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火烧赤壁(1)

作者:辛欣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6

|

本章字节:12320字

江东野望


从这一刻开始,江东孙家正式进入刘备的生命之中。以下为行文方便,简单介绍一下孙家势力的来龙去脉。


孙家出自扬州吴郡富春县,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下辖富阳市一带,这里曾是元代大画家、《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的隐居地。《富春山居图》因历史原因被毁成两截,分别是《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各自藏于浙江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时间两幅残作合璧展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盛事,富阳也因此而蜚声海内外。


话说孙家在这里世代担任地方小吏,算不上显赫,而将这个平凡的家族推上汉末历史舞台的是孙坚孙文台,他靠着不断讨伐民变累积战功,汉灵帝时官至长沙太守。随后孙坚在关东联盟讨伐董卓的作战中,带领部将加入袁术阵营,成为联军中战力最强的部队,破胡轸、吕布,并攻陷洛阳。


之后孙坚仍听令于袁术,于公元191年进攻刚刚入主襄阳的刘表,结果在一场夜间作战中,孙坚遇伏,遭流箭射毙。


孙坚死后,他的长子孙策仍仕于袁术帐下,并于公元194年奉袁术之命进军江东。孙策仅花了五年的时间便征服半个江东,受朝廷拜为讨逆将军、会稽太守、吴侯,成为天下最年轻的诸侯。


一半是为报杀父之仇,一半是为了江东基业,自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起,江东政权便持续向荆州发动攻势,孙策于建安四年首度攻打江夏,孙策死后,接手的孙权则前后于建安八年、十二年与十三年三度进军江夏,终于在建安十三年初击破夏口城,击斩江夏太守黄祖。


孙权随即任命胡综为江夏郡鄂县县长,建立滩头堡,为更进一步西进作准备。


鲁肃正是江东进军荆州的重要推手。


他是淮南东城县人,家境十分富裕,但他从小便不务正业,整天射箭击剑,设想奇谋诡计,还变卖祖产,撒钱大搞帮派活动(典型的富二代),成为他人眼中的怪人。


后来鲁肃透过周瑜的引荐,加入了新成立的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相当亲近的幕僚,鲁肃为这位年轻的主子做出了一套大胆的发展策略。由于是孙、鲁二人在榻榻米上谈话的内容,因此一般又称此策为榻上策。


根据鲁肃的想法,曹操篡汉已是不可逆的趋势,因此孙家既不宜守着朝廷外藩的定位,也不宜与曹操直接对抗,优先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西面的荆州,只要征服荆州,孙家便有鼎足天下的实力,届时直接称帝以摆脱曹操名义上的控制,再图谋天下,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诸葛亮向来忠于汉王朝,有着很深的汉室情结,所以他为刘备制定隆中对,目的是希望帮助刘备恢复汉室荣光。如果当时刘备稍微表露出一丝想要称帝的念头,恐怕诸葛亮是不会出山的。至于后来刘备称帝,那是由于内外部条件已基本成熟,加之曹丕已经称帝,诸葛亮只好顺其自然。


而鲁肃则没有这个思想包袱,他制定榻上策的目的,便是为了使孙权称帝,反而孙权本人非要推脱不可。


诸葛亮与鲁肃所制定的总体纲领虽然大同小异,但两者的初衷却不可同日而语。


话说孙权虽然没有在第一时间表示同意,但之后的三伐江夏,显然是依循着榻上策的调子。


在历经了五年的奋斗,抛洒了无数军民的血汗之后,孙权和鲁肃终于一脚踹开了荆州东方的门户,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得到了两个情报:一是刘表的死讯;二是曹操准备向荆州用兵。


这样的变化让鲁肃相当不安,这等于是推翻了他原本不与曹操正面对抗的假设,于是鲁肃决定为自己的对策买个保险,他告诉孙权:


