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塞林格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3:29
|本章字节:6964字
“我可受不了啦!”她说。“我们离开这里,找个地方去打电话吧!我必须打电话给穆莉尔,说我们给耽搁了!不然她可要急疯了!”
这场天翻地覆的大混乱一临头,西尔斯本太太和我就都转身朝前看十分明。这时,我们在中座上又转回身去面对着这位领袖。她很可能将成为我们的大救星。
“七十九号街上有家施拉夫特糖果店!”她对西尔斯本太太吼叫道。“我们去喝杯汽水,我可以从那儿打电话!至少那边有空调啊!”
西尔斯本太太起劲地点点头,用嘴表达了一个无声的“行!”字。
“你也去!”伴娘对我大叫一声。
我记得,说来非常奇怪,我当时竟自发地对她叫了一声全然多余的“好!”(直到今天,关于为什么伴娘在弃舟登陆时把我也算在邀请之列这个问题,还是不容易解释。也许无非是出于一个天生的领袖要求井井有条的本性。她也许怀着某种模糊而却是强有力的欲望,要率领全体人马登陆。……至于我为何异常爽快地接受邀请,这在我看来要容易解释得多。我倾向于认为,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宗教性的冲动。在某些禅宗寺院中,有条基本规定,也许还不能说是唯—认真强制执行的戒律,那就是:当一名和尚对另—名和尚高叫一声“嗨!”时,后者必须不假思索地回报一声“嗨!”)
伴娘随后转过身去,第一次直接对地身边的小老头儿讲话了。叫我满意不已的是,他竟依然瞪着前面,好像他个人望出去的情景—丝一毫也没有变更似的。他那支没点燃的地道的哈瓦那雪茄还是紧紧夹在两个指头之间。由于他对正经过的军乐队惊人的吹打声显然无动于衷,加上,可能有条铁的规律,所有八十以上的老人不是耳朵完全聋得听不出,就一定是听力大大不佳,伴娘把嘴凑得离他左耳只有一两英寸。“我们打算下车下了!”她朝他大叫——简直是把声音直接送进他的耳管。“我们打算找个地方去打电话,也许还吃些茶点!你想跟我们—块儿走吗?”
老头儿立即作出反应,简直精彩绝伦。他先看看伴娘,然后看看我们大家,然后咧嘴一笑。这一笑毫无意义可言,但并不显得减色。再说,他的牙齿显然是假的,但假得很美,非常高明,这也并不使这一笑显得减色。他带着疑问对伴娘望了短短一刹那,笑容却出色地丝毫无损。或者还不如说,他有所期待地望着她——依我看,好像他深信这伴娘,或者我们中间有个人,设想得挺周全,就要朝他递过—只野餐食品筐子去。
————————
译注这是纽约市著名的联号糖果店,在第五街及麦迪逊大街等地方都有分店。
“我看他没有听清你的话,宝贝儿!”中尉大声说。
伴娘点点头,又把她那喊话筒般的嘴凑到老头儿的耳朵上。她用实在值得表扬的音量,重新邀请老头跟我们一起撤离这辆汽车。从表面看来,又一次说明老头对任何建议——可能对要他小跑到东河边、跳下去泡—泡的建议也不例外——都是百依百顺的。可是又一次使人不安地看出,他对人家跟他说的话一个字也没听进去。猛孤丁的,他证实了这个看法是正确的。他对我们全体大大地咧嘴笑笑,举起拿雪茄的那只手,用一个手指意味深长地先碰碰自己的嘴,然后碰碰耳朵。他打的这个手势,好像是什么地道的第一流的玩笑。这是他存心要让我们大家都知道的。
——————
译注曼哈顿岛地处赫德森河口,东临东河,西临赫德森河主流。
在这当儿,我身边的西尔斯本太太恍然大悟了,她做了一个小小的明显的示意动作——几乎是身子蹦了一下。她碰碰伴娘的粉红软缎裹着的胳臂,叫道,“我想起来他是谁了!他又聋又哑——他是个聋哑人!他是穆莉尔爸爸的大伯!”
