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志军
|类型:武侠·玄幻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1
|本章字节:30006字
第一次听到冈日波钦这个名字是在1975年。那个时候还是“文革”时期,报纸上登出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5月27日北京时间14时37分,中国登山队再次(第一次是1960年5月)从被称为‘死亡之路’的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次登顶的队员一共九名,由三十七岁的中国登山队副队长潘多率领,潘多因此成为我国唯一一个征服世界最高峰的女运动员,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地球顶点的妇女。那时候的中国,为自己人长脸的事情很少,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大家都是要欢呼雀跃、上街游行的。游行的这天,正好我从陕西兵营回到青海,去看望我的小学老师卫东多杰。卫东多杰老师领着学生刚从街上游行回来,满面红光,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你知道吗?潘多是个藏族人。”我说:“知道,报纸上登了。”卫东多杰老师嘿嘿笑着说:“牧区的藏族人别的本事没有,爬山的本事有哩,再高的山也跟走平地一样,从不气喘。
”他也是个藏族人,是一个虽然连名字都已经汉化,都已经打上了“文革”的烙印,但言语之间仍然情不自禁地流露着一股民族自豪感的藏族人。他把潘多使劲赞美了一番,又把珠穆朗玛峰使劲赞美了一番,突然遗憾地叹口气说:“我要是潘多,就带着人去攀登冈日波钦。”我问道:“冈冈冈……波钦是什么山?”卫东多杰老师无比自豪地说:“冈日波钦是西藏的山,珠穆朗玛峰跟它比起来,是这个。”他说着翘起小拇指在我面前晃了晃。我纳闷地说:“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就知道,怎么是这个?冈冈冈什么波钦我连听都没听说过。”卫东多杰老师说:“你不是藏族人你不懂。”回到家里,我把卫东多杰老师的话学给父亲听,作为一个曾经多次进藏采访的老记者,父亲说:“冈日波钦是冈底斯山的主峰,在靠近尼泊尔的地方,是藏族人的神山。”我问道:“它难道比珠穆朗玛峰还高?”父亲用了一句《陋室铭》里的话回答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第二次听说冈日波钦是在七年之后,我们一行五人来到藏北高原朝拜纳木湖的时候。那一天,我们站在湖边,眺望着远处临水而峙的念青唐古拉山,看到以海拔七千一百一十七米的念青唐古拉峰为中心,雪山序列此起彼伏,十万座大山冰浪滚滚,让我不得不承认我从来没有见识过如此“浩茫连广宇”的山与雪的堆积。一起来的人中,我算是对青藏高原比较熟悉的,就把听来和读来的一些关于念青唐古拉山的事情说给他们听:“念”字在藏语中表示凶猛和威严,又是苯教对羊神的称呼,繁殖崇拜的仪式里念神往往处在主祭神的位置上。古人所谓“多事羱羝之神”中的“羱羝”,指的就是藏地的大角公羊,即念神。念神是暴烈与福祉的合体,西藏的许多神祇都是善恶一身、凶吉同体的。“念青”是大念之神,“唐古拉”是高原之山。作为雄霸一方的山神,他原本属于苯教,曾经向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施展威风。古藏书上说,他变成了一条大蛇,蛇头伸到青海湖,蛇尾扫到康巴地区,拦住了莲花生的去路。
莲花生口中念念有词,随手捡起一根树棍打败了他。他逃往唐古拉山,缩成一条冰蛇躲藏在雪宫里。莲花生入定三日,施以金刚乘瑜伽密咒,只见绵延数百公里的山脉冰雪消融,洪水滔滔,一座座山峰轰然崩塌。念青唐古拉山神惊恐万状,赶紧现了原身,跑出来向莲花生行了大礼献了供养,并发愿要遵从莲花生上师的教导改邪归正,一生不舍清源净界的佛道,协助上师消除人世间的一切障碍。莲花生封它为北方山神,起密宗法号为“金刚最胜”。从此念青唐古拉山神就变成了一个头戴锦盔,身穿水晶护胸甲,手持一支白银长矛,骑着一匹白色神马,并且有多种应化身相的佛教护法神。这位护法神有一位美丽的妻子,她就是纳木湖。纳木湖意为天湖,蒙古人又称她为腾格里海,是西藏的第一大湖,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湖,面积一千九百二十平方公里,湖面海拔四千七百一十八米。她属羊,每逢藏历羊年,信徒们簇拥而来,点起煨桑,朝拜神湖;更有手持嘛呢轮步行绕湖一周(需要大约半个月)和磕着等身长头朝转一圈的(需要近四个月)……
