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笑看人生芙蓉雀(12)

作者:徐志摩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7

|

本章字节:11698字

有一天早上,跟着一群衣服整洁的人们走道,无意中跑进了一处大教堂,我在那里很愉快的耽了一个时辰,倾听一位大牧师讲道的口才。他讲天才,这题目并不是约书上来的,并且与他的讲演别的部分也没有多大的关连;这只是一段插话,在我听来是十分有趣的。他开头讲我们生活上多少感受到的拘束,讲我们内在的想望。那是命定没有实现的一天,只叫生命的短促嘲弄,正当讲到这一点的时候竟许他想着了他自己的身世他的话转入了天才的题目;他说一个人有了天然的异禀往往发现他的身世比平常人格外的难堪;原因就在他的想望比别人的更高,因此他所发现的现实与他的理想间的距离也就相当的加远了。这是极明显的,谁都知道;但他说明这层道理所用的比喻却真的是从诗的想象力里来的。平常人的生活他比作关在笼子里的芙蓉雀的生活。讲到这里,他忽然放平了他那威严的训道的神情,并且从他那深厚、响亮的嗓音假如我可以杜撰一个字“小成了”一种脆薄的荻管似的尖调,竟像是小雀子的轻啭,连着活泼的语言,出口的快捷,适应的轻灵的姿态与比势,他充分的形容了在金漆笼子里的那位柠檬色的小管家。喔,他叫着,她的生活是多么漂亮,多么匆忙,她管得着的事情又多么多!看她多么灵便的从这横条跳上那横条,从横条跳到笼板上,又从笼板跳回横条上去!看她多么欣欣的不时来了啄一嘴细食,要不然高兴一摇头又把嘴里的细食散成了一阵骤雨!看她那好奇的神情,转着她那亮亮的眼珠看看这边,又看看那边,一点新来稀小的声响,她都得凝神的倾听,眼前什么看得见的东西,她都是出神的细看!她不能有一息安定,不叫就唱,不纵就跳,不吃就喝,扭过头去就修饰她的羽毛,至少每分钟得做十多样不同的勾当;这来忙住了,她再也没工夫去回想她的世界是宽是窄她再也不想想这笼丝圈住了她,隔绝了她与她所从来的伟大的世界,风动的树林,晴蓝的天空,自由轻快的生涯,再不是她的了。


这番话听着很俏皮,实际上也对,当场听的人全都有了笑容。


但说到这里,他那快捷的姿态与比势停住了,他缄默了一晌。他那苍老的威严的面容上罩上了一层云;他站直了,把身子向左右摇摆了一下,理整了他的黑袍,举起他的臂膀,正像一只大鸟举起她那长羽翮的臂膀,又放了下去,这样来了三两遍,他说话了,他的声音是深沉的,合节度的,好像表示愤怒与绝望,“但是你们有没有见过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大鹰?”


这来对比的意致是真妙,他又摇摆了一下,举起重复放下的臂膀,这时候他学的是那异样的大鹫的垂头;在我们跟前就站着我们平常在万牲园里见惯的“雷神的大禽”;他那深陷的凄情的眼睛直穿透着我们看来;掀动着暗色的羽毛,举起他那厚重的翅膀仿佛要插天飞去似的;但转瞬间又放了下去,嘴里发出那种长引的惨刻的叫声,正像是对着一个蛮横的命运发泄他的悲愤。他接着形容给我们听这鸷禽在绝望的囚禁中的生活;他那严肃的威严的面目,沉潜的膛音,意致郁重的多音字,没一样不是恰巧适合他的题材,他的叙述给了我们一个沉郁庄严永远忘不了的一幅图画至少(像我这样)一个禽鸟学者是不会忘的。


不消说他这一段话着实使在场大部分人感动,他们这时候转眼内观他们本性的深处仿佛见着一星星,也许远不止一星星,他方才讲起的那神灵的异禀,但不幸没有得到世人的认识;因此他一时间竟像是对着一大群囚禁着的大鹰说话,他们在想象中都在掸动着他们的羽毛,豁插着他们的翅膀,长曳着悲愤的叫声,抗议他们遭受的厄运。


