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云的秘密(4)

作者:姜永育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03

|

本章字节:12182字

2012年8月下旬,庐山经历了三天大风暴雨之后,24日早上,天气放晴了,早上7时许,天空露出了蔚蓝的色彩,东方的天际更是被朝霞晕染得格外美丽。游客们兴致勃勃,一早便起来爬山,当他们爬到莲花谷、五老峰一带时,突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连绵不绝的云层像瀑布一般,从山顶上奔泻而下,置身半山腰,眼前仿佛天河决堤,云流看上去气势磅礴,汹涌澎湃;又好似一条大白龙从山顶飞跃下来,窜入了高深莫测的峡谷之中。瀑布云奔涌而下,在千山万壑间形成了壮阔的云海,高山群峰则如海中礁石,在波涛中岿然不动……面对如此壮观景象,游客们赶紧拿出相机拍摄起来。


除了庐山,安徽黄山等地也曾出现过瀑布云。2003年5月,广西老山界出现的瀑布云更为奇美:当时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如万马奔腾的瀑布云凌空而下,云层呈现出五种颜色,形成令人叫绝的彩色飞瀑奇观。


据气象专家分析,上述这些地方出现的瀑布云,都与独特地形分不开:在地形抬升作用下,云层在山顶生成后,又沿山的另一面倾泻而下,直冲谷底,从而形成飞流直下、壮观无比的瀑布云。


诡异的地震云


一般情况下,地震来临前,天空中都会出现一些色彩和形状较为怪异的云,人们叫它地震云。


地震云是如何形成的?它真的能“预报”地震吗?


地震云的来历


世界各国对地震云都有研究,其中以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早在17世纪,中国的古书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而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志中也有记载:“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宛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也不是气象学者,而是曾经担任过日本奈良市市长的键田忠三郎。


1948年6月27日的一天傍晚,键田忠三郎吃过晚饭后,和往常一样到公园里散步。走着走着,他习惯性地抬头往天上看去,这一看吓了他一大跳。只见奈良市的天空中,出现了一种他从未见过的云,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云,颜色黑白相间,像一条黑白绸带横过头顶,把天空分成了两半。“怎么会出现这种云?难道会发生什么灾难吗?”键田的头脑中很快闪过这一念头。因为日本是地震频繁的国家,所以几乎在一念之间,键田便想到了地震灾难。有一种直觉告诉他:一场大地震很可能就要发生了!


“天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云,我感觉可能会发生地震,建议提醒市民注意防范。”急急忙忙赶回办公室后,键田立即抓起电话,向当时的县知事野村万作了报告。


“地震?”野村万不以为然地说,“我从没听说过天上的云和地震有什么关系,健田君,你可不要乱说啊。”


“野村君,你就姑且相信我一次吧!”健田几乎是用请求的语气说,“今天傍晚出现的云太奇特了,不能不防啊!”


“那好吧,咱们马上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防灾工作。”


野村万断然下了决定。


当天晚上,一场疏散群众、组织群众转移的工作便紧急展开了。


第二天,日本的福冈果然发生了73级地震,奈良市震感强烈。“健田君看云识地震”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从此之后,健田先生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看云识地震”上,每当天上出现稀奇古怪的云,他经过分析判断,基本都能准确“预报”地震。


而善于归纳总结的健田先生,也给那些提前“通风报信”的怪云,取了一个堂堂正正的名字——地震云。


看云识地震


据说,健田忠三郎还曾经来过中国,并帮助过中国“看云识地震”。1979年7月4日,作为日本奈良市市长的健田忠三郎访问北京,并下榻北京饭店。凌晨五六点钟,早起的他习惯性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忽然发现天空的东南方有一条较长的白色状云带。根据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他很快确定那是一朵地震云。“近期中国将会发生地震,不过震区不在北京。”健田忠三郎立刻将自己的判断告知中国有关方面。果然在7月9日晚,江苏溧阳发生了6级地震。


后来,人们总结出了地震云与地震的关系:如果地震云的长度很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很近;如果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很深,则所对应的地震的深度就很深;如果地震云持续的时间很长,则所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如果地震云的颜色为灰色,则说明地震很严重。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前,人们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地震云。2008年5月12日上午12时多,与汶川直线距离不到120千米的川西名山县上空,出现了异常的云彩:几束云垂直悬挂在空中,云冠饱满,云顶凸起,外形很像蘑菇或花椰菜。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正午阳光的直射下,云身呈现出淡淡的玫瑰红色——一般情况下,只有日出或日落时的云彩,才会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就在同一天的14时前,四川西部还有一些地方,天空中也出现了较为奇怪的云彩。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人们回忆起当时天空中的这些异常云彩时,很自然地把它们同地震联系起来了,于是“云能预报地震”、“出现地震云要发生地震”等说法不胫而走。


地震云真能预报地震吗


地震云,真的能预报地震吗?


