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玉杰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7 00:00
|本章字节:32510字
二十六、隐士人生旅途中的艳遇陆羽在拒绝恩师令其终生为僧之时,曾憧憬有朝一日能建立家室,有子孙继世,得享人生的天伦之乐。陆羽虽是一位通今博古的旷世逸才,也许终因自己貌丑,且兼口吃,只好浪迹天涯,终生未娶。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加重了陆羽人生的悲剧性色彩。
陆羽在人生的孤寂旅途上,亦曾有过异性知己,她就是姿容秀丽、神情潇洒的方外女道士李季兰。
据《唐才子传·李季兰传》所载:李季兰“时往来剡中1与山人陆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皎然尝有诗云:
天女2来相试,将花欲染衣3。
禅心4竟不起,还捧旧华5归。
“其谑浪6至此”。皎然此诗在收入《全唐诗》卷八百二十一题作《答李季兰》。
李季兰?—784:名冶,字季兰,唐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姿容秀美,神情潇洒,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年方六岁时,作《蔷薇诗》云:“经时不架却7,心绪乱纵横。”其父见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
李季兰,后与文士交游,微泄风声,皆出其轻薄之口。形气既雄,诗意亦荡。在天宝年间,唐玄宗闻其诗才,诏进宫月余,优赐甚厚,遣归故山。
陆羽同这位云游胜水仙山、潇洒不羁的李季兰于剡中的交往究竟有些什么踪迹可寻呢?这里有李季兰一首诗可为佐证:
湖上8卧病喜陆鸿渐至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光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清代的老夫子们在辑录《全唐诗》时,将这首诗排在“李季兰卷”首,其寓意颇显。季兰之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她同陆羽经常往来剡溪幽会,意甚相得之情。她虽在灵山胜水之中,洞府清修之所,但却是:道冠凡心难澄性,天女姿容岂忘情。
这就难怪乎元代西域人辛文房在撰写《李季兰传》时,以辛辣的笔触写道:“则词为自献之具,诗有妒情之作,衣服酒食,无闲净之容,铝华膏泽,多鲜饰之态,故不相宜。而闺阁英秀,亦能薰染。中间如李季兰、鱼玄机9,皆跃出方外,修清静之教,陶写幽怀,留连光景,逍遥闲暇之功,无非云水之念,与名儒比隆,珠往琼复,然浮艳委托之心,终不能尽,白璧微瑕,惟在此耳。”
李季兰,还以巫山神女自喻。《文苑英华》卷三四四有李季兰《听从叔琴弹三峡流泉歌》云:“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闻。”
陆羽同季兰这段情缘,约始于在苕溪之滨结庐、同皎然上人结谊之后,在此期间,李季兰“也尝会诸贤于乌程开元寺”。陆羽这时已在湖州各界赢得了声望,在文坛上已经是饶有名气的人物了;“而修清静之教,陶写幽怀”的李季兰,又是一位专心翰墨、善琴工诗,萧洒无羁的才女,她同陆隐士的相识结缘,自然亦是始由倾慕其才,复恋其情,乃至发展到情之所欲,往来幽会于剡溪之中。
李季兰,这位清修难成,尘缘孽重的方外风流,同名儒往来,同陆羽情钟,且由世人评说。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她竟何以呈诗曾于长安潜即皇帝位、立国号大秦、改元年号应天的叛将朱泚10而招来杀身之祸呢?李季兰上诗朱泚,于兴元元年784被德宗所杀。
李季兰,因涉罪被杀,这无疑使陆羽在精神上、思想上都受到了极其沈痛的打击。在陆羽仅存的两首诗中,有一题为《会稽东小山》诗曰: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1已逐东流水,空见年年江草齐。
这首诗中的月色、寒潮、剡溪、青猿、叫断、昔人、东流、空见、年年、江草等词意,无一不充满着凄凉、孤寂、哀惋、怀旧、怅惘之情。当然,从这首诗的“昔人已逐东流水”之句看,虽有凭吊孝女曹娥之意,但此诗显然是借怀古凭吊之名寄托难言之情。
李季兰之死,也许是陆羽离开江南吴兴越州之地去江西上饶隐居的重要原因。季兰死后,陆羽于德宗贞元初785毅然离开了他曾寓居二十余年——也是他成名之地的湖州和有多少美好回忆、别具一种山水风情的古越繁荣之地,来到了人地生疏的信州上饶,隐居城北茶山,去寻求人生的自我慰藉。
〔笺注〕1剡中:即剡溪,在今浙江省嵊县南,为曹娥江上游。
2天女:即指李季兰。
3染衣:本谓紫色僧衣;此另有隐喻。
4禅心:佛家语,指修禅时寂静入定之心。
5旧华:同“旧花”。
6谑浪:为戏谑不敬之言。《诗·邶风·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7架却:犹言架毕。“不架却”三字,在《全唐诗》李季兰卷作“未架却”,似较胜。
8湖上:似指鉴湖之上。鉴湖亦名镜湖、长湖、庆湖、大湖。在唐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市城南,蓄水于东汉永和年间,湖上堤桥随设,渔舟时见,远山四周,水清如镜,为江南典型的水乡胜境。当年李季兰在剡中的清修之所,当在曹娥江上游临近鉴湖之地。
