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剑翔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0:01
|本章字节:8834字
“这位是我为这次考古行动特意请来的周法医,他对人类学和病理学研究有着独特的造诣,我们可以听听他的看法。”陆教授此时张开右手,指向大周。
此时,屋中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大周,作为旁观者我坐在大周的后边,明显能看到满屋人眼光中带有一种怀疑。
“经过解剖后,所有的尸蜡致死的原因,包括他们尸蜡化的原因,都已经查明!”大周一个字一个字地从口中吐出来,每个人听得都很真切。
“哦?”几乎在场所有的人都对大周所说的话,发出了一声惊呼。
我和陆教授是整间屋子里少有的对此结果没有感到惊讶的人,为确保大周胸有成竹的判断的准确性,我们昨天就进行了讨论,加入了很多论证的意见,并取得了共识。
“周法医的意思是,你已经完全破解了这个谜团?”刚才那个发言的中年学者说道。
大周点了点头,“这些人都是中毒而死!”
“中毒而死?什么毒?”主持者问道。
“是一种可以直接麻痹神经的毒素,叫胡桃麦酸。这种毒素可以在短期内,致人死亡,并且使身体僵硬。”
“毒素存放在哪里?既然这些尸蜡中毒了,我们这些到过墓地的考古人员为什么没有被毒死?”
“作家,请你给大家传阅一下墓室里的照片!”说完,大周冲我使了使眼色。
我把在墓室及其甬道内照的照片,分发给了在座的专家们。
“大家请看,墓室和甬道石壁上,其实有很多细微的裂痕,还有一些小孔,这并不是由于年代久远而造成的,而是大墓的建造者特意为之。”
“毒素是从这些缝隙里渗透出来的?”中年学者很惊讶。
“是的!其实,这种胡桃麦酸就蕴含在这座大墓上方的土壤里。”
“那为什么住在周边的村民没有中毒?”中年学者把鼻梁上的眼镜扶了扶。
“胡桃麦酸的毒性非常特别,它本身并无毒,只有遇到水,才会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有毒气体。而这种毒素的比重跟空气差不多,所以会慢慢沉降,与空气混合堆积在墓道中。而土壤上方的毒气由于被大量的新鲜空气稀释,浓度会大大减弱并很快失去作用。换言之,这种毒气只能在空气相对稀薄的地方才会起到作用。”
“你还是没有解释我们为什么没有中毒?”中年学者不依不饶。
“盗墓和考古不一样!盗墓贼为了掩人耳目一般都会打开一个很小的盗洞,钻进去,而我们考古,则会把墓室和墓道完全打开后,才会有人进去。这样,墓室内的空气含量自然会大大增加。而且,我也多次检查了墓周围的泥土中的毒素含量,可能是大家比较幸运,毒素可能是因为上千年的反应,已经消耗殆尽,墓室内的含量已经变得相当的少了。”
“周法医,我还有个疑问。”桌子右角的那位老者突然问道。
“您请说!”大周的话简单而客气!
“有一具尸蜡是坐在主墓室门口死的,他既然已经打开了主墓室,就证明他是在进入墓室后很久才死去的,为什么他没有很快死去呢?”
“是因为干旱!”
“干旱?”
大周又点了点头,“那具尸蜡经过陆教授检查,发现在他身上有几枚铜钱,是清朝的嘉庆通宝,可以断定是嘉庆年间的人。而陆教授在本地的《县志》中,找到了该地在嘉庆年间三年大旱的记录,我刚才说过,这种毒素必须遇到水才能产生毒气,而几年连续大旱,使得墓室内的毒气含量大大降低了。而这个清朝人不仅成功地进入了墓室,而且把主墓里的尸骨拉了出来,但是正当他要展开他的盗墓行为时,他还是被毒气击倒了,所以躺在了墓门口。”
听到这样的判断,在场所有人都点了点头,应该是已经认同了大周的判断。
此时,中年学者又提出了疑问:“那尸蜡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周对于专家的提问很有耐心,而这种耐心的来源是他已经搞清楚了一切的来龙去脉。
“尸蜡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是,空气稀薄和湿度较大,而这两个条件墓室里都具备。我已经测量过了墓室甬道内的湿度,由于上层土壤内的水分渗入,使得甬道内聚集了大量的水汽,再加上空气不流通,僵硬的尸体就极其容易形成尸蜡。”
“那主墓室里的那具白骨为什么没有变成尸蜡呢?”会议的主持者问道。
“大家请看你们眼前的照片,就可以判断出主墓室的结构和甬道内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大周拿出一张照片给大家解释着。
陆教授接过话头,很明确地指出了症结所在,“在主墓室中的墙壁和弧顶上没有发现任何的裂缝和孔隙,墓主人的棺椁也格外的严密,这些都不足以构成让尸体尸蜡化的条件,而当那个清朝的盗墓者把尸骨拖出棺椁的时候,它早就是一具白骨了。”
“周法医的意思是说,这座大墓是为防止盗墓贼的进入,而特意设计的?”主持人郑重地问道。
大周并没有直接回答:“我只是个法医,不是考古学家,墓葬如何设计不是我的专业范畴。”
“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包公墓,还是很难确定啊!”中年学者抓着头发。
随后便是专家们围绕着这座大墓到底是不是包公墓的问题闹吵吵地讨论,他们的争论将近一个小时,由于本书并不是一本记录考古学的书籍,所以他们讨论的内容就不一一记录在案了。
最后,还是陆教授阻止了这场争论,而他也做出了一个令在场所有人非常意外的决定,“作家同志,你能不能说一下你对这座大墓的看法!”
