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锡山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6
|本章字节:12380字
岫烟责己严,待人宽,丢了衣服,还一味自责,帮婆子开脱。她如此克己让人,但面对着婢仆所表现的赤裸裸的世态炎凉,自尊心收到严重伤害,在内心是感到非常心酸的:那时岫烟被那老婆子聒噪了一场,虽有凤姐来压住,心上终是不安。想起“许多姊妹们在这里,没有一个下人敢得罪他的,独自我这里,他们言三语四,刚刚凤姐来碰见。”想来想去,终是没意思,又说不出来。
岫烟正在吞声饮泣,看见凤姐那边的丰儿送衣服过来,岫烟一看,决不肯受。丰儿道:“奶奶吩咐我说,姑娘要嫌是旧衣裳,将来送新的来。”岫烟笑谢道:“承奶奶的好意,只是因我丢了衣服,她就拿来,我断不敢受。你拿回去千万谢你们奶奶,承你奶奶的情,我算领了。”倒拿个荷包给了丰儿,那丰儿只得拿了去了。不多时,又见平儿同着丰儿过来,岫烟忙迎着问了好,让了座。平儿笑说道:“我们奶奶说,姑娘特外道的了不得。”岫烟道:“不是外道,实在不过意。”平儿道:“奶奶说,姑娘要不收这衣裳,不是嫌太旧,就是瞧不起我们奶奶。刚才说了,我要拿回去,奶奶不依我呢。”岫烟红着脸笑谢道:“这样说了,叫我不敢不收。”又让了一回茶。(第九十回)
岫烟遇事处处让人而又克己,自尊心很强,所以不肯收受凤姐的馈赠。平儿与丰儿第二次来送衣服,谦敬诚恳,更且言词得体,无懈可击,岫烟只得手下。平儿的善良和好心,岫烟久已闻名,她不能拂了凤姐和平儿双重的好意。凤姐敬重性格刚毅、气质高雅、心胸开宕的人,岫烟正是这样的优秀女子。前已谈及,凤姐初见岫烟,就有了敬重的意思,现在她见岫烟通达自谦,更同情这位清贫女子的自尊和甘居贫困。凤姐在这种方面是风度优雅而又豪放、慷慨的。她对待邢岫烟和刘姥姥都表现了这种风度。
岫烟在贫困中的上佳表现,受到论者和读者的一致敬重。三家评本的眉批也一再赞扬:“邢姑娘为人真所谓礼义廉耻,色色俱到。”“凤姐送衣原有痕迹,岫烟志气高朗,岂容当此横赐。不然平儿送羽缎褂子,未尝退却也。”“真是知道理的女子,其情操至此,即丈夫中亦能有几人哉!”“书中诸女,有可妻之者,妾之者,朋友之者,惟邢姑娘可以师之。世有其人,吾当五体投地。”最后,岫烟见凤姐和平儿态度极其诚恳,就爽快接受了她们的美意,眉批说:“如再不收,邢姑娘未免不近乎矫即近乎傲矣。辞、受中乎礼,吾益重其人。”
我们在贫困和拮据的生活中,应该要保持自尊自强,不慕富贵和虚荣,坦然处之。我们应该看到,不要说像邢岫烟那样的普通女子,即使历史上著名大人物也多经历过贫穷困苦的生活。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在贫困中度过。他有名句:“宦囊恐羞涩,留作一钱看。”说自己囊中空空,特意留下一个铜钱,放在手边可以看看,这样就不是一文莫名了,我还是有钱的。这是他的幽默。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不怕贫穷,志存高远,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后来邢岫烟与薛蝌成婚后,和和顺顺过日子。(第一一八回)薛蝌是个性格正直、温和、知礼的人。她是《红楼梦》中少有的结局好的女子。
2方外才女妙玉
妙玉是大观园边上住着的出色才女和美女。她本是苏州人氏,出生高贵,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她与林黛玉、薛宝钗和史湘云四人都在心中喜欢着宝玉,宝玉也喜欢她们。可是妙玉毕竟是方外之人,她只能将自己的爱意,深深地埋在心中。
●交友严慎,自觉保持精神的愉悦
妙玉后来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丫头服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她的师父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她师父临寂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她竟未回乡。王夫人听说,就吩咐:“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她来。”林之孝家的说道,“请她,她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第十七、十八回)
妙玉的清高和不随便与达官贵人交往,由此可见。妙玉气质高雅,形貌秀美,心性孤僻,世俗难容。
妙玉不与人随便打交道,交友极为严慎,除了大观园中的极少数人,她不与任何人来往。在大观园中,她只与宝钗、黛玉、湘云和宝玉来往。