就在我如此这般地讲述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湖的时候,一辆巡洋舰从远处飞驰而来,停在了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几个头上缠着粗大辫子和红色丝穗的康巴汉子从车上跳下来,跑步来到一堆刻着六字真言的嘛呢石前,给几个朝湖的藏族人说了几句什么,然后抬起一个一直卧倒在嘛呢石旁边的中年人,又跑步回到了车上。巡洋舰很快开走了,是奔西而去的。四周那些朝湖的藏族人顿时簇拥到嘛呢石前,互相打听着议论纷纷。我们走过去,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什么也听不懂,他们说的是藏语,只有一个词我是听懂了的,那就是被他们屡次提到的冈日波钦。我壮着胆子大声问道:“怎么了,冈日波钦?”突然大家不说话了,都瞪眼望着我。
片刻,有个戴眼镜的藏族人用汉话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我说:“我们是来朝拜神山神湖的。”戴眼镜的藏族人说:“马县长是汉民你们不认识吗?”我摇了摇头。戴眼镜的藏族人靠近了我,用半生不熟的汉话非常吃力地给我们解释了足足半个小时。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刚才一直卧倒在嘛呢石旁边的那个中年人就是马县长,马县长得了“重重的病”,县里的人认为只有念青唐古拉山神和纳木湖女神才能救他的命,所以就把他拉到了这里,由几十个藏族人替他念经祈祷。但是刚才县里又来了几个人,说是寺里的活佛说了,马县长的灵魂已经被风吹走了,念青唐古拉山神救不了他的命,只有冈日波钦山神或许能够让他死里逃生。那辆巡洋舰就是拉着马县长奔向冈日波钦的。
冈日波钦,青藏高原上的冈日波钦,比珠穆朗玛峰伟大,比念青唐古拉山神奇的冈日波钦,就这样又一次闯入了我的视野。我和一起来的几个人商量:“干脆,我们不要去林芝了(我们原定的目标),改去冈日波钦怎么样?”他们都在犹豫。我给司机使了个眼色,司机说:“我同意。”长途旅行中,司机的意志就是一切。大家都说:“好吧,那就去冈日波钦吧。”我马上向戴眼镜的藏族人打听去冈日波钦怎么走。他指着一条以车辙为标记的往西的路说:“就照着它走,它到哪里你们就到哪里,遇到第一个湖,你们不要停下来,遇到第二个湖,你们不要停下来,遇到第六个湖,你们停下来问一问湖边的牧民,冈日波钦就在离湖不远的地方。”
我们在纳木湖边的收费帐篷里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开着那辆老式的北京吉普上路了。走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太阳才从远方的山豁里露出了脸。金光斜射而来,汽车里装满了灿烂,暖烘烘、烫乎乎的。我们兴奋地聊着冈日波钦,兴奋地望着窗外没有人烟的荒原,路过了一个湖,又路过了一个湖。下午,我们路过了第三个湖。司机累了,停下来,趴在方向盘上扯起了鼾。我们从车座下面拿出锅盔和水壶,下车吃喝了一通,继续上路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一夜都在走,颠颠簸簸,昏昏沉沉。我打着哈欠不断地提醒司机:“你看着路,别走错了。还有湖,路过了几个?”司机说:“你放心好了,坐我的车,绝对不会走错地方。”
天亮了,路过了一片有水的地方。我问道:“这是第几个湖?”司机说:“昨天半夜两点和三点连续路过了两个,这应该是第六个。”我们赶紧下车,一看,哪里是什么湖,是一条河,一条似曾相识的河。看看四周没有人,我们又往前走去。大约走了一个小时,司机一脚踩住了刹车,长喘一口气说:“他妈的。”我们说:“怎么不走了?”司机说:“公路到了。”我们看到一线漆黑的公路就在几百米以外的地方,汽车鸟儿一样在公路上飞翔;接着又看到,路的一头连接着一片灰色低矮的房屋,好像是我们来时路过的那曲镇的模样。我们很快开上了公路,开到了有房屋的地方,一看商店门口的牌子,沮丧得差点晕过去——果然是那曲镇。我冲着司机吼起来:“你是怎么搞的?”司机苦笑着:“他妈的,见鬼了,我从来没有这样开过车。”沮丧完了又是大笑,不知是戴眼镜的藏族人有意指错了路还是我们迷失了方向,这一天一夜我们居然颠簸在返回青海的路上。看来这一次进藏,别说是冈日波钦,就连原定的林芝也去不成了。
有了这次经历之后,我对冈日波钦就格外地关注起来,只要是有关它的文字,我都会认真地读,认真地记,认真地联想。
