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大津巴布韦遗址

作者:付艾琳

|

类型:社科·自然

|

更新时间:2019-10-08 03:51

|

本章字节:6038字

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津巴布韦的马斯温戈省,距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250公里,它证明南部非洲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黑人文明。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津巴布韦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津巴布韦”一词在班图语中是“石头建筑”的意思。这座非洲著名的古城遗址景色十分的壮丽,长年苍翠,面积达6平方千米,分为内城和卫城两个部分。内城是一个由稍呈弯曲的石墙围成的椭圆形建筑。城东、南、北二面分别有一个进出口,共用去90多万块花岗岩巨石。巨石之间不用灰浆黏结。内城墙内还有历史更为久远的矮墙,与其他几道断壁残垣连接,从而将内城分割成为好几块大小不等的围场,纵横交叉,通道犹如蜿蜒曲折的小路。人们在里面走仿佛进入迷宫一般,神秘莫测。内城东面坐落着一座实心的圆锥形石塔,塔高11米,底部直径为6米,顶部直径约2米。


神庙里面的圆锥塔


卫城建于高约700米的山顶上,城墙全长244米,高达15米。其入口是一条只容一人通行的阶梯,阶梯的台阶由大圆石和峭壁中间修凿而成。卫城是顺着山势的自然走向建造的,聪明能干的石匠凭借熟练的技巧,将山上天然的岩石和用花岗岩砌成的石块砌成一座天衣无缝的宏伟建筑物,其中有一段城墙还筑在大自然造就的岩石的山嘴上,煞为壮观,令人赞叹不已。


大津巴布韦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石头的结构的遗址,它们既没有灰泥,也不用拱门和圆顶。大津巴布韦对现代人来说仍是一个谜,因为在19世纪,一些寻宝者不负责任的行为极大地阻碍了今天的考古工作。这些寻宝者以罗得迪古迹开发公司的名义,对这一历史古迹进行了合法的洗劫。


大津巴布韦遗址近景


大津巴布韦有三组建筑:早期的一些卫城(或称山地要塞);由一堵很高的石墙围成的椭圆形的围场(或称庙宇);以及在卫城和围场之间河谷中的各类建筑遗址。遗址的地势很理想,有着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降雨量,这些对一个民族的壮大和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运河大津巴布韦的探险家一直认为,这些建筑不是非洲人自己造的,而是其他外来民族造的。然而,试图证明外来民族曾在此居住的努力已归于失败,许多试图证明这类观点的材料也被一一否定。


现在我们清楚地知道,大津巴布韦完全是非洲人自己创建的,那里早期生产的陶器和人工制品与现代班图人(现居非洲南部)的器具非常相似。那些卫城遗址可追溯到12至13世纪之间,这可能是由于那里不断增长的财富和出于安全的需要而建造的椭圆形的围场建于稍晚些时候,我们无法知道,那时的大津巴布韦是如何变得如此富有,并日益重要。但有一些是肯定的,即在15世纪前那里曾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它向外输出大量的珍贵物品,输出量超过了当时该地区的任何一个民族。


大津巴布韦遗址


在大津巴布韦,高质量的砌石工艺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椭圆形围场东北部的那堵墙。此墙高91米,底部厚度为49米。成“之”字形的顶部结构沿着长达244米的圆形围墙延续近60英尺。熟练的石匠首先需要将花岗岩修凿成形,然后按很规则的组合堆砌起来,将墙中心部分的碎石堆围住。这堵外墙以及围场内庙宇的内墙都建成曲线形状,并非笔直地延伸,这些内墙和通道究竟有何功用,这不得而知,不过围场和其中的庙宇看来是没有屋顶的。同样,围场内的石头圆锥塔的作用也令人费解。这实心的圆锥塔上也有“之”字形的结构。那些卫城矗立在高达27米的悬崖上,其入口是一条只容一人通行的阶梯,阶梯的台阶由大圆石和峭壁中间修凿而成。卫城外亦有一排城墙。一条宽4米的走道一直通向城墙的顶部,在顶部,每间隔一段距离就矗立着一块巨石。


早期的探险家西奥多·贝特看了卫城以后认为:弯弯曲曲的走道和过于复杂防御工事是卫城最显著的特征,他曾感叹地说:“这是我有幸能见过的最为神秘、最为复杂的建筑结构。”


100年后的今天,大津巴布韦依然是一个令人惊诧,同时又充满神秘的地方。宏大和力量的象征西奥多·贝特与他的妻子罗伯特·斯维1891年离开英格兰,前往非洲考古。这次考古旅行由皇家考古学会,英国南非特许公司,英国科学进步协会共同资助。他们在大津巴布韦工作了两个月,雇用了30个当地人(报酬为每月一条毛毯)来清理荒芜的遗址,贝特把这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和考古的方式生动地记录了下来,写了一本名为《马绍那兰的古城》的书,并于1892年出版。在书中,贝特回忆道:“刚开始时,我们对女性能否经受得住这种旅行的艰苦,确实存有不少疑惑。”事后证明,这种疑虑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错误的。贝特夫人有着广泛游历的经验,且是这次考古团中唯一没有害病的人。贝特不无骄傲地写道:“在非洲整整一年中,她没有请过一天病假。并在一些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尽管贝特考古工作的方式受到责难,尽管作为测绘员和绘图员的斯维亦受到如下指责,即她在绘制大津巴布韦地图时参考了并非由精确测量而得出的天文内容,但《马绍那兰的古城》一书以扣人心弦的描绘展现了早期探险考古学家的工作,以后的考古工作更具有科学性,然而贝特对这个古代民族的认识基本上还是正确的——“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巨大的力量,建筑的才智和战略的眼光。”


问题在线


班图人是什么人啊?


班图人又称“班图尼格罗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主要分布在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的22个国家中,约有13亿人。在班图人中,100万以上的民族有40个,在500万以上的民族有9个。班图人有自己的语系,下分7个分支,即西北班图、东北班图、中央班图、东班图、西班图、东南班图和刚果班图。在经济类型、社会结构和体质上,班里人各族之间存在着差别。


语言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持班图语言的民族最开始是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喀麦隆,也就是班图语言区的最西北角。可能是因为他们从近东地区学会了种植某种农作物后,由于这种作物的适应性,他们随之逐渐朝东、南迁移,最终布满了由此往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班图语言中最重要的语种是斯瓦西里语,它现在已成为东非最通行的语言,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更以它作为官方语言。


班图人是非洲大陆上的农业民族,大多数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赞比西河为界,以南的班图人大多从事畜牧业,兼营农耕;以北的班图人主要从事锄耕农业,种植玉米、粟、高粱和豆类等。圆柱形的茅屋和蜂巢式的泥屋是班图人典型的居住形式。


班图人各自的社会构成情况不同,刚果班图人、中央班里人和东北班里人中有母系氏族存在,其他各支则按父系续谱和继承财产。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班图人中广泛流行,赤道东部沿海地区的各族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地区部分人信奉基督教。


古代,班图人曾建立了刚果、布干达、卢旺达等一系列国家。殖民统治时期,班图人各族分别受英、葡、比等国的控制与奴役,土地也被殖民者抢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班图人各族大多已经独立。


探索指南


不用石灰,只靠砖砌石堆叠而成的磊津巴布韦遗址,竟能屹立数百年而不坍圮,实在令人难以相信。虽然现在的非洲不怎么发达,可是他们却也有过高度文明的历史,对非洲感兴趣的人们,还可以去非洲其他地方去转转,说不定会有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