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腾飞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4:00
|本章字节:8240字
这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原人看待这种民族融合现象,主要看重的是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从来不被当成外国看待,因为那时候它们跟中国完全一样,用汉字,遵汉礼。但欧洲国家对待民族融合现象的看法,就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看重血缘,而不是看重文化认同,比如一个中国人在德国住一辈子,德语说得比德国人还流利,你都休想加入德国国籍,除非在1750年时,你的祖先是德国人,这样的话,你一句德语不会说,都可以入籍德国。
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不止一次被少数民族政权侵扰甚至终结。但每一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最后被我们同化,所以我们这个民族非常顽强,五千年没有灭绝。快马弯刀打仗容易,但征服人心十分困难。
06改革缘于形势变
Δ大家一起干私活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得到推广,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荒地开垦的数量前所未有地增多,这与井田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井田制规定土地是国有土地,耕种的土地是分封来的。而且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分封的土地尚且耕种不过来,更无暇顾及其他荒地。但随着铁器牛耕的普及,人们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干完分内的这块土地之外,看着其他富饶的荒地,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种白不种,种了不白种。这些荒地可不是天子分封的,不归国家所有,我自己种了就是我自己的地,还不用缴税。于是乎,大伙儿挥起锄头,多快好省地干起私活来。
这样一来,私田开垦越来越多,国家分封的土地就逐渐荒芜了,结果大家都这么干就影响到了国家的收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国家一想既然大家都这么干,索性无论公田、私田,一概按照规定缴税。这等于变相地承认了土地的私有状态。
土地所有制就这样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进行了转变。同时为了适应这种转变,各国纷纷变法,如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然后到了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三家相继变法,新的制度确立。但是,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均告失败,尤其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失败得最惨。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一死,当时的守旧派贵族们就要干掉吴起。最后逼得吴起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以尸体做掩护,威胁贵族们,谁要是刺杀他的话,就必然会犯下冒犯王尸的大忌。但这帮贵族太恨吴起了,以至于视威胁为无物,不由分说就把吴起给射死了,楚悼王的尸体也被射成了刺猬。这对于楚国而言,失去了一次走向强大的机会。
Δ秦国在变法中崛起
三个改革家里唯一成功的是商鞅,正是他的改革措施,最终促使秦国走向了强盛。有个成语叫徙木立信,说的就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当时商鞅为了让百姓信服并听从自己的新法,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贴告示说谁把木头扛到北门就赏五十金。还真有人出来扛了,轻轻松松就拿到了五十金。商鞅并不是拿五十金来教导人们天上可以掉馅饼,而是为了建立自己在百姓心中的信誉。于是在秦孝公时,商鞅的变法顺利实施,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把老百姓给组织了起来。十家一什,五家一伍,一家犯罪,五家十家都受到牵连,这就叫做连坐。比如隔壁家的小三吸毒,你知情不报,被发现后一样办了你,可见当时对老百姓控制得有多严厉。
第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中国古代人分四等,士农工商,商居四民之末。当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关键原因还是生产力水平太低了。有道是“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农者,天下之大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像今天,中国多少夫不耕,多少女不织,也不会有人受饥受寒,当时可没有袁隆平这些人,如果老百姓弃农经商的话,国家就完了。所以一开始搞重农抑商,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政策上必须得重农。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与百姓的生活无关,要来也没用,搜罗一打翡翠玛瑙都不一定能换几串麻辣烫。直到中唐以后,民生用品才逐渐多了起来。但再往后,比如到了清朝,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仍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那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奖励军功,按功受爵。高官授爵在此之前是世袭世禄制,生下来就有俸禄。从商鞅变法开始改变了这种情况,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秦国把爵分了二十等,其中最高的彻侯是第二十级。从第一级到第八级是民爵,这一级别的晋升就靠战场上立功。砍敌人脑袋一个,爵位上升一级,所以敌人的脑袋叫首级。秦国的这种激励制度,使得秦军在战场上非常骁勇,割头不倦,被人称做虎狼之师就是这个原因。
第四,燔诗书而明法令。这就是后来的焚书坑儒,可见商鞅是典型的法家代表,强调法制,要求大家服从命令听指挥。