冈日波钦是一处世界上少有的超越了宗教门派的存在,是印度教、耆那教、藏族苯教、藏传佛教共同的圣地。当印度教的教徒对它遥远的姿影五体投地时,总是把它想象成湿婆大神的天堂、日月星辰的轴心、千水万河的缔造者、世间万物的恩育之地;当耆那教的教徒称它为“阿什塔婆达”时,那就意味着他们把它看成了平面宇宙的制高点,而他们的教主瑞斯哈巴正是在那里获得新生并施展法术战胜一切的;当藏族苯教徒千里迢迢前来朝拜它时,在他们的意念里,它就是天上的祖师敦巴辛饶的人间落脚地和苯教所有神灵的修行处;当藏传佛教的信徒们亲切地呼唤它的名字时,那意思就是:“我的雪山宝贝啊。
”冈日波钦——雪山宝贝,坐落在西藏阿里高原普兰县境内,海拔六千七百一十四米,在它冰盖雪罩的山体上,留下了释迦牟尼示现真身弘化度生的行踪,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延寿的大法洪音,阿弥陀佛发愿解除娑婆世界轮回生死万般痛苦的无敌经声,文殊菩萨骑着狮子举着宝剑斩断一切众生烦恼的圣迹,观世音菩萨循声救苦普度众生的法门,以及弥勒佛的无量智慧、白度母的优美之形、五百罗汉的修行踪迹、空行母的吉祥风裙、大威德金刚的威仪之表、格萨尔王和他的王妃珠牡的冰身雪影、密宗大师米拉日巴的亢亮道歌。总之,藏传佛教里的众多佛尊神汉、高僧大德都曾经来到冈日波钦纯洁虚净的怀抱里修炼真法、磨砺正信,趺坐在山顶之上,向着尘间人世播撒甘露。难怪它被佛教信徒们看成是万灵之山、众神之巅。西藏著名的佛尊杰尊·达孜瓦是这样描述冈日波钦的:它的山顶直刺云霄,白云就像斑斓的冠冕戴在它的头上;山体是水晶的砌造,明光四射,透亮晶莹。
清泉淙淙流淌,如同天上的仙乐,听到它的人浑身清轻爽快,似乎瞬间有了骑鼓飞行的法术。傍晚,夕阳西下,霞光照射,山顶披着彩缎,山腰裹着锦绸,山脚飘拂着草新花艳的袍襟。冈日波钦的四周,山峰肃立,如同八瓣莲花。莲花之间,碧波荡漾,绿水潋滟,来自胜乐轮宫的圣水随风起浪、潺潺湲湲,形成了马泉河、象泉河、狮泉河、孔雀河四条纯洁的河流,和一座般配着冈日波钦的神湖。神湖的名字叫玛法木措(面积四百一十二平方公里,海拔四千五百八十七米,最深七十七米),它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另外两大圣湖是藏北的纳木措和藏南的羊卓雍措),是藏族聚居区湖泊女神中至尊至贵的王后。碧蓝的湖面之上,成百上千吉祥的空行母守护和管理着王后的宫殿;湖水透明澄澈,能看到五丈以下的鱼群,还能洗掉人心的五大毒素:贪、嗔、痴、怠、嫉,能祛除人身的病魔污垢和一切晦气,使人福寿康宁、财源广进。因为玛法木措王后的存在,冈日波钦拥有了无数儿女,那就是冈底斯山区所有的山峰、所有的湖泊、所有的河溪,它们百鸟朝凤似的环绕着冈日波钦,成了冈日波钦神明家族永远兴旺发达的象征。
在古老的佛教典籍里,冈日波钦又是妙高光明、金银琉璃的须弥山,以它为核心,形成了著名的七金山、七香水海和大咸海,形成了北俱卢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形成了一小世界中最外围的铁围山。冈日波钦虽然不是地球之上最高的山,但却连接着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每天从宝瓶里取一滴水滴向冈日波钦,人间就有了河流和海水,就有了受用无穷、利益无限的幸福时光,真正是水因善下能成海,山不争高自极天。据说,围绕冈日波钦转一圈,可以洗清此次轮回中的全部罪孽;转十圈,可以避免五百轮回的苦难;转一百圈,就可以升天成佛了。成佛,这应该是佛教信徒的最高目的,能达到这个目的的人当然是稀世之珍。所以又有人说,佛境自然是高不可攀的,但一个智者如果能够站在这雪山冰壁之前独自沉思一分钟,哪怕是在不远万里的路途上经历世界上所有的艰辛也是值得的。当所有的烦恼和苦痛因为我们的独立和沉思,而被来自山顶的清凉之风一吹而尽的时候,觉悟也将随之而生,奇迹也将随之而显了。
这是一座人类精神的理想之山,是信仰缔造的真实之山,是佛教用超现实的存在最大范围内造福于民众的成功范例,是艺术和文学借助想象的力量和流传的故事率真地表达宇宙真理和宗教历史的天然宝库——尤其是在口述艺术非常发达的广袤的藏族聚居区农村和草原。对于神圣的冈日波钦和他的妻子玛法木措,你问一百个人就会听到一百种故事,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和听闻创造着符合内心需要的人物和事件,并且试图让听故事的人相信他说的便是正宗的历史,是唯一的真实。有时候,两个人甚至会为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故事而争吵起来,不可开交的情况下,还会请出第三者来调停。但调停者往往会说出第三种故事来,并声明自己讲的才是符合实际的。于是他们又和调停者嚷嚷起来。冈日波钦的膜拜者,就是如此地让人迷恋,如此地具有孩童般的纯真和可爱。这样的情形让我鼓舞也让我惭愧,毕竟我还没有一次站在冈日波钦的雪山冰壁之前独自沉思,毕竟我还没有因为达到它而在不远万里的路途上经历世界上所有的艰辛。我算不上是一个智者,但我绝对是智者的候选,我期待着这样一次朝圣,期待着来自冈日波钦的清凉之风吹尽我的全部烦恼和苦痛,期待着觉悟的产生、奇迹的显现。