伴娘用嘴唇发出了一个无声的“喔!”字。她嚯地在席位上朝她丈夫转过身去。“你有纸笔吗?”她冲着他吼道。
我碰碰她的胳臂,吼了一声“我有”。我性急慌忙地——不知为了什么原因,好像我们大家的时间都快过完了似的——从我上衣里面的口袋里掏出一小本拍纸簿和一截铅笔头,那是我新近从本宁堡我连队文书室—只写字台抽斗中搞来的。
我在—张纸上用似乎过分清楚的字迹写道,“我们被游行队伍无限期地拦住了。我们打算找个地方去打电话并且喝点冷饮。你愿意跟我们—起去吗?”我把这张纸一折为二,递给伴娘,她打开看了一遍,然后递给那小老头儿。他看了,咧嘴笑笑,然后望着我,把脑瓜狠狠地上下点了好几次。我当时认为他的回答这样就算是全面,而且最能说明问题了,哪知他突然伸手对我打了个手势,我看出他是要我把纸笔递给他。我照办了——也并不先对伴娘看上—眼,她不耐烦得心中像浪潮般在翻腾。老头万分小心地把拍纸簿在膝上放好,然后举笔静坐着,分明思索了一会儿,脸上的笑容只略微收起了一点儿。接着铅笔歪歪斜斜地动起来了。最后在i上加了个圆点,然后把纸笔都还给我,脑袋又异常亲切地上下点了一下。他只写了三个字,“挺高兴”,其中一个个字母还没完全成形呢。伴娘从我肩后探头看到了,发出—个声音,略微有点像“哼!”但我立即朝这位伟大的作家望望,试图用面部表情表明,车内在座各位看到—首诗是识货的,所以衷心表示感激。
————————
肖毛注:似乎多了一个“个”字。
于是,我们从两边车门一个个地全下了车——在麦迪逊大街街心,—片热辣辣、粘糊糊的碎石路面上可算是弃舟登陆了。中尉逗留了片刻,通知司机我们哗变了。我记得很清楚,军乐队当时还在行进中,队伍长得没完没了,闹声也没有减轻—分。
伴娘和西尔斯本太太带路上施拉夫特糖果店去。她们结成了对儿——简直像先头侦察员——沿着麦迪逊大街的东侧朝南走。中尉对司机下达了简令,赶上了她们。或者说,几乎赶上了她们。他落在她们后面—点儿路,为了悄悄掏出皮夹,显然要看看随身带了多少钱。
新娘父亲的大伯和我殿后。不管他是否凭直觉发觉我对他是友好的,还是仅仅因为我是纸笔的所有者,反正他跟我并肩同行倒不好说是被我吸引过来的,而是他急忙主动凑过来的成分来得多些。他那顶美观的大礼帽的顶部还不及我肩部高。照顾到他那以短腿,我给我们俩的步子定了比较慢的速度。将近走到下—条马路口,我们落后于其他人好大一段距离。我觉得这也并不叫我们俩担心。我记得,我们一路走着,我这位朋友会偶尔跟我分别朝对方上下打量一番,因为结伴同行感到高兴,彼此傻乎乎地交换眼色。
等我的旅伴和我赶到施拉夫特糖果店在七十九号街的转门前,伴娘、她丈夫和西尔斯本太太已经都在那儿站了好几分钟了。我当时想,他们结成了好一个令人生畏的三人先遣队,正在那儿严阵以待。他们刚才在讲话,但我们这两个杂牌军一到,他们就住了口。仅仅两三分钟前,在汽车里,当那支军乐队大声吹打着经过时,有种共同的不安,简直可说是共同的苦恼,赋予我们这小团体一种类似同盟者的外貌——就像库克旅行社组织的一个旅游团体,在庞贝古城挨到特大暴雨袭击时,一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等这小老头和我走到施拉夫特糖果店的转门前时,暴雨过去了,这是再清楚也没有的,伴娘和我交换的眼色说明我们是泛泛之交,而不是相互致意。“店铺在改建不营业,”她冷冷地说,眼睛盯着我。她非正式地但却明白无误地把我又当作局外人了,于是就在这当儿,道理也不值得细讲,我感到孤立而寂寞,其程度比我整天感到的更难受。值得指出的是,差不多在这同时,我的咳嗽又自动发作起来。我从后裤袋掏出手绢儿。伴娘转向西尔斯本太太和她丈夫。“这一带什么地方有家朗香餐厅②,”她说,“但我不知道到底在哪儿。”
————————
译注
这是英国人托马斯•库克(1808~1892)于1845年创办的旅游组织,1850年开始组织国外旅游活动。
②这是纽约市的著名联号餐厅,分设市区各交通方便的地点,供应中等价格的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