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华芳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14
|本章字节:9080字
25岁,你已经走过不短的路程,虽然没有取得什么辉煌的成绩,但你要知道,这段路程,远比你读过的书本要实在,而且这是你和这个世界第一次最直接的接触。也许你还读不懂这个世界,但起码,你可以读读25岁以前的那个自己,给你自己的25岁加一个鲜明的注脚。
看看25年来的自己
25岁,早已过了青涩的年纪。你走过的岁月,就像隆隆而过的青春列车,还来不及清点行李,就匆匆而逝。奇怪的是,无论你走到哪里,身后似乎总会有人在某个时刻等你。你不知道,那正是25年以前的你自己。只要抽一点儿时间,给一个机会,好好地与自己聊一聊从前,聊一聊那些未了的往事。你会发现,这个深藏在时间概念里的自己,是一个无所不在、随时随地会出现的精灵。
当你走在嘈杂的街头,总会感到莫名的恐惧和孤独,在夜深人静之时,更无法入眠。那是因为,你内心里的那个精灵,正需要你的抚慰,它在呼唤你。即便你避而不见,希望通过和人闲话聊天,或者沉浸于网络游戏,或者沉溺在情感的纠结中来摆脱它,那也无济于事的。它如影随形,让你吃饭、睡觉,都无可逃避。你一刻也无法静心,你把这叫做痛苦,在心理学界,这叫做“真我的困惑”。
没有人告诉过你,真我是什么样子。其实,就在你一刹那间感受到幸福的当下里,你就会无意中接触到它。它有一副美丽的模样,有一个充满灵感的头脑,还有一个充满能量的心灵。所以你总觉得它像一道光,似乎若即若离,捉摸不住。有个成语叫“灵光闪现”,但却很少有人能达到那种奇幻的境界。
在25岁以前,喧嚣的世界太过诱惑,你还没有足够的定力,只顾着跟随这些喧嚣,通过欲望和热情,尽情地起舞。你不用为自己的浮躁而害羞,你不用为自己的张狂而惭愧。你用昂扬的青春,书写时间概念里这个疯狂的自己,而且呈现这样一副不知道疲惫的模样。
有哲学家评判这种历程,说这是人类前往灵性世界里必经的路程,而你也从来没有怀疑你的禀赋。你随意地挥洒热情,随意地在时间的河流里穿越而过,你觉得自己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那种懵懂的智慧,催生了多少人的向往和对青春的讴歌。
可是有一天,穿过往事的隧道,从25年以前的时光里,你看见了那个藏着的精灵,它牵引了一些苦痛,彰显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空白。你忽然很想弄懂自己,于是循着斑驳的记忆,开始细细地梳理25岁以前的脉络。你的迷惑,你的疑问,都攀缘那些浅浅的往事,一步步地走来。
当你回头观看18岁时候的自己,你会觉得特傻。你看着照片里那乱蓬蓬的头发,很怀疑自己怎么弄那么一个张狂的发型,穿那么一条过分模仿别人的裤子,实在是嫩得掉渣。
其实你知道吗?那不叫傻,那叫自我意识的觉醒。那也是你独立意识的大爆发——从12岁开始,你酝酿了许久,但是你不敢这样扬眉吐气地宣告你的存在!而这一天,你终于可以用高高的身材、叛逆的行为,尤其是穿一身谁都看不上眼的服饰,去挑战那些你已经酝酿了好多年,也多次想要叛逆的师长们。
你无非是想告诉他们:“我长大了,别再管着我了,我受够了!”你穿着一身***不类的衣服“招摇过市”,留着一个谁也无法看得过眼的发型,把自己当做一颗子弹,射向你身边的人们。
也许你还记得他们的反应:你妈总在摇头说,这孩子,我管不了了;你爸说,儿大不由爷,我打不动了。在众口一词说你变坏、骂你忤逆之徒的时候,你却在心里暗自窃喜。你觉得长大了真好,长大了可以打一场这样解气的硬仗。
其实,没有人同情你。在所有人看来,你永远不知道满足,不知道好歹。但你的内心精灵知道,在看似漫长的18年里,你一直被一根看不见的绳索绑缚着。在这根绳索上,连接的东西太多了:不当的家教,庸俗的处世之道,甚至未来的阿谀奉承、钩心斗角,都将在这里滋生蔓延。在你读过的书籍里,会有专业的术语,那叫做“成长阴影”。
你深受其害,但是却无可奈何,只是徒然地摇头,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18岁,一个为赋新词强说过许多愁的年纪——关于寂寞,关于失恋,关于孤独,你已经说到了无语的地步。可是你未必看得透,看得清。
那时候,你居然会爱上一个少言寡语的女生,哪怕那个女生看起来是如此的平凡,你却会莫名其妙地着迷,为此说话不知所云,做事也不知所措。18岁的自己,怎么那么傻?