再一次奔向冈日波钦的日子是1985年夏天。我和两个朋友来到位于柴达木冷湖镇的青海石油管理局,又通过朋友关系,以采访石油人的名义,敲定了前往冈日波钦的专车——一辆红色的沙漠王。我们的路线是从冷湖到西部油田,再到盛产石棉的茫崖,从这里进入新疆,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部边缘一路向西,过若羌,过且末,过民丰,过于田,过和田,到达叶城,然后往南往东,沿着新藏公路穿越昆仑山,从铁隆滩进入西藏阿里,过日土,到达狮泉河。我们听说从狮泉河往东走向冈日波钦,就只有不到一天的路程了。遗憾的是,我们的壮行正应了那句说烂了的俗话:计划没有变化快。变化是在若羌县加油站出现的——那时候的汽油供应没有现在这么方便,跨省必须要有全国统一油票,否则汽车就别想加油,花钱也不行。我们出发时在西宁搞到几百公斤可以代替全国统一油票的军用油票,以为是万无一失的。到了冷湖油田,朋友要帮我们到石油管理局局长那里特批五百公斤全国统一油票,我们谢绝了:“带的有,带的有,派了车就已经感激不尽了,还能让你们再出汽油?”不成想一到新疆若羌县,加油站的人就告诉我们:“军用油票我们不收。
”“为什么?”回答是:“新规定的。”“是新疆的规定,还是你们县上的规定?”“不知道。”不知道就好,就说明很可能是若羌县的土政策。我们继续走下去,第二天到了且末加油站,加了油,给他们军用油票,他们二话没说,收下了。我们庆幸地喘口气,兴高采烈地往前赶,赶了几百公里,到了民丰后,唯一的一家加油站又有了跟若羌加油站一样的口径:“新规定的,地方加油站不收军用油票。”“是你们县上的规定?”“这种事情县上怎么能规定?全新疆的规定。”红色沙漠王的司机说:“完蛋了,离开青海已经将近两千公里了,到达西藏的狮泉河可能还有三千多公里。”怎么办?几个人商量的结果是,再往前走一走,走到于田,要是于田加油站跟民丰一个样,那就只有打道回府了,车上还有一桶自带的汽油,看能不能凑合着跑到青海境内。我们奔向于田。真是让人愤怒而又无奈,于田的加油政策和民丰完全一样。我们愣怔在加油站的窗口前,半晌无语。这一刻,我的感觉就像死去活来,活来又要死去一样难受,想喊,想哭,想骂,但最终什么也没做,只是乏力地沉默着。司机说:“走吧,又不是不能再来了。下次吧,下次你们准备充分一点,各种困难都考虑到,长途跋涉不容易。”
冈日波钦,遥遥远远的冈日波钦,就这样,又一次成了我寒凉无声的梦寐,成了我虚旷无影的思念。
还是司机说得对,又不是不能再来了,下次吧,下次一定把油票的事情解决好。返回的路上,我一再地说:“明年,明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司机也说:“要是明年你们还让石油局派车,我一定争取再跟你们出来。”我们几个人都说:“那就一言为定。”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遗憾大概就是人说话往往是不算数的,算数的总是一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到了第二年,我们的“一言为定”就不知不觉被风吹散了。大家都忙啊忙啊,也不知都忙些什么,忙得都把冈日波钦忘掉了。直到四年以后的那个夏天,我去北京办事,事情没办成又匆匆赶回来,突然就觉得该是放弃一切杂事、蠢事、无聊之事的时候了,突然意识到了城市的糟糕,也再次意识到了冈日波钦对我的重要,突然就行动起来,到处打电话,到处找人:“去不去?去西藏,去冈日波钦?”那一年不知怎么了,居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和我共同行动,也找不到愿意为我派车的单位和愿意给我开车的司机,甚至连我自己的行动也受到了约束。
单位上有人对我说:“今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开会学习,上面要求一个也不能落下,这个阶段你可千万不要离开。”我说:“不。”可是我毫无办法,我还得听从命运的安排,老老实实待着。直到有一天,在西藏拉萨武警交通支队工作的大学同学打来电话问候我的情况,我才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一把抓住了一个摆脱约束的机会——我给同学苦涩地说起我想离开城市,想去冈日波钦的事。他说:“那有什么难的,你来就是了,只要是在青藏高原,多远我都给你派车,或者我陪你去。”我激动地说:“真的?”于是我开始请假,一次一次地请,执着得让人讨厌地请,执着了半个月,才批准了半个月。我心急意切地上路了,这一次我是先坐火车到达了格尔木,再坐公共汽车前往西藏,八天以后才到达拉萨。拉萨正在下雨。
