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选择(2)

作者:当年明月

|

类型:历史·军事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55

|

本章字节:9592字

之前喜欢看,是因为你写的历史很幽默,很乐观,但最近发现你越来越不对劲,怎么会越来越惨呢?


是啊,说句心里话,我也没想到会这样,应该改变一下,这么写,比如崇祯没有杀袁崇焕,皇太极继位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死了,接班的多尔衮也没蹦几天,就被孝庄干掉了,然后孤儿寡母在辽东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进入山林后,没过几天,由于水土不服,也都过去了。


然后,伟大的大明朝终于千秋万代,崇祯和他的子孙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是的,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历史的真相。


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拉到医院急救都没办法的事实。


我感觉自己还是个比较实诚的人,所以在结局即将到来之前,我想,我应该跟您交个底,客观地讲,无论什么朝代的史书,包括明朝在内,都不会让你觉得轻松愉快,一直以来,幽默的并不是历史,只是我而已。


虽然结局未必愉快,历史的讲述终将继续,正如历史本身那样,但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将延续特长,接着幽默下去,不保证你不难受,至少高兴点。


正如以往,清军没有长期驻守的打算,抢了东西就跑了,回去怎么分不知道,但被抢的明朝,那就惨了。


首先是将领,卢象昇战死,孙传庭、洪承畴全都到了辽东,准备防守清军,我说过,这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没办法,不拆房子就塌了。


其次是兵力,能打仗的兵,无论是洪兵,还是秦兵,都调到辽东了。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东墙补上了,西墙塌了。


说起忽悠这个词,近几年极为流行,有一次我跟人聊天,说起这个词,突然想起若有一天,此词冲出东北,走向世界,用英文该怎么解释,随即有人发言,应该是chea。


我想了一下,觉得似乎对,但不应该这么简单,毕竟如此传神的词,应该有一个传神的翻译,苦思冥想之后,我找到了一个比较恰当的翻译:hereandhere。


回想过去十几年,自打学习英语以来,我曾翻译过不下两篇英语文章,虽然字数较少,但回望短暂的翻译生活,我认为这个词是最为恰当的。


这个词语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熊文灿先生。作为一个没有兵力,没有经验的高级官员,他主要的武器,就是先找这里,再找那里,属于纯忽悠型。


但值得夸奖的是,他的忽悠是很有效果的,在福建的时候,手下只有几个兵,对面有一群海盗,二话不说,先找到了郑芝龙,死乞白赖地隔三差五去找人家(所以后来有的官员弹劾他,说他是求贼),请客送礼,反复招安,终于招来了郑芝龙。


虽然后来证明,郑大人是不大可靠的,但在当时,是绝对够用了,后来他借助郑大人的力量,杀掉了不肯投降的海盗刘香,平定了海乱。


这种空手道的生意,估计熊大人是做上瘾了,所以到中原上任的时候,他也玩了同一套把戏,先here招降了刘国能,再用刘国能,here招降了张献忠,hereandhere,无本生意,非常高明。


但这种生意有个问题,因为熊大人本人并无任何实力,只要here不行,或者here不行,他就不行了。


张献忠就是个不行的人,按照他的习惯,投降的时候,就要想好几时再造反,所以刚开始,他就不肯缴械。当然,这也有个说法,之所以不肯缴械,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罪孽深重,要留着自己这几杆枪,为朝廷效力。


熊文灿倒是很高兴,表扬了好几次,后来他果真缺兵,去找张献忠要几千人帮忙,张献忠又说还没安顿好,先休整几天。


张献忠住的地方,就在今天襄樊的谷城地区,他老人家在此,基本就是县长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每天都要去县城里转一圈,算是视察,他手下的兵也没消停,每天都要刻苦操练。


与此同时,张县长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有错误的,比如,每次打仗的时候,都用蛮力,很少动脑子,且部队文化太低,没有读过兵法。为了加强理论教育,保证将来再造反的时候,有相当的理论基础,他找来了一个叫做潘独鳌的秀才,给他当军师。


这位潘独鳌到底何许人也,待查,估计是个吴用型的人物,应该是几次举人没考上,又想干点事,就开始全心全意地给张献忠干活,具体说就是教书,每天晚上,在张县长的统一带领下,大大小小的头目们跑去听课,课程有好几门,比如孙子兵法等等。学习完后,张县长还要大家写出学习心得,结合实际,分析讨论,学习气氛非常浓烈。


但他所干过最猖狂的事,还是下面这件事。


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的一天,谷城知县阮之钿接到报告,说谷城来了个人,正在和张献忠见面。


阮县令的职责是监视张献忠,加上他还比较尽责,就派了个人去打探看看到底是谁来了,谈了些什么。


没过多久,那人就回来了,他说谈了些什么,就不太知道了,但来的那个人,他认出来了。


谁?


