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浴血抗倭谱战歌(抗日战争)(2)

作者:袁腾飞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9:38

|

本章字节:11558字

对蒋介石来说也是如此。东北原来是张学良的势力范围,蒋介石收不了税,任免不了官员,华北是700年故都所在,如果被占领,对全天下人没有办法交代。蒋介石也看出日本没完,永远无法满足。你要给它华北,它就要华中、华东、华南,所以必须反抗。


1935年,中共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报告,奠定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在中共这个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各阶层起来抗日。12月9日北平学生游行,主张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


平津学生随后组织南下宣传团宣传抗日救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


Δ西安,时局的扭转点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奉命剿共,一打仗就从红军的阵地上飘来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歌声。被东北军占领的城镇,红军在城门楼上拿白漆刷上三个大字——山海关。东北军成天在“山海关”来来回回,军心自然动摇。张学良一看仗没有办法打,就跟红军握手言欢。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张、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


统帅被扣,国民党内部亲日派主张轰炸西安,继而对蒋介石取而代之,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中共高瞻远瞩,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并以此为契机,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中共派周恩来赴西安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之后负荆请罪送蒋介石回南京,一到南京,军事法庭判处张学良10年有期徒刑。1947年张学良掐指一算,到了出狱时间,托人送给蒋介石、蒋夫人一对名表:到点了,该放我了。蒋介石更幽默,给了张学良一本1936年的日历,给张夫人一双拖鞋,意思是1936年的事忘不了,永远拖下去。不但不放,还把他押到了台湾,一直关到1991年。1991年,李登辉解除了对张学良的管束,张学良飞赴美国夏威夷。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蒋介石停止剿共,联共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敌后战场,开到了华北、华中、华南。抗战八年一结束,人民解放军由3万人发展到130万人,从陕北一个根据地发展到19块根据地,100万平方公里,人口一个亿,4年后江山易主,改天换地。所以,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04守卫家园,端起手中的枪


Δ众里寻他千百度


国共对峙的十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共的内外政策有一个转变过程。从1927年到1931年,中国社会以阶级矛盾为主,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就是进行土地革命,反蒋。1931年到1935年,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中国共产党既反蒋又要抗日。从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内外政策从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1935年到1936年也就是华北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个时候是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各中间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民族工商界人士、宗教界领袖也包含其中。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共两党携手并肩共同开始中国的卫国战争,即抗日战争。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了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共14年,前6年局部抗战,卢沟桥事变后开始了中国的全面抗战,历时8年。当时的北平,三面被日本包围,北面伪满洲国的国界一直划到离天安门80公里处。东面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冀东22县脱离中国。北平西面,内蒙古的王公德穆楚克栋鲁普,主张蒙古独立,成立伪政府,组织伪军。北平三面受敌,古都已然处于战火的前沿。北平跟内地唯一的联系就是京广铁路,当时叫平汉铁路。卢沟桥是平汉铁路的必经之地,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就切断了平汉铁路,北平也就成了一座孤城。


日本在卢沟桥附近有一支驻军,7月7日晚,日军在卢沟桥畔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演习的时候,一名士兵闹肚子,没跟长官汇报,就窜地里去了。日军就借口这名士兵失踪,要求搜查宛平城,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炮轰宛平城,卢沟桥事变爆发。实际上,在日本人提出搜城无理要求的时候,闹肚子的兵已经归队。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就发表了通电,号召全民族一起抗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抗战方针。


Δ抗战,已无退避


对于庐山谈话,过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当时蒋介石讲:“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键,全系于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弱国,不是一个强国,弱国的态度应该是应战而不是求战,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没到绝望的时刻不要放弃和平。在战、和之间,如果有选择的话,负责任的统治者肯定应该选择和,而不应该选择战。中国近代动不动就拼了,拼又拼不过,一拼就败,一败就是割地赔款。当时蒋介石认为能不打尽量不打,但他也知道,日本是让了东北要华北,让了华北,就要华东。