下雨的拉萨烟霭蒙蒙,走在街上,甚至都看不到布达拉宫辉煌的金顶。哲蚌寺躲藏在山怀的衣襟里仿佛消失了,大昭寺门前冒雨磕头的人影如同风中起伏的树,罗布林卡从围墙里伸出头来吃惊地望着雨色,满街都是湿淋淋的人和湿淋淋的狗,拉萨河的水正在高涨正在狂哮。我的同学病了。他抱歉地说:“实在对不起,迟不病早不病,你一来我就病了。”他陪我在拉萨转了一天,说好一旦雨停马上出发前往冈日波钦。但就在雨停的这天晚上,他突然不行了,肚子疼得满头大汗,腰都直不起来了。送到医院一检查,急性阑尾炎,马上就做了手术。手术后医生说:“一个月之内不能坐汽车跑长途。”医生是对的,西藏的路大都很颠,颠开了刀口怎么办?同学抱歉地说:“那就只好你一个人去了。”同学的家人不在拉萨,我陪护了几天,正准备出发的时候,来探望我的同学的武警交通支队的支队长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拉孜一带出现大面积泥石流,前往阿里的路已经堵死一个星期了,你们幸亏没有走,走了还得回来。”我紧问道:“什么时候能通车?”支队长说:“很快,半个月就通了。”老天爷,半个月还算是快的?我的假期已经到了,如果再等半个月出发,加上来回路途上的时间,至少得超假一个月。行不行呢?我给单位领导打电话,领导几乎是哀求着说:“回来吧,大家都在学习,就你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在外头,我给上面怎么交代?这样吧,明年,明年我给你两个月的假,你想去哪就去哪。”又是一个明年,这样的明年以及所有计划中许诺中的明年对我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不想回去,实在是不想回去,但最后我还是坐着同学派的车闷闷不乐地回去了,毕竟我已是一个依靠单位生存了几十年的人,毕竟我还得考虑领导给上面如何交代的问题,毕竟我不是一个干脆利落得只剩下了勇敢和无畏的叛客,不是一个自由自在、啸傲林泉的江湖隐者。
两千公里的青藏公路转眼消失了。西宁撞入我眼帘的一瞬间,我突然感到我的故乡不是这里,不是,我的故乡在远方,在冈底斯山的怀抱里,在冈日波钦的皑皑白冠上。我突然感到自己非常孤独,恰如一片被冬天抛弃的雪花、一轮从冰山滚落的雪浪。我不停地叩问着自己:难道冈日波钦对我来说就是如此地不可企及?难道我对一座旷世神山的渴慕会因为我没有吃尽苦中苦而无法得到满足?难道在我和冈日波钦的缘分里就只能是永远的久怀慕兰、永远的难得一见?我突然变得非常后悔:我回来错了,真的回来错了。为了矗立心中越来越沉的冈日波钦,我为什么不能再等半个月?为什么不能超假一个月?为什么要顾及一些绝对不能使人的生命增光增值的无谓的约束?这约束和冈日波钦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一粒米和一个世界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一种速朽的现实需要和一种永恒的精神追求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我原本是属于冰天雪地的,属于高寒带的洁白,属于虚静澄澈的所在;我应该生活在雪线之上,应该是一只孤傲的雪豹、一朵冰香的雪莲、一丛绝尘的雪柳。我想回去,即刻就想回去,回到宁静的冈日波钦那慈爱的山怀里头去。那是我的家,是一个虽然没有待过一天却比这个作为故乡的城市更温馨、更干净、更让人踏实的家,是一个没有欺诈、没有蒙骗、没有恐怖的家,是一个充满了和平、宁静、光明、美善的老家。
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冈日波钦,我的梦恋,我的灵魂的老家?
第四章高原的气质与灵魂:澜沧江童话——1977年的杂多草原(1)
这里是扎曲的上游,是澜沧江的源头,是1977年的杂多草原,是一个牧草如潮、秀色无涯的地方。到了这里我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不知道人的厉害的野生动物。不知道人的厉害的野生动物的表现就是:见了人发呆,见了人不跑,直到你朝它们走去,离它们只有六七米的时候,它们才会有所警觉地竖起耳朵,扬起前蹄扭转身去。还是不跑,而是走,一边走一边好奇地望着你,尤其是藏野驴和藏羚羊,它们研究人类的神情就像孩子研究大人的神情,天真、无邪、羞怯、腼腆。
不知道人的厉害,自然也就不知道人开动的汽车的厉害了。就在我来杂多草原的第一天,伴随着送我来之后又马上返回的汽车,几百头藏野驴(俗称野马)在距离汽车十多米的地方和汽车赛跑。汽车慢,它们慢;汽车快,它们快;汽车停下了,它们也不跑了,真逗!
