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海洋动物习性(2)

作者:弗朗西斯·沃德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21

|

本章字节:8374字

每一个牡蛎可排出约3百万的蛎苗,想象一下一个大养殖场里所排出的蛎苗数,多么壮观啊!


如果在4时内,蛎苗能找到一个可附着的适宜栖息地,它最终会把这地方装饰得像市长的宴会场所般华丽。但是如果它被强潮或狂风暴雨卷入海里,并超过4时,则会死亡。


现在我们来对一个农场里的牡蛎的生命状况进行研究。首先,养殖场已清理掉所有的海草,砂岩堆(hassack)也尽量清除掉。砂岩堆指的是围绕着成群筒状蠕虫的泥石瓦砾堆。现在,干净的养殖场上放着大量的已漂白的牡蛎壳(oysershells),严格说来,应称为牡蛎屑(culch)。


成熟的牡蛎于六七月排卵,然后排出的蛎苗栖息在牡蛎壳上。对于牡蛎养殖人来说,这段时间最具危险性。如果天气晴朗温暖,水温保持68华氏度左右,蛎苗会马上沉到牡蛎床上,但如果寒冷有风,它会被带到几英里之外,并且死亡。


蛎苗进入附着期后,将它带往一个适宜性栖息地的面盘使命结束,于是面盘消失。当蛎苗刚从牡蛎壳出来时,它的直径不足003厘米,但它很快开始生长。如果在产卵开始的三天后用放大镜观察牡蛎壳,会发现小牡蛎就像小闪光点。


牡蛎能成熟并不是运气使然,因为自此以后,它们的生活方式会受到严格管理。每年十月,人们得将它们从牡蛎床捞取上来,运送到沼泽地的深坑里寄养,使它们免受寒冷和暴风雪的袭击。次年三月,再将它们放回到养殖场,在此之前,已将养殖场彻底清洗。


第一年十月,人们将铺起来的干净牡蛎壳用来做采苗器(spashells),然后将这些装满小牡蛎的壳投放至深坑。


第二年春季,将这些采苗器放回牡蛎床,秋季时,将它们用作孵化窝(bundlesofbrood)。第三年,将孵化窝从深坑里拿出时,将牡蛎从附着的大壳上取下,用蛎刀(cullack)将它们一一分开,然后再将这些牡蛎个体转入到养殖场,此刻,这些牡蛎个体进入到养殖场,秋天时如同“半波”(halfware)一样上升。第四年三月时仍还是“半波”,十月时成了一个“全波”,第五年,将这些“全波”从深坑拿出,放回养殖场,秋天时会上升,此刻已是牡蛎,可投放入市。


但无论怎么做,牡蛎养殖人还是可能随时遭受到灾祸,损失掉所有的收成。


我们已经看到,蛎苗可能死亡,或者根本未被置于养殖场;即使放在养殖场,几天的冷天气就可能冻死很多蛎苗;其次,移动的沙石可能会使这些小贝类窒息;最后,海洋内有很多生物像人类一样贪婪地吞食这一美味。鳐鱼、魟鱼、鳕鱼和章鱼都以牡蛎为食,但牡蛎最大的敌害是海星(fivefinger)。这种星鱼可长得非常大,大海星的腕尖距离可达40—43厘米,有时,一大群这样的残暴生物密密麻麻地挤满养殖场,一个晚上就可将养殖场的蛎苗吃得一干二净。


星鱼用多种方式从壳里摄食牡蛎。有时,它直接捉住牡蛎,用腕将其包住,将胃袋从口中吐出,吞掉被捕食者。牡蛎很快会觉得恶心,张开双壳,这时海星抓住机会吸吮掉肉,将壳弃之。有时,星鱼会在牡蛎上拱起来,用管足抓牢两张壳,用一种稳定拉力迫使其张开。


