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腾飞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4:00
|本章字节:12028字
01禅让制终,夏朝立
Δ禅让制,靠的就是自觉性
咱们中国人一说到古圣先王,就是尧、舜、禹、汤、文、武这六位。其实尧舜禹也谈不上什么国王,就是部落联盟酋长,只不过特别文明,不穿孔不吃人肉,统治者之间也和平共处,大公无私,采用禅让的方式交接权力。在形式上,禅让是在位领导自愿进行的,通过综合考评,谁有能力就选择谁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现任者和继任者之间往往没有血缘关系,尧跟舜之间就是这样。
尧看中的是舜在处理家庭矛盾方面的本事——舜暴戾的父亲(顽父)、酷虐的后妈(嚚母)和用心歹毒的弟弟(象傲)联合起来,想通过纵火焚屋、掘井填埋这些方式害死他,而舜屡屡逃脱了这些陷害,这证明了舜智商突出;舜既往不咎,仿佛事情没发生过一样,孝悌两全,这证明了他情商超卓。再加上他政务功绩斐然,名声很好,尧觉得他是块好料,就提拔了他。于是,唐尧和虞舜便成了禅让制的第一实践者。
其后的虞舜跟夏禹也是这样,当舜年老的时候,就将一把手的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众望所归的禹。
Δ夏启:我的王位我做主
不过,这种友好的制度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当时禹正处在由部落联盟首长向国君过渡这么一个阶段。
禹本想继续禅让,把位子传给皋陶的儿子伯益,但伯益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于是他主动放弃了,建议由禹的儿子启来继承。再加上启也是个强势的人,特别想当老大,禹就借坡下驴,顺水推舟把王位传给了启。
约公元前2070年,启在老爸的基业上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朝,部落联盟首领也正式升级成了君王。启上位之后,当领导当上瘾了,爱岗敬业,以家为天下,以天下为家。等到该他禅让王位的时候,他一想,我这王位是我爸爸传给我的,我凭什么传给外人?于是就不传了,禅让制到了他这一代就没有继续下去,从此演变成了王位世袭制。
后来的列祖列宗们思想觉悟和启差不多,所以这个制度在中国就一直延续了四千多年。直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王位世袭制才算终结,可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觉悟是有悠久历史的。
这个王位世袭制的特点,简单说来就是家天下,具体来说就是王位更替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方式,前者比如朝鲜,后者比如古巴,这两个国家都很明显地体现出了王位世袭制的特点。
夏朝建立之后,传说中都城在阳城,离今天河南登封少林寺不远。它的疆域就是晋南豫西——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其实还是部落,巴掌大的一块地方。
为什么叫传说中呢?因为夏朝还没进入信史时代,只有以前留下的史籍上有记载,没有出土文物能够证实。我们了解历史有两个途径:一种是通过文字了解,比如历史典籍;一种是通过文物,也就是考古发现来印证。相比之下,考古发现更有说服力,因为口说无凭。
怎么能证明夏朝存在呢?有没有出土文物来证明?像商朝,我们挖出了甲骨文,周朝也有不少文物可以鉴定,唯独夏朝在考古学上至今没有找到确凿证据。所以中国香港、台湾的历史书,一般写中国历史都从商朝开始写,不写夏朝,因为夏朝还没有最后被确定真正存在,在严谨的学术领域只能是个传说,和大西洲亚特兰蒂斯差不多。
02殷商毁于纣王手
Δ商汤的名字挺奇怪
据记载,夏朝最后一个王叫桀,是传说中的着名暴君,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估计比萨达姆、卡扎菲有过之而无不及,老百姓们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于是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把桀给了结了,传说中历时五百年的夏王朝宣告灭亡。
商朝随后建立,开国君主叫汤,商汤。不知道他这名字是怎么起的,因为商朝国君的名字,一般都跟天干有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都用这个起名,比如戊丁、中丁之类。所以商朝的这个开国君主,名字起得比较奇怪。周朝作谥法,其中有一条“除残去虐曰汤”,看商汤的作为,倒是符合,不知是不是谥号?
