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叁成吉思汗(6)

作者:孙钥洋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34

|

本章字节:10900字

蒙军乘胜前进,包围了斡罗孩城。城中只有一位太傅协助斡罗孩守将坚守城池。这位太傅名叫讹答,《元史》称为西壁氏,疑为鲜卑氏,因为西夏人本为鲜卑后裔,“鲜卑”转音为“西壁”。他身居文职,并无武略。蒙古军刚进攻几天,那位斡罗孩守将就开城投降了。讹答太傅虽然带领战士进行了一段巷战,但终究不是蒙军的对手,最后也力尽被俘了。


突破了斡罗孩边防重镇,蒙古骑兵简直如入无人之境,一直进军到中兴府外围的要塞克夷门。这是贺兰山的一处关口,是从蒙古草原进入银州的一条重要通道。镇守克夷门的是西夏的宗室重臣,人称嵬名令公。《辽史·西夏传》说,冠后垂红的叫“嵬名”,以后就变成了姓氏。可见此人出身名门显贵。由于他既为宗室,又任丞相(令公),当然也会进行一番抵抗,但结果也很不美妙,不久即被打败,也做了蒙古军的俘虏。


西夏险塞尽失,蒙古军直指西夏的首都中兴府。西夏的首都兴庆位于黄河畔,贺兰山与鄂尔多斯草原之间。这是一片绿洲,勤劳的人民在这里修建了布局巧妙的灌溉网。此外,这里还是重要的商业区。马可波罗曾记述过这里的驼毛纺织业和毛织品出口的情况。成吉思汗来到这里,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定居人民的文明。中兴府外有一座西夏的先王庙,成吉思汗观察地形,曾进入这座庙中,他深有感慨地道:“合申不儿罕1创业也不容易,但不到二百年其子孙就如此腐败,诚可畏也。”


几万蒙古大军兵临城下,西夏国王李安全要兵无兵、要将无将,他虽名为李安全,但适得其反,本身的“安全”已受到威胁,于是只好派人向金国求援。这时金章宗已经死去,卫王永济刚刚继位。他拒绝采纳臣下联夏抗蒙的主张,竟然宣称:“敌人相攻,吾国之福,何患焉!”采取了一个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的策略,西夏王朝危在旦夕。


多亏中兴府城高池深,其坚固程度远远超过斡罗孩城。蒙古骑兵尽管英勇,但攻坚战术却并不先进,因此中兴府久攻不下。成吉思汗无计可施,于是求助于滔滔的黄河之水,引水灌城。没想到城墙又高又厚,河水灌不进城中,反而冲毁了城外的堤防。蒙古军的阵地眼看就要被淹没了,成吉思汗不得不下令撤军。在回师的路上,成吉思汗将讹答太傅召入自己的中军大帐,给予厚礼买通了讹答太傅,希望他代表蒙古去招降西夏国主。讹答太傅见财起意,同时还可以借机脱身,一举双得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爽快地答应了成吉思汗的请求。


讹答太傅从成吉思汗那里回到西夏朝廷,对西夏王李安全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此时,西夏已精疲力竭。位于西夏王国中心地区的各个绿洲,就像从中国到伊朗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城市一样,人们全靠经商为生。然而,战争阻碍了商业往来,因而这些地方的靠经商为生的唐兀惕人纷纷破产了。这样下去西夏则不战自败!


李安全被迫无奈,答应每年向蒙古纳贡,还忍痛将自己的女儿察合公主献给成吉思汗。并遣使对成吉思汗道:“俺听得大汗的声名,曾怕有来。如今俺与你做右手出力。俺本是城郭内住的百姓,若有紧急征进,卒急不能到。蒙恩赐时,俺将地面所产的骆驼、毛段子、鹰鹞常进贡大汗。”说罢除驱赶不动的病弱骆驼之外,将西夏的健壮骆驼悉数送与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得到察合公主比得到那些骆驼高兴多了,察合公主是西夏著名的美女。察合公主天生丽质,相貌出群,肤白如雪。成吉思汗得了这位美女便暂时准许了西夏的和议条件,并册封察合公主为王后,这就是当时人所说的察儿王后。然后撤退军队,携西夏公主回到了蒙古。


蓄谋已久


成吉思汗经过三征西夏,不仅掠夺了大量奴隶、财物以及骆驼、牛羊等,而且迫使西夏献女求和,拆散了西夏和金朝的联盟,解除了进攻金朝的后顾之忧。成吉思汗的战略目的达到了,从而为更大规模的南征金朝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从1207年到1209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向北燃烧了泰加森林,向西翻越了阿勒台山,向南横跨了大沙漠,完成了对周边新月形地区的征服与平定,将一个统一、强大、稳定的蒙古帝国逐步巩固了起来,并巍然屹立于北亚高原之上。当这个新月变成满月的时候,无数的苍狼势必以风林火山之姿,纵横驰骋之态,在世界的舞台上掀起滔天巨浪,淹没那些躺在自身古老悠久文明之上犹自昏昏欲睡的民族与国家。


