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大事记(2)

作者:东生

|

类型:古代·奇缘

|

更新时间:2019-10-06 14:19

|

本章字节:13390字

边区被服厂工人奔来反映:敌人正向涧峪岔方向走来。中央警备团立即派两个连上山警戒。任弼时要侦察骑兵把情况弄清楚。结果是一场虚惊。


天黑时行军。离桑塔不远处休息,有人来说:敌人已到李家岔,再往前走就会遇到敌人。毛主席听了摇摇头,表示不大相信。任弼时打开手电,看了看路线图说,行军方向不变,但为慎重起见,过了桑塔即翻山绕行。队伍过桑塔后爬山。坡陡路窄,危险处,几名战士想搀扶一下毛主席,均被谢绝。毛主席说:“不要看我年纪大,还要和你们年轻人比赛哩。”


2日


新华社发表社论《穷凶极恶走向崩溃》,评国民党三中全会,指出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必然崩溃,而且可能来得颇快”。


毛主席一行行军抵高家塔宿营。由于十年和平生活,加之敌人特务造谣破坏,沿途老乡惊慌,到处乱跑,有的不肯带路。毛主席亲自找老乡谈话,做动员工作。


战斗在敌人心脏的熊向晖(担任胡宗南的秘书)、陈忠经等,通过我西安地下电台,直接向总部拍发情报。毛主席在给彭德怀、习仲勋的电报中写道,据西安情报称,胡宗南将以全力取瓦窑堡,预定4月半攻下绥德。毛主席在分析了敌情之后指出:“我军歼击敌军必须采取正面及两翼三面埋伏之部署方能有效,青化砭打三十一旅即是三面埋伏之结果。”


彭德怀、习仲勋当即回电称:“敌自青化砭后异常谨慎,不走大道平川,专走小路爬高山;不就房屋设营,多露宿营;不单独一路前进,数路并列,间隔很小。以致三面伏击已不可能,任何单面击敌均变成正面攻击。敌人此种小米碾子式的做法,减少我各个歼敌机会;必须耐心长期疲困他、消耗他,迫其分散,寻找弱点……”


毛主席打电报给中央后委,催“恩来速回”。


3日


毛主席电复彭德怀、习仲勋,内称:“敌十个旅密集不好打,你们避免作战很对。”又称:“我们现在瓦窑堡东北地区……敌情完全不明,望派一个营附电台到瓦窑堡以西旧安定城附近担负侦察及掩护之责。我们尚须二至三天时间方能转至安定以西的安全地区。”


晚,周副主席西渡黄河,从山西返回陕北。


4日


彭德怀、习仲勋连发两电给中央军委请示行动方针,内称:敌军占延安后第二步战略方针,是求战还是避战以打通咸(阳)榆(林)公路,我们始终未弄清。我伏击永坪一路未成,移至蟠龙西北,五纵有司务长投敌,供出全部兵力部署,敌避我主力占瓦市,使我备战扑空,等等。


周副主席一行抵达何叶坪。


陈赓兵团在晋南发起进攻。


5日


毛主席离开石家湾,到达青阳岔。


周副主席抵苗家坪。


胡宗南在延安设晚宴招待中外记者团。他指使部下造假坟墓,以成千国民党士兵冒充我俘虏等,捏造战果,进行欺骗宣传。


6日


国民党军向山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兵力达到60个旅、45万人,约占进攻我解放区兵力的三分之一。汤恩伯等三个兵团约26万大军从临沂向北进犯,企图将我军主力聚歼在沂蒙山区。


从3月28日起,我山东电台即和中央失去联系。


毛主席电复彭德怀、习仲勋称,“4日两电悉”,对西北作战提出四个作战方案,以征求他们意见。


“昆仑纵队”举行第一次全体人员大会,司令任弼时在会上作了行军总结和动员,号召大家克服一切困难,为党中央、毛主席服好务。


周副主席一行抵双湖峪,偶遇寻找前总的新华社记者组,送一匹骡子给他们驮电台。


7日


深夜,为周副主席开路的骑兵,不听民兵口令,疾风般穿过石湾镇,民兵对空放枪。


中央与山东战场的电台联系,在中断了十天之后,恢复了。毛主席代中央军委起草的给陈毅、粟裕的电报中称:“因连日转移,电台失联络,3月28日电令才收到。”复电同意来电所述的作战部署,并嘱“一切望按情况决定”。


