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7
|本章字节:24576字
【题解】本篇重点讨论了五脏六腑与经脉之气在肘膝关节以下出人流注经过的部位,具体指出了每经井、荥、输、原、经、合各穴的名称与部位;另一方面,本篇也论及了脏腑相合的关系和作用,以及四时取穴的方法等等。由于本篇的内容,以详述五输穴为主,所以篇名为”本输”。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提要】本段阐述了欲了解针刺治病的原理所应该学习的相关知识。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凡是想了解针刺治病原理的人,都必须通晓十二经脉及其脉络循行的起点和终点;十五络脉从正经所别出的处所;井、荥、输、经、合这些五输穴在四肢的部位;六腑与五脏表里相合的关系;四季时令气候影响人体而显现出的相应的气血盛衰情况;五脏与经络之气流注聚结于体表的所在;经脉、络脉、孙络的宽窄程度,在深部与浅部的分布情形,以及上至头面、下至肢末的相接关系。对于这些问题,我想听一听你的见解。
【原文】岐伯日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1]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2]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输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提要】本节讲手太阴肺经所属的五输穴的部位所在。
【注释】[1]井、荥、输、经、合这是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的特定名称,是将脉气的流行比做汇人江河中的水流由小而大,渐入深处,依次命名而成的。
[2]手鱼指手腕之前,大拇指本节(即大拇指的近端指关节)之间的部位,有肥肉隆起,如鱼的形状,统称为鱼。
【白话解】岐伯说让我按顺序来说吧!肺脏的脉气,开始于少商穴,少商穴的部位在手大指端的内侧(即桡侧),距指甲角一分许的地方,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于鱼际穴,鱼际穴的部位在手掌大鱼际的中后方,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渊穴,太渊穴的部位在手掌大鱼际后下一寸处的凹陷之中(即大鱼际上约一寸处,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应手处),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行于经渠穴,经渠穴的部位在寸后方的凹陷中(即桡骨茎突之内侧),即诊脉时中指所着之处,该处有桡动脉跳动不止,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尺泽穴,尺泽穴的部位在肘横纹中央(稍偏桡侧)的动脉应手处,它被称为合穴。这就是手太阴肺经所属的五输穴。
【原文】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1]者也,为腧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提要】本段讲手少阴心经(心包络经)所属的五输穴的部位所在。
【注释】[1]方下即正当两骨之下的意思。
【白话解】心脏的脉气,开始于心包络经的中冲穴,中冲穴的部位在手中指的尖端(距指甲的距离如韭叶宽),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于劳宫穴,劳宫穴的部位在掌中央中指本节的后方中间(即第三、四掌骨之间),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大陵穴,大陵穴的部位在掌后腕关节第一横纹的中央部,桡骨、尺骨之间,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凹陷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行于间使穴,间使穴的部位在掌后三寸,两筋之间的凹陷中,当本经有病时,在这一部位上就会出现一定的反应,无病时则没有异常表现,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曲泽穴,曲泽穴的部位在肘横纹处肱二头肌腱内侧,当肘窝横纹中央(稍偏于尺侧)的凹陷中,取穴时要求前臂稍屈而取之,它被称为合穴。这就是手少阴心经(心包络经)所属的五输穴。
【按语】上述各穴,都属于今之手厥阴心包络经。因心与心包络本属一体,其气相通,心包络为心之外卫,且心为脏腑之大主,不应受邪,所以古人认为心经之病,都在外经而不在内脏,心有病,由心包络代受其邪,并有少阴无腧之说(参看《灵枢?邪客》篇)。本节开始说心出于中冲,中冲乃手厥阴心包络经之脉气所发,而最后却说是手少阴心经,这就是因为少阴无输,其输出于心包络的缘故。
由于心不受邪,故在治疗方面,用心包络经的输穴代替心经的输穴而进行治疗。《难经》认为五脏六腑各有其相应的阴阳表里关系,将《内经》的五脏五输加上心包络而成为六脏五输,并将手少阴的五个输穴改为心包络经的穴位;至于心经的井、荥、输、经、合五输,则以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代替,后世多宗此说。
【原文】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腧;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提要】本段讲足厥阴肝经所属的五输穴的部位所在。
【白话解】肝脏的脉气,开始于大敦穴,大敦穴的部位在足大趾外侧距离趾甲根一分的地方,也可说是在大趾背侧的三毛中(即在大趾第一节的背面,趾甲根之后),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行间穴,行间穴的部位在足大趾、次趾之间,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冲穴,太冲穴的部位在行间上二寸,第二趾骨连接部位之前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行于中封穴,中封穴的部位在足内踝前一寸五分处的凹陷中(据《甲乙经》载,为一寸陷中);在针刺该穴时,如果违逆经气运行的方向,就会使气血郁结,如果顺应经气运行的方向,就会使气血通畅;取穴时将足部上仰,就会在穴位处出现凹陷,而得其穴,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曲泉穴,曲泉穴的部位在膝内辅骨突起的下方和大筋的上方处的凹陷中,屈膝才能取准该穴,它被称为合穴。这就是足厥阴肝经所属的五输穴。
