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禅师论语禅解述而第七

作者:蕅益禅师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7 01:46

|

本章字节:11984字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禅解】


“述而不作”,只因信得理无可作。既“信”得及自然“好古”,此夫子真道脉,真学问也。


卓吾云:都是实话,何云谦词?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禅解】


“学不厌”,“诲不倦”,孔子亦曾承当之矣。只一“默而识之”,真实难到,宜其直心直口说出。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禅解】


真实可忧,世人都不知忧,所以毫无真乐。惟圣人念念忧,方得时时乐。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禅解】


卓吾云:壮哉!


方外史曰:人老心不老。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禅解】


卓吾云:学问阶级。


方外史曰:虽有阶级,不是渐次,可谓六而常即。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禅解】


卓吾云:读此二章,乃见“诲人不倦”。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禅解】


“临事而惧”,从戒慎恐惧心法中来。“好谋而成”,从好问好察,用中于民而来。不但可与行军即便可与用行舍藏。否。则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矣。


卓吾云:三“与”字,当一般看,若作仲尼牵连自家说,恐圣人无此等气象。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禅解】


说得求富者败兴。


卓吾云:今之求富贵者,俱是“执鞭之士”。


方外史曰:执鞭求富,还是好的。今之求富贵者,决非“执鞭之士”所屑。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禅解】


赞得《韶乐》,津津有味。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人,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禅解】


非说二人以失国为悔也。只是二人既去,设无中子可立,则废宗绝嗣,能不动心否乎?既曰:“求仁得仁”,则世间宗嗣,又其最小者矣,何足介意。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禅解】


“乐在其中”,则心境一如,当与赞颜子处参看。“不义富贵”,但如“浮云”,则似太虚不染,非巢、许之所能达。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禅解】


学《易》方无大过,《易》其可不学乎?今有穷年读《易》,而过终不寡者,其可称学《易》乎?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禅解】


果然不俗。今人不知《诗》、《书》、《礼》,所开口便俗。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禅解】


这才是为人的。今只偷得一人生耳,何尝肯为人哉!既是不肯为人,所以真一失人身万劫难也。


王阳明日:“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恐不必云得不得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禅解】


卓吾云:都是实话。


方外史曰:不但释迦尚示六年苦行,虽弥勒即日出家。即日成道,亦是三大阿僧衹劫修来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禅解】


今人拨无“怪”、无“神”,亦可拨无“力”、无“乱”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禅解】


师心之人,那知此益。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禅解】


卓吾云:却又微服而过宋,妙妙。


方外史曰:王莽学之,便是东施。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禅解】


卓吾云:和盘托出。


方外史曰:正惟和盘托出,“二三子”益不能知。如目连欲穷佛声,应持欲见佛顶,何处用耳?何处著眼?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禅解】


“圣人”只是证得本亡本虚本约之理,“有恒”须是信得本亡本虚本约之理。就从此处下手,便可造到圣人地位,所谓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也。


“亡”,是真谛。“虚”,是俗谛。“约”是中谛。依此而修,为三止三观,证此妙理,成三德三身。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禅解】


现同恶业,曲示善机,可与六祖吃肉边菜同参。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队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禅解】


“知”便不“作”,“作”便不“知。”


卓吾云:甘心为次,所以为上。


方外史曰:今之高谈向上,耻居学地者,愧死,愧死。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禅解】


卓吾云:天地父母之心。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禅解】


“欲仁”即“仁”,仁体即是本来至极之体,犹所云“念佛心”即是“佛”也。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禅解】


不似今人强辩饰非。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禅解】


也是千真万真之语。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第子不能学也。”】


【禅解】


更真。


卓吾云:公西华亦慧。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禅解】


可与谈三种忏法。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禅解】


此与对林放同意。


卓吾云:救世苦心。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禅解】


“荡荡”,即“坦”字之注脚,所谓居易以俟命也,却是戒慎恐惧之体“戚戚”,正是无忌惮处,思之,思之。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禅解】


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