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中天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10:50
|本章字节:15426字
画外音: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作为刘邦麾下的一代名将,韩信,公元前204年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二十万赵军,公元前202年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着项羽在吴江自刎而死,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善终,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与长乐宫钟室,难道韩信之死真的是应了那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吗?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易中天:
我们今天继续讲汉代风云人物。说起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到韩信,因为韩信在西汉初年至少有两个第一,第一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功臣,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韩信,功高无二,略无世出,什么叫略无世出呢?就是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韩信了。他的功劳也没有人可以跟他媲比了。第二个第一,他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西汉还有一些被杀的功臣,但是韩信是第一。韩信的死使我们想起耳熟能详的成语,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但是这个话韩信说过,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不是韩信,是谁呢?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大夫范蠡,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卧薪尝胆。
画外音: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国国王勾践屈辱求全,向吴王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做奴仆,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于三年后释放回国。越王勾践回国以后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悬着苦胆,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立,发奋图强。
易中天:
那么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主要两个人一个是大夫范蠡,还有一个是大夫文种。越国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大夫就对文种大夫说,咱们走吧,咱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越王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出处,这里的走狗是跑的很快的狗,在古汉语里面走是跑的意思,走狗就是跑得飞快的狗,后来走狗这个名词就从这儿出来的。范蠡大夫就走了,他干嘛去了?下海经商,据说还携带了一位小蜜就是西施,泛舟西湖,下海经商,成了一个大富翁,叫做陶朱公。文种大夫不走,文种说你看我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现在是摘桃子的时候我干嘛要走啊?他不走,结果越王勾践送给他一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勾践说,先生交给寡人七种杀人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地方用啊,是不是就在先生身上试一试呢?那文种一听就明白了,自杀了。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来历。
画外音:
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马上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马上就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在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时仰天长叹“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但是刘邦此时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那么韩信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被杀的呢?
易中天: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事情,就是在汉(十一)年,当了皇帝以后5年,这个时候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一个叫陈豨的造反,自称代王,这个代王不是代替的代,是代国之王,代在什么地方呢?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豨当时有很多军队和人马,而且陈豨是养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杰,这个人是很厉害的,他走到哪儿跟随他的随从的车辆上千辆,很多人拥护他。陈豨反了以后,刘邦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豨,这时候,韩信与陈豨有书信来往,韩信就写信给陈豨说,你只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而且做了准备,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了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当时看守京城的人是谁呢?是刘邦的正妻吕后,说把吕后抓起来杀了。这个事情被人告发了,告发的原因,是韩信手下有一个人,犯了错误,韩信把他关起来了,准备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向吕后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啊?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萧何就出了一个主意,萧何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他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祝贺。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是不发达,不方便的,前方有什么战事,韩信并不知道,那么萧何出来说,韩信就相信了,但是韩信不去,韩信说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为前一段时候韩信闹情绪,一直在装病不上朝,我不上朝的人,怎么能去呢?萧何说,虽疾强入贺,你虽然有病,但是你还是勉为其难吧,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祝贺不好嘛。韩信觉得这个实在是推托不过,勉勉强强就进宫了,就来到长乐宫。当时汉王朝的宫殿两座,一个叫未央宫,就是皇帝住的,一个是长乐宫,就是皇后住的,因为是吕后在主政,所以来到长乐宫。一进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很多的壮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捆起来了,吕后也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也来不及,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之于长乐钟室,就是长乐宫里面有一个放编钟,古代奏乐是要有钟的,放编钟的房子里面,就把他立马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就是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全部杀光。
这个时候临死之前,韩信是仰天长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为天灾。”这句话什么意思?我后悔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孩子,被女人所欺骗,所谋杀,我真是追悔莫及。
画外音:
公元前196年,一个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就这样被诱杀了。可以说韩信之死不完全是功高盖主,也不完全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因为韩信说这个话的时候刘邦并没有杀他,而是韩信参与了一个谋反大案才被吕后所杀,韩信在临死之前后悔没有听蒯通的建议,那么蒯通又是什么人呢?蒯通给韩信提过什么样的建议呢?