【原文】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腧;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提要】本段讲足太阴脾经所属的五输穴的部位所在。
【白话解】脾脏的脉气,开始于隐白穴,隐白穴的部位在足大趾的内侧前端,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大都穴,大都穴的部位在足大趾本节后凹陷的中央(今作拇指内侧,本节前骨缝处的赤白肉际上),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白穴,太白穴的部位在足内侧核骨下方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行于商丘穴,商丘穴的部位在足内踝前下方的凹陷中,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阴陵泉穴,阴陵泉穴的部位在膝下内侧辅骨突起的后下方凹陷中;取穴时把脚伸直,在胫骨头内侧后下方的凹陷中取之,它被称为合穴。这就是足太阴脾经所属的五输穴。
【原文】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行于复留,复留,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提要】本段讲足少阴肾经所属的五输穴的部位所在。
【白话解】肾脏的脉气,开始于涌泉穴,涌泉穴的部位在足心的凹陷中,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然谷穴,然谷穴的部位在足内踝前方大骨下部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溪穴,太溪穴的部位在足内踝后方、跟骨上方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行于复溜穴,复溜穴的部位在足内踝上二寸、有动脉跳动不休的地方,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阴谷穴,阴谷穴的部位在膝内侧辅骨的后方、大筋的下方、小筋的上方、按之有动脉跳动应手的地方;取穴时屈膝,在胭横纹内侧端二筋之间的凹陷中取之,它被称为合穴。这就是足少阴肾经所属的五输穴。
【原文】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胭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提要】本段讲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的部位所在。
【白话解】膀胱经的脉气,开始于至阴穴,至阴穴的部位在足小趾外侧、距离趾甲一分许的地方,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通谷穴,通谷穴的部位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前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束骨穴,束骨穴的部位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于京骨穴,京骨穴的部位在足外侧大骨下方赤白肉际处的凹陷中,它被称为原穴。脉气由此行于昆仑穴,昆仑穴的部位在足外踝后方、跟骨上方的凹陷中,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过人于委中穴,委中穴的部位在膝部胭横纹中央处,它被称为合穴,取穴时要屈膝才能取准它的位置。这就是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按语】《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曾指出五脏六腑有十二原,而五脏之原,实际就是五脏的输穴,所以《难经?六十六难》说”十二经皆以输为原”,这说明输原之气是相同的。古人认为”原”是十二经的根本,而三焦之气”经历五脏六腑”,为”原气之别使”,所以《六十六难》又指出”三焦所行之输为原”。
【原文】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腧;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提要】本段讲足少阳胆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的部位所在。
【白话解】胆腑的脉气,开始于窍阴穴,窍阴穴的部位在第四足趾末端的外侧,距离趾甲一分许的地方,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侠溪穴,侠溪穴的部位在足小趾次趾之间、本节前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临泣穴,临泣穴的部位,在侠溪穴上行一寸五分、足小趾次趾本节后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于丘墟穴,丘墟穴的部位在足外踝前下的凹陷中,它被称为原穴。脉气由此行于阳辅穴,阳辅穴的部位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之前、绝骨末端的地方,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阳陵泉穴,阳陵泉穴的部位在膝下一寸、外辅骨头前下方的凹陷中,它被称为合穴,取穴时要伸展下肢才能取准此穴。这就是足少阳胆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原文】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腧;过于冲阳,冲阳;足附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腑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提要】本段讲足阳明胃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以及上、下巨虚穴的部位所在。