9鱼玄机约844—约871:女道士,唐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工诗,常同温庭筠等以诗相赠酬。
10朱泚742—784:唐幽州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唐代宗大历间为卢龙节度使,封怀宁郡王。后晋京拜谒皇帝,赏赐崇信有加。旋封凤阳王、拜太尉。朱泚与其弟谋反机谋虽为宫廷查获,终因德宗养奸为患。建中四年783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兵众作乱犯京师,德宗出走奉天今陕西乾县时,朱泚于长安潜即皇帝位,国号大秦,改元年号应天。杀唐宗室七十七人。次年784又更国号为汉,改元天皇。自号汉元天皇。经官军同叛军多次相战之后,被李晟击败,朱泚逃出长安,潜回原封地宁州今甘肃省宁县时,于兴元元年784五月,为其心腹设计所杀。
hi昔人:寓指曹娥,汉代孝女。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上虞今属浙江人曹旴失足堕江溺死。其女曹娥,年方十四,寻父尸,七日不得,投河殉父,时封其为孝女。
二十七、陆羽为何两次拜官未就这应首先从朝廷为什么要诏拜陆羽进长安做官说起,陆羽来到江南,尤其是在湖州期间,以其诚信的人品,对儒学、佛学、诗赋韵律学的精深造诣,特别是丰富的茶学实践知识和高超的烹茶技艺,在高僧雅士、朝廷命官和社会各界都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陆羽从“三十而立”走向“不惑之年”,正是他人生旅程进入光辉鼎盛之期。由于他的划时代的科学着作——《茶经》的问世,在唐大历年间,他已经是闻名遐迩的茶道大师和文坛名人了。因此,朝廷两次诏拜陆羽进京做官。
约在唐代宗大历末,或德宗建宗初,朝廷曾先后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未就,那么,陆羽为什么两次婉辞圣命,不到长安做官呢?是否仅仅因其一生志在山川茶泉,愿终生当隐士呢?这也不尽然。陆羽不受诏命,是有其自身的条件和复杂的历史原因的。
1一个人要在人才辈出的大唐帝国中央机关里做官,获得地位,受到器重,往往同其出身门第、家资学历以及同朝廷的人际关系等等是密切相关的。当时陆羽虽在茶学上取得了显着成就,在文坛上也赢得了一定的名望,但他要进京做官,充任“太子文学”,自然就会心存戒虑了。首先,他没有“名牌”学历,因其从未应试,自然也就没有“进士及第”的荣衔了;其次,自身相貌丑陋,且兼口吃,又有着一个盛世弃儿、十年童僧和充当“伶人”的经历;再者,他愤世嫉俗的思想和我行我素的个性。如斯陆羽,能得到皇太子的信任和尊敬吗?可以说,陆羽不就“太子文学”,实在是他有自知之明。
2太子文学,是东宫皇太子的文学侍从之臣,掌分知经文典籍、侍从文章。其官职虽不高,比“七品芝麻官”还要小得多,只是从九品,但地位显要。一旦皇太子登上九五大宝之位,就会有晋升要职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同样有着很大的风险。陆羽是熟知历史的人,他当然不会不知道,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位,在长安太极宫北门发动政变,残杀其兄皇太子建成和其弟元吉,并诛杀东宫侍从人众,血溅玄武门的事件。陆羽不就“太子文学”,实在是他有“以古为镜”之明。
3陆羽未应诏就太子文学,是他有“自知这明”与“以古为镜”之明,这并非推测,实际上也确如此。从“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两道诏命,一个“徙”字中,反映出了朝廷上层掌人事考选任免的吏部——皇太子——皇帝对陆羽的身世和才能的估价有了很大变化。
“徙”——迁移,改任也。在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的任命下达后,由于陆羽婉辞圣命,朝廷亦同样认为陆羽是不宜任太子文学之职的。因有岐见,复议前诏,于是立即改任陆羽为“太常寺太祝”。这不仅反映出两道诏旨变化之快,更反映出两道诏旨变化之大。前文已说明,太子文学是东宫皇太子的侍从之臣,其身份、地位均较显要;而“太常寺太祝”又是什么官呢?这个官职比太子文学的职级只稍高半格,为正九品。太常寺的官职分为寺卿、少卿、寺丞、博士、太祝。太祝是太常寺最低官衔。分管寺下属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六署事宜。按古代官制,寺卿最高为正三品,太祝最高不过是一个正九品官。约相当于现今我国各部委里的科级干部。当然,这对于一名白衣之士说来,一旦被诏拜九品京官,不啻是平步青云吗?可是对“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的“沧浪子”来说,官职品位高低,都是身外之物,本无所求;但从宫廷传出的两道诏命的变化中,却明显地隐含贬意。这对常人来说,一般都是会婉辞圣命的,更何况是陆山人呢。