我自己高兴这比喻为的却是另一个理由:就为我是一个研究禽鸟生活的,他那两种截然不同对比的引喻,同是失却自由,意致却完全异样,我听来是十分的确切,他那有声色有力量的叙述更是不易。因为这是不容疑问的事实,别的动物受人们任意虐待所受的苦恼比罪犯们在牢狱中所受的苦恼更大;芙蓉雀与鹞鹰虽则同是大空中的生灵,同是天赋有无穷的活力,但他们各自失却了自然生活所感受的结果却是大大的不同。就它原来自然的生活着,小鸟在笼子里的生活比大鸟在笼子里的生活比较的不感受拘束。它那小,便于栖止的结构,它那纵跳无定的习惯,都使它适宜于继续的活动,因此它在笼丝内投掷活泼的生涯,除了不能高飞远扬外,还是与它在笼外的状态相差不远。还有它那灵动,好奇,易受感动的天性实际上在笼圈内讨生活倒是有利益的;它周遭的动静,不论是小声响,或是看得见的事物,都是,好比说,使它分心的机会。还有它那丰富的音乐的语言也是它牢笼生活的一个利益;在发音器官发展的禽鸟们,时常练习着歌唱的天资,于它们的体格上当然有关系,可以使它们忘却囚禁的拘束,保持它们的健康与欢欣。


但是鹰的情形却就不同,就为它那特殊的结构与巨大的身量。它一进牢宠时真成了囚犯,从此辜负它们天赋的奇才与强性的冲动,不能不在抑郁中消沉。你尽可以用大块的肉食去塞满它的肠胃要它叫一声“够了”;但它其余的器官与能耐又如何能得到满足?它那每一根骨髓,每一条筋肉,每一根纤维,每一枝羽毛,每一节体肢,都是贯彻着一种精力,那在你禁它在笼子里时永远不能得到满足,正像是一个永久的饿慌。你缚住它的脚,或是放它在一个五十尺宽的大笼子里它的苦恼是一样的,就只那无际的蓝天与稀淡的冷气,才可以供给它那无限量的精力与能耐自由发展的机会,它的快乐是在追赶磅礴的风云。这不仅满足它那健羽的天才,它那特异的力也同样要求一个辽阔的天空,才可以施展它那隔远距离明察事物的神异。同时它们当然也与人们一样自能相当的适应改变了的环境,否则它们决不能在囚禁中度活,吞得到的只是粗糙的冷肉,入口无味,肠胃也不受用。一个人可以过活并且竟许还是不无相当乐趣的,即使他的肢体与听觉失去了效用;在我看这就可以比称笼内的鹫禽,它有拘禁使它再不能高扬再不能远眺,再不能忍纵劫掠的本能。


吸烟与文化(牛津)



牛津是世界上名声压得倒人的一个学府。牛津的秘密是它的导师制。导师的秘密,按利卡克教授说,是“对准了他的徒弟们抽烟”。真的在牛津或康桥地方要找一个不吸烟的学生是很费事的先生更不用提。学会抽烟,学会沙发上古怪的坐法,学会半吞半吐的谈话大学教育就够格儿了。“牛津人”,“康桥人”:还不彀斗<逗>吗?我如其有钱办学堂的话,利卡克说,第一件事情我要做的是造一间吸烟室,其次造宿舍,再次造图书室;真要到了有钱没地方化的时候再来造课堂。



怪不得有人就会说,原来英国学生就会吃烟,就会懒惰。臭绅士的架子!臭架子的绅士!难怪我们这年头背心上剌剌的老不舒服,原来我们中间也来了几个叫土巴菰烟臭薰出来的破绅士!


这年头说话得谨慎些。提起英国就犯嫌疑。贵族主义!帝国主义!走狗!挖个坑埋了他!