我当时真的非常意外,因为我在这些人当中,无任何权威性可言。
“这位是?”那个爱提问题的中年学者问道。
“我是周法医的助手,是一名旅行作家!”我觉得这个时侯不是自己退缩的时候,所以主动站了起来做了自我介绍。
“作家同志,请你谈谈你的看法。”陆教授依旧在鼓励我。
“我个人认为,这座大墓是真正的包公大墓。”
“请说说你的理由。”
“我是个外行,但是我觉得既然那个墓室里没有随葬品被盗墓贼偷走的话,这样的薄葬的墓主人应该是个清官。”
整个会议室里立即爆发出了震耳的笑声。
“小家伙,不懂历史就不要在这里胡说八道,历史上的包拯和你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形象不是一个,他是高级公务员,在北宋时期拿着高额的工资,这样的薄葬是不太可能的。而且从刚才周法医的判断上来说,既然大墓设置了这样的机关防止盗墓贼,就一定在其中放着价值连城的宝物,只不过这些宝物,可能被某些破解了机关的盗墓贼偷走了。”说话的专家显然不太同意这座大墓是包拯的。
“对不起!我还是想说这座大墓是包拯的!”我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量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专家的判断。大周一动不动地坐在我前面,我没有看到他的表情,但我觉得他在支持我说下去。
“其实,自古以来,大墓要保护的不是墓中的财物,而是大墓中那些我们要尊重的人。防止他们不受侵害,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生前为国为民的好官,我觉得至少应该让他在死后得到安息,这就是建造这座奇怪大墓的人的初衷,即便是里边没有诱人的宝藏,他也不想让恶人来打扰一个受人敬仰的清官的安宁,这是我作为一个普通百姓的真实想法。虽然我的判断很感性,但是我觉得这座大墓中,蕴含着一种正气凛然的肃穆,和包拯的形象很符合。”
说完这番话后,我缓缓地坐了下来,在座的所有专家良久不发一言。
在合肥的最后几天,我终于有幸摸了摸那颗在墓室里被发现的墓主人头骨,只可惜那种“幸福”是短暂的。
很快这颗头骨就被做成了一比一比例的石膏仿品,而真品则被考古人员小心地收藏了起来。
“作家,你真地觉得你手中的这颗头骨是包公的吗?”
“我怎么可能确定呢,但是我强烈地感觉到,它是!”我的语气很肯定。
“今天咱们要做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大周说着,把一张彩绘的图画从电脑中调了出来。
“这难道就是?”我有点惊奇。
“没错,这就是这具骷髅复原后的样子!看看像不像包公?”大周说完,便把电脑屏幕转了过来。
一个老人的形象在电脑中显现了出来,他颧骨很高,脸颊上堆着厚厚的皱纹,两眼有神,一头白发,大周还特意把包拯标志性的黑色乌纱加了上去。
“光从这张图来看,还真不好说,不过你为什么不把他的脸涂成黑脸呢?”
“据陆教授说,包公的黑脸形象是中的形象,真实的包公形象应该不是很黑。”
“那咱们怎么确定这到底是不是包拯的尸骨呢?”
“用颅像重合技术。”
“颅像重合?”
“其实原理也是很简单的,就是把死者的一些生前照片与复原图作对比,对脸部的口、鼻、眼在颅骨上找到对应点,然后进行比例缩放,最后再进行重合实验,看看相似度怎么样?”
“问题是我们去哪找包公的照片呢?你不能拿金超群的照片去跟头骨复原图作比对吧?”我说这话丝毫没有要搞笑的意思。
“用包拯的画像试试!”
“可是,陆教授拿来的各朝绘制的包拯画像有十几种,而且都是呈角度的侧脸画像,咱们到底用哪张呢?”
“都要试试,至于侧脸的问题不用担心,计算机动画技术已经可以让这些包公把脸正过来了。”说着大周点动鼠标左键。
果然,一个个包公的头像已经是正襟危坐般地冲着我,个个脸上都带有一种威严,这是历代的画师所作的包拯画像,他们要不说是根据前朝画像仿制,要不说是自己就是包拯的后人,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些画像对于包拯的长相的描绘差异很大,根本无法准确地显示出包拯的真实长相。
不过,什么事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先试一试,这是大周的工作态度。
他几乎对比了所有的包拯画像,最终比较接近头骨复原图的是一副元代的画像,电脑对比软件显示,二者之间的相似度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五,这是个相当高的比例了。而据说这幅画像的作者就是包拯的某位直系后人。
至于我们所作的这些工作,能不能最终解开包公墓之谜,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事情。但是我依旧相信这个长埋在地下千年的清官不会因为他的疑团而受到质疑,相反,他是我们要长久崇拜的偶像。
当然,在这里还要劝告那些盗墓者们,请你们放过这些为中国文明做出过贡献的英雄墓葬吧!因为那些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敬仰,而敬仰他们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让他们安心地长眠地下,不应该让他们躺在坟墓里还提心吊胆,惴惴不安。
“也许真的是他!”最后,我在这张包拯复原图的脑门上,做了一个月牙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