4陆羽不愿进京做官,是因他深知仕途生涯之险恶,实在令人畏惧。陆羽的两位知遇恩公李齐物、崔国辅,都是唐玄宗天宝间震惊朝野的两起大案的受害者和无辜株连者。由奸相李林甫罗织罪名,将素有仁声政绩的青光禄大夫兼水陆运使、河南尹领二十五县李齐物贬谪到山南西道的偏僻之地——陆羽家乡竟陵郡只领三县当太守。事隔六年之后,前礼部郎中崔国辅,因受王鉷案株连,又被贬到竟陵当司马。
因崔国辅与陆羽交游三载,情谊甚厚,所以从崔老夫子口中会了解到诸如王鉷之类的宫廷命案情节,这足令他对宦海生涯,视为畏途。这可能是陆羽不愿进京做官的重要原因之一。
5正因为陆羽看清了仕途生涯的险恶,不愿在宦海中沉浮,所以他选择了志在茶泉、书海,浪迹天涯的生活道路。他一生中的大半时间,是在游历荆楚大地和江南名山大川、古寺茶园中度过的。唐诗人、大历十才之一的耿湋在联句中称颂陆羽的高雅志向是:“一生是墨客,几世做茶仙。不愿禁门面曙漏,趣在顾渚入晨烟。”陆羽则说自己是:“喜是攀阑者,未必负鼎贤,拜井孤城里,携篮万壑前。”皎然上人评论陆羽超然的生活情趣是:“己高物外赏,放浪心自足。”“身关白云多,门占春山尽。最赏无事心,篱边钓溪近。”诗人孟郊说陆羽是:“乃知高洁性,摆落区中缘。”后人有两句诗说陆羽是:“逍遥一世,风流千古。”这些优美的诗句,无疑是对陆羽不羡金钱不羡官、浪迹天涯做茶仙的真实生活的写照。
但这只是陆羽生活的一个侧面。
陆羽虽被同时代的人称为“处士”、“山人”,但他又和历史上那些逃避现实、终老林泉的隐士是颇不相同的。陆羽是一位现实生活中的人,他毕竟不是超然的人,更不是天上的神仙。他是一位茶叶科学家,他有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与需要有一个广阔的生活空间,为进行学术与茶文化活动,他也需要有一定的物质经济条件。所以,他不能完全离群索居,而是需要得到社会各界从物质到舆论上的帮助和支持。陆羽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他的平生夙志,为茶叶科学、中华茶文化建树千古不朽的业绩。
6陆羽不愿在宦海中沉浮,但他并非与仕宦无缘,而是恰恰相反。在他的一生经历中,对其有知遇之恩者,或是同其结交者,除智积、皎然和张志和等人之外,其中许多人都是达官显贵、仕宦贤臣,或地方长官,上自朝中大臣,下至县令、县尉等达二三十人这多。如,对陆羽一生经历有重大影响的李齐物在出守竟陵之后,入为司农、鸿胪卿,唐肃宗至德初,拜刑部尚书、凤翔尹、太常卿、京兆尹,晚年除太子太傅兼宗正卿。同陆羽交厚的湖州刺史颜真卿曾在玄、肃、代、德宗四朝历任监御御史、刑部尚书,封鲁郡公,拜太子太师等要职。同陆羽交往的还有曾历任湖州刺史、大理寺少卿的卢幼平,殿中侍御史、卢州刺史李嶀。还有皇甫冉、皇甫曾兄弟,以及耿湋、刘全白、陆士修等等一批官吏文人。
陆羽不仅同这些高官结交,他还在诏拜“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之前后,在大历中于湖州充任过颜真卿刺史幕府的僚佐,担任《韵海镜源》编校的日常工作。陆羽在临近晚年之时,还曾赴岭南在今广州市节度使李复幕府任过给事,负责检校《太子文学》。这里应予说明的是,陆羽在历史上虽曾在颜、李幕府担任幕僚,但这同追逐功名利禄是毫不相干的,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颜真卿是陆羽生平经历中继李齐物、崔国辅之后的第三位知遇者,他对陆羽在大历年间,以湖州为中心推进茶学事业,开展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无论在生活上、经济上和社会舆论上,都给了很大的支持。而李复是竟陵太守李齐物之子,陆羽一度到其幕府里做事,这在很大限度上是报答当年李太守的知遇之恩,也有同李复在少年时期相识结谊之情。
二十八、寓居丹阳鱼竿村陆羽从于苕溪结庐开始,来江南的前三十多年中,他所选择的旅居地还有丹阳郡丹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县,并在运河边上的鱼竿村建造了寓所。陆羽来丹阳的时间不详,但他的两位好友——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都是丹阳人,他寓居丹阳可能是受到皇甫兄弟的鼓励与关照。陆羽寓居丹阳之后,游历扬州、镇江等地,进行鉴泉较水,在陆羽的《水品》中,就包括了:丹阳观音寺水、扬州大明寺水、镇江金山扬子江南零水等名泉佳水。因这时陆羽以丹阳为中心,继续访问长江两岸的名山大川、古刹茶园,不常去湖州,当他的挚友皎然上人极想一见“处士”之时,只好来到丹阳访问,而这种不期之造访,往往是吃闭门羹的,这颇令诗僧感到无限惆怅。如皎然在《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一诗曰:
远客殊未归,我来几惆怅。
扣关一日不见人,绕屋寒花笑相向。
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村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
凤翅山中寻本寺,鱼竿村口望渔船。
归船不见见寒烟,离心远水共悠然。
他日相期那可定,闲僧着处即经年。