实际上事情可不这么简单。侵略,压迫,该咒是一件事,别的事情可不跟着走。至少我们得承认英国,就它本身说,是一个站得住的国家,英国人是有出息的民族。它的是有组织的生活,它的是有活气的文化。我们也得承认牛津或是康桥至少是一个十分可羡慕的学府,它们是英国文化生活的娘胎。多少伟大的政治家,学者,诗人,艺术家,科学家,是这两个学府的产儿烟味儿给薰出来的。



利卡克的话不完全是俏皮话。“抽烟主义”是值得研究的。但吸烟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烟斗里如何抽得出文化真髓来?对准了学生抽烟怎样是英国教育的秘密?利卡克先生没有描写牛津康桥生活的真相;他只这么说,他不曾说出一个所以然来。许有人愿意听听的,我想。我也叫名在英国念过两年书,大部分的时间在康桥。但严格的说,我还是不够资格的。我当初并不是像我的朋友温源宁先生似的出了大金镑正式去请教薰烟的:我只是个,比方说,烤小半熟的白薯,离着焦味儿透香还正远哪。但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在美国有整两年,在英国也算是整两年。在美国我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考卷,啃象皮糖,看电影,赌咒。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转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如其我到美国的时候是一个不含糊的草包,我离开自由神的时候也还是那原封没有动;但如其我在美国时候不曾通窍,我在康桥的日子至少自己明白了原先只是一肚子颟顸。这分别不能算小。


我早想谈谈康桥,对它我有的是无限的柔情。但我又怕亵渎了它似的始终不曾出口。这年头!只要贵族教育一个无意识的口号就可以把牛顿,达尔文,米尔顿,拜伦,华茨华斯,阿诺尔德,纽门,罗刹蒂,格兰士顿等等所从来的母校一下抹煞。再说年来交通便利了,各式各种日新月异的教育原理教育新制翩翩的从各方向的外洋飞到中华,那还容得厨房老过四百年墙壁上爬满骚胡髭一类藤萝的老书院一起来上讲坛?



但另换一个方向看去,我们也见到少数有见地的人,再也看不过国内高等教育的混沌现象,想跳开了蹂烂的道儿,回头另寻新路走去。向外望去,现成有牛津康桥青藤缭绕的学院招着你微笑;回头望去,五老峰下飞泉声中白鹿洞一类的书院瞅着你惆怅。这浪漫的思乡病跟着现代教育丑化的程度在少数人的心中一天深似一天。这机械性买卖性的教育够腻烦了,我们说。我们也要几间满沿着爬山虎的高雪克屋子来安息我们的灵性,我们说。我们也要一个绝对闲暇的环境好容我们的心智自由的发展去,我们说。


林玉堂先生在《现代评论》登过一篇文章谈他的教育的理想。新近任叔永先生与他的夫人陈衡哲女士也发表了他们的教育的理想。林先生的意思约莫记得是想仿效牛津一类学府,陈、任两位是要恢复书院制的精神。这两篇文章我认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陈、任两位的具体提议,但因为开倒车走回头路分明是不合时宜,他们几位的意思并不曾得到期望的回响。想来现在的学者们太忙了,寻饭吃的,做官的,当革命领袖的,谁都不得闲,谁都不愿闲,结果当然没有人来关心什么纯粹教育(不含任何动机的学问)或是人格教育。这是个可憾的现象。


我自己也是深感这浪漫的思乡病的一个;我只要


“草青人远,


一流冷涧……”


但我们这想望的境界有容我们达到的一天吗?


