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名茶一绿茶-3

作者:舒玉杰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7 00:00

|

本章字节:7576字

《》x11午子翠柏午子翠柏,是陕西省西乡县茶厂生产的全国名茶之一。因其产于西乡境内的午子山区,故名。午子山自古就是汉中地区的茶产地,也是世界珍稀树种“白皮松”的原生地。有“秦巴山石奇,青松长白皮”之谚语流传。西乡午子山茶区,北依秦岭,南卧巴山,汉水流经其间;处于高纬度,高海拔,富含硒、锌,无污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酸碱适中的生态环境之中,是“高山云雾出名茶”的理想之地。


西乡产茶历史悠久,从汉代起就被历代朝廷宫廷列为贡茶。相传,汉高祖刘邦,曾携近臣谋士常来西乡的茶镇品饮“雌鸡岭茶”,始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大计。据西乡县志记载:汉中茶叶,产于西乡。茶叶是山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生产旺季里,“男废耕,女废织,莫之能办也”。在明朝时曾“以汉茶万担,易边马万匹”,秦巴之茶曾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和睦,以及内地与边疆的经济发展作出过历史性的贡献。


午子翠柏名茶,是应中华大地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于1985年列入陕西省科技开发项目,在省茶叶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由县供销社主管茶叶的专业科技人员承担专项开发工作。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于1988年研制成功了这一新品绿茶。1989年农牧渔业部在西安召开全国名茶评比会议期间,经与会的茶学界的专家、学者对该茶的制作技术与品质进行了审评,通过了省级鉴定。


午子翠柏的研制工艺,起步较高,吸取了省内秦巴雾毫等名茶的研制经验,制茶原料选择于午子山区的紫阳槠叶种和西乡的“大脚板”茶树的鲜嫩芽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芽叶长15~30cm,经轻度摊放萎凋,进行活性物质的有益转化,再经杀青、清风、轻揉、毛火、拔条、焙干等工序,精制而成。经中国茶学界一代宗师王泽农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教授评审认为:“该茶条索紧细,扁弯有致,隐毫微露,色泽青翠,清香纯和,汤色葱绿,滋味醇厚隽永,叶底黄绿成朵可在全国名茶行列中成为颇具希望的产品。”


午子翠柏内质所含有效成分,经有关部门化验分析,证明已达到全国名茶水平:水浸物大于40%,粗纤维低于10%,灰分低于65%,粉末低于1%,含水在6%以下;卫生指标符合gbn144—89的标准要求。成品茶除氧包装后,贮放在低于20%湿度的除湿茶叶仓库内,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茶叶品质不变。


午子翠柏,于1990年商业部在河南省信阳市召开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商业部优质名茶奖和全国名茶称号。至1994年,西乡茶园已发展到万余亩,年产名茶万公斤以上。主要销往省会西安和周边省区,近年来已销往广州、深圳等南方城市,颇受广大茗饮者的厚爱。


12六安瓜片六安瓜片,简称片茶,以其外形似瓜子,呈片状而得名。


产于安徽省六安、金寨、霍山三县金寨、霍山旧时同属六安州,以金寨县齐云山鲜花岭蝙蝠洞所产之茶质量最佳,又称“齐山名片”。为我国着名绿茶品种之一。产地位于皖西大别山区,山高林密,泉水潺潺,云雾弥漫,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上,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尤以蝙蝠洞周围,蝙蝠翔集,排撒粪便,富含磷质,成天然肥料,致使土壤肥沃,茶树生长繁茂,鲜叶葱翠嫩绿,芽大毫多。


采制工艺与茶质:采摘季节,较其他高级茶迟半月以上,高山区则更迟一些,多在清明后、谷雨前进行。以采“开面”上端一芽三叶为宜,可略带少量一芽三、四叶。第二道工序为摘片,将采来的鲜叶与茶梗分开,先摘下第三叶,再摘下第二叶,然后摘第一叶,最后将芽连同上部嫩梗与下部的粗枝或第四叶拆开,同时作了精细分级。第三道工序的技术关键是在于把叶片炒开。最后烘焙工序是在炒至萎凋状态,叶片柔软后,及时出锅进行烘干。每次烘叶量仅2~3两,烘至色泽翠绿均匀,白毫显露,茶香充分发挥时,趁热装入容器密封贮存。其成品,叶缘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汤色翠绿明亮,香气清高,味甘鲜醇。茶品分为名片与一、二、三级共四个等级。用开水沏泡,形如莲花,汤色清澈晶亮,尤以二道茶香味最好,浓郁清香。又有清心明目,提神消乏,通窍散风等功效。


六安产茶始于唐代,而六安瓜片从明清以来即享有盛誉。


明代闻尤《茶笺》一书称:“六安精品,入药最佳。”该茶始于明代初年,多作为宫廷贡品。最初出现在市场上约在1905年~1920年间。1982年在长沙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之一,1986年在福州评比会上,再次被评为全国名茶,1990年商业部在河南省信阳市召开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由金寨县茶叶公司生产的齐云山名片,第三次被评为全国优质名茶。销往北京、上海、南京、山东、河北等省市,出口香港等地。