而经过蒙古三次洗劫的西夏,却再次发生了内乱。李安全赔了夫人又折兵,联金抗蒙的政策遭到了彻底失败。老子无能,世子无用,将相非死即降,这种政府实在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李安全在1211年即被废而死,宗室李遵顼继位为帝,是为夏神宗。李遵顼是夏朝齐忠武王之后,早年曾考中状元,后充任大都督府主,估计是利用本身的威望和手中的军队政变夺权。他上台以后,改元为光定元年,并彻底改变了李安全联金抗蒙的路线,不久即派兵攻占了金朝的邻州、泾州,进围平凉府及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金朝西南路马军万户纥烈石鹤寿及时赶来救援,夏兵败退。11月,李遵顼又以兵万余攻打金军事要地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县)。并正式宣布与金朝脱离臣属关系。


但是金国毕竟是当时的超级大国,虽然如猛虎半睡,但岂容你小犬张狂。于是金主卫绍王完颜永济派大将庆山奴出兵抗敌,西夏军队久攻平凉府不克,又闻庆山奴率领数万援军即将赶到,遂再次败回西夏境内。李遵顼两次伐金劳而无功,于是便向北请求蒙古援助,怂恿蒙古讨伐金国。执行了一条联蒙抗金的外交路线。这也正中了成吉思汗的下怀。


幼年时代,成吉思汗每当听到父亲也速该谈起金国,眼前自然就浮现出一只热汤滚滚的大铁锅,下边生着千古不熄的业火,锅里热气腾腾,煮着各色各样的东西。大凡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级思想、技术,人类固有的邪恶蒙昧,还有那些富贵、贫穷、战斗、和平、歌舞、音乐,宫廷中豪华的庆典、流民、酒铺、戏班子,还有集体屠杀、赌博、私刑、荣达、没落等等,都融汇在这只铁锅里,泛着可怕的泡沫,时而浮起,时而下沉。他想起蒙古可汗俺巴孩在那里被钉在木驴上,活活扒去皮的情景。他还想起自古以来每年都有成百名无辜的蒙古百姓被金国士兵绑架,投入这只大锅里进行“灭丁”的情景。


而对于统治中国北方的金朝来说,蒙古部本是一个弱小的部族。长期以来,它深受金朝的压迫与剥夺,双方的矛盾本来就十分尖锐。南宋绍兴年间,蒙古的首领俺巴孩等被金人钉死在木驴上,仇恨的种子从此播下,为此才出现了当时的连年征战,只是由于金国屡次三番的进攻,都不能将蒙古消灭或降伏,便开始允许他们称臣纳贡。成吉思汗兴起后,出于策略的考虑,才暂时依附金朝打败了塔塔儿,并接受了金朝的封号,因此每年还要到净州向金朝进贡,对中原天子履行臣民的义务。这本身正是民族压迫的具体体现。当时正处于金主完颜瑕即金章宗统治的晚期。金朝自章宗以后(1190年至1208年),国势由盛转衰。完颜璩本是金世宗嫡长孙,因其父死在世宗之前,于是他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了世宗的皇位。章宗晚年纵情声色,生活奢侈,君臣上下偷安,内外矛盾重重,政局不稳。他害怕自己的几个叔叔争夺皇位,杀死了郑王永蹈,赵王永中。后来章宗无子,后继无人,虽然几个叔叔和兄弟都在,他却不肯立为继承人。只有一个卫王永济(即允济)“柔弱鲜智能”,不会构成对章宗的威胁,因而得到章宗的喜爱。1208年11月,金章宗病死前,决定传位于这位软弱可欺,无德无才的卫王永济,他就是以后的金帝卫绍王。


正是这位卫绍王直接引起了成吉思汗南征。金章宗在世时,卫王永济曾代表金朝到净州去接受蒙古的贡品。成吉思汗见永济长得倒挺体面,大高个儿,“美髯鬃,天资俭约,不好华饰”。但一实际接触,就发现他不过是个无能的贵族后代,要文无文,要武无武。精明强干的成吉思汗当然不把他放在眼里,因此“见永济不为礼”,就是不向永济屈膝下跪,不按属国的礼节对待他。卫王永济自然很不高兴,回去后就要求金章宗出兵讨伐,说什么铁木真相貌不凡,野心勃勃,若不早点动手,就会养虎遗患。由于金章宗病魔缠身,自顾不暇,因此才没有答应永济的要求。


到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已经做好了准备,制订了周密的计划,他可以以蔑视和傲慢的态度对待北京宫廷了。当时,金廷派了一名使节到成吉思汗处通报说,金主已崩,新主已嗣位。这是非常重要的诏书,因为从名义上讲,成吉思汗当时仍是金国的附庸。成吉思汗听了金廷使节宣读的诏书以后,他心不在焉地问来使道:“新君是谁人?”来使回答道:“卫王。”成吉思汗冷笑道:“我原以为中原皇帝是人间俊杰,是天上所做”,成吉思汗大声地道,“没想到竟是卫王。像他这般庸懦之辈也可为帝么?”


