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余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2
|本章字节:7292字
当我们跟踪古今中外成功名人的发迹脚步时,能发觉一种通行的规律。那就是他们善于了解环境,善于适应环境,然后改变现实中负面的东西,使自己的人生道路长足发展的同时还能与环境和谐相伴。这些伟人或成功者实在是高明、能干,且善于借用外力。我们都知道法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拿破仑,其实他就是一个绝顶擅长借力发力、利用环境的优秀人物。
在科西嘉,人们都觉得拿破仑的父亲是个极其傲慢不逊且贫穷的贵族。有时候少年拿破仑也认为父亲的性格过于偏激。正是因为拿破仑父亲这样的性格,在家庭条件难以承受的情况下,拿破仑的父亲将他送到了布列讷的一个贵族学校。拿破仑当时感到非常苦恼,因为他并不喜欢这种“高档消费”。
到学校后,拿破仑被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刺激得无比兴奋。但几天之后,他就大失所望了。当他与班里同学接触时,发现同学们首先会炫耀家底,然后就是挥霍自己的金钱,拿破仑因为穷酸而黯然失色。当同学们都知道拿破仑的情况之后,冷嘲热讽的话语就没有在拿破仑的耳畔断绝过。身体瘦小的拿破仑默默地承受着来自精神和现实两方面的巨大压力。
于是,拿破仑写信向父亲诉苦。等待几天之后,父亲回信鼓励他:“我的好儿子,你一定要坚持学习。这才是我们家唯一的希望。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你,社会就是这样。只要你学业和事业有成,他们就会恭维你的。”拿破仑看完父亲的信,非常鼓舞。他开始默默下定决心,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学习上。
后来,拿破仑进入了军队。在集体生活中,拿破仑同样受到周围人的鄙视和嘲笑。因为他身材矮小,而且没有什么力量。但拿破仑在学校就已经养成能忍受且不屈服的精神。在众人的鄙视面前,他不但没有失去信心,反而立志要成为一名著名的军人。为此,他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拿破仑是这样想的:在军队中,自己在身体和力量上是没有优势的。但他坚信,自己的智商比任何人都要高。他制定出一个具有精神统治力的军人的发展道路。
当战友们在闲暇时间尽情玩乐、追女人、赌博时,他就钻进图书馆看书。但拿破仑看书不是为了消磨时光或愉悦情绪,而是想得到更多实战知识和技能。他对图书的选择非常严格,一般都是看理论与运用性都非常强的书,这让拿破仑的头脑里装满了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拿破仑成材的初步计划。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灵活地运用书本知识。在读书之外的时间,拿破仑一个人坐在小房间里,假想自己是一个总司令,居高临下地分析科西嘉岛的形势,并用尽心思画出完备的科西嘉岛作战地图。在地图上,他准确地标出该岛的作战防御部位,这都是拿破仑经过精密的数学计算得出的结果。由此,他的数学得到极大提高。这些工作做完之后,拿破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
日复一日的努力令拿破仑的才华被周围人认可,拿破仑的长官也非常欣赏他,常常让他到操场上执行一些任务,而且工作性质越来越复杂。这让拿破仑的超群数学计算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任务中,拿破仑很快脱颖而出。从此,拿破仑走上了一条管理道路,权力越来越大。这样,从前鄙视他的战友都开始巴结他,那些高傲自大的家伙也向他献媚,想和他一起分享奖金。拿破仑的地位彻底改变了,战友们不再说他是一无是处的矮小子,而是赞扬他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好领导。这个小个子军人发迹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但谁也没有想到体格上占尽劣势的拿破仑会成为法国最著名的军人之一。
拿破仑真了不起,可能我们没有他超群的数学计算能力,但我们可以从他那里得到一个非常鲜明的道理,那就是在自身条件不好的时候,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而是要学会忍耐,适应逆境。无论别人如何鄙视自己,都要想着成为大环境的一部分,然后再努力改变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今天的职场上,更多的人像拿破仑那样,是主动适应环境的一群。他们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在缺乏水分的情况,渐渐养成耐旱的特性。而这种人往往在适应环境时,了解到了这个环境中的所有情况,这就让他的成功概率变得巨大。在适应环境之后,再用小小的力量去改变一下,成功者就完美地打造成型了。在这方面,有个故事非常发人深省。