一向自谓是“无情人”的诗僧皎然,这首诗写得明白易晓,情景交融,字字意切,句句情真。诗僧是怀着同故友相聚重逢的殷切心情而来,却又是带着“离心远水共悠然”的无限惆怅之情而去。皎然的诗意是说,在一个秋末冬初之日,他从外地来丹阳寻访陆羽,可是令其足足苦候一日,仍不见这位云游名山胜水的“远客”归来,只好围绕房屋,欣赏一下这座“茶仙”小院的四周景物——只有那些疏落寂寞、在深秋时才开放的花朵,在笑着欢迎他;可是无人修剪的花枝,却遮住了满是荒草的屋边小径;萧萧落叶的柳树,不时传出了阵阵悲秋的蝉鸣;村里许多人他都不相识,只好默然地站在古驿站边等候,仍不愿早些去山中寺院投宿,继而又走到村口的运河边上,望着一条条从暮色中归来的小船,可是总不见陆羽的归船;当小村里的炊烟和晚霭遮住了诗人的视线时,悠然逝去的河水,似乎已把他深切怀念友人的心情也带进了水天一色的迷茫之中了。结尾两句,更令人感到诗人的那访友不遇的凄楚心境。
此外,陆羽还在润州江宁县龙山或常州无锡龙山有过临时寓所,皎然有《赋得夜雨空滴阶送陆羽归龙山同字》诗曰:
闲阶夜雨滴,偏入别情中。
断续青猿应,淋漓候馆空。
气令烦虑散,时与早秋同。
归客龙山道,东来杂好风。
皎然上人同陆羽数十年间的交往中写下的诗篇有重阳品茶,玩月赏花,新宅志庆,君山之行,丹阳访问,夜雨送行等等,为我们研究陆鸿渐后半生的经历,追寻他在江南的行踪和寓居地,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
二十九、在信州上饶的茶泉生涯陆羽自“安史之乱”到江南后的二十多年间,是在素有“包孕吴越”,“杏花春雨江南”——以锦绣太湖为中心的吴越繁华之地度过。那么,陆羽为什么又来到信州隐居呢?这在本章《隐士人生旅途中的艳遇》一节中曾提到:他的异性知己——姿容秀丽、神情潇洒的方外女道士李季兰之死,也许是他离开吴越之地的重要原因。陆羽在李季兰死后的第二年,于德宗贞元初785,毅然离开了他曾寓居二十余年的太湖之滨,来到了信州上饶隐居。之后不久,即在府城西北建造一所新宅。
据清同治十一年1872《上饶县志》记载:“陆鸿渐宅在府城西北茶山广教寺。昔唐陆羽尝居此,号东岗子。刺史姚骥尝诣所居。凿沼为溟渤之状,积石为嵩华之形。隐士沈洪乔葺而居之。图经羽性嗜茶,环有茶园数亩,陆羽泉1一勺为茶山寺。”茶山寺,一名广教寺,是在唐末天佑904—907年间所建。
当年,陆羽新宅落成之时,他的好友孟郊2前来祝贺,并作《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
惊破五陵3状,移归北岩边。
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
啸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
乃知高洁性,摆落区中4缘。
诗人在前六句诗中,描写陆羽新宅清新雅致的环境。仿佛是一个世外桃园胜境:宅依北廓嵩岩秀,五陵移来状惊天;亭接云霞客心爽,渠引清溪好品泉;竹招轻风成雅趣,花吟新篇宜清谈;结句是诗人对其挚友的赞誉之辞:谁知隐士高洁性,逸韵早脱尘世缘。
孟郊是在他的故乡——湖州同陆羽结识的,曾共同参加过湖州文人的诗会和茶会。孟郊的经历际遇、思想性格,同陆羽颇有某些相似之处。他们的相识与结谊,真可谓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孟郊是陆羽坎坷人生经历中,又一难逢的知己。
陆羽在上饶的隐居生活并不甚长,约有两年时间。由于他着有《茶经》,又在信城西北建宅开泉,种植茶园,在上饶的世代人民中间,留下了美好的影响。仅收入《上饶县志》颂扬、怀念茶人的诗词文赋即达二十余篇。如刘景荣在《游茶山寺》序言中说:“信城北茶山寺有泉,陆羽遗迹在焉。余素闻《茶经》,知其旷世逸才,淹博经史;抱道潜身,遨游湖海;品天下之泉,探山川之盛;逍遥一世,风流千古。景慕有年,今量移信营,得游此地,爰赋一律,以志仰止。”
〔笺注〕1陆羽泉:在今江西省上饶广教寺内,现为上饶市第一中学校。据传,此泉为陆羽于唐贞元初隐居上饶建宅时所开。泉水清甜,陆羽评其为“天下第四泉”。在文革期间挖洞时,将泉井水源挖断,现已成为一口枯井。
2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诗人。少隐嵩山,称处士。德宗贞元十二年769登进士第,十六年780任溧阳县尉,抑郁不得志,遂辞官。终生贫困潦倒,死后竟无钱下葬。孟郊早年诗歌基调积极明快,步武盛唐;晚期由于仕途不遂,由明志转向抒情,形成险怪诗风。其晚期作品,抒写自身愁苦情怀者居多。与贾岛诗有类同处,故有“郊寒岛瘦”之称。
3五陵:西汉元帝以前所建的汉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今咸阳市附近,合称五陵。
4区中:犹言宇中、尘世之间。摆落:犹摆脱。是说陆羽怀有素志,已摆脱了尘世情缘。
三十、李复1幕府里的从事2陆羽于唐德宗“贞元初移居信州上饶,三年至八年787—792间为岭南节度从事,检校太子文学”引自《全唐诗大辞典》江苏古籍1990年11月版。据《唐方镇年表》记载:
贞元三年787李复为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因李复旧部李希烈3曾于建中四年783叛乱,荆南节度使张伯仪4为其所败。朝廷以李复久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唐时为江陵府治,得军民之心,为重新治理江陵局面,于贞元四年788年,李复起为江陵少尹5,复任容州6刺史兼御史中丞7。
在容三载,迁岭南。从贞元六年至八年790—792复为岭南节度使,又征拜宗正卿8。
据上述历史文献记载,陆羽亦当随李复在江陵、容州任内,后又随赴岭南。陆羽曾在岭南节度使幕府任内任从事的这段经历,早期文献见于唐周愿9的两句《诗》及《序》
