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墉
|类型:生活·百科
|更新时间:2019-10-06 10:21
|本章字节:7210字
接到老朋友的电话,在那头兴奋得像小孩儿似的:“你猜我今天去了什么地方?我去了第五街的玩具城。”
“那有什么稀奇?”我说,“我也去过。”
“可是我不一样耶!我是去拜‘胡桃钳木偶’。”
看我不懂,他又解释:“就是对店里一进门那个很大的木偶,把双手举起下拜。”
“你真发神经!”我笑道。
“不!是一堆人发神经。大家在网上约好,下午四点整,时间一到,一起拜那木偶。”他兴奋得近乎喊叫地说,“起先我认为没有人来,因为店里每个人都在挑东西、看玩具,没人看那大木偶。没想到四点整,所有的人都突然转身拜了下去。然后,又各自‘快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从这件事可以知道,看似陌生的人,却可能想同样的事、有同样的爱好,只是大家不表现出来罢了。”
自从有了dna比对的技术,不但一下子破了许多悬案、发明了许多新药,而且确定了许多亲子关系。更惊人的是英国的休斯敦桑格尔医学中心,通过对y染色体的研究,推断蒙古和中国北方有一百五十万人,都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的后代。
他们甚至在二○○三年做了“成吉思汗基因测试”,推论出成吉思汗是伟大的“播种者”,在中亚有一千六百万后裔。
想起不久前在美国《读者文摘》上看过的一篇文章——
作者张忠庆四十八岁那年,开始走路不稳,连上下公交车和上楼梯都没力气。核磁共振检查之后,得知患了遗传性的小脑萎缩症,才想到他的父亲和表哥也在多年前得了同样的病。
趁着还能行动,张忠庆由台湾到安徽去寻根,惊讶地发现他父亲的几个兄弟姊妹,包括许多后代都得了这种病。
更令张忠庆惊讶的是,二○○一年在台湾成立“小脑萎缩症病友协会”,虽然起初不到五十位会员,却发现其中好多人有亲戚关系。
张忠庆感慨地说:“许多素未谋面的病友,在聚会上发现互有亲戚关系,在这种场合见面,真不知是喜还是悲。”
不知为什么,他的这句话令我想到以黎之战、波斯湾战争和纽约的“9·11”。
会不会在战场上杀得你死我活的那群人,都是远房亲戚?会不会“9·11”劫机的人,跟飞机上和世贸大楼里的受害者,不必通过六个朋友,就能找到彼此亲密的关系?
会不会本·拉登和布什,竟流着同一祖先的血液?
会不会直到有一天要骨髓移植,才发现远在天边的一个陌生人,竟比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与我们更相似、更相容……
放孩子飞吧
不是孩子长不大,常常是老一辈不要他长大。你以为孩子需要你,其实可能是你离不开他。你活着的时候不放手,可能拖累孩子的脚步;你死了放手,他们还是得面对自己的世界。
每年暑假按说是度假的时候,但是在美国的华人家庭常常特别忙。因为很多国内的亲友会把孩子送到美国参加夏令营。
美国人非常重视这种夏令营,其中有由大学主办的学术营,参加的孩子必须先通过资格审查,跟着大学教授做研究。好多科学奖得奖的作品都是由那儿产生的。还有一些夏令营专招海外的学生,一边学英文,一边带着四处参观旅游。又有些是比较专业的,譬如音乐营,由一些大师级的老师指导。
如果各位看过我写给女儿的文章,应该知道她连着两年上音乐营,那里是由农庄鸡舍改建的,又小又热,蜘蛛蟑螂又多,而且非常严格。每个孩子一早就被叫起来练琴,还有舍监在门外巡查,哪个房间没有传出琴声,立刻过去敲门警告。所以很多家长说,真是为孩子花钱找罪受。
不过我发现很多这种夏令营,是存心让小孩受罪,甚至可以说是修理小孩的,因为“玉不琢,不成器”。这下问题来了,很多中国家长把孩子送到美国参加夏令营,原本以为是镀金,让孩子好好过个暑假。他们没想到,如果是直接在中国报名参加游学营,当然比较舒服,但是跑到美国的亲戚朋友家,再在美国当地报名参加所谓训练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因为他的宝贝得跟美国孩子一样,进去锻炼。
于是在那些严格的营地外面常可以看见精彩又感人的画面。只见每个星期五傍晚,孩子回营的时候,妈妈抱着孩子痛哭。当然哭啦!那些宝贝孩子几曾离开过家?现在非但一进去就要连关五天,只有周末才放出来,而且里面不准上网、不准打电话。为此,不知有多少家长怨:“连每天问问孩子平安都不成,太没人性了!”