新华社记者报道称,从4月1日起,胡军十个旅分三路,形成一个长宽各三四十里的方阵,窜抵瓦窑堡永坪一线。敌人不走大路,专走大山小路,每日前进二三十里,大部露宿,疲乏已极。


前总陷入敌人方阵当中的山沟里。彭德怀将军却镇静如常;躺在炕上。只听头顶上,四面八方,敌军在狂呼乱叫。待胡军过后,彭总翻身下炕:“走!敌人向北,咱们向南,各办各的事噢!”


8日


彭德怀、习仲勋致电中央,提出西北我军下一步作战“上、中、下三策”,请示“应行何案”为宜。


晋察冀我军向石家庄外围及正太线出击。成千上万的经过土地改革的翻身农民支援前线。


9日


毛主席起草了中央《1947年4月9日的通知》,指出敌人“进攻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还为着妄图首先解决西北问题,割断我党右臂,并且驱逐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兵力进攻华北,达到其各个击破之目的。”在此情况下,中央做出三项决定:一是用坚决战斗精神保卫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和西北解放区;二是中央留在陕北。“此区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地区大,安全方面完全有保障”;三是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央工作委员会。


毛主席电复彭德怀、习仲勋称:“主力在现地待机为有利。”


周副主席抵石湾,对区委书记说:“前天骑兵夜过此地未事先通知,也没有回答口令,很对不起你们,我向你这个区委书记道歉。”


10日


清晨,周副主席参观石湾小学时说:“就是打仗,我们也要操心孩子的上学。”下午,周副主席抵青阳岔,和毛主席、任弼时会合。


敌董钊、刘戡两个兵团十个旅,在永坪瓦窑堡之线寻找我主力决战,到处扑空,狼狈万状,无奈又回到蟠龙补充粮草。


11日


半夜11时,毛主席致电彭德怀、习仲勋:“本早密息,清涧之二十四旅一个团本日调赴瓦窑堡。该团到瓦后,一三五旅很可能调动,或往安塞,或往蟠龙,望注意侦察并准备乘该旅移动途中伏歼之。”


西北野战军就加强延安地区游击战及军队纪律、群众工作等问题,电告中央军委,指出干部中对十倍于我之敌的进攻认识不足,有依靠邻区来援思想,是十年和平生活的麻痹作用,等等。


一大队黎东汉突患急病,需生理盐水抢救,毛主席派骑兵穿过敌封锁线取药。


12日


彭德怀、习仲勋电令王震“必须乘一三五旅移动中歼灭之。”


新华社发表社论《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的二十年》,纪念“四一二”惨案20周年,预言“这个斗争快要结束了,这就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灭亡。”


上午,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人员离开青阳岔,下午到达王家湾。从此,“昆仑纵队”改名为“三支队”。


夜晚,毛主席守在黎东汉身边。经抢救,黎转危为安。


14日


胡宗南令一三五旅由瓦窑堡向南出击。该旅在羊马河进入我伏击圈,经八小时激烈战斗,四千七百余人全部被歼。西北人民解放军向中央军委报告说,这“如虎口取食一般,打破了敌人‘小米碾子’战术。”


15日


毛主席代中央军委拟电聂荣臻、萧克等,为“正太线作战第一期胜利歼敌万余”,向晋察冀全军将士传令奖励。


毛主席致电彭德怀、习仲勋,指出“目前敌之方针是不顾疲劳粮缺,将我军主力赶到黄河以东,然后封锁绥德、米脂,分兵‘清剿’。”电报说,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是,采用“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击之。


毛主席起草中央给各战略区通报,内称,一三五旅被歼的胜利证明,“仅用边区现有兵力(六个野战旅及地方部队),不借任何外援,即可逐步解决胡军。这一胜利又证明,忍耐等候,不骄不躁,可以寻得歼敌机会。”通报望全边区军民开会庆祝,以鼓励民心士气。