13文君绿茶文君绿茶,以其产地为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四川省邛崃县而得此温文尔雅的芳名。


卓文君,是汉代临邛今之邛崃大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是一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汉代着名才女。


青春寡居在家。时值年少孤贫的汉代大才子、辞赋家司马相如,从成都前来拜访时任临邛县令的同窗好友王吉。王县令在宴请相如时,亦请了卓王孙座陪。后来卓王孙为附庸风雅,巴结县令,请司马相如来家做客期间,文君同相如,两人一见钟情,相恋私奔成都。后来卓王孙为顾忌情面,也只好将新婿、爱女接回临邛。但他们仍安于清贫,自谋生计,在街市上开了一个酒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


如今,邛崃县城里,“文君井”、“琴台”古迹犹存。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寓居成都时作《琴台》诗有句云:“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在文君庭园里的“琴台”有一联云:“井上疏风竹有韵;台前古月琴无弦。”这些诗联记述了当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忠贞爱情的千古韵事。


邛崃茶厂,对邛崃传统名茶取名文君,不仅富有深刻寓意,也是别开生面的,在当代中国名茶中,以古代仕女命名的,是极为罕见的。


邛崃茶产区分布在邛崃山脉的南宝山、花楸堰等处的崇山峻岭之间,一般海拔800~17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云雾缭绕;土质深厚肥沃,是得天独厚的产茶之地。茶树的品种为当地的中叶种和花秋种,芽叶粗壮,深绿油亮,节尖较短,持嫩性强。


文君茶,以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杀青、初揉、烘二青、复揉、炒三青、做形提毫、烘焙等七道工序精制而成。成茶条索紧细弯曲,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滋味清醇。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陕、甘及成都等地的茶商,以本品茶体厚、耐冲泡,滋味清醇,是畅销上品而争先抢购。当时称为“本山茶”。在建国之后,邛崃茶厂将传统的制做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茶品的质量不断提高。1980年始定为今名。1985年6月农牧渔业部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名茶、优质茶评选会上,文君绿茶被评为全国11种名茶之一。


14巴岳名茶巴岳名茶,产于四川省铜梁巴岳山。这里峰峦峻秀,涧壑幽美,海拔778米,终年云雾缭绕,年均气温在146c左右,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90%以上,土壤肥沃,ph值约53,茶园四周林木苍翠,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良好环境。


工艺与茶品:铜梁县巴岳茶场生产的巴岳名茶系列,采用中小叶群体品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手工制作,工艺各具特色。所制系列高级名茶玉露、盘毫、玉叶,以其叶嫩、香高、味醇,被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誉为绿茶中的上上品。


巴岳名茶,在近年来参加食品节与国际茶文化节上多次荣获奖励:玉露1991年获四川省首届“峨眉杯”评比第一名;盘毫1992年获四川省首届“巴蜀食品节”银奖;玉露、玉叶在1994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双双被评为优质名茶。


巴岳茶历史悠久。据《铜梁县志》记载,北宋时期960—1126,巴岳山即产名茶,为蜀茶四大珍品之一,因地处涪江以南,故名“水南茶”。明代永乐中1408,蜀定王游巴岳,陶醉于该茶的醇香,因定为蜀王府之贡品。


15古丈毛尖古丈毛尖,属绿茶类,古今名茶,因地得名。产于湖南省湘西土家自治州古丈县。古丈产茶历史悠久,始于东汉,从唐代起即以茶入贡皇室,清代又列为贡品。据《古丈县志》记载:“十九世纪末叶,古丈坪厅之茶,种山者少,皆人家园圃所产及以园为业者所有清明谷雨拣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胜”


新中国成立后,古丈的茶园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茶区在古阳镇、东方 龙天坪、牛角山一带。境内武陵山脉横亘,山高谷深,森林密布,洞溪潺湲,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且含磷丰富。尤以三、四月采头茶季节,每天上午九时才日出云散,即使盛夏,也时而晴空万里,时而云遮雾漫。由于云雾多、日照少,温射光多,茶叶内含营养物质丰富,持嫩性强,叶质柔嫩,茸毛多。


古丈毛尖茶品的独特品质,于每年清明前采摘芽茶或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经摊青、杀青、揉条、炒坯、摊凉、整形、干燥、筛选等八道工序,一丝不苟,精制而成“明前茶”。其成茶条索紧细、锋苗挺秀,色泽翠润,白毫满披;清香馥郁,滋味醇爽,回味生津;汤色黄绿明亮,叶底绿嫩匀整。该茶曾于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出。1980年以来连续五次被评为湖南省名茶。1982年商业部在长沙召开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同年外贸部颁发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