作为一个外来的记者,我大惊小怪地看到,从我面前“走过”的藏羚羊至少有五百只,从我面前跑过的藏野驴差不多也是这个数。由于几乎没有遭到过人类的袭扰,藏羚羊很少有群体惊奔的时候,尽管是野羊,其温顺却跟家羊差不多。藏野驴就不同了,是一惊一乍的性格,动不动就会一群群地狂跑起来,轰隆隆的,声若打雷,气势磅礴,弥扬起漫天的尘土,几个小时都落不下去。藏野驴的狂跑并不意味着遇到了什么危险,而是兴高采烈的表现。我的朋友杂多县小学的老师那日达娃告诉我,它们不跑蹄子就痒痒,浑身就不舒服,胃里的东西就消化不掉。后来我从杂多县兽医站的兽医那里了解到,藏羚羊和藏野驴的肺功能特别精密发达,对氧气的利用差不多是举一反三的,或者说具有再生氧气的本领,只需吸进一点点氧气就足以使它们欢天喜地,活蹦乱跳。杂多草原的海拔在四千七百米左右,氧气不到海平面的一半,这样的环境让人类,尤其是像我这样在多氧的低地上生活惯了的人类,备感生存的艰难;而对野生动物来说,即便是原来生活在低地上,其艰难的感觉最多也只会持续三代,三代以后它们身体内优良的完善系统和快捷的适应机制,就会使它们获得如鱼得水的生存本能。
至于野牦牛,我在杂多草原的那些日子里从来没有接近过,只是远远地观望着。野牦牛是动物中定力最好的,它会连续几个小时纹丝不动地看着你,直到你离开它的视线,它才会一步三回头地走到你也看不见它的地方去。听我的朋友那日达娃说,野牦牛对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戒备,胆子特别小,猜忌心很重,有点神经质,见人总是远远地躲开,一旦发现有人在偷偷摸摸地向它靠近,它马上就会变得神经过敏,先发制人地扑过来以角相顶。这种扑顶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害怕和紧张,是为了保护自己和试探对方的力量,而不是出于强悍和凶暴。野牦牛的本性是善良温顺的,从来不会毫无因由地主动进攻人类,它的勇敢和猛恶往往是在受到惊吓或者被人类打伤之后。杂多草原上曾有过一头见人就扑就顶的野牦牛,人们害怕它,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容杂木知”,意思是“忿怒的野牦牛”。后来它突然死在了离县城很近的草原上,人们才发现它的脖子上和屁股上各有一个枪眼,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打进去的。
在1977年的杂多草原,藏羚羊是我见过的最善良、最安静、最密集的动物,藏野驴是我见过的最健美、最优雅、最好动的动物,野牦牛是我见过的最庞大、最多疑、最怕人的动物。它们构成了澜沧江源头童话的一部分,它们是那个时候神秘的牧区、美丽的草原、苍茫的山群带给我的真正的感动。
对我来说真正的感动还有冬天,当大雪覆盖了枯草,饥饿的阴云笼罩荒原的时候,藏羚羊和藏野驴甚至还有野牦牛都会本能地靠近人类,它们密密麻麻围绕着人居住的帐房,期待着救星的出现。救星就是人,在它们的头脑里,这种能够直立着行走的人,具有神的能耐,是可以赐给它们食物或者领它们走出雪灾之界的。每当这个时候,杂多草原的牧民就会显出“神”的伟力来,他们把所剩不多的糌粑撒给它们,或是把刚刚得到的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吃一口的救济粮撒给它们,把飞机空投的救命饼干撒给它们,因为在他们眼里,野生动物才是真正的“神”,是古老的传说中那个把大部分草原让给了猴子(人祖)的山神(藏羚羊),和把水源分出来一半让给了人类的司水之神(藏野驴)。杂多草原,一个野生动物和人互为神灵的地方,一个野生动物和人都是主人的地方。
有一天我在牧民嘎嘎果罗家的帐房里做客,突然听到一阵马蹄的声响,帐房前的狗顿时叫了起来,嘎嘎果罗立马起身迎了出去。我听到有人声音洪亮地说了一长串话,嘎嘎果罗不停地回答着:“呀呀呀呀。”坐在我身边的那日达娃给我翻译道:“这是一个远来的客人,他们至少有半年没见面了。他的话全是问候——你的阿爸好吗?你的阿妈好吗?你的儿子好吗?你的女儿好吗?孩子们的舅舅好吗?孩子们的叔叔好吗?马好吗?牛好吗?羊好吗?狗好吗?帐房好吗?糌粑好吗?酸***好吗?草场好吗?草场上的羚羊好吗?野驴好吗?野牦牛好吗?白唇鹿好吗?山上的豹子好吗?”我奇怪地问道:“他的问候怎么这么多?问马牛羊、问帐房酸奶草场好吗,这我能理解,毕竟它们是牧人生活的一部分,可他怎么连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甚至山上的豹子都问上了?好像这些野生动物都是嘎嘎果罗家里的。
”那日达娃说:“你说对了,嘎嘎果罗住在这片草场上,草场上的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就都应该是他们的家庭成员,他有责任看护好它们。他到了人家的草场上,也会问人家草场上的羚羊好吗?野驴好吗?野牦牛好吗?白唇鹿好吗?山上的豹子好吗?牧人们在一起,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松加仁德’,意思就是保护动物。”对于那日达娃的话我这个迟钝的人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感触,只是到了后来,当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的野生动物惨遭灭绝,生态危机情见势屈的消息频频传来时,我才意识到了嘎嘎果罗这一类牧人存在的伟大。为什么那个时候澜沧江源头杂多草原的野生动物那么密集,就是因为那里的牧人天生就是绿色和平的捍卫者,是野生动物的福星和家里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亲情关系,即使偶尔出现驯养的牛羊和野生动物争持草场的矛盾,那也是家庭内部的事儿,是勺子碰锅碗、牙齿碰嘴唇的问题,过不了一两天自然就解决了。