易中天:
蒯通这个人《史记》上的说法叫范阳辩士,范阳在河北省,现在河北省的一个地方,(蒯通)大概祖上是范阳人,但《史记》也把这个蒯通称为齐之辩士,可见他活跃的地区是齐国,就是现在山东这个地方。什么叫做辩士呢?辩士就是谋士,就是靠辩论、说服、出谋划策来谋生的士,所以也叫说客,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甚至到秦汉之交,社会上有一个阶层叫士,士是什么呢?就是低级贵族,贵族一共有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士和前三种贵族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呢?天子、诸侯、大夫都是有地盘的,有领地、有封地、有封国、封邑,而士是没有的,也就是士是没有家产的,用现在的话说士是没有不动产的。士有什么呢?他第一个有一个贵族身份,第二,一般说,士都有一技之长,比如说他有武艺,武功好,这个叫做武士,比如他有文才,文笔好,这个叫做文士,如果说他计谋好,那他就叫做谋士,如果他口才好那他就叫做辩士。这样一些人就是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游走于诸侯权贵之间,今天给你出个主意,明天给他出个主意,他们没有什么立场的,这些人没有什么是非的,他反正就是给你出主意,如果你采纳我的注意,我被你雇佣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什么点子公司,就是这个,也算是一种智力劳动吧。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非常有名,天下有名的辩士,曾经到处游说,那么蒯通什么时候给韩信出主意呢?
画外音:
这个时期是楚汉相争的关键时期,刘邦和项羽正处在相持不下的阶段,为了扭转局面在公元前203年刘邦派韩信率军东进去攻打齐国,韩信凭借着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攻下了72座城池,并占据了齐国,于是韩信要求刘邦封他为王,刘邦怕韩信有变就封他为齐王,此时的齐王韩信声威远震。
易中天:
对于韩信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造反机会,因为现在刘邦也好,项羽也好,都不敢得罪韩信啊,那么这些谋士,这些辩士是何许人也,机灵鬼啊,他还能看不清这个,于是呼呼啦啦地都跑去找韩信,第一个来的叫做武涉,武涉是什么人呢?武涉是项羽手下的人,项羽把武涉派去就是想稳住韩信,让韩信守中立,但是武涉是项羽的人他说服力是很有限的。第二个自动跳出来劝说韩信的就是蒯通。蒯通这个时候本来就是韩信身边的谋士,而且韩信齐国的72座城市全部打下来就是蒯通的主意,所以蒯通的说服力比较强,说话分量比较重的。而且蒯通是这样去说服韩信的,他说我这个人会看相。韩信说你会看相吗?他说是啊。你给我看看。那这个东西天机不可泄露。韩信说好好,左右的人你们都出去。然后蒯通就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会有危险,看你的脸是一个侯爵这个水平,而且有风险。“相军之背贵不可言。”看你背,背长得好,贵不可言,这样来说服韩信。
武涉和蒯通来游说韩信,他们俩的意思差不多,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说什么呢?说韩信你现在的形势非常之好在楚汉相争的这个战争中,你处于一种举足轻重的这样一种角色,这样一个分量。武涉是这么说的,“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左投则汉王胜,右投则楚王胜。”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权就是权重,不是权利。什么叫做权呢?权就是秤砣,秤砣就叫做权。那个秤杆叫衡,把秤拎起来,怎么的情况全靠秤砣在移动,所以这个叫做权,权的分量就叫做权重。你现在这个秤砣你往左边移移刘邦就赢了,你这的秤砣往右边移移,项羽就赢了,所以叫权在足下。什么叫足下呢?足下是古人对朋友辈的一种尊称,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敢看你的丹陛之下,你知道我们皇帝的龙椅,那个宝座是有一个台,台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丹陛,我只敢看你的丹陛之下。见到太子、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足下,权在足下。就看足下的这个足往哪边走,这叫做举足轻重,就是你这一抬脚就有分量。这个蒯通也有这样的意思,蒯通怎么说呢?“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也是这个意思,举足轻重,所以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韩信你在这个关键时刻可得站稳了立场,你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这个政治斗争当中,站队是非常重要的,站队站对了,青云直上,富贵荣华。站错了,身败名裂,没有翻身的余地。所以你要想好了,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他们都说,你不能帮刘邦,为什么呢?因为刘邦的野心是很大的,他要兼并天下,之所以他现在重用你韩信,是因为楚王项羽还在,他的头号敌人是项羽,他要用你来对付项羽,一旦项羽被他灭了,下一个轮到的就是你韩信。因此韩信的命运和项羽的命运连在了一起,这是第二层意思。
由前面两个前提逻辑地得出第三个结论,那就是你韩信既不要帮刘邦,也不要帮项羽。不能帮刘邦的道理很清楚,你帮了刘邦,把项羽灭了以后,下一个灭的就是你了,那么同样的道理,你帮了项羽,那么刘邦灭了以后,也轮到你,所以最佳选择是什么呢?三分天下而王之,王就是王,就是称王的意思,干脆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谁也不吃掉谁,大家都安全,天下也和平。这是武涉和蒯通共同的意见。这个建议如果被采纳了,中国的历史重写了,重写了。
画外音:
如果说项羽派来的武涉劝说韩信是有其军事目的,那么自己的谋士蒯通则一心为韩信着想劝他及早独立,韩信是个军事天才,但是在陷入政治决策的漩涡时,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犹犹豫豫,面对着千载难逢的称王机会,韩信是如何权衡其利弊的呢?