民十五年一月十四日


原刊1926年1月14日《晨报副刊》,收入《巴黎的鳞爪》


守旧与“玩”旧



走路有两个走法:一个是跟前面人走,信任他是认识路的,一个是走自己的路,相信你自己有能力认识路的。谨慎的人往往太不信任他自己;有胆量的人往往过分信任他自己。为便利计,我们不妨把第一种办法叫作古典派或旧派;第二种办法叫作浪漫派或新派。在文学上,在艺术上,在一般思想上,在一般做人的态度上,我们都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分别。这两种办法的本身,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好坏,这只是个先天性情上或后天嗜好上的一个区别。你也许夸他自己寻路的有勇气,但同时就有人骂他狂妄;你也许骂跟在人家背后的人寒伧,但同时就有人夸他稳健。应得留神的就只一点:就只那个“信”字是少不得的,古典派或旧派就得相信完全相信领他路的那个人是对的,浪漫派或新派就得相信完全相信他自己是对的,没有这点子原始的信心,不论你跟人走,或是你自己领自己,走出道理来的机会就不见得多,因为你随时有叫你心里的怀疑打断兴会的可能;并且即使你走着了也不算稀奇,因为那是碰巧,与打中白鸽票的差不多。



在思想上抱住古代直下来的几根大柱子的,我们叫作旧派。这手势本身并不怎样的可笑,但我们却盼望他自己确凿的信得过那几条柱子是不会倒的。并且我们不妨进一步假定上代传下来的确有几根靠得住的柱子,随你叫它纲,叫它常,礼或是教,爱什么就什么,但同时因为在事实上有了真的便有假的,那几根真靠得住的柱子的中间就夹着了加倍加倍的幻柱子,不生根的,靠不住的,假的。你要是抱错了柱子,把假的认作真的,结果你就不免伊索寓言里那条笨狗的命运:它把肉骨头在水里的影子认是真的,差一点叫水淹了它的狗命。但就是那狗,虽则笨,虽则可笑,至少还有它诚实的德性:它的确相信那河里的骨头影子是一条真骨头。假如,譬方说,伊索那条狗曾经受过现代文明教育,那就是说学会了骗人上当,明知道水里的不是真骨头,却偏偏装出正经而且大量的样子,示意与它一同站在桥上的狗朋友们,它他们碰巧是不受教育的因此容易上人当,叫它们跳下水去吃肉骨头影子,它自己倒反站在旁边看趣剧作乐,那时我们对它的举动能否拍掌,对它的态度与存心能否容许?



寓言是给有想像力并且有天生幽默的人们看的,它内中的比喻是“不伤道”的;在寓言与童话里我们竟不妨加一句在事实上就有许多畜生比普通人们如其我们没有一个时候忘得了人是宇宙的中心与一切的标准更有道德,更诚实,更有义气,更有趣味,更像人!



一面说完了原则,使用了比方,现在要应用了。在应用之先,我得介绍我说这番话的缘由。“孤桐”在他的《再疏解义》《甲寅》周刊第十七期里有下面几节文章


……凡一社会能同维秩序,各长养子孙,利害不同,而游刃有余,贤不肖浑殽而无过不及之大差,雍容演化,即于繁祉,共游一藩,不为天下裂,必有共同信念以为之基,基立而构兴,则相与饮食焉,男女焉,教化焉,事为焉,途虽万殊,要归于一者也。兹信念者,,,,,。……(圈是原有的也是我要特加的。摩。)


……此诚世道之大忧,而深识怀仁之士所难熟视无睹者也。笃而论之,如耶教者,其罅陋焉得言无;然天下之大,大抵上智少而中材多,宇宙之谜,既未可以尽明,因葆其不可明者:养人敬畏之心,取使彝伦之叙,乃为忧世者意念之所必至,故神道设教,圣人不得已而为之,固不容于其义理,详加论议也。


……过此以往,稍稍还醇返朴,乃情势之所必然;此为群化消长之常,甲无所谓进化,乙亦无所谓退化,与愚曩举义,盖有合焉。夫吾国亦苦社会公同信念之摇落也甚矣,旧者悉毁而新者未生,后生徒恃己意所能判断者,自立准裁,大道之忧,孰甚于是,愚为此惧。论人怀己,趣申本义,昧时之讥,所不敢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