【白话解】胃腑的脉气,开始于厉兑穴,厉兑穴的部位在足大趾内侧、第二足趾的前端(距离趾甲角一分处),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内庭穴,内庭穴的部位在第二足趾之外侧的本节前的凹陷中(即次趾与中趾合缝处的赤白肉际上),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陷谷穴,陷谷穴的部位在足中趾次趾之间、内庭上二寸、本节后方的凹陷中(即第二、第三跖骨骨间缝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于冲阳穴,冲阳穴的部位在足跗上五寸(即骨间动脉处)的凹陷中,它被称为原穴,取穴时要摇动足部才能取准此穴。脉气由此行于解溪穴,解溪穴的部位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足跗关节上的凹陷中,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人于下陵穴,所谓下陵穴,就是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缘处的足三里穴,它被称为合穴。由此再向下,在足三里穴下三寸的地方,就是上巨虚穴;再向下,在上巨虚穴之下三寸的地方,就是下巨虚穴。大肠的脉气寄属于上巨虚穴,小肠腑的脉气则寄属于下巨虚穴,这两个穴位都是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所以大肠和小肠都与胃相联系,脉气相通。这就是足阳明胃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等的概况。
【原文】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胭中外廉,名日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一本作)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揣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提要】本段讲手少阳三焦经所属的五输穴、原穴以及下腧穴的概况。
【白话解】三焦腑贯穿于胸腹腔上中下三部,向上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它的脉气,开始于关冲穴,关冲穴的部位在小指外侧的无名指的前端(距离指甲角一分许的地方),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溜于液门穴,液门穴的部位在小指与无名指的歧缝之间,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中渚穴,中渚穴的部位在本节之后(即第四、第五掌指关节之后缘)、两骨之间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阳池穴,阳池穴的部位在手腕背侧横纹的凹陷中,它被称为原穴。脉气由此行于支沟穴,支沟穴的部位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问的凹陷中,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天井穴,天井穴的部位在肘外侧大骨上方的凹陷中(即肘尖直上一寸处的关节凹陷中),它被称为合穴;取穴时要屈肘才能取到此穴。三焦经的分布虽是由手至头,但有一个和它脉气相通并由其所主而位于足部的下腧穴(即下合穴),其脉气在足太阳膀胱经之前,上行足少阳胆经之后,别出于膝胭正中外一寸处的两筋之间的凹陷处,叫做委阳穴,它也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以及足太阳膀胱经之络脉所别出的地方。以上所述,就是手少阳三焦经所属的五输穴、原穴以及下腧穴的概况。由于。三焦和肾、膀胱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三焦的下腧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所出之处,它的脉气在足踝上方五寸处从本经分出而进入并贯穿小腿肚,再从委阳穴出于体表并由此并人足太阳膀胱经的本经,然后进人腹腔内与膀胱相连,以约束下焦,因此委阳穴所主治的证候,就包括因为三焦气化异常而见的属于膀胱病证的病变,如邪入三焦所致的小便不通之类的实证以及三焦虚弱所致的小便不禁之类的虚证。属虚的当用补法治之;而属实的当用泻法治之。
【按语】1在于足大指之前”足大指”三字,张介宾、马莳等根据经脉的循行系统都认为是”足小指”之误,因为足小指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这种见解是有道理的。但是考本经《邪气脏腑病形》篇”三焦病者,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又考《甲乙经》云”委阳,三焦下辅腧也,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胭中外廉两筋间,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阳之别络也”,则可见”足大指”当系”足太阳”之误,应更正为”足太阳之前”较为妥帖。
2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阴”的”阴”字,马莳等认为是”阳”字之误,主张更正为”太阳”。张介宾虽认为此处乃是”三焦属肾与膀胱”之意而应作”少阴太阳”,但也是肯定”太阴”之说是错了。本句的翻译,从张氏之说。将,是相偕同行之意,也就是指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原文】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腧;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提要】本段讲手太阳小肠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的部位所在。