《全唐诗》卷七百九十五《句》:
八十年前棠树阴10,竟陵太守公先人。
愿与竟陵陆羽尝佐岭南连帅李复幕府。后愿刺竟陵。则复已损馆,而羽已先谢。复父齐物先亦为竟陵守。愿因为七言诗陈事。
周愿的《诗》、《序》及其《牧守竟陵因游西塔着三感说》一文,关于陆羽与他本人同李齐物、李复父子之间的关系和经历的记载,颇具戏剧性,耐人寻味。周愿在诗文中是说,他同陆羽当年都曾在岭南节度使李复幕府作同僚,而事有巧遇,他在三十年按指:从周、陆于787年在岭南李复幕府任从事起,至816年周刺竟陵恰好首尾三十年之后,竟然受命为竟陵刺史,来到了陆羽的故乡;这又恰恰是陆羽在童年苦难中所遇到的第一位恩公李齐物太守的任所。人世间的这一巧合际遇,颇令周愿产生感奋之情。因以赋诗着文,以纪这一千载难逢的奇遇。
周愿诗“八十年前棠树阴”,是指李齐物于天宝五载746从河南尹贬竟陵太守的时间至周愿任竟陵刺史的时间。
诗中所云“八十年”只是概数,实际上首尾只有七十二年。
“棠树阴”是周刺史赞扬当年李齐物任竟陵太守期间,移风易俗,励精图治,遗惠爱于竟陵人民,他亦自当竭力效法前贤。
周愿还在《序》中怀着追忆和感奋的心情说,李公齐物早逝,李复与陆羽也已经相继离开了人世,颇有思念故人之情。
周愿《牧守竟陵因游西塔着三感说》一文中,除说明他同陆羽与扶风今陕西凤翔县马总三人在岭南李复节度使幕府同为“幕下宾”之外,着重记载了他同陆羽的交往及对其学识品德的评价:“愿频岁数年与太子文学陆羽同佐公指李复之幕。兄呼之。羽自传竟陵人。当时羽说,竟陵风土之美,无出吾国,予今牧羽国,忆羽之言不诬矣。”“羽,字鸿渐。百氏之典学,铺在手掌,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
加以方口谔谔,坐能谐谑,世无奈何。文行如轲。所不至者,贵位而已矣。”
周愿在《三感说》中,还记载了竟陵龙盖寺陆羽恩师智积禅师圆寂后塔葬于寺时已名为西塔寺中,被尊为“竺乾圣人”,以及陆羽晚年信奉佛教,被后人祀以香火等重要史料。
周愿在诗文中,虽语意悲凉哀惋,旨在凭吊先哲,缅怀故人,激励己志。历历往事,令人忆起他同陆羽在湖州太守颜真卿幕府预撰《韵海镜源》,在岭南节度使幕府共事的那些难忘的岁月。如今人事全非,“而愿才貌单薄,亦为刺史以散拙忝公先人之州,往为子僚,今刺父郡。悲夫陇西也。”
周愿感奋图治,在竟陵刺史任内颇有政绩。
〔笺注〕1李复738—797:字初阳。唐京兆长安今属陕西西安市人。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为唐室宗嗣李齐物之子。曾历官江陵县令,饶州、苏州刺史、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使、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等职。于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卒于滑州刺史任内。
废朝三日,赠司空。李复在其父被贬谪竟陵太守期间,同比其年长五岁的陆羽相识,成为少年相知好友。故后来有陆羽从江西赴岭南人李复幕府任从事的一段经历。
2从事:官名。汉以后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
3李希烈?—786:唐燕州辽西今北京市顺义县人。德宗时封南平郡王,统帅淮宁车。德宗建中四年783,奉命讨伐李纳叛军,他反与李纳通谋,并与当时占据长安的叛将朱泚、朱滔兄弟的叛军呼应作乱,气焰炽盛,自号建兴王、天下都元帅。于德宗兴元元年784正月攻入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即伪皇帝位,国号大楚,年号武成。兴元二年786四月初七,被其部下陈仙奇毒死。
4张伯仪:据《旧唐书》李希烈本传载,德宗帝部署官军讨剿李希烈时,拜荆南节度使张伯仪为淮西应援招讨使。阳翟今河南禹县失守时,张伯仪军为叛军所覆。
5少尹:官名。唐时诸郡皆置司马,其位较低,在别驾、长史之下;开元元年713改为少尹,是州府的副职。
6容州普宁郡:唐时其州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唐肃宗乾元元年设容州都督府。置防御、经略、招讨等使,以刺史领之。
7御史中丞:官名,汉代以御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亦称中执法。
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西汉末期,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为御史台长官。自东汉至南北朝,中丞的权威颇重。唐代虽置御史大夫,往往位缺,而以中丞代行其职。
8宗正卿:官名。始于秦,汉沿置,九卿之一。多由皇族中人充任,为皇族事务机关的长官。《续汉书·百官志三》:“宗正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室新属远近。郡国岁因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kun,为古代削发之刑以上,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极决。”历代职掌略同。唐称宗正寺卿。