贾母陪着刘姥姥来栊翠庵参观,妙玉只是一般性的作门面的招待,对宝钗和黛玉,则将她们的衣襟悄悄一拉,让她们进入耳房内,单请宝钗和黛玉饮“体己茶”。宝玉跟随而来,妙玉正色声明道:“你这遭吃茶,是托她们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能给你吃的。”宝玉知趣地回答:“我深知道,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她二人便了。”(第四十一回)
妙玉对宝玉还是有所照应的,诗社赛诗时,宝玉又落了第了。宝玉讨饶,李纨笑道:“也今日必罚你。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众人都道这罚的又雅又有趣,宝玉也乐为,答应着就要走。宝玉冒雪前去乞梅,果然笑吟吟地拿了梅花而归。(第五十回)宝玉生日时,妙玉还飞帖祝寿,宝玉意外地收到了这位“槛外人”“遥扣芳辰”的笺帖。(第六十三回)
史湘云和林黛玉月夜联诗,最后妙玉路过听到,就为她俩续诗,作结。妙玉富于智慧,富于人生智慧。这可以从她对黛玉诗歌的评论看出来。她听到黛玉与湘云的联诗中,“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的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这与本书前面评论黛玉的诗歌的情调过于颓唐、悲观的观点一致。言为心声,黛玉的诗歌的悲切,更推进了她的悲观的人生观。三家评本的眉批说:“过于颓败凄楚,此关气数,方外人已参透。”护花主人的回后总评又说:“借妙玉口中说出气数使然,后文已跃跃笔端。”都认为妙玉对黛玉诗歌和性格的悲观色彩过浓的批评是准确的,击中要害的。(第七十六回)
妙玉身处方外,可以不随便和人交往,她就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只和最高雅的宝钗、黛玉、湘云和宝玉交往。此外,她在早年与邢岫烟半师半友,与有心出家的惜春下棋、交谈。这样,她保持了交友环境的清纯高雅,远离俗气和尘世,充分享受修行的清净之乐。
●自奉甚厚,枯寂中的自得其乐
在尼庵修行,生活枯寂清静,单调乏味,对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但古人认为多病难治的孩子,既然难以存活,就到寺庙中去修行,只有这种方法才能继续生存,这样终比孩子很快死掉要好。古时的家长常常有这样的想法,社会上也流行这样的观念。妙玉就是这样当上尼姑的。更有不少家长,信奉佛教,对孩子出家修行,极为赞赏和支持。如20世纪的名僧圆瑛大师的弟子、上海龙华寺方丈明旸法师(19161992),其父陈金南,是律师兼农场经理,母亲蒋树英,任福州刺绣学校校长兼刺绣工厂厂长,他十岁时,父母就让他依圆瑛老,披剃出家,晚年也为一代名僧。
妙玉的家境好,家里给她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条件,妙玉得以带发修行,而且能够在庵中养尊处优。妙玉饱读史书,她懂得在枯寂的生活中自得其乐,就是读书懂诗,在修行的同时,让围棋、诗书陪伴自己的青春年华。她没有其他生活享受,不能喝酒吃荤,只能完全吃素,就和唐代茶仙陆羽一样,以喝茶作为唯一享受。妙玉使用极为精美的茶杯,享用最精美的茶叶,用旧年存留的雨水泡茶。
茶仙陆羽要比妙玉的身世苦得多。据唐赵磷《因话录》卷三载,陆羽本弃婴,为竟陵(其家乡,今湖北天门)龙盖寺一俗姓陆之僧人收养,故从姓陆。少为伶人(古代地位低贱的唱歌、奏乐、演戏的艺人)。天宝五载(746),即他14岁(古人都以虚岁计算)时居天门山攻读。至德元年(756)24岁时避乱至越中(今浙江绍兴一带),上元元年(760)28岁时隐居吴兴(今浙江湖州)苕溪,闭门著书,或与名僧高士相交往。他在年轻时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陆羽在当代中国名声很大,因为他精茶艺,号茶仙,著《茶经》。看来他为人很潇洒,实际上他的出身很苦。妙玉与他相比,要幸福得多了。
妙玉最后被强盗劫走,不是她本人的失误造成的。她坚决不从强盗的逼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符合她的性格和智慧的行动。她虽然不幸因此被杀,但她的抗争造成的人命案,惊动了官府,为破获这伙盗贼提供了有益因素。这伙盗贼最后被一网打尽,绳之以法,妙玉的血海深仇得报,人间正义也得到维护。
3倒霉女子:秦可卿、李纨和甄英莲
秦可卿、李纨和甄英莲是《红楼梦》中的三个倒霉的女子。
●医生治病不治命和弱女亡灵的梦中警示
秦可卿被称作“兼美”,即她具有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的美。
秦可卿的为人,受到极高的评价。
贾府中地位最高、智慧又最高的长者贾母素知秦氏是极妥当的人,认为她“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媳中第一个得意的人”。(第五回)
