话说任何物体,只有做成透明的切片,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大学里的显微镜显然没有大周研究室里那个双筒的高级,这个老式的单视孔的显微镜看起来有点儿不方便。我清楚地记得在中学的生物课上,老师教过使用显微镜千万不能像射击瞄准那样,睁一眼闭一眼,要把两只眼睛都打开才行。


那时,老师一直没有跟我们说过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我这个“好学生”是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是后来从大周那里才知道,这么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原来是观察人员可以左眼观察,然后同时将看到的镜像绘画出来,右眼就是为了绘画,并对比真实的镜像和图像之间的区别。


而现在大部分的鉴别人员,已经不再具备这样的绘图能力,而是将这个步骤完全交给了电子计算机去完成。


但是,大周还是坚持用手绘的方式,完成这项工作,当他把自己所画完的东西完成后,便对我说道:“作家,你来看看,怎么样?”


我把眼睛凑了过去,看到显微镜中是一种泛着微微黄色的晶体物质,与大周手绘的黑白色的晶体简直一模一样,我看完后拍了拍大周的肩膀,“不干法医,你就去当画家吧!”


“我可没有这么多的艺术细胞,只会临摹,却没有创造力的人是不能当艺术家的!这方面你比我的天赋要高!”


“可惜啊!我没学过画画!”我摊开双手,然后继续说道,“你画的这个到底是什么?”


大周并没有及时回答,在找什么,却突然发现这不是在自己的研究室里,原来他在找他的咖啡豆。


“没有咖啡是不是会影响你的智力啊?”我看出了大周的窘态。


“哪里?只是有点别扭!这就是脂酸结晶,是在那几具尸蜡的表皮做成的切片标本上发现的。”大周说着将另一块脂酸结晶切片放在了一个溶液瓶里,而这块微黄色的结晶体,瞬间变成了蓝绿色。


“这个瓶子里装的是?”


“是稀硫酸铜溶液,它遇到脂酸就会发出蓝绿色的反应。”


“尸蜡通常要多长时间才会形成?”


“通常皮下组织要两到三个月,深层脂肪要四到五个月,而全身性的尸蜡至少在一年以上。这座墓中的这些家伙都是全身性尸蜡。”


“这些尸蜡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我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大周摇了摇头,“这个我还要做一系列的实验,还有很多搞不明白的地方,不过我觉得咱们已经离真相不太远了。”


对于尸蜡形成原因的研讨会,在2007年11月27日下午秘密召开,在座的所有人除了我之外,都是知名的学者,甚至是考古界说一不二的权威人士。他们冷峻的面容,让我的神经一下子绷紧,整个会议开得比较压抑。


“陆教授,从这些尸蜡身上的服饰看,你认为他们都是什么朝代的?”研讨会的主持者开始询问陆教授情况。


“在主墓室的甬道内共发现了27具尸蜡,包括躺在墓室门外的那具,这里边的人装束很复杂,最早的可以追述到北宋时期,而最晚的可以到解放后。宋、元、明、清、民国、现代的都有,而其中还有两具,穿的应该是抗日期间日本人的军服!”


“这么多人惦记,可我们却这么晚才发现这座墓葬的存在,真的是惭愧啊!”桌子右角上的一位老者说道。


“这些尸蜡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个关键!”又一个学者说道。


“这些尸蜡可以基本上确定是一些盗墓者,但是他们又为什么都死在了甬道内呢?不会真的像是某些人提的是包大人的诅咒吧?”这次提问的是一个中年学者,他面目老成,却声若洪钟。


“虽说都传说各种大墓中有什么机关、诅咒之类的东西,但是我们这些干了这么多年考古的人,真正看到的机关和诅咒又有几个?”又一位老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