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丹环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34
|本章字节:6388字
[法]阿兰罗竞译
什么叫读书?读书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书上的字。当然也还要约略琢磨一下整体的也就是一页当中的内容。
读书与做梦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有时候我们感觉做梦是愉快的,于是乎就不读书。而当做梦的可能性被某种原因破坏时,读书便成了补救的良药。当年,我的父亲由于债务累累,心中烦闷,于是便一头钻进书堆里以寻求解脱,嗜书如命几乎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他的行为使我收到了感染。这感染如今看来使得我比那些一味苦学的书呆子们有出息的多。对我来说,如果我有意思学些什么,那一定是什么也学不进去的。即使是数学题,也只有像读一样漫不经心地理会它的时候,才能悟出其中的名堂。总之,读是最重要的。不过像这样懒洋洋地读书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而且手头也得有书才行。我所谓手头有书是说那书的位置一定要尽在咫尺,如果隔了两米远,我也就不会想起去读它了。所以也难怪图书馆对我毫无裨益,它毕竟不属于我呀!我于是拼命通读手头的书,而且做了不少笔记,尽管事后从不去翻检。对我来说,了解荷马意味着手头得有荷马的书。眼下我手头就有几本斯宾诺莎的书。过去我一向不知世界上还有梅恩·德·比兰是何许人。而且,说句实话,我发现读他的书真好比饮琼浆玉液,百读不厌。我对孔德的了解也是通过同样的途径,很久以前我就将他的十卷代表作买来放在案头了,我读孔德似乎和读巴尔扎克一样,从不去追究书中的道理。不过,我更喜欢巴尔扎克。而且也只满足于作巴尔扎克不倦的读者而已。
什么叫读书?读书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书上的字。当然也还要约略琢磨一下整体的也就是一页当中的内容。这不是我个人的经验。我发现有不少读者跟我一样,读前一页的时候总要附带地偷眼看一看下一页讲的是什么,甚至也随便浏览一下后边的情节,好像饥饿的乞丐觊觎一块馅饼。我想大概可以这样断言——不过也许为时过早——读者的想象力恰是笼中之鸟,永远无法摆脱书中字词以及作品原义的束缚。当然,熟练的读者用不着咬文嚼字,不过我还做不到这一步,我虽然不至于嚼字,句子总还须咂一咂的。我读书好像骑一匹马,时而纵马狂奔,时而拨马回头,不敢神驰遐想,唯恐偏离作者指出的道路。有趣的是,我仅以这种方式去读体面的出版物,也就是书籍。至于日记之类,我以为价值不大,不必认真去读。手稿就不必说,它总使人觉得不可靠,因为它只不过是书的雏形而已,可以随意增删改动。一本书的分量就不同了,特别是巴尔扎克的就更不允许你去怀疑。
甚至可以说,巴尔扎克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禁锢你的想象力。真的,读他的书谁也不用胡思乱想,为所欲为,只有规规矩矩,按他的路子走…这便是优秀叙述体的风格,作者预设圈套让读者去钻。巴尔扎克历来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反复比只读一遍收效更大的原因。由于我对自己的经验十分自信,所以很想在这方面做些探讨。
引起读者的猜疑,好奇和惊叹,这就是巴尔扎克的效果吗?一点儿不假。甚至当你读上几遍之后,这种效果毫无衰减。