可是也妙,如果夏令营是六个星期,头两星期孩子还会在离开妈妈的时候哭,后来渐渐只有妈妈哭了,到最后孩子非但没有依依不舍,还兴高采烈地想赶回营里。而且在结束的那一天,舍不得营里的朋友,直掉眼泪。
这时候又有家长怨了:“这小鬼白养了,多没良心!才进去没几天,就把我这娘给忘了。”
她说得一点也没错。你甚至可以讲,那些训练营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独立,人格也能发展得健全。西方有句名言:“你愈早把男孩看成男人,他们愈早变成男人。”还有:“你的孩子愈早独立,表示你愈成功。”
只是很多家长不能接受这个观点,尤其今天独生子女的中国家长。甚至孩子都出国上研究所了,做父母的还不能放心。
我有个朋友,人在台北,孩子在美国,她每天在台北的晚上打电话,叫女儿起床,又在中午的时候打电话看女儿回宿舍没有。所以我管她叫作海外遥控的闹钟和警卫。她只要忘了闹,孩子就可能因为没起床而缺课;她只要找不到孩子,就要抓狂。问题是她人在地球的另一边,怎么抓狂?就是打电话把美国的朋友半夜从床上叫起来,帮她四处找女儿,问那丫头为什么深夜不回家。
你说,这妈妈过得多辛苦啊!她的情绪整个被地球另一边的女儿牵着。有一天,我又帮她半夜找到女儿,原来是去同学家聚会了。那女生非但没感谢我帮忙,还在电话里怨:“我妈太神经了,她忘了我明天开始放长假吗?她是追魂哪,还是唤魂?”
她的话让我想起前面说的,一个进夏令营抱着妈妈哭的小女生,偷偷对我说,其实她不想哭,可是看妈妈那么伤心,不能不哭。
她这句话是不是也能想成“因为大人拉着扯着,不放手,我就不能长大”?
各位家长,请别骂我说得太严重。很多孩子确实因为大人拖着,迟迟不能独立。
还有两个故事。我小时候,父亲非常宠我这个独子,连我穿的汗衫都是他专程去台北一家名店买的,因为只有那儿才卖纯丝的小孩汗衫。有一天,他很沮丧地回来对我说:“儿子,对不起啊!现在人家不卖纯丝的了,爸爸只好买了纯棉的,希望你穿得惯。”
五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我一边穿,我父亲一边露出心疼的眼神,不断问:“这汗衫会不会把你扎到啊?”结果为了他的眼神,我明明觉得棉质的更舒服,还不得不做出奇怪的表情。
就在那一天之后没多久,我父亲病了,一病不起。我的人生就整个不一样了,家里失火,我吐血休学,又搬到违章建筑区。
再说个故事,有一对我非常熟的老夫妇,守着一个四十岁未嫁的大女儿。但是因为小女儿在美国生孩子,老夫妇不得不去帮忙。只见老夫妇在美国直操心大女儿不知怎么过。半年后老夫妇终于可以回台北了,他们要给大女儿一个惊喜,没先通知,就回到台北。大女儿去上班了,不在家,果然冷盆冷灶,打开冰箱,也没什么食物。老太太正伤心女儿受苦了,老先生打开浴室水龙头,流出来的都是锈水。
没过几天,老夫妇又飞去美国的小女儿家了。
又没过多久,那四十岁的大女儿嫁人了,终于有了幸福的归宿。
读完这两个故事,你想通了吗?
不是孩子长不大,常常是老一辈不要他长大。你以为孩子需要你,其实可能是你离不开他。你活着的时候不放手,可能拖累孩子的脚步;你死了放手,他们还是得面对自己的世界。
就让孩子独立吧!就放孩子飞吧!
年轻人有探索的权利
许多名校的研究所,也要求先有工作经验,再去申请。因为求学不应该只为文凭,而应该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
最近在台湾地区因为所谓“洗钱案件”,有个非常小的欧洲国家列支敦士登,一下子红了起来。多年前我曾经跟我太太去过那个不到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小国,但是今天提到列支敦士登,浮上我脑海的不是阿尔卑斯山和莱茵河的景色,或山头上的皇宫,而是一家餐馆。
记得当天,我和太太在那儿吃午餐,跑前跑后的服务生居然是两个东方年轻人。我问他们是不是住在当地很久了,两个人笑笑,说不过半个月,因为骑脚踏车在欧洲各地旅行,没钱了,正好是暑假旺季,这家餐馆缺人,就留下来打工,赚够了盘缠再继续走。还说有好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这样自助旅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