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丹环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34
|本章字节:2864字
[希腊]塞菲里斯佚名译
我为这样的现实所感动:正义感深深扎入希腊人的内心,以致成为物质世界的法律。
我来自一个小国。在地中海边的悬岩海角,除了那里人民的辛劳、海洋和阳光,没有什么可宣扬。希腊虽然是个小国,但其传统源远流长,世代相传,从未间断;希腊语的使用也从未停止过,即使经历了人间各种各样的烟火,但从没有任何间断。这一传统是基于人类的爱,以正义为其规范。在严谨的古典悲剧中,超越其限度的人,便会受到复仇女神的惩罚。而这一正义的规范,即使在自然领域内也是牢不可破的。
赫拉克利特说过:“赫利俄斯不敢超越他的限度,否则,复仇女神——正义的使者,便会找上他的。”现代科学家可以从这位爱奥尼亚哲学家的这格言中获得启迪。我为这样的现实所感动:正义感深深扎入希腊人的内心,以致成为物质世界的法律。
我的一位老师在上世纪初就曾大声疾呼:“我们之迷失,是因为我们已无公理。”他原来目不识丁,直到35岁才开始学文。但在我们今天的希腊,口述传统可追溯到与书写传统一样的长远,诗也是如此。我发觉有意义的是,瑞典所称颂的不仅仅是这些诗,而且推崇具有普遍意义的诗,即使它只是少数民间的创作。因为我认为,对于我们受到恐惧和忧虑折磨的现代世界,诗确是必要的。诗,根植于人类的气息——而假如我们的气息减弱,我们将会如何呢?诗是信心的表现——而谁知道我们是否不安,不是由于缺乏信心所致?
去年,就在这诗坛上,有人说现代科学的发现与文学的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而现代戏剧与古希腊戏剧之间则鲜有差异。诚然,人类的行为似乎没有什么改变。但我要加一句:今天我们需要倾听人类的声音,即我们称为诗的东西;这声音虽常常处于因缺乏爱而散失的危险之中,但它总是会再生的。
受到威胁时,诗总能找到避难处;遭到拒绝时,诗总会本能地植根于意想不到之处。诗不识世界的大小事物,但它却能居于全世界人们心中。诗还有摆脱各种陈俗的魅力。我感谢瑞典文学院明了这些事实,明了流传不广的语言不该成为抑制人心跳动的障碍,而应该成为一个真正的法庭,能够“以严肃、真实、常不如意的命运来判决”的法庭,我引用了这句雪莱的话。据说就是雪莱启发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使他那宏伟的心正弥补了他那难免的暴力之心。
在我们日渐畏缩的世界里,每个人都需要其他所有的人。我们必须寻找他,无论他在哪里,只要能够发现他。当底比斯·俄狄浦斯在途中遇到斯芬克司时,他对谜语的解答就是“人”,这个简单的字眼就消灭了怪物。今天我们也有许多怪物要去消灭,还是让我们好好想想俄狄浦斯的答案吧。
作者简介
塞菲里斯(1900—1971),希腊诗人,现代希腊文学的杰出代表。生于小亚细亚的斯弥尔纳城,父亲是雅典大学教授,国际法专家。他于196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心香一瓣
“人,万物之精华,宇宙之灵长!”人类不就是造物主创作的一首诗吗?善恶爱恨是这首诗的主题,创新、发展是这首诗的主旋律。
尽管人类在宇宙中有着最高的智商,但也不能随心所欲,不能突破正义和善良的底线。否则,等待人类的必将是痛苦和灾难。
道德有人性。一切计划和选择,都应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思自己的行为,多为他人想一想,才会做出正确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