易中天:
但是由于武涉他是项羽派来的说客,他的说服力不强,所以韩信很简单地就把武涉给打发了。韩信怎么说呢?“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韩信说,你武涉先生是从项羽那儿来的,我韩信也原来在项羽麾下当差,项羽对我怎么样呢?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郎中就是警卫员,或者说侍卫官,让我做他一个警卫员整天拿着一个戟在他门口站岗,我出的主意他不听,我做的策划他不用,所以我才离开项王的。我来到汉王这边,汉王对我怎么样呢?授我上将军印,封我做三军总司令,给我那么多的人马,让我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我才有了韩信我今天,何况汉王对我是多么的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让出自己的饭菜给我吃,一个人对我这么好,这么亲这么爱,我如果背叛他,那是不吉利的,背之不祥,虽死不易,那么我宁肯死我也不会改变我对汉王的一片忠心。对不起得很,武先生,请你代替我韩信谢谢项王。
那么蒯通呢?蒯通是韩信自己的谋士,蒯通的说话的分量就要重得多了,蒯通一共三此劝说韩信,那么第一次劝说韩信的这个意思和武涉是一样的,韩信的这个回答也是一样的,那么蒯通就说了,你觉得汉王对你很好吗?恩重如山,你觉得你们俩亲如兄弟?唇齿相依?心心相印,休戚与共,不对吧,蒯通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友谊,比方说,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大夫范蠡,大夫文种关系好不好,铁不铁?文种大夫和范蠡大夫为越王勾践立下的功劳大不大,后来怎么样呢?野兽已尽而猎狗烹,野兽都打完了以后,猎狗还要它干什么,猎狗就煮着吃了,后来他们不就落得这个下场吗?难道说你今天和汉王的关系就好得过越王勾践和文种大夫的关系吗?你靠得住吗?韩信说,哎,这个事你让我想想好吧,你让我想想。蒯通第三次去说服韩信,说足下不可以再忧郁了,他说“猛虎犹豫不如蜜蜂一蜇。”老虎厉害不厉害?他说如果老虎在那儿犹犹豫豫的话,还不如一只蜜蜂,蜜蜂当机立断,就是刺你一下,刺了算了。你不能这样犹豫,这是上天给你一个极好的机会,是你成就大业的机会。你如果三分天下而王之,至少此刻你首先可以保平安,将来条件成熟了以后,你可以得天下,你进退自如,你为什么一条道走到黑呢?蒯通就说了这样的话,他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就是上天给你的你不拿,那你是要带来灾难的,时机成熟了你不做,那是要带来灾殃的,“愿足下详察之。”
画外音:
韩信面对着自己谋士蒯通的三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他表现出了自己的优柔寡断,而没有像指挥战争时的叱咤风云,从某种意义上说韩信承认了自己是个将才,而刘邦是一个帅才,他没有勇气逾越从将到帅的界限,毕竟当帅要面对着项羽、刘邦,两大强敌的阻碍,而如果保持现状韩信则可以心安理得,因为他坚信刘邦不会抹杀他自己的功劳,在加上韩信忘不了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没有称王。韩信不称王只是简单的报恩吗?这里面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易中天:
韩信在当时不愿意背叛刘邦的理由是什么?那就是他对蒯通说的那段话,“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这个回答比他回答武涉的那个说法高了一个层次,更为深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坐了人家的车子,那就要把人家的患难也背在自己的身上,因为他已经用他的车子背过我了,穿了人家的衣服,那就要把人家的忧虑也当做自己的忧虑,放在自己的心怀里面,怀人之忧,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要用生命去报答,宁肯死也要完成人家的事情,死人之事,这是一个很高很高的要求,那已经不简单的是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问题,甚至要用生命去报答。