李自成。


阮知县差点晕过去。


按照常理,自从一年前被打垮后,李自成应该躲在山沟里艰苦朴素,怎么会出来呢?还这么大摇大摆地见张献忠。


让人难以想象,这个来访者确实是李自成,他是来找张献忠要援助的。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李自成就这么在谷城待了几天,都没人管,又大摇大摆地走了。


其实不是没人管,是没法管。


张献忠之所以嚣张,是因为他手下还有几万人。而熊大人,我说过,他的主要能力,就是这里、那里的忽悠,要真拿刀收拾张县长,就没辙了。


而且更麻烦的是,他还收了张献忠的钱。


在明末农民起义的许多头领里,张头领是个异类,异就异在他不太像绿林好汉,反而很像官僚。


比如他在投降后,就马上马不停蹄地开始送礼,从熊文灿开始,每个月都要去孝敬几趟,而且他还喜欢串门,联络感情,连远在京城的诸位大人,他也没忘了,经常派人去送点孝敬,所以每次有什么事,他都知道得比较早。


此外,张县长还很讲礼数,据某些史料讲,他去见上级官员时,还行下跪礼,且非常周到。具有如此天赋,竟然干了这个,实在选错了行。


古语有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张县长的心,似乎也差不多了,从上到下,都知道他要反,只不过迟早而已。比如左良玉,曾多次上疏,要求解决张献忠,还有阮知县,找熊文灿讲了几次,熊大人没理他,结果气得阮大人回家自尽了。


总之,无论谁说张献忠要反,熊文灿都表示,这是没可能的,张献忠绝不会反。


对此,许多史料都奋笔疾书,说熊大人是白痴,是智商有问题。


我觉得这么说,是典型的人身攻击,熊大人连忽悠都能玩,绝非白痴。他之所以始终不相信张献忠会反,是因为他不能相信。


我相信,此时此刻,熊文灿的脑海里,经常出现这样一番对话,对话的时间,是两年前,熊大人刚刚接到调令,在以找死的觉悟准备赴任之前。


对话的地点,是庐山。对话的人,是个和尚,叫做空隐。


熊文灿跑去了庐山,找到空隐,似乎是想算卦,然而还没等他说话,空隐和尚就先说了:


“你错了!”


怎么个错法呢?


“你估量估量,你有能搞定流贼的士兵吗?”


“不能。”


“有能够指挥大局,独当一面的将领吗?”


“没有。”


按照上下文的关系,下一句话应该是:


那你还干个屁啊!


但空隐毕竟是文明人,用了比较委婉的说法:“你两样都无,上面又这么器重你,一旦你搞不定,要杀头的!”


熊文灿比较昏,等了半天,才想出一句话:“招抚可以吗?”


然而空隐回答:


“我料定你一定会招抚,但是请你记住,海贼不同流贼,你一定要慎重!”


这段对话虽然比较玄乎,但出自正统史料,并非杂谈笔记,所以可信度相当高,空隐提到的所谓海贼,指的就是郑芝龙,而流贼,就不用多说了。


他的意思很明确,熊大人你能招降海上的,却未必能招降地上的,可问题是,熊大人只有忽悠的能耐,就算海陆空一起来,他也只能招抚。外加他还收了张献忠的钱,无论如何,死撑都要撑下去。


死撑的结果,就是撑死。


张献忠之所以投降,不过是避避风头,现在风头过去,赶巧清军打进来,孙传庭和洪承畴两大巨头都到辽东,千载难逢,决不能错过。


于是,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正当崇祯兄收拾清军进攻残局的时候,张献忠再次反叛,攻占谷城。


谷城知县阮之钿真是好样的,虽然他此前服毒自尽,没有死成,又抢救过来了。但事到临头,很有点士大夫精神,张献忠的军队攻入县城,大家都跑了,他不跑。非但不跑,就坐在家里等着。让他投降,不降,杀身成仁。


很明显,张献忠起兵,是有着充分准备的,因为他第一个目标,并非四周的州县,而是曹操。


以曹操作为外号,对罗汝才而言,是比较贴切的,作为明末三大头领之一,他很有点水平,作战极狡猾,部下精锐,所以张献忠在起兵之前,先要拉上他。


罗汝才效率很高,张献忠刚反,他就反,并与张献忠会师,准备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奋斗。


顺道说一句,张献忠同志在离开谷城前,干的最后一件事,是贴布告,布告的内容,是一张名单,包括这几年他送出去的贿赂,金额,以及受贿人的名字,全部一清二楚,诏告天下。


不该收的,终究要还。


我没有看到那份布告,估计熊文灿同志的名字,应该名列前茅。但此时此刻,受贿是个小问题,渎职才是大问题。


熊文灿还算反应快,而且他很幸运,因为当时世上,能与张献忠、罗汝才匹敌的人,不会超过五个,而在他的手下,就有一个。


在众多头领中,左良玉最讨厌,也最喜欢的,就是张献忠。


他讨厌张献忠,是因为这个人太闹腾。他喜欢张献忠,是因为这个人虽然闹腾,却比较好打。他能当上总兵,基本就是靠打张献忠,且无论张头领状态如何,心情好坏,只要遇到他,就是必败无疑。


所以左总兵毅然决定,虽说熊大人很蠢,但看在张献忠份上,还是要去打打。


几天后,左良玉率军,与张献忠、罗汝才在襄阳附近遭遇,双方发生激战,惨败——左良玉。


所谓惨败,意思是,左良玉带着很多人去,只带着很少人跑回来。


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太过嚣张,瞧不上张献忠,结果被人打了埋伏。


这次失败还导致了两个后果:一、由于左良玉跑得太过狼狈,丢了自己的官印,当年这玩意儿丢了,是没法补办的,所以不会刻公章的左总兵很郁闷。


二、熊文灿把官丢了,纵横忽海几十年,终于把自己忽了下去。


一个月后,崇祯下令,免去熊文灿的职务,找了个人代替他,将其逮捕入狱,一年后,斩首。


代替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逮捕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如果你还记得,当年推举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


从头到尾,左转左转左转左转,结果就是个圈,他知道,事到如今,他只剩下一个选择。


崇祯十二年(1639)九月,杨嗣昌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