成吉思汗说完,向南面(金王国方向)唾了一口,抛下金国使节,上马扬鞭而去。金使见此,一时惊得目瞪口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从血统关系来说,蒙古人同金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鸿沟。而更深刻的原因是,金国皇帝曾侮辱过蒙古人,而且这种侮辱是不可补赎的。当时蒙古人谁都没有忘记,金廷曾对蒙古的几位汗施加酷刑,像处决罪犯一样把俺巴孩汗和斡勤巴儿合黑亲王钉在木驴背上,使其辗转惨毙。当时,这几个受刑者在咽气前曾大叫说他们的子孙甚多,必来报仇。现在,蒙古各部已经统一在成吉思汗的手里,给金王以严厉惩罚的时候到了。


以上记载说明,成吉思汗伐金的政治原因主要是由于成吉思汗对金朝的压迫掠夺不满,而他直接打出的伐金旗号却是血族复仇。实际上,血族复仇不过是成吉思汗出兵的一个借口而已。因为他提出来为之报仇的两个蒙古族首领都不是成吉思汗的直接祖先,反而是他仇敌的祖先。别儿罕即斡勒巴儿合黑,他是蔑里吉部的祖先,俺巴孩汗则属于泰赤乌部。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的战争中,早已把别儿罕的孙子杀了,“将蔑里吉部百姓掳了”;俺巴孩汗的后代一直与成吉思汗为敌,也被成吉思汗斩杀或征服了。成吉思汗与蔑里吉部、泰赤乌部的血缘关系早已被血族仇杀的鲜血淹没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为他们的祖辈进行血族复仇呢?


因此应该说,成吉思汗打出为别儿罕、俺巴孩汗复仇的旗号,则是因为蒙古草原各部曾多年遭受金朝的掠夺和屠杀,受害者不仅有泰赤乌部和蔑里吉部的祖先,而且在成吉思汗的臣民中还大有人在。从这个角度来看,成吉思汗伐金就不仅仅是为别儿罕、俺巴孩汗复仇,而是带有一定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性质,因此才能获得广大蒙古战士的支持。


成吉思汗力量强大了,远非过去的蒙古乞颜部可比了,金朝还要他屈膝下跪,还要他年年进贡称臣,这当然是成吉思汗绝对不能接受的。成吉思汗利用当时的民族矛盾发动战争,这是蒙古伐金的首要原因。


但对于战争的原因还不能只从政治上去寻找,成吉思汗反金有解除民族压迫的性质,然而北方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矛盾,力量小时是“扰边”、抢劫,力量大时就企图入主中原,这里还有更深的经济上的原因。这是居于游牧圈的民族向农业民族的挑战。游牧经济是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经济,水草丰美,发展很快;天旱风雪,畜群就会大量死亡。经济上的乍起乍落,带来了政治上、军事上的乍盛乍衰。正如《蒙鞑备录》所说:“盖北方之国,或方千里,或方百里,兴衰起灭无常。”而且游牧经济又是比较片面的经济,牛羊马驼可以给人们提供肉食、乳酪,也可以提供皮革毛绒,但牛羊马驼身上却长不出五谷杂粮,也长不出布帛绸缎,更长不出金银铜铁。因此,当其兴盛时,就要求用自己的畜产品及其他土特产品与农业民族进行交换,一旦正常的交换不能满足需要时就只好用暴力进行抢劫,发动战争;当其衰弱时,也需要寻找生活出路,富庶的中原当然是令人神往的目标。几千年剥削阶级的统治阻碍了两种地区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于大漠南北的少数民族为了生活的需要,经常用武力向中原挑战,这也是一种在所难免的历史运动。


成吉思汗进攻西夏得来的区区几百匹骆驼,却大大地刺激了他的野心。他觉得只要不停地发动战争,将会得到无穷无尽的财富。这是蒙古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奴隶主贵族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是无需掩盖的历史事实。“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是更荣誉的事情。以前进行战争,只是为了对侵犯进行报复,或者是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够的领土;现在进行战争则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成为经常的职业了。”因此,应该承认,进行经济掠夺是蒙古伐金的重要原因。


除以上两条原因外,蒙古伐金还有第三条原因,即成吉思汗君臣企图入主中原,争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早在蒙古初兴时,成吉思汗就曾向弟兄们说过:“取天下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贵。”尽管在开始阶段,蒙古军志在掳掠,入主中原的意识还不太明确。但成吉思汗所说的“取天下”似乎应包括夺取中原在内。他们之所以要夺取中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中原地区“民物繁庶”,入主中原有利可图。因此成吉思汗才不满足于做草原的大汗,而要做整个中国的皇帝。正如后来金哀宗所说:“蒙古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逐鹿中原,争夺中原的统治地位,是成吉思汗伐金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越到后来越进一步清楚和确定。成吉思汗认为中原的皇帝不应由懦弱无能的卫王永济去做,这也说明他南下伐金的目的是为了争当中原的皇帝。柔弱鲜智能的永济继位称帝,正好为成吉思汗伐金提供了有利时机,因此恰恰在这时成吉思汗才做出了伐金的战略决策。


降伏狮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