不是因为你多傻、多痴,而是因为你内在的精灵,在某个温暖的黄昏,感受到她身上那种独有的清新怡人的气质,而那种气质,总会和你家庭中的某一个人有着较为吻合的关联。你不知道,早在你18岁以前,或者是在上小学的时候,你的内在精灵就已经迷恋上了这种气质。这是一道感情的脉络,在你没有洞穿它之前,它会一直贯彻在你的生命里。
爱一个人可以没有理由,但不能没有意识。爱的意识,早在你察觉自己之前,就已经悄然地潜伏在你的心灵深处。你会意外地发现,你爱的人,几乎都带着同一种气质,同一种风韵。
如果拥有这种气质的人是你的老师,你会爱上你的老师,爱得痴狂,爱得无悔;假使拥有这种气质的人是你的某位学长,你还会爱上学长。爱,像是一种万劫不复的宿命。其实,说得确切一点儿,在你感情的藤里,有着某种纠结,你逃不掉。那种纠结会打在你生命的烙印里,除非你能看清它是什么,从哪里来,要断在哪里。
人的行为其实是精神的显影。你18年来沉淀而成的情感渊源,并非空穴来风。有果就有因,你看到的只是现象,而那个深藏在你身体背后的精灵,才是真正的因由。
你为什么会爱上有同样特质的人?为什么总是屡次受伤?
走在25岁的边缘,你第一次看清,原来在自己的灵魂深处,还藏着这么多的未知,于是你开始明白,看懂自己,要比糊涂过一生好得多。所以,你跟自己作了决定:读读25年以前的那个自己,看看自己在演出哪些剧本,够不够级别做一个主角。
18岁那时候,你曾经为了一句话和朋友争得脸红脖子粗,为谁对谁错而不惜把嗓子吼破,为的是向对方证明:小子,你错了,我才是对的。
有时候和你争得不可开交的不是对面的那个小子,而是你的老爸、老妈,是你对面的二大爷,还有你的小叔、二姑、三大姨,他们似乎总那么老于世故,教导你要如何如何做,才足够好云云。他们高高在上的脸孔,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那种做派,让你怒不可遏——简直就想化成三头六臂,最好腾云驾雾,或者像孙猴子一样使个定身法,将他们直接屏蔽。
为什么你总要纠结于和他人的争执?难道你真的喜欢这样,像个刺猬,总想扎着别人?既然这样,为什么你又会在落寞的夜里,放声大哭呢?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孤独绝望,找不到未来的方向呢?