我们东四省失陷,已有了6年之久,续之以塘沽协定,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果卢沟桥可以被强占,那么我们百年古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将成为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会变成北平!所以蒋介石也说:“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庐山谈话标志着国民政府已抱定抗战之心。


05一寸河山一寸血


Δ百万人大掐架


出于国内状况和战争消耗考虑,日本希望能够短时间内吞下中国。打完华北,日本挥师南下攻打上海,再取南京,给国民党一个下马威。上海毗邻南京,是蒋介石的发家处,正是他的“龙兴”之地。日军选择如此路线,国民政府无路可退。当即蒋介石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抵抗暴力,保卫国土。国民党开赴前线,进行了着名的淞沪会战。


国民政府淞沪会战时可谓动了老本。中国累计参战兵力70多个师,70多万人,日军累计参战兵力12个师团,20多万人。当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对比非常悬殊,日本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60亿美元,中国是10亿多美元,如此一个大国,基本上还停留在农业社会。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日本的六分之一,军事力量更是相距甚远。日本的海军世界第三,军舰总排水量达到170万吨,仅次于美英,航空母舰10艘,战列舰11艘。中国只有6万多吨军舰,好多都是甲午海战打剩下的祖父级军舰,比水兵的爷爷都老,那种船能开出海就不错了。日军约有2600多架飞机,中国只有305架,而且是双翅膀的木头机,敞开式座舱,飞不高,飞高了飞行员会憋死,也飞不快,翅膀外边蒙着一层帆布,或者包着一层铝皮。对付中国的木头机,日本的机枪子弹全是燃烧弹,只要打到木头飞机,飞机准着火。日本现役军人是50万,还有300万在乡军人,都是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预备役军人,战斗力很强。中国军队加上共产党的军队当时是200万,中央军大概占四分之一,剩下的部队尤其是军阀部队,基本上都没有战斗力,当兵为吃粮,扰民有术,御敌无方。


日本兵基本上都是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甚至初中毕业,都会鼓捣照相机,能够操作迫击炮、望远镜,能看得懂地图。中国兵基本上都是文盲,在1949年中国人的识字率是20%,1937年认识大字的更是可想而知。所以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以27万人伤亡的代价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65∶1的比例,在当时已经相当不错。


中国军队的现状跟鸦片战争时候差不多,人数虽然多,但分布在全国,在交通状况极其落后的情况下,要把军队调到淞沪战场是需要时间的。当时国军最精锐的部队是3个德械装备师,三十六师、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八十七师、八十八师镇守南京是卫戍部队,现在从南京去上海坐动车1个小时,那会儿要20多个小时才能到,天上还有日军飞机轰炸。三十六师从西安调往淞沪战场,蒋介石给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下令,限该师x月x日之前到达上海,否则师长以下军前正法。宋师长急了,把全师组织起来直奔火车站,到了火车站,人家说对不起,运力不够,一个师我拉不了。没那么多车皮怎么办?一个师有两个旅,先去一个旅吧,怎么着得赶到战场,于是一个旅上了火车。


火车开到宝鸡,下来吧,铁路就修到这儿。于是全旅下车,找汽车,对不起,没这么多车,拉不了一个旅,那就先去一个团,一旅两个团。汽车跑到半道,下来吧,没汽油了,怎么办?先去一个营吧,把那两个营车里的油抽出来放在这个营的车里,先跑,跑到一点油都没有的时候怎么办?全营找身体最棒的凑成一个连举着三十六师的军旗,跑步进入淞沪战场。所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三十六师军旗到了上海,实际上到的兵力屈指可数。


Δ拼死御敌


淞沪会战国军一个师填进去,日本人海陆空炮火上来,一个礼拜就打光了。一个连100多人,上战场一天基本上就全完了。蒋介石中央军的士兵进入上海之后,拿灯泡点烟抽,他们肯定没有见过电灯,觉得这是蜡,能把烟点着了,这还是蒋介石中央军的士兵。所以可以想见中国当时完全是中古社会,士兵连电灯都没有见过,素质可想而知。小日本阵地上有电网,中国兵哪懂这个,举大刀就砍,一砍,人就挂在那儿了,战友去救他,一下一个连全都挂在那儿,他就不知道那是电网,你不能去拉他。不懂啊,没见过电网。淞沪会战血拼了三个多月,本来小日本想三个月灭亡中国,结果光打一个上海就花三个多月。这仗打得虽然是惊天地兮泣鬼神,但是能看出来两国国力的巨大差距。