9周愿:生卒年不详。唐汝南今属河南人。唐代宗大历八、九年773、774在湖州参预由颜真卿刺史主编的《韵海镜源》总校工程。德宗贞元三年至八年787—792为岭南节度使从事,贞元十年794为滑州从事,约于宪宗元和十一年816任竟陵刺史。
10棠树阴:即棠阴。传说周召公奭巡行南国,在棠树下听讼断案,后人思之,不忍伐其树。
三十一、晚年休闲之地——苏州陆羽同周愿在岭南节度使李复幕府度过了几年幕僚生涯之后,并未返回信州上饶,而是又回到江南,选择了他临近暮年的最后一个寓居地——我国东南地区文化古城、美丽的江南水乡苏州。
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在贞元中按,当在贞元九年至贞元十七八年间曾长期寓居苏州虎丘。虎丘在苏州城西北六里的虎丘山,又名海涌山。春秋时吴王夫差将其父阖闾葬在这里。相传,葬后三日曾有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古幽胜境。山前有河曰“七里山塘”流经苏州阊门。山上有古刹武丘报恩寺按唐时因讳改虎丘为武丘。这里风景秀丽,向有“江南丘壑之表”、“吴中第一名胜”之誉,且有清泉可品,有丘陵之地可以种茶。
可以说,这是陆羽为其晚年休闲所选择的最佳寓居地了。
茶人发现虎丘的山泉甘甜,即在虎丘山上挖筑一石泉——又名“陆羽泉”。当年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五泉”又曾被唐代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三泉”。因该泉水质清寒甘美,久负盛名。
陆羽在寓居苏州期间,还深入地研究了水质对种茶的影响,用虎丘泉水栽培苏州散茶,探索出一整套栽培、采制方法。因陆羽的大力提倡,“苏州人饮茶成习俗。百姓营生,种茶亦为一业”。
相传,陆羽在苏州研究泉品、茶叶的消息再次传进了京城,德宗皇帝得悉后,就把陆羽召进宫去,要他烹茶。皇帝品饮之后,大加赞赏,封他为“茶圣”。
陆羽在苏州寓居期间,皎然上人亦曾前来访问过。皎然有《访陆处士羽不遇》诗曰:
太湖东西路,吴主1古山前。
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
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皎然这首诗,约作于贞元中,亦是皎然临近暮年之作,也许是他同陆羽四十多年交往中留存世间的最后一首友谊诗章了。陆羽在寓居江南期间,皎然访问不遇,屡有发生。但皎然情义不移,仍常常按照陆羽的行踪,追寻到各地去访问他的“缁素忘年之交”。而诗僧的这次苏州之行,仍然是“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笺注〕1吴主:指春秋吴王阖闾,一作阖庐,名光。周敬王六年前514使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自立。嗣后用楚亡臣伍子胥言,伐楚大败之。
后战越王勾践于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伤足而卒。死后由其子吴王夫差葬于苏州城西北海涌山后曰虎丘。
三十二、陆羽同佛教素有不解之缘陆羽的哲学思想,似乎同他奇异的经历同样有些令人不可思议之处。陆羽在当童僧期间曾与其恩师智积有过一场关于佛儒两道之争的大辩论,并由于拒绝终身为僧,招致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和折磨,在实在不堪忍受的情况下,终于逃离了龙盖寺。但在陆羽当伶人期间,智积大师却追而不舍,而陆羽仍拒绝重返寺院,从此开始了他的浪迹天涯的世俗生活。据此,有的茶书上说,看来陆羽是背叛佛教的人。其实并非如此,至少陆羽在思想上从未背叛过佛教,他的一生似乎都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虽拒绝终身为僧,但在精神世界里,却从未摆脱过佛教思想对其根深蒂固的影响。
1陆羽在其前半生的《自传》里,只写入了对其生平影响最大的四个人:他们是两僧——智积与皎然;两吏吏在此可作为“儒”的代表——李齐物与崔国辅。无疑,这四个人是对其前半生,乃至一生经历都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可是陆羽对他初来江南时结下深厚情谊的皇甫冉,在其《自传》里却未置一辞。这并非说陆羽是一位“忘情人”,而是他不愿意打破孔、释之道在他精神世界里的相对平衡。陆羽在《自传》里言及他在苕溪闭门着书时或彷徨苦闷外出游历时曾写道:“与名僧高士宴谈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这里不难看出,陆羽在其传记中写的话,是经过仔细推敲、字斟句酌的。他把“名僧”与“高士”,“佛经”与“古诗”相提并论,且将僧佛放在前边。