人类与星鱼之间是一种持久战,一旦将它们打捞上来,都扔进一个桶子里,或是船上其他的容器内,然后带上岸。在岸上将它们收集成堆,当肥料卖掉。如果只是将星鱼弄残,然后扔回海里,它不一定会死,因为这种生物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被损坏的部分可以再生。


另一种敌害是海螺(拉丁学名:buccinumundaum)。这一软体动物是用它的肉足抓住牡蛎,在硬壳上钻出一个洞,然后吸吮掉壳里的肉。这个洞是被齿舌(radu)钻成的,齿舌成带状,如锉刀般。很多软体动物的嘴下部都有齿舌。海螺的齿舌由约250颗牙齿组成,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海螺用足包住一个已死的小龙虾(crayfish)的一端(如图所示),小龙虾先被抬起,再被放下,不过在放下之前,海螺已经锯开部分虾壳。有时,贻贝(mussels)也会对养殖场造成极大破坏。它们不仅会将身边的污泥都藏匿起来,还会使其逐渐蔓延,使牡蛎窒息。贻贝是星鱼的一道美食,所以虽然星鱼吞食牡蛎,但同时也减少了贻贝的数量。在一个已经被贻贝控制的大牡蛎养殖场,我们引入星鱼,做了一个实验,它们很快就消灭了贻贝,当养殖场内所有的食物都被消灭后,它们就离开了。


最后,螃蟹会敲开幼牡蛎的壳,吞食壳内的肉。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知,牡蛎在经受最后一道“考验”——上餐桌之前,还得经过多道苦难磨练。


海洋内很多生命形式虽然比星鱼和牡蛎小,但也很值得收集与观察,如蟹苗、各种蠕虫,以及生长中的鱼。


可通过两种途径获得微生物:首先,拔起海草,会发现其中有大量的有趣的海生生物,要拔海草,可用船上的带几个钩子的棍棒沿着海底拖拉。其次,在水里拖网。


糠虾(mysis)就是用这种方式收集到的有趣的甲壳类动物之一。这种甲壳类动物相当奇特,它身体的附器上有两个听囊(audiorysacs)。照片中的听囊清晰可见,看起来像两颗小眼睛。


关于海洋中的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的方式,我们已进行了不断地介绍,但是,万事皆有源头,所以谈论到鱼类的终极食物,我们得注意原生动植物这种微动植物形式,其中最为重要的为硅藻(diaoms)。原生动物(proozoa)和原生植物(proophya)都只含一个细胞,据目前发现,是海洋中的最低级的生命形式。


海豹以鳕鱼为食,鳕鱼以牙鳕为食,牙鳕以黍鲱为食,黍鲱以水蚤(copepod)(常在海洋内出现的一种小甲壳类动物)为食,水蚤以原生动物和硅藻为食。


此外,魟鱼吃欧鲽,欧鲽吃蠕虫,蠕虫吃各种低级形式的海洋生物,而这些生物靠硅藻生存,所以原生动物和硅藻是食物链的末端。既然每个原生动物和硅藻都只含一个体细胞,还不够大头针尖的大小,那么,它们是如何满足其他生物的大量需求的呢?


据计算,如果一个硅藻分裂成两个(一天内这一情况会发生五次),那么到月底,如果没有发生什么破坏,会形成一个一百万倍大的团,如太阳般大小。所以我们看到,硅藻和微小植物构成了海洋的“牧场”,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最终都是依靠它们获得食物。


现在可将海洋内的生命简单地分成三大类。首先,鱼和一些在海洋内漫游的甲壳类动物为一类;其次,栖息在水底的生物为一类,如海草、海绵、贝壳类动物、星鱼,以及具有定栖习性的鱼;最后,被海潮和急流卷得到处都是的生物为一类,每盎司海水里都有这种生物。第三类生命形式又叫浮游生物(pnkon),浮游生物中,硅藻是最为重要的一类。


