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尼雅遗址

作者:付艾琳

|

类型:社科·自然

|

更新时间:2019-10-08 03:51

|

本章字节:6196字

从1901年英籍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发现尼雅遗址起,100年来,尼雅文明之谜,始终困扰着人们。1995年10月11日,中日联合考察队对尼雅进行了第7次考察,这次考察所获成果,令世人震惊。


尼雅遗址是我国汉晋时期的精绝国的遗址。这片古遗址主要以佛塔为中心,散布于大概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5~7公里的区域内。人们在尼雅遗址内发现有房屋、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河渠、陶窑、冶炼遗址等生活遗迹。另外还在这里出土了木器、铜器、铁器、陶器、石器、毛织品、钱币、木简等遗物。此外,人们还在这里发现了当时炼铁遗留下来的烧结物和炭渣。


尼雅遗址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研究中原王朝与西域古国的关系,研究东西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资料。


尼雅遗址


尼雅遗址现在位于新疆民丰县城以北150千米的尼雅河尾闾,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心地区。该古城于1901年由考古学家——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首次发现,1906年他再度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掘,斯坦因两次共发掘废址53处,掘获卢文木简721件,汉文木简、木牍数件,以及武器、乐器、毛织物、丝织品、家具、建筑物件、工艺品和稷、粟等粮食作物。同时,还对遗址进行了测绘。斯坦因的考察成果公布后,轰动了世界。于是,继斯坦因之后,1905年美利坚合众国人亨廷顿,1911年日本人桔瑞超等亦先后涉足此地,此后,斯坦因于1913年和1931年又来过两次,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博物馆等单位组织专业队伍对尼雅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和抢救性清理。1959年发掘的东汉夫妇合葬墓是新疆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土了两具干尸和一批珍贵的文物,在其中发现的蓝底卉染棉布残片和棉布裤,被认为是我国迄尼雅遗址中发现的文物今所见的最早棉织物。1989年起新疆文化厅与日本小岛康誉为首的有关学术团体,有计划地开展了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调查与考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最后,经多数学者考证,尼雅这一梦幻般残留于瀚海荒漠中的古代文明遗址,就是《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有“户480、口3360、胜兵500人”的“精绝国”故地。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考察队发掘的汉晋夫妻合葬墓,在新疆乃至全国考古史上都是罕见的;同时也以其田野考古发掘之科学规范及精美珍奇的出土品之丰而被列入1995年全国十大考勤古新发现之一。尼雅遗址最理想地表现了“沙埋古代文明”的历史浪漫主义美感。


问世以后的尼雅遗址,也成了众多人的向往之地。游客在去尼雅遗址探秘的途中,还可顺道到古树葱茏的民丰大麻扎去一游。该麻扎位于民丰县城北96千米的尼雅乡,传为伊斯壮教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加帕尔·萨迪克的陵墓。民丰大麻扎有“穷人的麻扎”之称,因为穆斯林们认为如果无力去麦加朝圣,那么朝拜该麻扎,就等于去麦加朝了觐,故这里每年接待的朝圣者达数万名之众。


尼雅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民丰县喀巴阿斯卡村以北20公里的沙漠中,其间的伊玛木加法尔萨迪克大麻扎(坟墓)也是赫赫有名。


尼雅遗址是一个以东经82度43分14秒、北纬37度58分35秒为中心的狭长地带。东西向7公里宽,南北向25公里长,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线。近年又将遗址区向北推移了几十公里。


在一千七百年前的公元3世纪,发源于昆仑山脉吕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经此向北延伸,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繁荣的绿洲。1700年以来,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变迁,河床退缩,这里已经退化成为典型的流动沙丘地貌。百年之前,谈到在茫茫的死亡之海中曾存在着这样一片古文明,实属不可思议之事。但百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这个“东方庞贝城”的存在是铁的事实,留给人们的将仅仅是对于这个事实的来影去踪的考证。


一般认为,沙漠周边居民群落的消亡总是伴随着河流的退缩、改道或其他自然条件的恶化。但对尼雅遗址的考古学,气象学、水文地质学的综合研究表明,尼雅文明的消亡极可能不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异,而是由于军事、社会或其他突变因素引发的结果。这个神奇的遗址为人类留下了千古之谜。这座古城1901年由斯坦因首次发现,被确定为西汉时期精绝国的遗址。


从斯坦因首次发现尼雅遗址至近年的中日尼雅遗址联合学术考察,尼雅考古已走过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近年的中日联合学术考察,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科学规范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重要古文化遗存和珍贵遗物,逐渐揭开了尼雅遗址神秘的面纱。


1995年尼雅i号墓地的发现,使尼雅考古获得丰硕成果,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轰动学术界,使尼雅遗址备受世人瞩目。在10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掘了8座属社会上层统治集团的墓葬,随葬品丰富,级别高,保存完好。按其种类可分为陶器、木器、铁器、漆器、弓矢、纺织品及料珠等,其中纺织品为其大宗,特别是出土了一批组织复杂、色彩绚烂、花纹繁缛的线织品和精美毛织品,如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级文物的“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还有“延年益寿长保子孙”、“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登高明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金池凤”等华丽织锦,色彩斑斓,保存之佳实属空前罕见。


问题在线


古精绝国是什么样子的?


精绝国,最早见于《史记·西域传》:“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这是活跃在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小王国殷实而富庶。


时过四五百年,玄奘取经东归时看到的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记》:“媲麽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残缺史料仅记于此,精绝国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直到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初探遗迹,从此掳走700多件出土佉卢文,汉文简牍,精美木雕之后,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故城才又重新为人所知,尼雅居民日常用的文字就是今天被称为“佉卢文”的文字,这是一种在今天的国际学术界仍是一种极难破译的文字。


当年尼雅居民对水的管理和使用、树木的保护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水的使用是有偿的,水由专人分管。若因管理不善,导致损失的要受惩罚。如有耕地发生无水干旱的情况,也要求及时调查并处理。如有人放水淹没仇家的田园、住屋要受罚;有小麦地一熟可浇二、三水。


当年的尼雅居民还很注意树木的生长和保护并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沙枣树耐干旱盐碱,既可抵御风沙、美化环境,果实又可食用,是当年精绝人重点栽培的树木之一“活树,应阻止任何人将树连根砍断,否则罚马一匹,若砍断树枝,则应罚母牛一头”便是当时这一制度的生动说明。他们还种植桃、苹果杏、桑之类的果木;芦苇、红柳枝在尼雅河两岸潮湿低洼的地方均有生长,容易获取,作为建造材料。


探索指南


尼雅——这一梦幻般残留于潮海荒漠中的古代文明遗址,一个曾经叫“精绝图”的地方,又一个昙花一现的古文明。看来沙漠真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奇迹。


。。x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