秦可卿的婆婆尤氏对金荣的姑妈说:“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儿,只怕打着灯笼儿也没处去找呢。”“她这为人行事,那个亲戚,那个长辈不喜欢她?”又说她的性格是“心细,心又多”。“心又多”,指的是考虑问题仔细前面。
秦可卿的上房中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年轻的美貌少妇的房中挂着这样的一副对联,似乎与她的年龄和身份不合,但这副对联犹如座右铭,表明了她对这两句话的欣赏、有所理解和向往。
秦可卿的命运,按照书中的暗示,她因公公的奸情一事被暴露而自杀。不少人因此指责她“性淫”。这种评论未能细察这个事件的实质,是不公正的。秦可卿是个贫寒人家的弱女,嫁到贾府,缺乏娘家的支撑。她的丈夫贾芸是个年轻的美男子,她没有必要、也没有胆量去勾引公公,做出乱伦的事情。但是,生活在深宅大院里,婆婆是个窝囊的蠢妇,丈夫是个无能的花花公子,没有人能够保护她,公公如果要强奸她,她无法预防,也无力抗拒。
总之,秦可卿作为一个弱女子,无法抵抗强横的公爹的逼迫。在这样的忧郁和恶劣的环境和心境中,她患了病,又被庸医耽搁,病情转重。她的弟弟秦钟不争气,不好好读书,和不良少年一起鬼混,还闹出纠纷,更增添了她的病情,终于不起。尽管后来请来了张医生,比较高明,但为时已晚,而且她知道医生再高明,“任凭他是神仙,治了病,治不了命。”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同样的毛病,因为“医缘”的不同和其他种种主客观的原因,有的病人治得好,有的治不好。第二层意思是她决意要死,医生治得好病,她的命运决定她活不下去,所以治不了命。
戚序本的回后评道:“欲速可卿之死,故先有恶奴之凶顽,而后及以秦钟来告,层层克入,点露其用心过当,种种文章逼之。虽贫女得居富室,诸凡遂心,终有不能不夭亡之道。我不知作者于着笔时何等妙心绣口,能遣此无碍法语,令人不禁眼花缭乱。”后半句说贫女嫁到豪富人家,虽然诸事如意,也有不得不死的原因。这句警告发人深省。虽然不一定都要死,但不少人的确遭了祸害。嫁到豪富人家的平民女子要提高警惕,要处处小心留意,这确是经验之谈,不容忽视。
再回到秦可卿的话题来说,作为聪明的外来孙媳妇,她在偌大的一个贾府中,只有凤姐一个比较讲得来的朋友。当凤姐每次来看望时,秦可卿都是强挣扎着与她讲话。她很寂寞,平时无人可以交谈,尤其是在病中,所以珍惜每次可以与凤姐交谈的机会,不惜强拖病体,强打精神,与难得来看望自己的凤姐讲讲话。在她的生前,她与凤姐只能谈些家常和病情,可是她死后,却对凤姐讲出深藏于肺腑的深刻道理。
那天深夜,她的生命终于走向了尽头。此时,凤姐梦见秦可卿前来与她告别,并严肃地说了一大番话:“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葆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pi痞)极泰来(情况坏到极点,就会往好的方面转化),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划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皆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凤姐忙问。“有何喜事?”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因念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秦可卿在凤姐的梦中讲了一通人生的哲理,洪秋蕃评论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皆至理名言,多少读书明理的人尚见不到此,不图凤姐于梦中得闻秦氏言之。”
秦可卿给凤姐的警告,思虑深远。又指点具体措施,三家评本眉批说:“普天下享世泽者(享受祖上留下的富贵的人),当洗耳恭听……”“富贵家当奉为良法。”因为秦可卿用她的语言讲出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人家不能永葆富贵的历史真理。
秦可卿还指点了两条方法,一是保住一些良田,可以活命,二是保住私塾,可以读书。这样“读书务农”,还是一个耕读之家,退可以生存,进可以发展——书读得好,能够当官,就有可能东山再起了。
秦可卿的托梦之言,受到古今评论家的好评。王蒙先生在他的《红楼梦》评点本中一再赞赏:“秦氏此话,何等深刻而高远?”“这种思路不仅凤姐敬畏,读者能不敬畏吗?”“不但深远,而且具体入微。不但务虚,而且务实。究竟谁能这么高明呢?秦氏?凤姐?雪芹?是秦氏给凤姐托梦,抑是曹公给各位赫赫一时的读者‘托梦’?”“哲学、智慧、远虑乃至神秘的预言,都是现实生活的一种阴影。归根结底,确有令人不待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