【白话解】手太阳小肠腑,位居腹部,而它的经气向上合于手太阳经。它的脉气,开始出少泽穴,少泽穴的部位在手小指前端的外侧部,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前谷穴,前谷穴的部位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后溪穴,后溪穴的部位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于腕骨穴,腕骨穴的部位在手外侧腕骨前方的凹陷中(即第五掌骨与钩状骨两骨接合处),它被称为原穴。脉气由此行于阳谷穴,阳谷穴的部位在掌后锐骨下方的凹陷中,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小海穴,小海穴的部位在肘内侧距离大骨外缘五分处的凹陷中(即肘部尺骨鹰嘴突起之尖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取穴时要伸展手臂才能取准此穴,它被称为合穴。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原文】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腧;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是谓五脏六腑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提要】本段讲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的部位所在。
【白话解】大肠腑位居于下,而它的经气向上合于手阳明经。它的脉气,开始于商阳穴,商阳穴的部位在手大拇指内侧食指的前端外侧部,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食指桡侧本节前方凹陷中的二间穴,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食指桡侧本节后方凹陷中的三间穴,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于合谷穴,合谷穴的部位在手拇指和食指的掌骨之间(即第一、二掌骨之间),它被称为原穴。脉气由此行于阳溪穴,阳溪穴的部位在腕关节桡侧、两筋之间的凹陷中,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曲池穴,曲池穴的部位在肘外辅骨内的凹陷中(即屈肘时,肘横纹头处),取穴时要屈肘才能取准此穴,它被称为合穴。这就是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以上所说的,就是五脏六腑的脉气出入流注所经过的主要腧穴。五脏各有五穴,共二十五个腧穴;六腑各有六穴,共三十六个腧穴。六腑的经气都出于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这三条阳经,而同时其中的三焦腑、大肠腑、小肠腑的经气又向上和手三阳经分别相合。这样就使每腑都有其相应的经脉,同时相互之间还构成了紧密的联系。
【原文】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日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日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日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日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日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日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日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日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日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日天池。
【提要】本段按先后的排列顺序,详述手足三阳经与任、督二脉在颈项间要穴的部位及名称。
【白话解】在左右缺盆之间的正中线(视为第一行),就是任脉的天突穴。天突穴两旁的第二行经脉上的穴位,贴近于任脉之侧的动脉搏动处,属于足阳明胃经,叫做人迎穴。人迎穴之外的第三行经脉上的穴位(即人迎后一寸五分处),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叫做扶突穴。扶突穴之外的第四行经脉上的穴位(即扶突后一寸处),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叫做天窗穴。天窗穴之后的第五行经脉上的穴位(上出天窗之外,颈中已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叫做天容穴(天容穴,今系手太阳经之腧穴)。天容穴之后的第六行经脉上的穴位,属于手少阳三焦经,叫做天牖穴。天牖穴之后的第七行经脉上的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叫做天柱穴。天柱穴之后居于颈之中央的第八行经脉上的穴位,属于督脉,叫做风府穴。至于在腋内的动脉搏动处的穴位,属于手太阴肺经,叫做天府穴。另外,在腋下三寸(***旁一寸)的穴位,则属于手厥阴心包络经,叫做天池穴。
【按语】次脉足少阳也,名日天容天容穴现今是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但本篇将其归于足少阳胆经,且下文明确指出”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此处为现今之天容穴所在)。张介宾怀疑现今的天容穴在古代是归属于足少阳胆经的,这种见解较为合理。
【原文】刺上关者,口去[1]不能欠[2]刺下关者,欠不能日去。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腧在膺[3]中。手阳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颊[4]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发际。阴尺动脉[5]在五里,五腧之禁也。