2陆羽在数十年访茶品泉的实践活动中,访问与朝拜过的名山古刹,甚至比茶山、茶园与天下名泉佳水还要多。按照陆羽一生足迹所到之处,他所居住、访问、朝拜过的名山古刹,也许至少在五十座以上。着名的寺院有:杭州西湖灵隐寺、“三天竺”上、中、下之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天台山国清寺;庐山招贤寺、西林寺、东林寺;镇江金山寺、招隐寺、定慧寺;衡山南岳大庙、方广圣寿寺、南台寺、福严寺;南京栖霞古寺、灵古寺、兴教寺;丹阳观者寺;常州善权寺;洪州大安寺、兴隆寺;苏州武丘按,唐时因避李渊祖父李虎名讳,改虎丘为武丘报恩寺;扬州大明寺等寺院。陆羽长期生活与寓居过的寺院,除其家乡竟陵龙盖寺之外,在乌程杼山妙喜寺约隐居了三至四年时间,在此期间还结识了另一位唐代诗僧灵彻。陆羽还曾为草书圣手、唐代僧人怀素写过《僧怀素传》。更鲜为人知的是,陆羽作为一位唐代书法家1还曾为某地“永定寺”书写过匾额。
3陆羽不仅访问过若干名山古刹,广结佛缘,他还在学习儒学经典的同时,潜心研读佛学经典。这从唐代诗人皇甫冉、诗僧皎然、齐己的诗文中,亦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记述。如皇甫冉在《送陆鸿渐赴越》一诗《序》中说:“君自数百里访予羁病,牵力迎门,握手心喜,宜涉旬日始至焉。
·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用以赞赏陆羽学识渊博,不仅精通诗赋韵律之学,且还深明儒学要旨和佛学精义。皇甫冉对陆羽的评语,也许并不为过,甚至连精通诗律与佛典的皎然上人,对陆羽在诗学和佛学方面的丰富知识亦颇感折服。如其诗有:“戎佐推兄弟,诗流得友朋,柳荫容客过,花间许招僧。”“说诗整颓波,立义激浮俗。”“安得扣关子,玄言对吾属。”晚唐诗僧齐己在《过陆鸿渐旧居》一诗曰:“楚客西来过旧居,读碑寻传见终初。佯狂未毕轻儒业,高尚何妨诵佛经。”并在诗序中说:“陆生《自传》于井石,又云:行坐诵佛书,故有此句。”
4当陆羽得悉其恩师智积圆寂时,乃赋诗寄托哀思并明素志,对养育了他的故乡山水寄托了怀恋之情:
不羡黄金罍2,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3,不羡暮入台4。
惟羡西江水5,曾向金陵6城下来。
陆羽此诗在收入《全唐诗》卷三百零八时题曰《歌》。
小序云:“大和按:唐文宗年号,827—835中,复州有一老僧,云是陆弟子,常讽此歌。”在清代《古今国书集成》茶部收入时,题作《陆羽六羡歌》。另,此诗在收入《唐国史补》时,词意相同,字句稍异,亦有小序:
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其略云不羡白玉盏7,不羡黄金罍。
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在智积禅师圆寂,葬于西塔寺之后,陆羽曾从江南返回故乡竟陵,祭拜其恩师竺乾圣人,并在其塔庙之前种植竹筠。
周愿在《牧守竟陵因游西塔着三感说》一文中说:“我州之左,有覆釜之地,圆似顶状,中立塔庙,篁大如臂。碧笼遗影,盖鸿渐之本师像也塔中之僧,羽事之僧。塔前之竹,羽种之竹。视天僧影泥破竹,枝筠老而羽亦终。予做楚牧,因来顶中道场,白日无羽香火。遐叹零落,衣援楚风。”
周愿的上述记载,对研究陆羽同佛教、僧侣的渊源关系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不仅说明陆羽同其恩师智积非同寻常的关系,还说明了陆羽死后,在西塔寺做道场时,还受到信仰佛教的故乡群众以“香火”祭祀,顶礼膜拜。这些都十分清楚地说明了陆鸿渐同佛教结缘颇深。
〔笺注〕1唐代书法家:《中国书法大辞典》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已将陆羽列入唐代书法家。援引唐代陆广微《吴地记》云:“陆鸿渐善书,尝书永定寺额,着《怀素别传》。”陆羽为以狂草着称于世的唐代书法家、僧人怀素所作传记,已成为历代书法家评介怀素、张旭、颜真卿等人书法艺术成就的珍贵文献史料。
2罍〔léi〕:酒器。青铜制,圆或方形。盛行于商周时期。《诗·周南·卷耳》:“我沽酌彼金罍。”
3省:古代中央官署名。如尚书省、秘书省、门下省等。
4台:古代中央官署名。如御史台。
5西江水:陆羽家乡竟陵县今湖北天门市城南天门河之水,为汉水支流,因其为西北东南流向,故称西江水。
6金陵:并非指今之南京。此诗在收入《唐国史补》时作“竟陵”,陆羽可能将“竟陵”与“金陵”并用,均指其家乡。
7白玉盏:浅而小的白玉杯子,指酒器或珍玩。在此诗中作珠宝之代词解。
三十三、茶圣人生的最后归宿陆羽一生的奇异经历,可以说有三个不解之缘:一是同茶学有不解之缘;二是同翰墨有不解之缘;三是同僧佛有不解之缘。而生与死的两端,可以说是初生入佛门,临终追僧去。
陆羽在出生的第三年即被生母遗弃,在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的抚育下度过了人生的最初十年;其后,他在数十年间访茶品泉的同时,亦遍访了名山古刹,谒僧问道,广结佛缘;陆羽进入“三十而立”之年,在吴兴苕溪之滨,同诗僧皎然上人结成了“缁素忘年之交”。他们在其后数十年间,友谊笃深,真可以说是达到了生相知,死相随,佛缘与世情,生死不渝的超然境界。这亦是陆羽生平经历中,令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皎然上人约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陆羽在五年之后,于贞元末804也悄然逝去。这在《湖州府志》上都没有留下记载。在《新唐书·陆羽传》、《唐才子传·陆羽传》上,也都未记载陆羽的卒地。当人们看到陆羽这几份《传记》之后,也许会情不自禁地提出这样的疑问:茶圣陆羽最后的归宿究竟在哪里?