在杂多草原,我还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县医院有个专治女人月经不调的藏医,他的治疗办法是让患者猛喝用脱落的藏羚羊角熬成的汤,而且要求喝羊角汤的日子里(一般是七天)女人必须睡在雪线之上藏羚羊和藏野驴群聚的地方。据说是屡治不爽的,据说是治一次终身不犯病的。我问过县医院的院长:“真的就有那么灵?”院长说:“藏族人怎么会骗人呢,就是灵,科学道理说不上,反正就是灵。”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的母亲,母亲是一位很棒的妇产科专家,经常带着人在牧区巡回医疗。她说她也听说过这样的治疗方法,并且作过一些调查,发现在很多偏远的牧区妇女的经期和月亮的圆缺是一致的,月亮圆满的日子也就是月经来潮的时候,一旦来月经的日子和月亮圆满的日子错开了,她们就认为自己有病了,就要到山上积雪终年不化的地方去睡觉,很多人睡几天就能纠正过来。我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不假思索地说:“自然疗法。”我说我还是不明白。母亲说:“你读了那么多书,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啊。”我说:“书上怎么会有这种事情。”母亲说:“怎么没有?你没好好看就是了。
《素问?宝命全性论》里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意思就是人得靠天靠地才能活。纯粹靠天靠地的人是原始人,原始人的经期和月亮圆满很可能是统一的,所以越偏远的地方,越原始的人群,和自然的关系就越密切,也就越会发生经期和月圆相一致的现象。
第四章高原的气质与灵魂:澜沧江童话——1977年的杂多草原(2)
”母亲又说:“这种现象在城市里是不可能的,城市人的生命不靠天地自然,靠的是生物化学,屁大一点病就要吃药,吃几次抗生素就能造成内分泌紊乱,致使月经该来不来,不该来乱来;再加上饮食污染和空气污染,加上不劳动不走路的生活习惯,加上许多不利于健康的恶劣情绪,怎么还能把妇女的经期和月亮的圆缺统一起来呢?”听了母亲的这一番话,我以为我是长了知识的。我更深更远地懂得了杂多草原,懂得了屡治不爽的“自然疗法”不过是天人合一的哲学实践——藏医让患者猛喝用脱落的藏羚羊角熬成的汤,是为了驱除寒冷,因为她们必须一连七天睡在寒风料峭的高山雪线之上——那儿是最没有污染的地方,那儿离天最近,那儿有原始的土壤和植被,那儿充满了野生动物的气息,那儿是走向人类童年生态的平台,那儿的原始磁场能够调理出人体内周期性子宫出血的原始秩序,那儿体现了回归自然的好处,那儿是杂多草原神居仙在的山阳。
也是在杂多草原,我第一次知道了“醉氧”这个词,也第一次听到,对有些人来说,氧气是最最有害的物质——过剩的氧气会导致死亡。这些人之中就有那日达娃的姐姐。她在地处西宁的青海民族学院少语系读书,突然得了什么病,发烧头痛,上吐下泄,送到医院里又是输氧又是打吊瓶,一个星期以后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那时候杂多不通电话,学校只能把电话打给玉树州。州上的人说:“让杂多草原上的牧民去西宁看望病人,路远不说,西宁的门在哪里都找不到,根本就不可能;藏族人的病还是要藏医治哩,你们能不能派个车把病人送回来。”学校说:“派个车是可以的,但去玉树是越走越高,就怕路上出事。”州上的人说:“藏族人还怕高吗?藏族人就怕低。路上出了事我们负责,不用你们负责,你们还是派车送来吧!”当天下午,一辆面包车拉着那日达娃的姐姐从西宁东方红医院出发了。
第二天到达了海南州的大河坝,病人说“我要喝水”;第三天到达了果洛州的黄河沿,病人说“我想吃糌粑”;第四天到达了玉树州的结古镇,病人说“我想喝奶茶吃手抓羊肉了”;第六天到达了海拔四千七百米的杂多草原,就在医疗条件十分简陋的县医院里,那日达娃的姐姐很快好起来,十天以后就已经是一个神清气爽、浑身是劲的人了。我问道:“她怎么就好起来了呢?”那日达娃说:“完全是因为氧气。”西宁的海拔只有两千三百米,氧气太多,她是神经性醉氧;她得了醉氧症,医院还要给她输氧,那不是雪上加霜要了她的命吗?而在空气稀薄的杂多草原,在这个浑身的细胞早就适应了少氧运动的地方,在祖祖辈辈遗传着抗缺氧基因的故乡,她一下子就卸掉了沉重的氧气包袱,摆脱了置人于死地的外部因素。她和野生动物一样,在环境的帮助下,身体内优良的自我完善系统发挥了作用,很快就恢复了如鱼得水的生存本能。