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素来不睦,内部人马又各怀鬼胎,而刘备乃是天下枭雄、曹操的死敌,之前被刘表雪藏起来,现在如果新组阁的襄阳小朝廷与刘备合作,我们便只能和其修好结盟;倘若他们内部不合,我们便应该出兵,将他们分别击破。我建议由我以吊丧为名,出使襄阳,见见他们的主事者,同时拉拢刘备,由他来安抚刘表旧部,共同对付曹操。现身处风雨飘摇间的刘备,对于我们的支持必定会欣然接受,则天下大势可定。如若晚了一步,则可能会被曹操抢占先机。


鲁肃的话说白了,就是要扶植刘备为荆州的傀儡宗主,利用他和曹操之间的仇怨对抗曹操,也借此逐步实现江东吞并荆州的梦想。


不可否认,与之前豪情壮志的榻上策相比,此时鲁肃的策略转变是相当理性和务实的。


五年前曹操还在经略河北,江东自然有空间和时间去征服荆州,岂知江东的西进步伐却被黄祖给绊住。如今曹操大军已近在咫尺,即便江东能抢先一步征服荆州,疲惫之余肯定不会是曹操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用一个既听话又强有力的傀儡摄领荆州,先求挡住曹操,再慢慢将权力收回,倒不失为一步妙棋。


这样的思考方向,直接形成了鲁肃之后借荆州主张的基础。不过鲁肃判断失误的地方是,刘备虽然是个强而有力的投资标的,但是想要让他听话,倒不如让老母猪上树来得更简单些。


在今后的十几年间,鲁肃将为眼下这一时的决策而抱憾不已。


话说孙权命鲁肃从柴桑出发,前往荆州。当鲁肃抵达夏口时,曹操大军南下的消息已经传来。他加紧脚步,但仍不够快。当他来到南郡时,刘琮已向曹操投降,刘备也已被迫向南撤离。于是鲁肃循着刘备撤退的轨迹向南急追,总算是在当阳一战之后,见着了几乎走投无路的刘备。


鲁肃见到刘备后也不废话,开门见山挑明了江东的意愿,并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宣传江东的优势。为了坚定刘备联吴抗曹的信心,鲁肃反问刘备:使君如今这番模样,还想去哪里?


刘备答道:和岭南的苍梧太守吴巨有点交情,打算前去投靠。


鲁肃不禁摇头:我们家孙将军聪明仁慧、礼贤下士,江东英豪都为其所用,现在据有六郡之地,兵精粮足,有成大事的实力。吴巨不过是个无名小卒,远在岭南,迟早为人并吞,哪里是可以落脚的地方?站在使君的立场,现在最好的办法便是派亲信前往江东,和我家主公结盟修好,共图大业。


刘备不再推辞,欣然应允。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精彩的对白,我们会发现,对于刘备而言,鲁肃的提议根本就是拒无可拒,纵使这个所谓的结盟是包着糖衣的毒药,却也是刘备眼下唯一的救命灵丹。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结好江东原本就是诸葛亮隆中对中制定的策略,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客观情势与手中的筹码,要想在夹缝中求得一丝活路,也不是全然没有可能。


然而刘备却故弄玄虚,扯出一个苍梧太守吴巨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我们把这段对话当成是一次商业谈判,就不难理解了。


经常参加谈判的人都深谙一点,那就是:你无论内心如何想要达成协议,但表面上却要装出一副苦相,像是做了赔本生意一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增加谈判的筹码,以争取最大的利益。


刘备搬出吴巨来,意思就是想要告诉鲁肃,并非只有你们老孙家是我的选择,将来一旦刘孙联盟,咱们只是战略伙伴关系,不分主次,我刘备不听孙权的任何摆布,如若不然,我便改投吴巨,虽然没什么前途,但至少目前还没有性命之忧,可以坐在沙发上一边喝茶,一边欣赏你们与曹操死磕。


这种伎俩,鲁肃自然是心照不宣,于是他在贬低吴巨的同时,再一次强调刘孙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刘备一看,再扯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而且拖得时间越久,对自己反而越不利,便接受了邀请。


