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墉
|类型:生活·百科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1
|本章字节:4054字
说几个故事给你听。有一天,我为某公益团体去找位企业家朋友募款。原本以为他会一口答应,没想到他叹口气,接着苦笑:“那个公益团体一定不知道你来为他们募款对不对?要知道,你可能帮了倒忙啊!”
我说:“他们确实没托我,是我自己觉得有意义,来告诉你。怎么说帮倒忙呢?”
他指指我拿去的资料:“我早注意到他们这次的活动,今天上午才主动捐了笔钱过去。”
我说:“太好了!”他一笑:“不是太好了,是好险哪!如果我还没把钱捐出去,看到你来募,就不会捐了。”我有点诧异,也有点不悦。
“你先别不高兴,如果你是我,就懂了。”他拍拍我,“其实很多企业都这样。为什么?为了减少困扰!你想想,如果有人来募款,你就捐,捐得完吗?当然有捐的有不捐的。这下问题来了,你凭什么标准捐?又凭什么不捐?那些团体开始质疑。甚至说得很难听,是不是有关系的、有上面交代的你就捐?搞不好,能帮你造假账逃税的你才捐?结果听了一堆闲话,惹了一堆麻烦。所以我后来定个原则是资助哪里完全由我们自己发现、自己决定,只要有人来说项或说三道四,原本打算捐的也不捐。”
◎拿着枪发救济物资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片子里当救济物资运到灾区时,居然由举着枪的士兵监督发放,必要时还开枪。或许有些观众会责骂:“天哪!这是救济吗?搞不好还开枪伤人呢!”
说得没错,当秩序失控,确实可能对人开枪。为什么?为了救命!
救命是要讲究方法的。救个溺水的人,你可能得绕到他背后,从后面抓住他,把他往岸上拖。如果你从正面过去,已经意识不清的他,可能把你狠狠抱住,结果两人一起沉下去淹死。
发放救济物资的时候,一群人拥来,争先恐后地又抢又哭又喊,没有人排队。你还没松手,手里的东西已经被抢走;你给了左边的,右边的就抓狂。结果是群众一哄而上,有人抢了一堆,有人一样也没有,没有的人又去抢别人,明明救人却可能先死了人,搞不好连你自己都被踩死。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把运水车开进久旱的地方,一群渴得将死的人冲过来,他们容得你一瓶一瓶、一杯一杯,或一点一点给水吗?
除非你用严格的方法发放,只怕那运水车先被推倒、砸裂,结果谁也喝不到。
连你在沙漠里拿水壶给单独一人喝,都要小心,否则他将水壶一把抢过,急着往口里灌,水已经很珍贵了,居然还喝一半洒一半。
所以发救济物资,先要把秩序维稳,不得已时宁可用强力的手段。碰到失控,甚至得先退出那个地区,控制好,再重新进入。
◎“给的”变成“欠的”
再举个例子。有位很慷慨的大老板,每年都把相当多的利润作为年终奖金。
员工对老板打心底爱戴,尤其将近年底的时候,个个碰到老板都特别奉承。
大老板有一天想,反正每年都从收益里分出一定比例做奖金,干脆告诉大家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样比较透明,员工也比较能早点算出大概有多少奖金好拿,及早做财务规划。
可是从计算方法公布那天起,员工们的表现就不一样了。很多人抱怨原来比例那么少,老板自己留那么多,不断要求提高比例。更麻烦的是员工开始“盯着”财务报表看,甚至怀疑公司做假账。突然间,老板发现全体员工都成为了自己的债主。原本年终奖金是老板高高兴兴“给的”,现在却变成乖乖溜溜“吐的”。
◎情义变成利益
亲人间也一样!举个很普遍的例子,有些父母叫孩子帮忙洗碗,还给奖励,洗一次多少钱。
没错,孩子确实可能比较有意愿了。但孩子是家庭的一员,父母那么辛苦,他们帮忙洗碗是应该的。为什么许多孩子才洗完就伸手要钱?再不然他们记账,隔一阵跟爸妈“结一次账”:“我这个月洗了xx次,一次多少钱,拿来!”
父母是不是变成欠孩子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
更严重的是财产分配。我认识一对没有几文钱的夫妻,住在三个孩子中最富有的一个家里,某日无意中对那孩子说:“我死了,我那点钱反正你也看不上,就都留给比较穷的老二吧!”
非但供养他的孩子听了不高兴,连另外一个也不是滋味:“爸妈确实没几文钱。问题是,可以先平均分配,我们不要,再给老二啊!”
为什么不高兴?因为不平则鸣,这世上有不少老人家就因为不懂这一点,落得晚景凄凉。孔子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均会造成不平,不平会引发争斗。结果寡变得更寡,贫加上不安。这道理可以用在治国,也可以用在治家,甚至可以用在我们每一天的处世。
愈是拥有权势和财力的人,愈要注意分配的方法,免得弄巧成拙,非但美意变了质,而且把“给的”变成“欠的”,把喜剧变成悲剧。
人生百忌——忌不会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