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欣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6
|本章字节:9344字
所谓迅雷风烈必变出自《论语·乡党》,意思是说:当有雷震疾风这种天气剧变时,我们应该端坐正色,以表示对天地的尊重。
虽然刘备以前不是个好学生,临时掉书袋却是恰到好处。不过敏锐如曹操者却也没那么容易被糊弄过去,他发觉了刘备的不对劲。不过,他的反应并非怀疑对方有天下之志,而是后悔说出刚才那句话。
刘备回去后,曹操派密探前去查看,只见刘备命小厮拔葱,拔不好,刘备拿起棍子就打。
曹操得到这消息后,苦笑道:看来,这刘大耳朵是没听懂我的意思。
刘备当晚就率军向东疾行,一到徐州,便立刻杀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兴兵造反。
以上为落箸记。
之所以说种菜记跟落箸记纯属坊间八卦,是因为这些内容都太过于细微,很难说是客观的记载,而且这两段中提到刘备离开许县的原因与方式,和《三国志》上刘备奉命出征的官方记载出入很大,越发显示出这两段记载道听途说的性质。
其实除了刘备离开许县一节众说纷纭外,便是曹操要杀刘备一事,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记载。
前面引述曹操和郭嘉讨论是否杀刘备的对话,来自王沉的《魏书》,然而在另一本当代记事《傅子》中情况则正好相反,变成郭嘉建议早点干掉刘备,曹操不愿动手。陈寿在《三国志》中,则记载了程昱建议杀刘,曹操不肯动手。
真相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不过出现这么多相互冲突的记载,说明刘备在许都的日子,在当时是一件很囧的政治八卦。尤其是最后,曹操不但莫名其妙放走了刘备,还给他军队,使刘备成为史上唯一生还的刺曹者。这样的事实与曹操精明、狡诈、多疑的形象实在冲突太大,于是那些政论名嘴们便捕风捉影,各式各样的说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陈寿的《三国志》中对种菜一事完全不睬,落箸一事也只记载了曹操的那句英雄论与刘备掉筷子的事,刘备难得引经据典以及拔葱之事都被忽略掉了。
另外,《三国志》上记载的关于上述几起事件的时间顺序与《华阳国志》也不相同。
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当时尚未与董承合作,是听了曹操那句话后被吓得魂不附体,这才加入了刺曹同盟。之后袁术北上,曹操命刘备督领路昭、朱灵等部,前往徐州截击,恰好袁术病死,刘备便将路、朱遣回,然后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公开举起反曹大旗。
就笔者个人的推测,《华阳国志》的时序比较合理。如果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董承阴谋刺曹,倒有点类似于在淘宝网上买东西,给刘备几天的试用期,让他仔细斟酌一番,再选择要不要退货(加入)。
不过,《华阳国志》中记载刘备趁夜逃跑一段亦有夸张之嫌,不及《三国志》的官方说法来得合理可信。
剔除掉一些相冲突的传言,有几个片段笔者认为应该较为接近真相:
一、曹操说了那句英雄论;
二、刘备掉了筷子;
三、曹操派刘备出征。
躲在这三个真相背后的,是三个问号:
一、曹操说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刘备因为心虚掉了筷子,曹操有没有看出来?
三、曹操怎么会让刘备带兵出征,纵虎归山?
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第十三讲便以青梅煮酒为题,讨论了这些疑点。不过在笔者看来,易教授是个标准的曹操控,与在第十二讲天下归心中讲到曹操的用人,及第十四讲天生奇材中讲到郭嘉相比,青梅煮酒这一讲真的是令人大失所望,除了重述《三国演义》上的片段外,所得出的结论就只有刘备是个英雄与曹操当时没那么坏而已,压根儿就没搔到痒处。
关于这段记载的解释,最传统的看法就是:曹操对刘备已起了戒心,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目的是要试探或恐吓刘备。然而这种看法并不能支持曹操之后力排众议派兵给刘备的行为。
也许事情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
笔者较直观地认为,曹操之所以对刘备说出那句话,只是因为他爱奉承人,并且把奉承人(为了拉拢)养成了一种习惯。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甜言蜜语的功夫算得上是三国之最,中肯点就说人家是子房、亚夫,夸张点就说我不爱荆州只爱你之类的肉麻话。
由此可见,曹操说刘备是天下唯一可与自己比肩的英雄,不过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曹式恭维罢了。反倒是刘备心中有鬼,一时失态掉了筷子,还东拉西扯,试图遮掩。
曹操或许发现对方误解了自己的意思,但也没多想,搞不好还亲自帮刘备换上一副刀筷也说不定。
换句话说,当时的曹操对于刘备的反意是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他的英雄论一则可能是诚心的称赞,二则也可能是持续他对刘备的拉拢工作。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也可以解读为:能拯救这个世界的英雄只有你和我,因此,只要你跟我好好合作,乱世就将结束,这个世界将重归美好。
只是这样正面的解释,并不被刘备或是大多数后世史学家所接受,反而是负面的解释有你没我比较有市场。
政治上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说开的,哪怕是最不会做人的政客,也不会当着政敌的面说你就是我的敌人、一山不容二虎之类的蠢话,更何况是曹操这种政治精算师呢!
事实上,当时的曹操不但没有对刘备起疑心,对刺曹联盟的主谋董承也没有丝毫的怀疑。
就在建安四年三月,袁绍消灭公孙瓒时,曹操将自己所代理的车骑将军一职让给了董承,很明显是要进一步拉拢这些零散的内部势力,避免他们与袁绍相勾结。
然而,令曹操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看似温驯的家犬,只是将利齿藏在颤动的唇颚之下,只要他稍一露出破绽,这些家犬就会像当年的张邈、陈宫一般,扑上来将他撕扯得体无完肤。
他们想革的,是曹操的命!