这个答案早就存在于历史文献之中,这是陆羽、皎然的生前好友——唐代诗人孟郊1在一首珍贵的诗篇中留给后世的记录。诗人在《送陆畅2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
曰:
淼淼霅寺3前,白苹4多清风。
昔游诗会5满,今游诗会空。
孤吟6玉凄恻,远思景蒙笼。
杼山7砖塔禅8,竟陵广宵翁9。
送君溪鸳鸯10,彩色双飞东。
东多高静乡hi,芳宅冬亦崇。
手自撷甘旨hj,供养欢冲融。
待我遂前心hk,收拾始有终。
不然落岸亭hl,归死为大同hm。
孟郊在这首凭吊诗中,追述了他往昔同两位先哲交往时的情景和痛失故友的凄恻哀惋之情。孟郊这首诗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明确地记载了一代伟大茶人陆羽的最后归宿是在他的第二故乡湖州伴随他的生前挚友皎然大师长眠在乌程杼山妙喜寺前、苕溪之滨,也许就是在当年陆羽所创建的“三癸”亭附近吧。皎然大师的塔冢和陆羽茶圣的坟墓,也许相隔不远,就如往昔皎然住在妙喜寺里,陆羽住在苕溪草堂,他们还能不时相望,经常往来一样。
那么,陆羽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从苏州重返湖州的呢?现尚无史料可考。这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在皎然圆寂之前,他们两人可能达成生死不渝的默契;或者是在皎然逝世之后,陆羽从苏州前往湖州参加妙喜寺僧众为皎然大师举办的法会时,或应皎然遗愿,或由陆羽自己作出的决定:既然生相知,就应死相随。
人生对其归宿地的选择有条件可以选择时,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决定。陆羽从广州返回苏州,已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左右的时间,这本来是他选择的准备终老江南的寓居地了。
他临近暮年之时,从苏州重返湖州是很不寻常的。这充分说明佛教思想对陆羽的影响是很深的。
按照陆羽的个性和他的一生足迹来看,他是一位不愿走回头路的人。如,陆羽在赴岭南节度使李复幕府之前,他已在信州上饶建造了新宅,开山引泉,种植了茶园,可是他离开李复后,并未重返上饶,而是又重新寓居苏州了。
在茶圣陆羽坎坷孤苦的一生中,确也曾得过不少人的恩惠、知遇和厚爱。但他们都相继辞世了——如智积禅师卒年不详、崔国辅755卒、李齐物762卒、皇甫冉约770卒、张志和774至778卒、颜真卿784卒、李季兰784卒、皇甫曾785卒。而皎然大师是陆羽后半生中交往时间最长、情义最深厚的益师良友,这最后一位真正知己者的圆寂,无疑使陆羽在精神和思想上遭受到的巨大打击,似乎是难以忍受的。于是,陆羽才决定离开那风物人情都有些依恋不舍的江南水乡苏州而重返湖州,去追随皎然大师。
从茶圣陆羽同诗僧皎然于至德二载757同居妙喜寺至皎然圆寂约于贞元十六年凡四十三载的“忘年之交”的经历中,不难令人想象,陆羽的孤苦余生,常常是在那当年曾极盛一时的“三癸”亭中,或凄清孤寂的皎然塔下,伴随着那清风冷月度过的。当陆羽走完了漫长而坎坷的人生之路,他的生前好友按照他的遗愿,就在妙喜寺附近苕溪之滨的皎然塔侧,埋葬了这位古今中外独领茶学风骚的旷世逸才——伟大茶人陆鸿渐。
当“茶圣陆羽,坎坷人生”这一章将要收笔之时,用什么样的语言和辞汇来为这位命运蹇难、锻羽翼于云天的鸿渐先生的一生作结呢?今权且以笔者在纪念茶圣陆羽诞辰一千二百六十周年733—1993时所作的一副《颂茶圣联》作结语,或许稍能概括他的生平吧:
文章蕴藉,兼工孔孟佛经,一生为墨客;荈品芬芳,更擅泉茗史典,几世作茶仙。
〔笺注〕1孟郊:小传略详见本章《在信州上饶的茶泉生涯》。
2陆畅:生卒年不详。字达夫,湖州今属浙江人。唐代诗人,善催妆诗。早年受知于西川节度使韦皋,因献《蜀道易》诗以美之。宪宗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官太子率府参军,迁殿中侍御史等职。
3霅寺:霅,即霅溪。东苕流经吴兴境称苕霅溪。寺,指临近苕霅溪的妙喜寺。
4白苹:苹,多年生植物名,生于浅水之中。诗中白苹,似指秋时漂浮溪面之上其白如雪的两岸苕花。
5诗会:指唐代宗大历中,颜真卿、皎然、陆羽等人组织、参与的吴兴诗会,曾极盛一时,而今也冷清空落了。
6孤吟二句:诗人抒发他凭吊故人时的凄恻哀惋心情,对往昔同皎然、陆羽交往时情景的追忆。
7杼山:在湖州乌程西南。其山胜绝,游者忘归。
8砖塔禅:此指皎然之塔冢。
9广宵翁:喻指陆羽及其坟墓。寓意陆羽死后他的灵魂已经升天,正在广寒宫里作客。
10鸳鸯:属鸟类游禽,羽色美丽,雄雌常相伴栖游。从“赠君”句看,陆羽在苕溪结庐期间,诗人曾送给他鸳鸯,放养在苕溪水滨。
hi静乡与芳宅:喻指当年皎然禅修之寺院与陆羽结庐隐居之所。
hj甘旨、供养二句:似指当年陆羽经常将亲自采制甘醇芳香的茗茶赠送给孟郊,诗人还曾记得往日大家在一起品茶时的欢乐情景。
hk待我、收拾二句:是诗人向两位先哲表示,有些未竟之事,他将尽心料理完善。
hl岸亭:指座落杼山妙喜寺旁,下临苕溪之滨的“三癸”亭。
hm大同:同一之谓。是说凡是人都得死,这是一个共同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