Δ这个朝代爱迁都
商朝取代夏朝成为新的中原王朝,它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为统治中心,起初以亳为都城。商朝中期的时候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因此商朝又叫殷朝。好端端的干吗要迁都呢?有一种说法是躲避《墨子》《孟子》和《尚书序》等历史文献均说汤居亳,但古地名亳者有好几处。晋人皇甫谧认为有三地: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据《括地志》,南亳在宋州谷熟县西南35里(今河南商丘东南),为汤都;景亳(即北亳)在宋州北50里大蒙城(今商丘北),为汤所盟地;西亳在河南偃师(今河南洛阳偃师西),为帝喾及汤所都。因此,学者多主张汤先居南亳,后迁西亳,但也有专主北亳说的。水患。当时黄河经常泛滥,黄河不是咱们的母亲河嘛,但咱们的母亲脾气不太好,老放水淹孩儿们。当时咱们驾驭母亲河的能力又很低,所以她老发大小姐脾气,都城老得避让迁徙。这种说法现在看来比较牵强。如果母亲河老泛滥的话,你为什么迁到那里它就不泛滥了?两百年都没发过大水?显然这种从客观上找原因、避重就轻的说法,不是特别可靠。
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迁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商朝的王位争夺比较厉害。商朝也是采取王位世袭制来交接权力,但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哪种形式更好呢?明显父死子继矛盾少,兄终弟及矛盾多。比如说我挂了,传给我弟弟,我弟弟挂了传给他儿子还是我儿子?他肯定想传给他儿子,那我儿子就不干了,凭什么?我爸给你的椅子你应该还给我,然后我坐完了再给你儿子坐,你儿子再给我孙子,应该是这么轮。
谁占着王位不想往下传了,另一方肯定不肯罢手,管它是椅子还是沙发,就开始明争暗抢。因此,王室的内斗就很厉害,造成迁都频繁,因为这个王把那个王杀了,都城就得换个地方。刚换了地方,他又被别的王做掉了,都城还得再换个地方,所以频繁迁都,养成了一个为了抢家具而搬家的好习惯。
据说汤建立商朝之前以部落的形式就迁徙过八次,都城则至少迁了五次,那时候也没有专业搬家公司,自然是每次都大动干戈,估计也累得够戗,所以最后迁到殷就不再迁了。
Δ纣王很有干坏事的天赋
殷商历经几代发展之后也走向衰落,和夏朝一样,商朝的最后一任君王纣王也是出了名的暴君。这个纣王比起夏朝的桀王更有干坏事的天赋,所以历朝历代但凡提及古圣先王,大家就自然想到尧、舜、禹、汤,一说到暴君昏王,就会想到桀纣。实际上,比桀纣坏的帝王有的是,只不过桀纣干坏事起家起得早,历史一悠久就成了坏蛋的代名词,一块儿稳坐头号坏蛋的金交椅。通常评价帝王时,如果这个帝王无道的话,就可以说他犹如桀纣;要是贤明的话,就说他可比尧舜。如果出填空题,尧舜跟桀纣是可以当反义词用的。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激战之后,武王民心所向、一路披靡地打到商朝都城朝歌。纣王一看没戏唱了,连戏台子一起烧了吧,于是在鹿台一把火,自封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焚的人。他这个不环保的举动宣告,经过将近600年发展的商朝彻底灭亡。
纣王的名字叫帝辛,“纣”是周朝给他上的谥号。当时周公造谥法,国君死后,后人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来概括他一生的功过是非,这个东西就叫谥号。
除了秦始皇觉得子议父、臣议君这种做法不能取,从而废弃谥法之外,从周朝开始一直到清朝,都在用这个制度,所以几乎哪个朝代都有文帝、武帝。文,经天纬地曰文;武,克定祸乱曰武、刚强直理曰武。
谥号一共就五十几个字,帝王的评价不能出了这个圈,就得在这五十几个字里找,纣是周朝给他上的谥号:残义损善曰纣。
谥号一般分成三类:表扬型、批评型、同情型。多半都是表扬型,文、武、德、景,这都是表扬型。批评型就像纣、炀,如隋炀帝。同情型的谥号一般就是给那种两岁继位、三岁退位,或三岁继位、四岁被杀的皇帝,这种情况一般叫殇:短折不成曰殇。或像晋怀帝那种:慈仁短折曰怀。刚一继位,还没有什么作为,结果他爸爸一缺德,把外族给引进来了,小皇帝身死国灭,这种情况就比较令人同情,但为数不多。
03晃晃悠悠的周王朝
Δ东方的大国,西方的城邦
周武王伐纣之后,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其实周武王之前还有个周文王,文王在位的时候,为周日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是文王没有赶上好时光就死了,他儿子武王推翻商朝这么容易,除了商纣自己不讨好的内因外,也受益于文王对武王的悉心栽培。
周朝地域广袤,150万平方公里,人口据说上千万。当时最厉害的欧洲国家雅典能有多大?能有北京大?肯定没有。那时的欧洲国家叫城邦,一个城就是一个邦,人口没多少。斯巴达据说有九千户。大家都知道斯巴达三百勇士,等于是他们国王领着300个人打仗。这事放在咱们周朝相当于连长干的事儿,咱们周朝,王宫里太监也不止300个。
不过当时欧洲国王能领300个人打仗,那就不少了,虽然有可能这是国王卫队,主力军没出动。但甭管怎么说,反正他那九千户,按十口之家算,也才九万人。相比之下,周朝就是西方人无法想象的超级大国,他们想象不出150万平方公里、上千万人口是什么概念,就像吃惯了肉丝炒饼的人不知道满汉全席的概念一样,而当时的周朝就已经是个满汉全席了。
Δ“城里人”赶走了周厉王
