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开复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3:29
|本章字节:11088字
现在回想起来,我从2009年开始使用微博,到今天拥有百万粉丝,是一个慢慢熟悉,慢慢总结规律并逐渐得心应手的过程。一开始,我根据自己使用wier的经验,仿照许多wier名人的例子,在微博上主要记录我自己生活中新鲜或者感人的事情,主要写“我在做什么”。比如,刚开设新浪微博的时候,正赶上我送女儿到美国去读大学,我就发了一系列陪女儿在美国吃好吃的,挑选手机,为大学生活做准备之类的微博。
李开复:下了飞机,小女儿就吵着要吃inernaionalhouseofpancakes。这是种很普遍的美国早餐,是一种面饼,但是里面加了很多蛋,煎得比较厚,上面可以放糖浆和水果。在美国到处都是,不知为什么还没有进入中国。下飞机已经晚上了,所以吃了pancake晚餐……
李开复:给女儿定了a&的手机,真贵,大学新生打了八折,还要接近100美元一个月,不过可以随便用iner,还有gps。最后女儿选了bckberrypearl,而不是iphone或者android。pearl设计得很漂亮,充分考虑到对不少女孩子来说,时尚比功能更重要。
李开复:其实没有那么闲情逸致,整天在纽约吃喝玩乐也是有意义的。我太太不放心我女儿一个人在纽约,所以要我介绍所有我住在纽约的朋友给她,所以就一天两餐地介绍下去,吃下去……现在已经有四个朋友请女儿感恩节去他们家(这是美国的重要家庭聚会),看来女儿不会太孤单了。
我的微博粉丝很喜欢在微博上读这些富有家庭温情的故事,也很喜欢知道我日常做了什么,看见了哪些逸闻趣事。但我很快发现,粉丝们的兴趣远远不止于此。很多人更愿意知道,我对某个新闻事件的看法,我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我对青年人学习、工作、创业的指导意见,我对如何学好知识乃至如何写好微博的建议,等等。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归类为“我在想什么”。与“我在做什么”相比,“我在想什么”对其他人更有帮助,也更有影响力。
于是,我开始有意增加微博中分析、评论的比例,除了讲有趣的故事以外,也更多地把我是如何想、如何分析的告诉别人。例如,针对2010年团购网站的火热,我在微博上发布了以下分析:
李开复:从团购看中美互联网的不同:1)中国抄袭速度太快,美国可以一家独大,中国一下就1000家,2)美国巨鳄较专注,中国巨鳄以量迅速占地盘,3)美国较重视用户体验,中国投诉较多,4)美国平衡商家利益,中国以量为王,5)美国很多稀奇古怪deals,中国大都是餐饮。6)中国竞争恶劣,但可能产生新模式创新。
关于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的成功,我在微博上发布过下面这样的观点:
李开复:android的成功来自:
1)战略眼光:发掘windowsmobile的弱点(昂贵和不开源);理解欧美产业链中运营商的重要角色和对苹果的严重不满(昂贵和抢走客户关系)。看到手机商的无奈(自己做或用微软)。
2)基于战略分析,提供开源、免费、分成给运营商和手机商,
3)很棒的技术,和迅速的更新。
类似这样的,有“真材实料”的原创分析、论断,可以在微博上很快获得几千条转发和评论。此外,我在转载别人的有价值微博时,也经常会加上自己的点评。这样一来,我的微博对粉丝们的作用就越来越大,转发和评论数量也越来越多。
从谷歌离职后,我日渐意识到微博这个平台的神奇,它不仅可以让我更容易地处理自己与媒体、公众的沟通(比如在离开谷歌前后,谷歌宣布停止内容审查和过滤前后,我利用微博澄清不实的报道和言论),而且可以用超乎寻常的传播速度,帮助我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迅速传递给千千万万的网友。我注意到,微博排行榜上的许多著名微博主拥有数百万的粉丝,他们都非常认真地保持微博更新的频率,并使用各种技巧扩大影响力。比如,互联网投资人蔡文胜的新浪微博在粉丝中非常火热。蔡文胜在很短时间内,从零发展到百万粉丝大军,除了虚心研究名家微博,探索最佳发微博时间,学习如何写好140个字以外,还使用了不少传统市场推广的方法,比如通过在微博上开展投票、抽奖等网友互动活动来提高关注程度等等。
与蔡文胜的交流让我坚定了使用微博作为传播平台,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的决心。从那时起,我觉得,微博真正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每天工作之余,如果不更新几条微博,我总会觉得,今天是不是还有哪项工作没有做完?
