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解决问题,只为成功找方法(1)

作者:涂画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42

|

本章字节:9132字

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一个个问题构成的,我们每天从早到晚的任务,就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解决掉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回避问题、抱怨问题,没有丝毫的益处。想要梦想成真,就必须从今天的工作做起,日事日清,清除掉当前的问题。而这,恰恰正是工作的实质。


分析问题是基础,解决问题是根本


好的员工善于动脑分析问题,但并不局限于分析。应该着力思考,妥善解决问题。


——美国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


对于企业来说,那种善于动脑子分析问题,并且能够最终解决问题的员工,永远是一流的员工。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难题,这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解决这些企业发展遇到的“瓶颈”,企业就寸步难行。因此,老总们总是对那些能够及时为自己排忧解难的思考能力与行动能力兼备的人才。


而作为员工,没有别的方式能够体现你的价值,只有解决问题这一个途径,因为工作就是解决问题。在面对林林总总的问题时,不要幻想逃避,要勤于思考,敢于面对,并且能够以自己的能力去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1999年,比尔·盖茨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谈到,他做微软公司的总裁,成为世界首富之后,再也没有编写软件的时间了,但是无论有多忙,他每周都会抽出一两天去宁静的地方待一待。


对此,他解释说,面对繁重的工作和激烈竞争的i业,作为管理者,不能把精力浪费在烦琐的小事上,他必须有专门的时间去思考,以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比尔·盖茨不仅对自己这样要求,也同样要求他的员工们。他常常告诫他的员工,要带着思考去工作,在工作中思考,更重要的是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切实地解决出现的问题。


他曾经向他的员工讲过这样的一个事例:有一次,一个教授带学生在工厂参观学习,在一个制造齿轮的车间里,有一台机床加工出来的齿轮的轮齿表面总有不正常的划痕。原因何在?加工齿轮的轮齿的机床很复杂,主要是它的传动的内部关系很复杂,而且这个传动内部的关系又是十分严格的。教授对这种机床的传动机理比较清楚,他想了想,并对传动中每一个环节都加以分析,很快就找出了问题——把主动齿轮与被动齿轮装反了,将这部分打开一看,果然如此。


比尔·盖茨从小就表现出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并能妥善解决问题的特点。正是这种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获得了成功。


就像ibm创始人、有“i教父”之称的托马斯·沃森所说的一样,“我们不是靠我们的脚吃饭,而是靠我们的头脑,脚永远不能和头脑相提并论”,“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只要我们愿意去思考”。


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是靠我们的主观意愿和满腔热情,埋头苦干就能解决的。一个真正的人才,应该是一个能够积极主动、灵活思考的人。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和分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用脑子工作,而不是用脚工作。善于分析问题,才能打开一条妥善解决问题的通路。当然了,分析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坐而论道是不能让问题自行消失的,最终还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凭借我们自己的能力将问题消灭掉。


2009年1月4日,由搜狐主办的《博客训练营》邀请到了号称“打工皇帝”的“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唐骏,与在场博客和i从业者一起分享创业和职业规划心得。访谈期间,唐骏爆料,在加入微软的早期,他曾是比尔·盖茨最烦的人。


1994年,唐骏进入微软总部做软件程序员,被分到windowsn开发组。让所有人吃惊的是,仅仅8个月时间,唐骏就被提升为部门经理。


进入微软不久,唐骏发现了微软开发模式上的错误:先开发英文版,然后再将英文版移植到其他语言版本中去,这往往需要几十个工程师花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唐骏觉得这种办法很愚蠢。于是,他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进行分析,在技术上实现了统一版本的模式,即在英文版研发成功后,立刻就能开发出相应的其他语言版本。他把这个模式命名为“唐氏开发模式”。


随后唐骏给主管、更高层主管乃至副总裁都写了信,但大都石沉大海。最后唐骏直接写信给比尔·盖茨。第一封信没有回复,于是他写了第二封、第三封。


“唐氏开发模式”终于触动了比尔·盖茨。经理开会一致通过了该方案,决定成立一个部门宣传这种模式。理所当然,唐骏是该部门经理的最佳候选人。


多年后,已经成为高管的唐骏,在日本的一场发布会上问比尔·盖茨:“您还记得那个不厌其烦每周给你写一封信的程序员吗?”比尔·盖茨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最让我烦的人就是你啊!”