不过,这回地狱的使者并没有找上曹操,当然也没有找上刘备,主事者董承不仅能力差,运气也欠佳,而且没有刘备的泥鳅神功护体,所以只能为自己的失误赔上一切,包括身家性命。
再见徐州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夏天,袁术的天子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
在接连被吕布、曹操痛扁之后,袁术已失去了一切,包括一个士族方镇最基本的尊严。
他破产、虚弱,而且众叛亲离。周瑜、鲁肃弃官南投孙策;部将陈兰、雷薄宣告自立;刘勋独领庐江,对旧主的困境不理不睬。袁术别无选择,只好让出帝位,率残兵经徐州北上,投靠那个他最瞧不起、最厌恶的庶兄袁绍。
总的来说,袁绍还算够意思,虽然这对兄弟向来不睦,从小掐到大,但那是自个儿家的事,外人想中间插一杠子,门都没有。于是袁绍毫不犹豫命他的长子袁谭从青州出兵南下,接应这位落魄的二叔。
当时曹操应该还在西面的河内处理军务,实在脱不开身,而他又绝对不愿意看到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有团结的迹象。眼下青州南下的袁谭有臧霸挡着,经徐州北上的袁术,也需要有个人去应付他。
那么派谁去呢?
一讲到徐州,人选自然就跑出来了。
没错,正是刘备,前徐州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袁术的死对头,有统领大兵团独立作战的经验,眼下正在许县闲得没事干,整天务农。相比于在徐州已是声名狼藉,现在又忙着军事部署的曹操军团来说,刘备当然是出征的不二人选。
当然,要说曹操对刘备绝对地信任,那也不靠谱,他必须在刘备的部队里安插自己的人,以防止刘备反水。所以除了刘备以外,曹操还另外派遣了朱灵与路招的部队随行。
朱灵原属袁绍麾下,当年曹操攻陶谦时,袁绍派了朱灵督领三营的部队助战。战事结束后,朱灵仰慕曹操,便留了下来,不再北返。
眼下曹操与袁绍正对峙,朱灵的部队碍于前老板的情面不方便参战,因此前往徐州对付袁术,也算是物尽其用,再加上朱灵当年跟随袁绍,受了袁术不少鸟气,所以让他打袁术,那是不用动员的。
应该说,曹操如此安排客观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用在刘备身上便马上引起底下一众参谋的反对。
首先是两名大参:郭嘉和程昱联名上书,表示刘备借兵,必有异心。董昭也告诉曹操,刘备有勇略又有大志,再加上关、张二人相助,只怕难收其心。曹操这才回过味儿来,忙派出传令兵,企图将刘备部队给招回来。
不过这次曹操的反应却是慢了。
曹操下令刘备出征时,他本人应该还在西边的河内郡,而程昱则应该在颍川东边的济阴郡,忙着鄄城一带的部署,郭嘉身在何方则不清楚,但以他和程昱联名上书的情况看来,身在东线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因此这文书一往一返便拖延了。曹操的传令兵大概赶不上刘备的行军速度,也有可能是赶上了,但刘备已经立定脚跟,叫不回头了。
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刘备这只已经被煮得半熟的鸭子,就这么飞了。
刘备部队大约在五月下旬抵达下邳,对一路向北的袁术严阵以待。不过眼下袁术已经失去了拼死一搏的能力与勇气,见前方有人阻击,便掉头回到九江,最后在离寿春八十里的江亭一地完全断粮。
六月,天下名门出身、曾当过天子的袁术,坐在一张没有席子的床上(箦床),呕血数升而亡。
袁术的死成全了很多人,包括陈登、孙策、袁绍,但最开心的莫过于刘备,他又回到了熟悉的徐州老巢,伸手环抱亲切的父老乡亲。他的下一个动作也十分明快:先是将朱灵、路招的部队遣回,然后一刀宰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正式摇旗叛曹。
至于军事方面,刘备将关羽留在下邳,负责徐州事务,他本人则和张飞回到老据点小沛固守。
笔者在前面曾经说过,刘备是个军人,他就是要冲在第一线,搞后勤不是他的强项。
附带一提,杜夫人三部曲的第三部在这里正式上演。
话说刘备和张飞从下邳前往小沛,经过铚县时,遇到那位老婆被曹操抢走的倒霉县长秦宜禄。张飞施展他的说客才能,对秦宜禄道:姓曹的不是个好东西,霸占了你媳妇,却只给你个小官儿做补偿,你还当得这么开心,还算是个男人吗?不如跟着我混,总比当个小小的县长有前途。
秦宜禄被张飞这番充满蛊惑力的说辞给说服,便弃了官职,随着刘备走了一段路,随即又感到后悔,想要落跑,张飞对这种反反复复的人物向来没啥耐心,就一刀将他给咔嚓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张飞在历史上第一次发出声音。
每每读史读到这里,笔者便不禁好笑,也不知张三爷知不知道原本想要霸占人家老婆的其实是他家关二哥,他说出这样的话来,不是也等于酸了自家兄弟一顿吗?
至此,杜夫人三部曲全部结束,没有后续。
不过,杜夫人并没有从此在历史舞台上消失,她与曹操生的女儿金乡公主后来嫁给了一位大人物三国时期玄学大家、汉大将军何进之孙(《魏略》说是何苗之孙)、魏国第一美男子何晏。何晏生母尹氏后被曹操纳为妾,他本人则被曹操收养,因聪慧过人,甚得宠爱。
可惜,何晏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排场和服饰竟与太子曹丕相似。曹丕相当不爽,称其为假子,说白了,就是骂他野种。何晏后来依附曹爽,仗势专权,最终被司马懿所杀。
与何晏的出身类似,境遇却大不相同的是秦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