第五,统一度量衡。度是长度,量是容积,衡是重量。度量衡不一样的话,会给各地的交流带来很多麻烦。比如美国人开车去加拿大绝对会超速的,因为美国是用英制单位,汽车里程表上显示的是英里,1英里约等于16公里。如果加拿大的交通指示牌上显示限速80公里小时,美国人一踩油门,准超速!再比如,咱大陆1斤等于500克,台湾是600克。如果台湾游客来大陆买水果,就会觉得短斤少两。
第六,废分封,行县制。以前的分封制留下太多隐患,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造成天子与诸侯的脱节。商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全国设31县,由国君委任县令。后来县上又设郡,郡守和县令都由国家来任命,这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七,为田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商鞅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改变了之前大家心照不宣、国家变相默认的土地私有状态。
商鞅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07百家争鸣,科技发展
Δ无为才能无不为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期,正在经历社会大变革的各诸侯国、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一时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
春秋时期,两位着名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孔子。老子,道家创始人,道家跟道教不一样,道教是中国古代神仙方术、原始巫术的集合体,吸收了道家思想之后,形成了道教。道教形成之后,神话老子,把他捧为太上老君,就是在炉子里炼孙悟空的那个白胡子老头。不过历史上确有其人,但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道家的创始人,有人说他叫老聃,也有人说叫李耳。
他的学说有两个特点:第一,朴素辩证法;第二,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无为好不好?老子为什么主张无为?有为什么样?谁有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五霸这些人有为,战国七雄、商鞅变法这帮人有为,有为的结果是生灵涂炭,烽火连年。老子看到这种情况,提出咱们应该无为。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状态最佳,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战争。老子希望退回到原始社会,他认识不到未来有共产主义社会,他只能认识到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悲剧战争,所以就提倡无为,同时他认为人一定要顺应自然,自然就是天道。老子的《道德经》,上来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我说不清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只能强名之曰道,按我们的道理讲,道就是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的就是天人合一。他认为国家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而道最大。道才有天,天才有王,王是万人之主,还远不如道,那么普通百姓就更加要顺应自然规律。
顺其自然的衍生状态叫以柔克刚,最简单的道理是水滴石穿。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比如你嘴里最硬的是牙,最软的是舌头,你老了,掉牙不掉舌头;大树比小草高大强硬吧,七级风一来,大树连根拔,没见过小草满天飞的。杯满则溢,只有空杯才能倒进水,所以无可以生有,有就不能再生了。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分成四种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和自然境界。咱们一般人是在功利境界,杀人犯、强奸犯这都是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就是圣人们,他认为中国古代达到天地境界的只有一人,就是老子,孔子都只在道德境界。
一般我们在功利境界的人,是贵有不贵无,我们有什么比什么,比有钱,比有房子,比有车,比我爸爸比你爸爸官大。而老子是贵无,看破放下,四大皆空,六根清净,你才能有成就,无为才能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
Δ既要仁爱,又要有礼
处在道德境界的孔子,跟老子的见解就出现了分歧。孔圣人提倡有为,所以孔子这一生很辛苦。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中国古代,尤其元朝以后,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集万般礼法道统学术之大成的万世师表,老师的祖师爷,所以台湾把9月28日孔圣人的诞辰,定为他们的教师节。大陆的政协委员曾经建议把我们的教师节也从9月10日改到9月28日去。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这些观念一开始都是源自孔子的思想,其后才被董仲舒等人整理出来。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学》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让我们要亲民,也就是孔子仁者爱人的意思。人指的是别人,爱跟你不相干的人,统治者爱被统治者,被统治者要爱统治者,让世界充满爱,这不就是和谐社会吗?这种仁爱比耶稣的观点早了五百多年,所以中国的圣诞节应该和教师节同一天,也改成9月28日。
孔子还强调礼,强调贵贱有序,尊卑有位,恪守本分。他认为春秋战国时下面人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属于礼崩乐坏,对此很不满。他认为让世界充满爱的最好办法,就是每个人都遵守自己的本分,心里别存非分之想,是哪个阶层的人就要对自己的生活知足。诸侯老老实实做诸侯,大夫老老实实做大夫,别大夫想做诸侯,诸侯想做天子,那就乱套了。为了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势必要克己复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