25岁之前的那个自己看似青春激扬,其实暗流涌动,内里总会有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内伤。如果不静心,你就看不到,别人更看不到,而事实上这正是你莫名恐惧的原因。内在的自己,到底藏在哪里?你要在夜深之时,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算一算你得到的那些幸福
25岁以前的幸福,对你来说就像是青藏高原上稀薄的空气,你想要去抓住,想要去定格,但幸福却似乎越跑越远。当你体会的失望越多,你就会越来越坚信:幸福有时候其实距离自己很远。
你常常想,幸福应该在28岁来临,或者年纪更长一点儿,30岁,或者50岁,总之应该是个吉祥点儿的数字,那时候幸福会带着好运气,还有一大堆你想要的礼物,晴空万里地扑面而来,叩开你孤寂的心门。
很多书里告诫过你:要相信你的梦,梦想才会成真。可惜你一直困惑。
你曾经对自己说:“无非是骗骗自己而已,何必那么当真。”在你自嘲的背后,透露出你对幸福的一无所知。你不知道也不能确定,幸福是不是真的来过,你也不相信,幸福是不是真的会来到。
事实上,在你历经的25年里,幸福就像个孩子,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这个世界,而且一直贴近你的身体,贴近你的空气,可你把幸福叫做幸——福,幸就是幸运,福就是福气,你解读你的幸福,就像是解读运气,你只相信幸福可遇而不可求,不是无缘得到就是无权得到,你以为你只能和幸福绝缘。
你一度这样带着偏激的幸福观行走江湖,闯荡天下。你不知道,这是你自己在给自己设限。在心灵洒满阳光的人看来,幸福就像空气一样,从来就没有缺少过。没有它,就像是鱼儿没有水,鸟儿没有翅膀。而他们就像享受阳光一样,享受着幸福。为什么会这样?
再仔细追问下去,会发现在那些喜悦的灵魂里,幸福被叫做“喜悦”。你看,喜——悦——既不张扬,又不轻狂,是从心底生发出来的。在“悦”字里,有一颗竖着的心,还有一个兑现的“兑”字。意思就是兑现内心的承诺,静心体会那一刻的美丽。
幸福俯拾皆是,随手就可以触到。道理就这么简单。当你看着辽阔的草原、天空中翱翔的大雁,为什么在那一刻身轻如燕,可以在绿色的草原大声叫喊,尽情奔跑?因为你拥有了幸福的体验。你用幸福的心,选择了喜怒哀乐里边的喜,让热情在全身涌动,让无穷的能量汇聚到身体里。这个时候,你感觉到了什么?一定是那种无所不能的阔达胸怀吧?
幸福,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你。不过,前提是,你得有一颗竖着的心。在“悦”字的字面上,那是一颗竖着的心,就是要让一颗心安住在那里。无论当时是何种境况,何种喧嚣,何种窘境,你都能体会安放的那一刻的静寂,没有寂寞、没有仇怨、没有未来、没有从前,只有当下的安住和接纳。那就是你的幸福。
25岁以前,你真的得到过幸福吗?把手放在心口,仔细地问自己这个问题。
25年来,你的大多数时间是和学校、书本捆绑在一起的。在漫长的学业里,你一直选择忍受,选择被动地服从。在父母那些或者柔软,或者坚硬粗糙的话语里,你看到的是自己的不够坚强、不够听话、不够完美,于是你心存内疚,既无奈又无助。你恨过自己的无能,恨过自己的不够体谅父母,不够聪明,不够智慧。你这种有罪的感觉,像极了蚂蚁爬在身上抓挠你,你却抓不住它,只有莫名的狂怒。
你不想让父母为你劳累、为你付出辛苦,你其实是想让他们享受幸福,于是你很纠结。你为父母的唉声叹气而自怨自艾,你为父母的理直气壮而心存芥蒂。直到父母再也无法忍耐,把你剩下的那点儿勇气和自尊彻底摧毁。你终于大声地叫喊:“别管我了,行不行?!我自己的路,让我自己走,行不行?!”
你一直遗憾没有机会遇到像上帝一样心平气和的父母。你用上帝的宽容来和父母相比,你用上帝的淡定与父母的畏缩相比,你越放大他们的愤怒,你就越感到自己的孤独和无助,你也越会为此堵截幸福的来临。
你知道吗?和父母的战争,永远都没有胜利者。你和他们,都是伤者。唯一的办法,就是深入父母的灵魂,去了解他们。
在父母的灵魂深处,也有同样的叛逆意识在萌芽。他们也曾这样无奈过,也曾这样毫不在意幸福的存在。而这样的模式,就像是遗传病一样,代代相传,无一幸免。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