为了在微博上更好地展示和发布自我,影响更多的粉丝,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分析微博写作以及吸引粉丝关注的技巧。例如,如何在140个字的开头就引人注目,如何为微博配上有趣的图片,如何转发,如何回复,如何把握最好的发微博时间,等等。这些学习和积累,都为我写好微博,用好微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本书后面的章节里,大家将会看到我对如何写好微博、如何吸引关注的技巧总结与经验分享。
2010年11月16日,我应邀参加新浪举办的中国首届微博开发者大会,并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大会的气氛非常热烈,听众有一千多人,会议入场券一票难求。许多业界专家都到会做了精彩的发言。这次大会让我对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入的思考。通过与参会专家、开发者的交流,我发现,关注微博现象的人越来越多,参与微博相关应用开发的研发者数量也飞速增长。微博也已经从小众、高端用户或重度互联网使用者的发布和交流工具,逐渐演变成深入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信息发布与传播的认识。
如果说,今天的微博已经显示了它扎根于网民,服务于网民的巨大影响力,那么,谁又能设想未来的微博会是怎样一种繁荣景象呢?现在,我的工作和生活已经离不开微博了,相信在未来的一年里,大家会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更加活跃、更加真实的李开复。
我的微博故事
回过头翻看我过去一年多来的微博,真的感觉就像翻看自己的日记一样,过往的情感和故事,熟悉的朋友与同事,一切都有如电影重现一般历历在目。挑几段感人或者有趣的事情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从谷歌离职前后
从谷歌离开并创办创新工场,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巧合的是,2009年9月我离开谷歌的时候,也正是我刚刚开始在wier和新浪微博上与几十万粉丝交流的时候。在这样一个人生最重要的时刻里,微博作为一个新的信息发布渠道,和我的博客一起,有效承担起了向公众公开信息,澄清不实谣言的职责。
正如我在《再见,谷歌》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在离别之际,“所有的快乐、成就以及曾经面对的困难与挫折,所有的这一切如同一部电影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闪过”。我热爱谷歌这样一家伟大的公司,我难以忘记谷歌中国那些曾经和我一同奋斗和快乐的同事们,但我又必须对我内心的梦想负责。如果不能追寻我心中的梦想,开创一个帮助中国青年人创造互联网奇迹的创业平台,那我的人生中必将留下一个永远的缺憾。
在离开谷歌这样一个艰难的决定做出后,我的心里,一方面是对谷歌中国的眷恋,一方面是对自己即将开创的崭新事业的激动和憧憬。我需要用一个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向公众发出自己的声音,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为这个转变时期的我自己,为谷歌,也为即将创办的创新工场,营造一个最好的舆论氛围。于是,我在正式对外宣布离职的决定前,有意无意地增加了发布微博的数量,在wier和新浪微博争取到了更多的粉丝。
终于,到了不得不对外宣布的时候。2009年9月4日上午,我通过微博向大家道别:
李开复:再见,谷歌hp:sinaurlcnh5kay
微博引用了我发布在博客上的《再见,谷歌》一文的链接。“再见,谷歌”这样简单的四个字,向微博上的所有粉丝正式宣布了我的决定。同时,指向博客文章的链接,向公众解释了我为什么离开谷歌的具体原因。这样一种直截了当的信息发布方式,既避免了无谓的谣言和误解,又有效减少了媒体采访的数量,的确是当时的情况下,最有效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
当然,发布了离开谷歌的消息后,所有人都会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下一步具体会做什么?”在9月4日当天,因为一些细节还没有敲定,我没有办法立即向外界公布创新工场的整个计划。外界开始充满了谣传:李开复要搬去美国了!李开复要加入ideab了!