于是谈判结束,没有赢家,或者都是赢家。


会面结束之后,刘备和鲁肃一同搭乘关羽的船队,顺江东下。当时夏口已被孙权给屠灭,不足以作为基地,于是鲁肃将刘备一众带到鄂县的樊口驻扎,也等于是对外声明了江东政府庇护刘备的立场。


至于出使柴桑一节,由于结好江东的概念是诸葛亮所提出的,他老哥诸葛瑾眼下又正在孙权幕府发展,于是刘备舍弃了孙乾、糜竺等老牌外交官,由当时只有二十七岁、初出茅庐的诸葛亮,扛起此一重责大任。


当时已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


超级巨鳄


当刘备在樊口焦急地等待着与江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时,曹操正忙着咀嚼胜利的果实。他在十月左右进驻江陵,向荆州百姓公告改朝换代的具体事宜,原州牧刘琮调任青州刺史,而荆州刺史的位子,则由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北方人李立接掌。


紧接着,曹操又重重犒赏亲曹派:蒯越为光禄勋,韩嵩为大鸿胪,邓羲为侍中,刘先为尚书令,蔡瑁为从事中郎兼司马长水校尉,而且全部都封了侯。亲曹派们奋斗多年终于得偿所愿,必定是大唱曹公英明。


不过,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荆州新贵们从此便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不见记载。这里面也包括蔡瑁,曹操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让他和张允去统领荆州水师。这两个家伙只不过是襄阳城内的土财主,最多算个官僚,若论打仗,什么本事都没有,要真用他们带兵,恐怕江东老孙家开心都来不及,也不会想方设法要他们的命。


除了这些荆襄新贵之外,曹操又登用了两位在野的荆南大人物,一位是长沙人桓阶,一位是零陵人刘巴。


桓阶是孙坚当长沙太守时举的孝廉,孙坚战死时,就是桓阶出面和刘表谈判,将孙坚尸首要回来安葬,后来桓阶又撺掇继任的长沙太守张羡对抗刘表,是个看热闹不怕事儿大,喜欢兴风作浪的主。


刘巴则是荆南一等大族出身,父亲和祖父两代都官至太守,年纪轻轻就享有大名。


这两个人在刘表执政时期都隐身在野,曹操来到后便主动投靠,成为曹操镇抚荆南的最佳人选。


与此同时,江陵的临时相府又有好消息传来:割据巴蜀的益州牧刘璋听闻曹丞相拿下荆州,特派遣使者前来道贺,表示绝对服从帝国指令,所属军队听任丞相调遣。


对于刘璋的输诚,曹操当然是相当高兴的,但也许是因为荆州受降的事务太过于繁杂,或者曹操真的是被胜利冲昏了脑袋,他对益州使节团的招待规格也就随便了点,连主簿杨修建议封赏益州特使,曹操也没有接受。而益州特使三番两次前来拜会,向其示好,曹操更是因此人相貌丑陋,便瞧不上人家,态度极为冷淡,甚至是恶劣。


无奈之下,这位倒霉的仁兄只得回转复命。


此人在三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与曹操的这次会面,对于未来的天下走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他便是张松。有关他的事迹,后面会着重讲到。


话说待一切杂务都告一段落之后,曹操这才将心思放回到正经事上来。刘备不愧是刘备,连虎豹骑都奈何他不得。以眼下的情势,曹操若要蛮干,就得率领大军顺流东下,先把在樊口的刘备消灭,再一口气吞掉江东,这样就可以进入游戏的结尾画面了。


不过问题是,现阶段曹操对攻打江东并没有十足把握,荆州内部也不安定,要立即开战,只怕后院起火。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像前一年公孙康对待袁家兄弟那般,由孙权摘下刘备的脑袋,自己来向帝国政府投降。


为了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曹操向位于柴桑,也就是今天九江市的孙权发一道私函,上头写道:最近本丞相奉帝国命令修理那些不听话的小弟,刘琮不是因此而投降了吗?现在事情告一段落,我想带着手下八十万名兄弟,与尊驾在吴地举行一场打猎比赛(会猎于吴)。