为什么像亨森和赫德曼这种具有超常海洋生物知识和能力的人,会花掉或正在花如此大量的时间对浮游生物进行研究?原因在于它是一切生物的食物链终端,而且如要弄清楚鱼类生活的有利条件,必须先对浮游生物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首先,浮游生物包括那些一生都在海上漂游的微生物,比如水蚤,以及原生动物、纤毛虫类和硅藻这些动植物的最低级形式,另外还包括阶段浮游生物(ransiorypnkon)。


阶段浮游生物主要指只在生命早期阶段漂浮于海面的各种海洋生物的幼体。在成熟期时,它们栖息于海底或是在海洋内漫游。已经提到过的蛎苗处于四处漂游阶段时,就是阶段浮游生物。螃蟹、龙虾、贻贝、海螺、星鱼、海胆和其他很多动物的幼体也同样。所有这些幼体和成熟期阶段时相比,体形完全不同,它们大部分和蛎苗一样有纤毛。阶段浮游生物还包括种种漂浮性鱼卵以及未受保护的海鱼幼体。


随后可看到,阶段浮游生物极大地增加了海洋内的食物供应,而且,它们四处漂游,对各种海洋生物形式的分布也有重大影响。如同植物和陆地上的树种子被风带往各地一样,海洋生物的幼体也随潮汐和波浪漂游。通过这一方式,不管有关机构对幼体所遭受的破坏进行怎样的努力挽救,世界各地的海洋生物比例都会大致类似。


正如陆地上的牧场冬天会逐渐消失,生物会进入休眠期一样,海洋内的浮游动物也会休眠,但是海洋永远不会出现完全贫瘠的状态,因为桡足动物和其他很多小甲壳类动物一直都存在。


随着春天的到来,海面上布满了春季产卵鱼类的鱼卵,如欧鲽、黑线鳕和鳕鱼,它们很快被孵化成各种幼体。同时,最小的浮游生物(原生动物和硅藻)也以惊人的速度增多,藤壶、海鞘(seasquirs)、螃蟹和水蚤大量出现。6、7月和8月,海洋上布满了鱼卵和夏季产卵鱼类的幼体,如蓝鳕、马鲛鱼、多宝鱼和鳎。硅藻此刻已经漂走,但螃蟹和藤壶的幼体依然存在(形式上有些改变),星鱼、海胆和众多其他动物的幼体加入到海洋内。


所以,在春季和秋季,海面上有大量的微生物。春季,鱼的幼体主要以硅藻为食,之后,主要以各种海洋动物幼体为食。


要收集最小的浮游生命,只能用非常细小网眼的网打捞,但是如果我的读者迫切想在显微镜下观察浮游生物,要制作出一个20号筛布的网非常容易,这种布可在面粉加工师那儿买到。当在海边用这样一张网在船后慢慢拖曳时,会将很多奇形怪状的生物也被带上来,但有时,可能就是直径约为01厘米的圆形原生动物,叫做夜光虫(nociluca)。第一次看到时,可能会误认为它是一枚鱼卵。夏夜的海洋有磷光,就是这种夜光虫产生的。如果将一两匙的夜光虫收集起来,在一张吸墨纸上平铺,很容易就可看到它们身上发出的光。和硅藻一样,夜光虫在一定季节也会大量增多,因此有时白天,海洋呈红棕色。


海面布满了浮游生物,海底则铺满了丰富的生物。除了四处爬动的动物以外,所有的暗礁、石块和海草被水螅、海绵和藤壶覆盖,暗礁内本身也充满了令人厌烦的生物。即使是被弃在船边的空罐或是破瓶,里里外外也会很快被各种海洋动物覆盖。比如这张插图,它是从普利茅斯捞上来的部分破瓶。它上面吸附着一连串羽状的水螅、各种水生贝类、海绵和一团团的卵细胞。如果水螅和卵细胞的生活未被扰乱,光就这一个瓶子里的生命而言,海洋内的浮游动物量就会增加成千上万个个体。


。x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