高海拔的美丽、大江源的壮阔、缺氧的幸福、寒冷的温柔——杂多草原,是自然和人类完美统一的草原,是动物和人类和睦相处的草原,是我的朋友那日达娃一家(那日达娃曾经当过副县长,因为热爱自由,不喜欢别人管,也不喜欢管别人,从而辞了副县长做了一名小学老师)世代为牧故土难离的草原。那日达娃虽然仅仅是个小学老师,但他在历史地理、人文风土方面的学识,我敢说,不亚于那些好名好利的专家。是他第一次让我知道了青藏高原的形成以及关于杂多草原的神话,第一次让我知道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不仅仅是一种想象、一种形容,它还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就发生在我们的脚下、我们的眼前。我在以后的写作中多次涉猎到这方面的知识,大都是因为受了那日达娃的启发,或者直接就是对他言谈的有限发挥。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也就是大陆漂移学说,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地质学家们发现,在古生代以前,今天的非洲、南美洲、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和南极洲,是一个联合在一起的大陆,位于南半球,称做冈瓦纳古陆。和冈瓦纳古陆遥遥相对的是,位于北半球的芬亚古陆,也就是欧亚古陆。两大古陆之间,隔着一片海,这片海从现在的地中海到中东、高加索、伊朗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称做古地中海或者特提斯海。到了中生代,由于地壳运动,冈瓦纳古陆破裂,印度大陆开始向北漂移,古地中海受到压迫而逐渐缩小;到了第三纪早期,古地中海在喜马拉雅地区仅仅是一个东西走向的狭长海湾了。随后便是海湾消失,印度大陆和欧亚古陆发生碰撞,就像一块平整的纸板,在强烈的挤压下,出现了弯曲、褶皱、凹凸,喜马拉雅山隆升而起,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由此形成了。这是古大海海底的崛起,在这样一种缓慢的崛起中,一部分海洋生物死去了,一部分海洋生物慢慢地适应着水退、水少、水枯的变化,进化成了两栖动物,以后又进化成了陆地动物,再后来就成了猴子,猿,人类,我们。
一说到“我们”,那日达娃就显得格外兴奋,一兴奋就把科学演绎成了神话:“我们——杂多草原的藏族人,原本并不是生活在这个地方的,而是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渝玉日本峰的冰天雪地里。渝玉日本峰的主人是个男神,他想要娶妻生子,便相中了翠颜仙女峰的主人翠颜仙女,后来又相中了福寿仙女峰的主人福寿仙女,接着又相中了贞慧仙女峰的主人贞慧仙女,下来又相中了冠咏仙女峰的主人冠咏仙女,最后又相中了施仁仙女峰的主人施仁仙女。如此变来变去,自然引起了五大仙女的不快,她们聚起来一商量,便合力施展法术融化了渝玉日本峰的万年冰雪。
渝玉日本山神热得受不了,只好逃离喜马拉雅地界,顺便把渝玉日本峰也搬到了寒凉的澜沧江源头。”那日达娃说:“这是真的,老一代的牧人都把杂多草原称做渝玉日本,而且杂多的山原在地质构造上和珠穆朗玛峰(翠颜仙女峰)是基本相似的,主要由砂岩、页岩、石灰岩、火山岩组成,同时两地还有相同的石英和云母。”那日达娃给了我一块巴掌大的锥形水晶,说这就是石英,是杂多山上出产的“喜马拉雅石英”。我看着手中透明的水晶,贪心不足地说:“哪儿还有?我得多带几块回去送人。”那日达娃说:“前面山上多得是,明天我带你去挖。”我迫不及待地说:“我们今天就去。”
我是以省报记者的身份来到杂多草原的,那时候的记者没有任务,可以几个月不写稿子,所以与其说我是记者,不如说我是一个民俗和自然的考察者。我在杂多草原待了两个半月,什么也没有写,每天就是玩,就是到处走动,就是和牧人们一起生活。杂多草原很大,大概有两三万平方公里,从这个帐圈骑马走到那个帐圈,往往需要半天或一天。一天摇摇晃晃走下来,见了帐房下马就往里进,主人先是吃惊,然后就是热情接待,吃肉喝奶,偶尔也有酒,是自酿的稠糊糊的青稞酒,也叫藏酒。藏酒酸甜可口,不容易醉,但我却常常喝醉,因为我每次都喝得太多太多。
两个半月以后,州上来车接我,我不得不走了。天天陪着我的那日达娃先是送我上了汽车,然后又是追着汽车送我。草原上的路坎坎坷坷,汽车走得很别扭,快一阵慢一阵,那日达娃骑马跟在后面,跑一阵走一阵,从早晨到中午,整整一个半天都是这样。突然路好起来,司机加大了油门,汽车飞驰而去,渐渐看不见那日达娃的骑影了。我回头望着后面,眼泪夺眶而出,暗暗地说:“我会再来的,一定会再来的!再见了,杂多!再见了,杂多草原的那日达娃——你这颗黑黝黝的月亮(‘那日’为黑黝黝,‘达娃’为月亮)!”
然而,我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杂多草原。我只听说那儿已经变了,二十七年以后,当我打算写写杂多草原的时候,我听说那儿已是黄风白日、沙地连片了,那儿已经没有了藏羚羊、藏野驴和野牦牛的踪迹,那儿充满了野生动物被击毙后的死亡气息,那儿早就不是人和动物互为神灵、人和动物都是主人的地方,那儿的植被残遭人祸与鼠害的破坏,那儿的天空黯郁昏沉,常常是“云也手拉手”,那儿丢失了原始的磁场,周期性的子宫出血紊乱异常,那儿的无雪之山告诉人们回归自然就意味着死亡,那儿的山阳已是神不居、仙不在的鬼谷魔岗,那儿的牧民很多已经离开了故乡……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不知道。和我有过通信联系的博学的那日达娃,你知道吗?你一定是知道的,可你没有告诉我,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是怕我伤心,还是你已经伤心得无话可说了?
在澜沧江源头的杂多草原,在那曾经的童话里,悬挂着一颗黑黝黝的月亮,一颗已经无话可说、无光可照了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