曹操的这封信相当厉害,一则点出自己出兵的合法性,二则说明手上部队强大,三则威胁他的目标不仅是荆州,还包括整个吴地,四则留下一丝回旋余地,让孙权选择是要一起打猎,还是被打猎。


此刻的曹操与他的将领们,就像一群在草原上横行无忌的狮子,目空一切,除了参谋程昱比较清醒以外,其余人等都认为只要齐声大吼,孙权这个黄口小儿一定会吓得屁滚尿流,乖乖将刘备的人头献上。


然而曹家诸将却没有意识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群与他们一样贪婪、狡猾、凶残的鳄鱼。狮群只顾着眼前溺水的羚羊,却没有意识到一只脚已经踩进了沼泽的软泥之中。


曹操的信到达柴桑小朝廷时,鲁肃也正带着诸葛亮向江东至尊孙权推销联刘抗曹的策略。


由于联刘抗曹这个论点鲁肃之前已经说得太多了,再多嘴恐怕会有利益输送之嫌,因此,这次他让刘方代表诸葛亮主讲,他本人只负责敲边鼓和善后工作。


而诸葛亮自然也是有备而来,他先是技巧性地挑明,天底下能跟曹操对抗的,就只有刘、孙两家,现在群雄俱灭,曹操又征服了荆州,孙权应早作决定,如果认为打不过,早点投降才是真的。至于刘备,因为是汉室之胄,天下英豪的偶像,如果此事不成,那是天命,但要投降,却是万万不能的。


孙权原本就意在荆州,也有心和刘备合作,这下诸葛亮将立场给挑明了,孙权也就趁势直言:孤手握江东广大之地、十万大军,岂能就这样受制于人?孤的立场很清楚,刘豫州是唯一能对抗曹操的人,只是你们家最近惨败,又将如何对付曹操呢?他把球又踢了回去。


诸葛亮分析道:目前我方集结的残军加上关羽的水军还有万人,刘琦所控制的江夏部队也有万人。相反,曹操大军远道而来,且又急进,已是强弩之末。此外,北方人不习惯水战,且荆州军民并非自愿投降,也不会和他充分合作。因此,只要江东派一员猛将出兵数万,和刘豫州协力,曹贼必破。


话谈到这个份上,鲁肃应该已经可以在旁边点头窃笑了,心想大势已定,用不着自己再多嘴。哪承想曹操那封要命的狩猎邀请函忽然从天而降,如深水炸弹一般,硬生生地炸乱了这股和谐的气氛。


小朝廷中杂音很快便冒了出来,以张昭、秦松为首的一票保守人士向孙权表示:曹操虽是头虎豹,但现在挟持天子,挂上了帝国丞相的招牌,要与他对抗,名不正言不顺。而且曹操已得荆州,拥有荆州水军船舰千余艘,我方的水上优势不再,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迎曹方为上策。


张昭是徐州广陵名士,被孙策招揽,成为孙家的核心幕僚。建安十三年时,他担任孙权破虏将军府中长史,相当于政府秘书长,为柴桑小朝廷中地位最高的文职人员,在文官中有着极高的声望。


而张昭对年轻又嚣张的鲁肃向来不待见,对于孙权的西进政策也不甚赞同,眼下他带头建议迎曹,立刻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令年轻的孙权难以招架。


《三国演义》中,帅气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面是虚构的,初出茅庐的诸葛亮,无论是资历、名望还是地位,都不能与张昭相提并论,恐怕他也没那个胆子站出来与张昭进行现场辩论。


其实就算是鲁肃,也没种公开违抗张昭,他只能趁孙权去沐浴更衣时,对孙权咬耳朵:那些建议您投降的人全都不安好心,您投降了他们还是有官做,但您自己呢?望将军三思啊!


孙权听后大为感动,拉着鲁肃的手道:子敬,你懂孤!


不过,孙权毕竟还是太年轻了,无法抗衡那一票名士级的鸽派,于是在鲁肃的建议之下,他发出急令,从鄱阳驻军中召回一位重量级的将领,前来为自己助阵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