这时,我所能做的,就是发布了下面三条尽量减少人们误解和猜疑的微博:
李开复:请大家不要乱猜测我要做什么。下星期宣布。不是卖关子,是有些细节还没有搞定。给我一点时间和耐心。保证是很酷的。谢谢大家的支持。
李开复:请不要乱说我加入ideab。我不加入任何公司,我会自己做一个青年创业平台。下星期会给大家更多信息。
李开复:我会留在北京
这三条微博既打消了人们猜疑,又从另一方面吊起了人们的胃口。因为我说“保证是很酷的”计划,而且是一个“青年创业平台”,但又没有透露任何计划细节。热情的粉丝在微博的留言中一面向我祝贺,一面对“很酷的”“青年创业平台”表示了极大的好奇心。很多网友直接喊出:
关注!希望能对我们有帮助!天天在想着创业项目!有想法,没资金!痛苦!
粉丝们热情的回复一方面坚定了我追随自己梦想的决心,另一方面也督促着我尽快落实所有计划细节并尽早向公众发布。
随后的一两天里,媒体***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有的媒体不负责任地猜测说,我的离职与此前谷歌遭遇的“低俗内容”危机有关,还有的媒体对我创办青年创业平台的想法表示质疑。为了平息这些质疑的声音,我在9月6日再次通过微博发布博客文章“对媒体几个误解的澄清”。
9月7日,一切顺利,终于可以向世界宣布,我的新公司“创新工场”以及我们帮助、鼓励青年人创业,打造全新创业平台的宏伟计划了:
李开复:我的新公司“创新工场”:hp:sinaurlcnh5sqp
这是我通过微博发布的创新工场的主页链接。与此同时,创新工场发布会的新闻稿,创新工场的运营模式和商业计划,创新工场的招聘需求等也纷纷通过微博来到了千千万万的网友面前。微博和博客,媒体采访,新闻发布会等各种传播形式配合,发布创新工场当天的媒体宣传攻势是空前成功的。一个最好的证明,就是我在微博上所说的:
李开复:第一天创新工场收到7000封简历!
我想,没有人能真正感受到我当时的激动心情!一个始终坚持追随内心的人,一个曾经和正在为中国青年付出大量心血与汗水的人,当他终于有一天,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帮助中国青年人创业、创新的伟大事业中来,当他看到寄托着自己梦想的创业平台顺利地走进公众的视线,那种感觉,也许只有向往自由的人第一次驾机飞越大洋,或者,志在征服的人第一次登上8000米以上的雪峰时,才能真切地感受得到。在创新工场这个新平台上,我又能像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和谷歌中国时那样,从无到有地打造一片天地。我当时差不多一天工作20个小时,朋友们都称我“铁人”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正为了我自己的激情而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与创新工场的标志合影时,能笑得那么开怀的原因。我在微博上发布了这张照片:
李开复:很多人说很久没有看我笑得这么开怀了
离开谷歌,开始创新工场的创业历程,并不意味着我和谷歌完全没有了关系。2010年1月,当谷歌总部决定停止对搜索内容进行自我审查和过滤的消息传到国内的时候,媒体和公众为之震惊。许多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想到了我,猜测和谣言再一次甚嚣尘上。甚至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说,李开复是早就知道了谷歌有撤出中国的想法,才提前离开谷歌,开办创新工场的。
为了澄清这些毫无根据的臆测,我又一次借助了微博这个工具。当时的情形挺为难的,我已经离开了谷歌,不能代表谷歌对事情做出辩解。另一方面,针对谣言的澄清又不可避免的需要涉及到谷歌公司。话说得太多或说得太少,对谷歌,对我,都可能有负面影响。我的电话也响个不停。但我已经跟媒体朋友说过,不再接受媒体关于谷歌的任何采访。我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微博不但是最合适的,而且可能是唯一的工具。我可以在微博上用几句坦诚的心里话,澄清误解,扫除迷雾。一
我在wier和新浪微博上用英文表明自己的态度,对那些说我是因为知道谷歌要退出中国才选择辞职的不实谣言加以澄清:
李开复:如果船长预先知道船会沉没,他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职责。(acapainwouldneverrunawayfromhisduy,ifheknewheshipwassinking)
经过这样的澄清,大家不再随意猜测我和谷歌事件之间的关联了。
在离开谷歌,创办创新工场的前前后后,微博逐渐成为我和公众沟通的首选媒介。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我意识到了微博在信息传播和扩大影响力方面的巨大价值,坚定了我写好微博,用好微博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