有趣的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过“地震云”,并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恐慌。如2008年7月7日,南京上空出现了一朵像花椰菜一样的云,云朵镶着白边,中间呈火红的颜色,在这片红彤彤的云彩后面,还叠着另外一层呈放射状的云。这一奇异的云出现后,引起了当地一些市民的恐慌,有人认为会发生大地震。不过,专家对这一“地震云”进行认真分析后,认为它只是一朵“发育”极其良好的浓积云而已,事实证明这朵云并未带来地震,只是让人们虚惊了一场。


地震云是如何形成的呢?一些地震专家认为,地震云是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而形成的云。一般情况下,地震云呈现出红、橙、黄、青、紫、灰、白、黑等各种颜色,它们一般出现在凌晨或傍晚。


对于地震云能否预报地震,目前并没有定论,有关专家认为还需要认真观察分析,积累丰富的科学资料,并结合实践长期不懈地进行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云霞兆天之谜


天上的云多姿多彩,五彩斑斓,然而,看似十分美丽的云彩,却和天气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彩云儿,可谓是天公“变脸”的招牌。


下面,咱们去看两种云是如何“预报”天气的吧!


云霞和天气变化


早晨和傍晚,在日出和日落前后的天边,时常会出现五彩缤纷的彩霞。霞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而形成的。早霞和晚霞看起来都五彩斑斓,但它们之间也有区别:早晨的称“朝霞”,云体本身色彩暗淡且形体巨大,但是天空却呈现出一种淡雅的玫瑰色;傍晚的叫“晚霞”,又名“火烧云”,色彩红艳,形状多变,云体较小。


我国民间,很早就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朝霞雨淋淋,晚霞烧死人”、“早霞不过午,晚霞一场空”等谚语。


这些谚语里的“霞”,即指早晚出现在天空的五彩缤纷的云霞。


同为云霞,为什么早上和晚上出现的云霞预兆的天气却截然不同呢?气象专家解释,早晨出现颜色鲜红的朝霞,表明大气中的水汽和尘埃等杂质很多,在太阳光线的折射下,这些水汽和尘埃呈现出了鲜艳的颜色,它预兆着降雨云层已从西方源源不断地侵入了本地。因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云系和天气系统一般都是自西向东入侵,所以出现朝霞,预示着天气将要转雨。


朝霞的颜色不同,带来的天气也有显著差别。专家介绍,在太阳露出地平线以前,天空出现的粉红色朝霞,说明当时天空多为卷层云或密卷云、毛卷云,预示有连绵不绝的阴雨天气出现;太阳升起后,天空出现的绛紫色朝霞,说明当时天空多为块状低云,预示有雷雨发生。


那么,为什么晚霞带来的是晴好天气呢?专家指出,在傍晚,如果天空出现了金黄色的霞,一般说明西方已经没有云层了,空气中的水汽和杂质也相对较少,所以阳光才能无遮无挡地把天边的云彩“染红”。所以,晚霞出现,一般预兆的是晴好天气。


此外,民间还流传有一句谚语:朝霞暮霞,无水煮茶。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早晨和傍晚,天空有时还会出现一种红褐色的霞,这种霞与云霞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一般是在连续晴天的时候出现。专家解释,这种霞出现时,空中水汽含量一般很少,尘埃、盐类等杂质却较多,太阳光线通过大气层时,短波光多被吸收,有的色光即使不被“吃掉”,也会因反射而改变方向,只有波长最长的红光能“逃”出重围,从而映红一部分或大部分天空,因此,这种条件下形成的霞,往往预兆的不是雨天,而是会“晒死”人的艳阳天。


奇妙的“望夫云”


天上的云形状各异,每一种云的形成,往往都预兆着一种天气现象的出现,但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一种名为“望夫云”的地形云。


在云南大理洱海旁的苍山顶上,每到冬春季节常会出现一片灰黑色的云,人们将这片云称之为“望夫云”。云不足为奇,可奇的是,它一出现,洱海一带就会狂风大作,呼啸悚人。疯狂的大风卷起洱海的浪花,一片一片地摔打在湖岸边,直到将洱海海底一块像骡子似的巨石吹得显露出来。奇怪的是,石骡一露面,大风便渐渐减弱,直至完全平息下来。