公元前9世纪,周厉王的时候发生了国人暴动。厉王,很明显属于批评型谥号,杀戮无辜曰厉。内城叫城,外城叫郭。文天祥《过金陵驿》中有“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一句,说明城和郭是一回事。在郭里面有一个最大的就是首都。古时候首都叫做中国,除了首都就都不是中国了,后来中国才泛指中原地区、中华文明。古文里面讲中国,跟我们今天“中国”的概念绝对不一样。中国作为中华民族的代指,那是民国以后的事儿。所以住在城里的人就是国人,国人暴动就是镐京城里的人暴动了,是首都市民暴动,不是全国人民都暴动。
厉王的世界观有毛病,觉得天下的东西都是他的,这倒算了,关键是他不让百姓摘采捕猎,说山里的浣熊、河里的鱼虾你们都不能动,都是“孤”的。更荒唐的是,谁敢私下议论他、说他坏话,一旦被举报就处死,导致城里人有怨声而不敢载道,只能道路以目。最后城里人就暴动把国王赶走了,导致周厉王死在了“外国”。没国王之后,周公、召公两位大臣联合执政,周召共和,公元前841年就是当时的共和元年。两个大臣执政了若干年,周厉王的太子继位,是为宣王,他是条好汉。
Δ西周被灭,谁之错
周宣王在位的时候,国家一度富强,这就是周朝历史上有名的宣王中兴。可惜宣王一死,他的儿子幽王继位,幽王,你听这名就郁闷,动祭乱常曰幽,幽王一继位西周就灭亡。这个幽王是个“颇喜欢看戏”的人,宠幸美女褒姒。褒姒有心理障碍不会乐,幽王为了取悦她,就说一起看戏吧,来个烽火戏诸侯,给国家造点儿难。
宠幸褒姒也就算了,关键是他想立褒姒生的那个孩子为王,也不怕心理障碍的遗传问题,把原太子给废了。太子姥爷一急,便说好吧,你初一我十五,就把犬戎给领来了。中原民族叫华夏,名字特别好听,华是美丽的意思,夏就是大的意思,是个又大又美丽的民族。第一个又大又美丽的国家就叫夏朝,周围是蛮夷戎狄。蛮夷戎狄已经是不怎么样的词儿,已经让你说得够惨的了,还不够惨?戎前面还要加个犬!
结果就这帮很惨很惨的犬戎把周朝给灭了,这是第一个被少数民族灭掉的华夏政权。后面当然还有,北宋、南宋都是,但第一个起表率作用的就是西周,谁也不能和它抢。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的都城镐京,周幽王身死国灭,西周灭亡。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这也就是说,西周的起止时间,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前后历经275年,终告结束。
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朝时流行两句话,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流行的程度跟今天我们一些房地产口号类似。这两句易学好记的流行语,毫无疑问是自上而下流落民间,因为它强调国家的土地归属问题,普天之下,土地都是周天子的,个人无权拥有,有钱想买也没有(这个是真没有)。除非是天子分封给你,获得分封之后,世代享用(这个可以有),但是不能转让买卖。
另外这个分封得来的土地,咱们拿的还是小产权,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而且还不能白拿,得有一帮人给你种地,缴纳供赋,这种制度叫做井田制。
跟井田制相适应的是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据荀子讲,周武王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诸侯53国,也有人考证是40国。姬姓就是与天子同姓,天子的兄弟、叔伯、子侄被分封,封完亲戚再封功臣,这个顺序是不能乱的。
建立周朝功劳最大者当推姜子牙,所以姜子牙的后代被封为齐国。再往后是先代贵族,比如说商纣王的叔叔微子。这个哥们儿很识时务,归顺了周朝,所以微子被封为宋国的国君。而且微子的地位非常高,微子是公爵,姜子牙不过是侯爵。先代的贵族包括尧舜禹的后代,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都被封为国君。
当然,土地分给你之后你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随从作战。周朝搞分封,归根到底是要跟它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那时候如果从镐京(西安)走到现在的北京,估计得走上一年,因为它生产力水平低,交通不发达,距离远又没有路。从镐京驾着马车,走一百里,遇到一片沼泽,得抽干了沼泽再过去;要是遇到原始森林,得砍光了树再往前去。一没有路了就得砍树,结果树砍完了,车也散了。所以当时欧洲都是小城邦,也是为了适应生产力水平低的事实。
周朝普天之下150万平方公里,这么辽阔的面积都是王土,但是王管不过来这些个王土,要是不靠分封制管理,单枪匹马一个人去干俩月就得累死。结果王决定只管“中国”,就是首都周围的那些地方,其他土地就分封给诸侯。你们要自扫门前雪,管好自己的土地。
Δ主流武器大棒子
不过,你还得记住土地所有权是王的,不是你的,所以你要听命令,要贡献财物,天子打仗你要派兵跟着打,这是义务。最关键的义务当然是服从命令,需要经常到镐京来给天子请安,朝觐。该你来,你不来,这个事儿就大了:一不朝,削其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次第往下降,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二不朝,夺其地,又该你来,你还不来,一般人也没这么干的,胆儿大的,方圆600里封地给你砍300里;三不朝,六师移之。第三次还不来,你就别混了,天子直接派兵来打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