比如说,我知道乡村医生必死无疑,然而也正因为我料到结局,乡村医生的死才如迅雷一般使我感到震惊。这效果就在昨天我还体验过一次。戏迷们往往也有同感吧。我还注意到,一首好诗的艺术魅力是永存的,不会是你熟而生厌,只有这样的诗才是真正的诗。可以这样说,一切时间艺术的魅力正是来源于读者的预知。当我们读一本时,总觉得后头的情节最牵扯我们的兴趣;不过,我们也懂得如何克制自己,大概具体的方式就是聚精会神于眼下正在进行的情节吧。而且像这样吊一吊胃口未尝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孩子们做游戏时不是经常藏起来,然后吓唬对方,而对方也会真的感到害怕吗?读也是如此。前不久我又重读了驴皮记的前几页,真够烦琐的!我心里虽这么想,却依然悉心的琢磨着拉斐尔的幻梦和那位老商贩的大段独白,甚至不放过任何细节。而那些一目十行的读者口里虽说是我知道,实际上正是由于他们不知道,所以才那样风风火火的读。我之所以能够不紧不慢悠着性子,正是因为我了解这本书,而且我对它的了解不是零散的,只言片语的,而是全面的。我不想一下子就读到书中那不可挽回的结局,总希望这结局能够在我的第一期望得到满足之后再开始,因为到那时将会觉得总算完成了什么。不过还是由着作者的构想,让这结局在老商贩的叹息中、在他利欲沉湎于新的梦幻的时候再开场为好。同样,无论是幸运还是灾难像大家常说的那样——也应伴随着拉斐尔的沉浮而渐次呈现在我们为了耽于幻想而不愿过早获得,这正是读者的心理,它促使我们随着一道在共同的情感领域里尽情漫步、观赏珍奇。我用了尽情两个字则我们的兴致未必能随心所欲的膨胀,我们是无权随意增补幻想的,作品的内容是和谐严谨的,词句是有限的,凭空幻想纯属徒劳无益。悉翻动书页时所发出的声音吗?如果你无法从中命运的结局的征兆,这说明你还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要知道一场音乐会的场戏或一段朗诵是不能任意中断的,但作为读者却有这个自由。只不过读者往往不是利用这种自由去回味读过的内容,或拟测未来的情节,而中断情节的发展,以腾出时间来咀嚼自己的人生经历。我就有这种的感觉,每当我重新回到作品中来的时候总是要略微复习一遍前面的内容,仿佛想要再度积蓄起自己的兴致。
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觉得若有所失。觉得失掉了前面的内容,的确,优秀的是不容许随意抽取片段的,不管手段多么巧妙,即使是配以分析也总不能被人接受。不是吗,优秀本身就杜绝了任何形式的简化或综述。相反,劣等却恰恰像阉割似的,只剩下事件和线索的罗列,一切似乎是为了向读者解释,唯恐读者理解不了下文。其实,我读书的目的倒并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追求,要想追索,光凭精神准备是不够的。我发现侦探的情况总是得飞快,然而这类的迷人之处并不单单在于它的神秘性。我的理解是倘若写的好,人们同样愿意反复。
一桩无头公案就是这样的书。似乎可以这么说,遵循的原则就是时间原则。要知道当发生的事不会顷刻间就发生。您的第一欲望是平庸,那位老商人道,我可以使他变成现实;不过,我还是先省了这道麻烦,以便为您以后的事操心吧。这位老商贩俨然像一尊隔岸观火的神,任事态平淡无奇地发展,就像拉斐尔每次遇到他的三个朋友必然同去吃宵夜一样毫无例外,毫无变化。不过,这些琐事看似平淡,却正代表了生活中严肃的一面。巴尔扎克的思想永远是那样正确,实在令人为之折服。这也正是他的天才在创作中的体现,他善于将平凡的生活真实地反应出来。驴皮记所反应的同样是真实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它与幽谷百合和欧也妮·葛朗台没有什么两样,尽管当我们叙述书中大意时免不了会引人发笑,因为谁也不会相信世上还会发生如此荒诞的奇遇,而且每个人的故事都如此离奇。
作者简介
阿兰(1868—1951),法国著名哲学家、散文家。他有一句名言:“一个聪明人,如果他是忧郁的,总会找出使自己忧郁的理由;如果他是快乐的,会找出使自己足够快乐的原因,往往是同一个原因既能使人忧郁,又能使人快乐,只要你会比较,就会从中找到快乐。
心香一瓣
读散文、诗歌,可以让心灵感受“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的浪漫与惬意;读,可以让心灵随着情节的起伏去猜测、见证人物命运的沉浮;读历史,可以让心灵穿越时空隧道,感受沧桑岁月和风云变幻;读天文、地理、科学,可以知晓宇宙奥秘、领略世间传奇……这便是读书的乐趣。
同作者一起笑,一起哭,任由自己思想的骏马驰骋、情感的波涛翻卷,这种独一无二的体验只能从读书中获得。
书中的文字,不会像影视剧一样限制你想象的空间,你可以撷取自己感兴趣的几朵花瓣仔细品赏,构建自己心中独一无二的意境。俯仰天地、洞悉世事,尽在遨游书海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