2007年3月的一天,一些外地游客目睹了这一情景:上午,洱海上空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人们沐浴着暖融融的阳光,尽情地在洱海上划船嬉戏,但到了下午2时许,天气渐渐发生了变化,洱海边刮起了冷飕飕的凉风,风越刮越大。这时,人们惊奇地看到,在苍山顶上出现了一片灰黑色的云,云范围不大,孤零零地耸立在高高的山顶上,随着这片云的出现,洱海边的风也越刮越猛,风的呼啸声令人不寒而栗。狂风在洱海的水面上肆无忌惮地横行,卷起一片片白亮亮的水花,这时,有人看到湖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了一块黑色的石头。随着石头的显现,狂风慢慢减退,一会儿后,大风便消逝得无影无踪,暖融融的阳光重又照射在人们身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异的天气现象呢?在当地白族人中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南诏国时,有一个公主与一个猎人倾心相爱了,但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国王的反对。残暴的国王将猎人绑上大石,沉入洱海之中。猎人死后变成了石骡子,而公主也因悲愤而逝去,她死后化作成苍山上的望夫云,每年的冬春季节,她常常出现在苍山顶上,遥望洱海,利用大风传递自己绵绵不绝的思念和情意。


传说当然不可信。气象专家经过现场调研后,对这种现象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其实,“望夫云”是季风和当地特殊地形相互作用的产物。伴随“望夫云”同时出现的大风,名叫“下关风”。下关,位于洱海出口西洱河的东口。东西向的河谷西宽东窄,喇叭口向西大开,而东口却骤然缩小,使冬春季节盛行的西风气流沿河谷东进后,风速加大,直扑下关,并驱动水汽直上苍山,从而在山顶凝结成“望夫云”。


专家指出,这种“望夫云”在很多地方都有出现,如四川省汉源县的清溪地区,一年四季大风劲吹不息。每当大风刮起之时,清溪地区所在的泥巴山的山顶都会出现一条狭长的云带,这条云带与“望夫云”


的成因十分相似,都是由于水汽被气流挟裹上山顶凝结而成的,它的出现,预兆着铺天盖地的大风很快就会来到。


日晕奇观兆风雨


日晕,就是人们常说的太阳戴帽,即在太阳的周围,有一层云形成圆圈,将太阳围在中央。日晕的出现,往往预兆着雷雨天气的来临。


不过,日晕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因此它的每一次出现,总会引起人们的各种好奇和猜测。


美丽的日晕奇观


2011年5月28日下午1点左右,云南省昆明市上空出现了美丽的日晕奇观,耀眼的太阳周围,围着一圈硕大无比的灿烂光环,仿佛给太阳戴了一顶大大的草帽。光环内红外紫,看上去十分美丽,引得行人纷纷驻足仰望,不少人赶紧拿出相机和手机进行拍摄。太阳戴帽的景象大约持续了40多分钟,“草帽”


才逐渐淡去,天空很快又恢复了常态。


日晕现象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出现过。2011年6月11日中午12时许,成都市街头的市民突然一阵骚动。“太阳周围有一道光环,你们看到了没有,那是什么?”大家纷纷抬头向天空望去,果然发现耀眼的太阳周围,出现了一圈巨大的光环。光环呈彩色,轮廓清晰,像一条项链,令人啧啧称奇。大家纷纷拍下照片,并传到微博上共享。不仅在成都,当天在四川的德阳、眉山等多个地方,人们都见到了这一奇观。当日下午1时30分许,去眉山办事的成都市民李先生也看见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将耀眼的太阳围绕在中央。光环最外侧是淡黄色,再往内颜色则由浅变深,最内侧则稍显淡紫色。


下午2时许,光环才逐渐消失。


日晕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中国有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在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大地烤焦了,庄稼烤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因为天气酷热,飞禽猛兽们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仙,天帝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消除人类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弓箭,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箭无虚发,一箭一个,接连射掉了九个太阳,最后只剩下了一个。不过,最后一个太阳的光焰也很强烈,人间还是无法忍受。为了遮挡一下阳光,后羿将自己戴过的草帽向天上掷去,太阳被戴上帽子后,光焰才变得柔和下来,大地上的人们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日晕奇观兆风雨


日晕出现,往往预兆着风雨即将来临。据气象专家介绍,日晕是一种常见的大气光学现象,它的形成与高云有关。高云一般由微小的冰晶组成,这些冰晶相当于三棱镜,当太阳光通过高云中蕴含的冰晶时,经过两次折射、反射便形成了日晕。


由于蕴含冰晶的高云一般是雷雨天气入侵的“先锋”,当天空***现晕时,表明本地离这层云有600千米至700千米的距离。


按每小时40千米至50千米的移速来估算,一般在晕出现后十几个小时风雨才会到来,所以日晕的出现,往往预兆着天气在短时间内便会转坏。故民谚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之说。


不过,并不是每次出现晕以后必定刮风下雨,还应根据云的变化情况去分析判断。


下面,咱们还是去看一个典型的例子吧。2006年5月21日下午1时30分左右,四川乐山市中心城区出现了神奇的日晕天象:太阳周围一个巨大的光圈吸引了当地市民竞相驻足观望。


光圈主要由内外两种颜色组成,内侧呈淡红色,外侧呈淡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