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为数不少,但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只有唐骏一个。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他快速成为微软副总裁的重要原因。


我们要的是最终的答案,要的不是思考的过程。有问题,不设法解决,问题将永远存在。抽丝剥茧地分析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找出方法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价值的一项重要标准。也只有解决了当天的问题,才能算是真正的日事日清。


日事日清工作箴言


1分析问题等于许下承诺,解决问题等于实现诺言。


2看到了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执著,那就相当于是看到了目标,但是就是不往前走,那么再好的理想也是空中楼阁。


3分析问题靠的是智慧,解决问题靠的是勇气,很多时候勇气比智慧更重要。


工作一步到位,问题一次解决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不是要一生下来就把事情做得完美,也许要经过很多挫折和失败才能达到这一步,但追求“第一次就做好”是节约时间、高效利用时间的好办法。


——“零缺陷之父”菲利普·克劳士比


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第一次就把问题解决掉,这个概念也许会让一些人产生疑虑:这怎么可能呢?我们是人,不是神仙,不是圣人,况且就算是神仙、圣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我们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再说了,很多企业不是都允许一定比例的不合格率吗?不是都有返工区吗?在工作上不是都允许合理的误差吗?


这是事实没错。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降低工作标准,做事可以不追求精益求精,只求差不多就行。只有追求工作一步到位,问题一次解决的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如果我们第一次就能够把工作做好,把问题解决,就不需要把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浪费在后续的补救工作上,那么所有的成本都将会大大降低,因为事后弥补错误,往往要比提前防范错误付出更大的代价。


一家广告公司的员工曾经犯过这样一个错误:在为客户制作宣传广告时,将客户的联系电话中的一个数字弄错了。由于时间紧,客户第二天便用在了产品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布会结束后,这家公司才发现关键的联系电话有误,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存在错误的宣传单已发放了六七千份。


由于错在广告公司,广告公司只能按照客户要求进行赔偿。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弄错电话号码的事情传开后,该广告公司在客户中失去了信誉,立即陷入门可罗雀的窘境。就这样,由于一个人的错误,不仅毁了他自己的前途,还连带毁了一家公司。


克劳士比在《零缺点的质量管理》中说:“质量是免费的,虽然它不是礼物,却是免费的。真正费钱的是不合质量标准的事情——没有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在美国,许多公司经常使用相当于总营业额15%~20%的费用在测试、检验、变更设计、整修、售后保证、售后服务、退货处理,以及其他与质量有关的成本上。”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在组装产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缺陷,在生产现场纠正的成本是10元,那么组装完后再纠正的成本就可能变成100元,等到了客户手里再派售后服务人员去处理的成本可能就是1000元,万一因为用了你的产品造成了什么损失,那时候的成本可能就会一下子变成1万元,甚至更多。由此可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一次性解决问题,将会对企业,对我们个人带来多么大的益处。错了改,改了错,错了又改,改了又错,完全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这会大量浪费我们的金钱、时间与精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养成工作一步到位的好习惯,凡事认真对待,不留死角,就能防患于未然,避免其他问题发生。


一位企业家,最近总是闷闷不乐——他的工厂总是不能按期完成生产计划,不能按期发货。为了赶工期,他新招了400名工人,可生产进度还是赶不上下单速度。


他请了一位专家去工厂参观。工厂很大,有七八条装配线,每条装配线的尽头都设置了检查站,产品出现问题,会被送到由几个最有经验的工人负责的返工站返工。


吃饭的时候,专家提出了他的想法:一是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标准。二是关闭返工站,让那几个人回生产线上,去做指导员和培训员。三是在生产线尽头摆上3张桌子,让质量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专业工程师各管一张,将出现的缺陷进行分类,并且坚持永远、彻底地解决和消除这些问题。


企业家一脸疑惑,但还是照办了。几星期之后,他们又能按期生产了,而且随着产品质量的日益稳定、可靠,它的市场份额也逐渐增大。这些改变,连他们自己都难以置信。当然了,“取消返工区”这种做法,不是说我们完全不能犯错误,而是说凡事都要有第一次就做到100%合格的态度,并把它作为工作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也不能轻易放过。


第一次就把问题解决,是实现工作日事日清的基本保障,否则一而再再而三地返工,有可能将做一件事情的时间无限延长,甚至挤占完成其他工作的时间,或者干脆将其他事情推迟到第二天,影响到整体的计划。


现代社会非常讲究效率。失败了重来或者反复返工,即使最后做成了,也毫无效率可言。将问题一次性解决,才是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机遇的最好方法。相反,如果你第一次不能够做好,而是觉得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从思想上就没有重视第一次的重要性,耽误自己的时间不说,还可能把别人拉下水,那么你就很有可能被踢出局。


日事日清工作箴言


1第一次没有做对,必然要修修补补,这些都是额外的浪费。


2人们能否第一次做对,并不取决于他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支配他的能力的思想观念。


3如果第一个决定就偏离了方向,你注定要走很多弯路。


耍点“小聪明”,不做“笨死牛”


惠普这样的跨国公司不提倡员工们整天努力拼命地工作,而是提倡员工们聪明地工作,希望员工们能在工作中开动脑筋,想出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惠普(中国)公司首席知识官高建华


有这样一句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一语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做事情一定要讲究方法,要聪明地巧干,不要一味地蛮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