有一个人,在社会上总不得志,在工作中没有什么建树。他常常向周围人埋怨令自己不得志的环境。一天,他的朋友向他推荐了一个人才培养专家。这人欣然前去拜访取经。寒暄之后,他开门见山地问:“为什么环境总不能造就人才呢?”专家深思良久,然后舀起一瓢水,问:“水是什么形状?”他一愣,思考之后,说道:“水是没有形状的。”专家摇头。然后将水倒进杯子,又问:“水是什么形状?”那人若有所悟地道:“明白了,水是杯子状的。”专家又摇头,站起来走了几步,将水倒进沙堆里,水很快就渗到沙里,看不见了。他见状,困惑不已,于是深思起来。半晌,他恍然大悟地惊道:“我知道了,社会每个领域都是一个容器,人都是水,进入一个容器就会变成容器的形状。而且,人很可能会在规则容器中失去力量。就像水一样,随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专家此时才稍微舒展双眉道:“是这样的!”但专家话锋一转,说,“又不是这样!”说完,专家就跨步来到门前,指着门前凹陷的石板道:“你看,这个是怎么来的?”他轻松地道:“是雨水冲刷的吧!”他刚刚说完。脑中又闪现出一个大道理,他急不可待地道:“知道了,人可以被容器塑造形状,但人长期在容器上作反作用力,那容器也会被改变的。”此时,专家哈哈大笑:“好了,你知道其中的道理了。”他心领神会,向专家辞别,热情地投入了工作。很快,他就成功了。
在面对环境压力时,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改变它。这才是成功者走向辉煌的金牌定律。不信则罢,践行则就。
曾国藩语录:不苟不懈,尽就条理。
有人说曾国藩是一个对大清朝绝对顺从的“中兴之臣”。其实,在这种赞叹背后,却是曾国藩多次与朝廷的斗争,甚至是对抗。这些激烈的争斗在曾国藩的早年为官生涯中常常出现。书生意气的性格被曾国藩诠释得淋漓尽致。不过,“猎人专打出头鸟”,个性鲜明的官员在那个时代是不能大有作为的。
咸丰元年,在太平天国起义即将席卷全国的危难关头,朝廷上下竟然没有一个官员能为咸丰皇帝排忧解难。在朝廷上,朝臣过于依赖快要崩溃的八旗军和绿营军。这让曾国藩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改革大清政治体制,那大清朝只能在风雨飘摇中落下历史帷幕。曾国藩与属臣刘蓉、罗泽南等人终日坐在议事大厅里商讨定国之策。在商讨中,刘蓉常常摇头:“大清如果不改变腐败和萎靡的政风,那太平军不久将攻占北京。”罗泽南深思之后娓娓地告诉众人:“必须强化朝廷的军事力量。”根据罗泽南的想法,要想成为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家,军队建设必须放在首位。但此时的常备军作风糜烂、弊病丛生,实在难以支撑危难局面。
曾国藩听着大家的议论,自己并不发一言。他脸上的焦虑和不安却显得更加清晰。最后,曾国藩提出:“我看当今皇帝也有办事不妥之处,他发现国家军队有众多弊病为什么却不治理呢?”说到这儿,刘蓉仰头长叹:“看来大清朝只能坐以待毙了。”三人又轻轻地摇起头来。过了一会,罗泽南睁大眼睛:“虽然没有良方灵药,但我们可以让天子产生危机意识,重新改革政治。”曾国藩听了非常疑惑。罗泽南绽放出微微的笑意:“对!我们可以直谏真言。”曾国藩听了,震惊不已:“不行,皇上是不会接受的,这会惹祸上身的。”刘蓉却轻松下来:“曾公,要是让别人上奏天子可能会受到劾治,但如果你去上谏,那就没有危险了。”
曾国藩站起来推脱道:“不行,上下官员没有谁能这样做。”罗泽南站起来,将曾国藩按到座位上:“现在国家危难,如果不谏奏,那我们也没有光明的未来了。”曾国藩依然满面愁容。于是刘蓉又攻上来:“只要曾公能直谏,相信天子会意识到危难,并实施自上而下的朝廷改革的。曾公如今可是朝廷中少有的为朝廷排忧解难的良臣,相信天子不会小视的。”曾国藩听完他们的一番劝慰之后,确实感到国家痼疾缠身,前途一片黑暗。他轻轻地抹了抹胡须,良久才道:“看来这是唯一的救国方法了。”曾国藩语气一沉,道:“好的,那我就冒险犯颜,只要皇上接受,那大清国复兴就指日可待了。”就这样,曾国藩在府中酝酿几日,然后在书房里精心撰写了一份奏折。
为了表现诚恳与“不苟不懈”之情,曾国藩条理清晰地在奏疏上说明了朝廷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即在内政上,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国内农民起义危及国家政权;在外交上,西方列强正在用精兵强将侵蚀清国经济。曾国藩在奏疏中指出,要想改变内外交迫的局面,首先应整顿军队风貌。曾国藩痛斥了咸丰皇帝在人才选用上的失当,并对咸丰皇帝的大政方针进行了彻底颠覆。写完之后,曾国藩感到痛快淋漓。此时他只想到:“大清国有救了。”欣喜之情也淡化了他对直谏带来的负面效果的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