日军占据高楼,以战车战机掩护,交叉火网射击,国军以战友尸体掩护,向前猛扑,损失惨重,进展很有难度。随后日军不断派遣援军强行登陆,从1937年8月中旬到11月中国军队退出上海,日军投入兵力20多万人,说中国军队是在浴血奋战,毫不夸张。


Δ屠夫凶相毕露


日军占领上海后,直逼南京,侵华战争进一步升级。蒋介石曾经三次召集高级将领讨论守卫南京的问题。国民政府首都被攻陷,多少有些丢人。不过纵使大家有保卫南京之心,却没有这个实力,南京城被日军重重包围,守城各军战斗多日,伤亡重大。最终,日军入城,12月13日南京陷落,国民政府被迫迁往武汉。


日军从上海向南京进攻,沿途就开始大肆屠杀中国人民,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大屠杀是有组织的,完全没有道理可讲,全无人性。不接受投降,俘虏全部处死,机枪扫射,汽油焚烧,抛尸河湖,短短几天,屠杀30万南京人民,南京城到处血流成河。


国民党为什么总打败仗?国力孱弱,武器简陋当然是主要原因。但国军将士战斗不可谓不英勇,这个时候,大都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当时国民革命军的一首军歌这么唱道:“中华男儿血,应当洒在边疆上。飞机我不睬,重炮我不慌,我抱正义来抵抗。枪口对好,子弹上膛,冲!冲出山海关,雪我国耻在沈阳。中华男儿汉,义勇本无双,为国流血国不亡!凯旋作国士,战死为国殇。精忠长耀史册上,万丈光芒!”


国军士兵,尤其中央军,是很勇敢的,不怕死,但为什么就是打不过小日本呢?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日路线,不发动人民群众,只依靠政府和军队。国民党为什么不发动群众?就是因为国民党的阶级属性跟群众对立,不敢武装群众。什么样的政府可以把群众武装起来?前提一定是这个政府是人民选举出来的,才敢武装群众,因为它知道我武装起群众来,群众不会拿枪把我推翻。不是民选的政府,绝对不敢把群众发动起来。再者国军打的仗是正规战,两军对垒,枪对枪,杆对杆,兵对兵,将对将,发动群众有什么用?日本坦克上来了,让群众上去?撞,没关系,机动车负全责。不能这么干!而且打仗如果要老百姓上,军人干吗使的?如果用老百姓打仗,就难免会出现误伤。以色列打哈马斯就看得很明显,哈马斯军民不分,二楼是住人的,一楼发射火箭。那炸这栋楼的时候,一炮下去,玉石俱焚。


国民党军队尽管骁勇善战,但战争的结果是,上海没守住,太原没守住,最后就连南京都没守住,日军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Δ功亏一篑


1938年日军兵分两路,从华北和华东夹攻徐州。中国军队在徐州留有重兵,正面战场爆发了徐州会战。在国军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李宗仁将军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历经月余,我军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汽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10000余支。基本上日军第10师团就被打残了,师团长矶谷廉介被撤职回国转入预备役。日军的师团编号在20以内的,包括近卫师团、第1师团、第2师团、第3师团、第4师团、第5师团、第6师团、第7师团、第8师团、第9师团、第10师团、第11师团、第12师团、第14师团、第16师团、第19师团、第20师团属于甲种师团,建军比较早,尤其是1到7这7个师团,甲午战争时就有了,战斗力很强。编号20到50的是乙种师团,50到100的是丁种师团,100以后的是丙种师团。一看日本的师团编号,你就知道它是什么水平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