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国文化有一个这么一个观念,食物是生命之源,谁给我们东西吃,谁就给了我们生命。谁给我们生命,母亲给我们生命,而母亲给我们生命当然按现代科学的观点是生育了我们,但是你要想一个小孩子,一个婴儿,他能知道他是谁生的吗?他不可能知道,他知道什么呢?他只知道谁给他吃的。而一般地说,孩子都是母亲用母乳来哺育,谁给他奶吃,他就认谁做母亲,这就叫有奶便是娘,实际上历史上很多人都是和奶妈亲,包括历史上一些皇帝,他都是跟奶妈亲,因为他吃奶妈的奶长大的。而且我们中国很多地区就把这个奶叫做妈妈,吃奶就叫做吃妈妈,那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凡是给了我们生命源泉,包括我们肉体的生命,包括我们精神的生命,我们都称之为母亲,比如母亲河,母校,祖国母亲,都是生命的赋予者。同样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衣是一种很重很重的情分,因为中国人有一个观念,自己的衣服是不能随便给人穿的,尤其是女人。一个女人是不能随随便便把自己的衣服让给别人穿的,为什么呢?因为衣服是最贴身的衣服,它已经构成我们文化人身体的一部分,因为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我不能赤身裸体的,必须要穿衣服,因为它代表我的身份,代表着我的甚至代表我的性格,我的心理,它是我身体的代表。如果我把我的衣服给人穿这叫做以身相许。《诗经》里面有一首诗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跟你共一件战袍。同袍就是同胞啊,我们说骨肉同胞,海峡两岸骨肉同胞,那胞是什么?胞就是衣,胞衣,就是小孩子生下来的那个外面那个胞衣。所以同袍就是同胞,同衣就是同依,就是依靠的依。我们看《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晴雯因为王夫人讨厌她,说她长得像狐狸精,狐媚,肯定是勾引我们家哥儿了,撵出去,撵回家去,又穷又苦又生病,不久人世,奄奄一息。宝玉偷偷地去看她,两个人泪流满面。最后晴雯已经是到生命最后的时刻了,挣扎着在被子里面把自己贴身的内衣脱下来交给宝玉,宝玉接过来以后,立即明白了晴雯的心思,把自己的外衣也脱了,把晴雯的内衣紧紧地穿在自己身上。晴雯说这样一来我就死可瞑目了,要不然我真是枉担了一个罪名。所以枉担的罪名什么意思呢是王夫人怀疑她跟宝玉两个人那个了,其实晴雯是清白的,她和宝玉两个没那个,跟宝玉那个的是袭人。但是,这样一来,我晴雯的内衣宝玉穿过了,就等于我晴雯和宝玉两个的身体已经贴在一起过了,那么我背这个罪名我也不冤枉了。你说共一件衣服是多么重的情分啊?
那么刘邦能够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穿,韩信感恩戴德,永志不忘,不能背叛。这当然是中国文化中国的心理的通则,但是对于韩信来说,他还有一层特殊性,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是韩信早年时是挨过饿,挨过冻的人,是曾经没饭吃没衣服穿的人,遇到一个诸侯王,居然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他这份感激简直是难以言表。于是我们发现,要解答韩信这个不肯背叛而终于背叛这个谜团,我们还必须弄清楚韩信的身世,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早年有什么样的遭遇,他后来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走上一条成功的人生道路呢?请看下集,汉代风云人物韩信之身世之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