【提要】本段补充说明取上关、下关的方法及手足三阳经在颈项间要穴的部位、名称。
【注释】[1]眩音区,指张口的样子。
[2]欠指闭口的样子。
[3]膺音英,即指胸前两旁的高处。
[4]曲颊即指下颌角。
[5]阴尺动脉即指尺泽穴的动脉,在此用做手五里穴的代称。马莳说尺泽穴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所在;尺泽穴上方三寸有动脉的地方,即肘上三寸向里、大脉的中央处,有一个穴位叫五里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这个穴位禁刺。
【白话解】针刺上关穴(即客主人穴)时,要张口才能发现穴位所在的凹陷,所以应张口取穴,不能闭口。针刺下关穴时,要闭口才能发现穴位所在的凹陷,开口则凹陷消失,所以应闭口取穴,不能张口。针刺犊鼻穴,要屈膝才能发现穴位所在的凹陷,所以应该屈膝取穴,不能伸展。针刺内关穴和外关穴,应该伸展手臂取穴,不能弯曲。
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位于结喉两旁的动脉搏动处,与之脉气相通的该经腧穴还分布在胸壁之中。其次是手阳明大肠经的扶突穴,它在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外(人迎穴后一寸五分处),但还不到曲颊,而在曲颊下一寸的地方。由此旁开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穴,它的位置正当下颌角下方(扶突后一寸)动脉搏动处的凹陷中。由此斜向上是足少阳胆经的天容穴(属手太阳小肠经),它的部位在耳下部、下颌角的后方(当天窗穴上一寸,微前方的凹陷中)。由此旁开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天牖穴,它的部位在耳后方,在该处向上有完骨穴在它的上方。由此旁开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它的部位在项部大筋外侧沿发际的凹陷中。
属于阴的尺动脉,在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的部位上,误刺该穴,会使井、荥、腧、经、合五输穴所内行的脏气衰竭,所以是一个禁用针刺的穴位。
【按语】本节意在补充前文”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日天突,”等句的意义,详述每一行次中各穴的部位所在,应与上文互参。
五里穴是古今临床上医家所公认的禁针穴位。《灵枢?小针解》篇”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就说明了误刺五里穴的严重后果。
【原文】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1]脾合胃,胄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2]。三焦者,中渎[3]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提要】本段讲六腑与五脏的表里配属关系以及六腑各自的作用。
【注释】[1]胆者,中精之府此句说明胆是贮藏胆汁的脏器。六腑中除了胆以外,都是贮藏或转输浊物的脏器,只有胆腑中的胆汁清而不浊,故称胆为中精之府。
[2]故将两脏将,音降,统帅的意思。将两脏,就是指肾脏统属三焦与膀胱二个水腑。
[3]中渎渎,水道。三焦是人体内主气化而通调水道的一个腑,它除了运化水谷精微之外,其主要的功能就是通调全身的水道,所以称之为中渎之府。
【白话解】肺和大肠相表里,大肠是输送糟粕、排泄粪便的腑;心和小肠相表里,小肠是接受胃所下移的腐熟的水谷,并分别水液和糟粕的腑;肝和胆相表里,胆是贮藏和排泄胆汁的腑;脾和胃相表里,胃是受纳、消化食物的腑;肾和膀胱相表里,膀胱是蓄积和排泄水液的腑。手少阳三焦隶属于肾,而肾脏的经脉又上连于肺,肺能通调水道,所以肾脏能统率三焦与膀胱两个水腑而主水液代谢。三焦是全身水液通行的路径,有疏通水道的作用,它还下通膀胱,和膀胱有直接的联系。不过如上所说的,肺心肝脾肾五脏都各有一腑与之相表里,在六腑之中,惟有三焦没有配属,所以称它为孤腑。以上就是六腑导百睥的妻电醉屉羊乏。
【按语】本节列举了脏与腑之间的表里配属关系,来说明人体脏腑相互依存的整体性。特别是对肾、肺、膀胱、三焦调节水道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论述。脏腑的功能都是以五脏为主的,脏是统帅腑的。肾是水脏,统帅膀胱、三焦两个水腑,与这一理论是相符的。因五脏六腑都是相表里的,都属于内脏,所以把”将两脏”中的”两脏”释作”膀胱和三焦两腑”
【原文】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1]之间,甚者深取之,间[2]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3]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提要】本段叙述不同季节针刺所宜选取的不同部位以及针刺治疗转筋病、痿厥病所应选用的体位。
【注释】[1]大经分肉大经,即指经脉;分肉,即指肌肉之间的间隙。
[2]间即指疾病轻浅,与”甚”相对。
[3]孙络是最细小的支络,像网一样联系于诸经之间。
【白话解】在春天进行针刺时,宜取用浅表部的络脉、十二经的荥穴以及大经的分肉之间的部位,病情严重的则可深刺之,病情轻微的就应浅刺之;在夏天进行针刺时,宜取用十二经的输穴、孙络以及浮现在肌肉皮肤表面的浅表部位;在秋天进行针刺时,宜取用十二经的合穴,而其余的方面,就如同春天用的刺法一样,也宜于取用大经分肉之间的部位,根据病情的轻重,或浅或深地进行针刺;在冬天进行针刺时,宜取用十二经的井穴以及各经的输穴或背腧穴之类,同时还要深刺并留针。这些针刺方法都是为了顺应于四时气候演变的次序、经气应于四时而不同的流注部位、病邪在四季的不同居留部位以及五脏在四时的不同特性而采用的。至于治疗转筋病,要让患者站立着取穴针刺,就可以使痉挛的症状迅速消除。至于治疗四肢偏废的痿厥病,要让患者仰卧并伸展四肢后再进行针刺,就可以使气血的运行畅通而立即出现轻快的感觉。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