16日


彭德怀、习仲勋向中央军委电告羊马河之战称,敌九个旅增援一三五旅,南北对进,相距不及55里。经我三天抗击,使其无法救援,我仍歼敌一个旅。我集中之兵力;尚不及敌三分之一。“足见敌军战力弱,士气低;我军战力强,士气高。”


18日


新华社发表社论《战局的转折点》,评羊马河之战,指出这“标志着胡宗南从此走下坡路”,是敌军战力下降、我军战力上升的转折点。“西北战局的转折点,同时就是全国战局的转折点。在时间的顺序上说,胡宗南军是蒋介石的最后一张王牌……历史事变的发展,表现得如此出人意外,蒋介石占领延安将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的放弃延安,将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


19日


山东战局又趋紧张,敌进攻山东兵力增至61个旅,企图将我主力消灭于沂蒙山区。下午,毛主席要参谋找出鲁中南地图,和周副主席、任弼时研究作战方案。


22日


山东我军开始反击,从22日至26日,攻克泰安,歼敌二万四千余人,俘敌将官七名。


23日


新华社发表社论《新筹安会》,评蒋介石政府改组,指出袁世凯当年组织筹安会,要当皇帝;现在蒋政府则是新筹安会,蒋由主席改称总统。“名称尽管不同,实质还是一样:一是媚外,二是残民,三是打内战,四是走死路,前三件是因,后一件是果。中国人民中有不相信这个观察的么?请看历史事实的发展吧!”


24日


毛主席拟中央致刘伯承、邓小平电报中称。敌现以大力攻山东,目的在将我主力赶至黄河以北,然后再攻冀晋。


26日


毛主席拟中央军委致彭德怀、习仲勋电,告陈赓兵团横扫晋南,威胁西安,董钊军可能南撤,瓦窑堡之敌可能逃跑,“望部署歼击之”。


27日


董钊、刘戡两兵团26日分别从蟠龙、永坪出发,27日晨抵瓦窑堡。彭德怀、习仲勋电告中央军委,敌“有犯绥德模样。蟠龙留十六旅,似有粮弹未发完。我军隐蔽于瓦市东南及西南,以待敌进犯绥德时围歼蟠龙之敌。”


28日


晨7时毛主席电复彭德怀、习仲勋:“计划甚好”。


彭德怀、习仲勋令三五九旅,独立五旅等部担任“向导”,诱敌向绥德方向前进。


5月1日


新华社发表社论《全力准备大反攻》,指出反攻可能是长期的,曲折的,速胜的观念不对,但最后胜利是肯定的。


董钊、刘戡率敌九个半旅,武装大游行六天,占领绥德空城,毫无所获。却向胡宗南谎报“毙敌甚多,残敌向东北方向狼狈逃窜”,云云。


2日


凌晨,我军向蟠龙发起攻击。横扫敌外围较大据点,进展顺利。但到下午,敌凭借工事顽抗,我军伤亡较大,南线来援之敌又不断逼近。在此情况下,仗是否打下去,出现了不同意见。彭德怀、习仲勋急电报告中央。


毛主席当即回电:“攻击蟠龙决心很对。如胜利,影响必大。即使不胜,也取得经验。”


董钊和刘戡在绥德举棋不定,对是否北上与榆林邓宝珊会师发生意见分歧。


杭州出现抢米风潮,从此蔓延到各大城市。


3日


陈毅、粟裕关于鲁南敌情及我军部署请示中央军委。


董钊、刘戡已知蟠龙被围,但仍在绥德按兵不动。


4日


零时,彭德怀、习仲勋电告中央军委,“敌敢于白刃战,昨黄昏前夺取一高地,仅俘20余人,余均被刺死”,望告我西安地下电台“留慎胡军如何增援蟠龙及对我攻蟠龙兵力判断”。


7时,彭德怀、习仲勋给一纵廖、贺电称,“现敌向核桃坪方向逃窜……务求彻底消灭,如有逃脱,以你们是问”。


10时,董钊、刘戡两兵团奉胡宗南之命,紧急回援蟠龙。怕途中遭我伏击不走老路,绕山而行。


激战至夜晚,我军攻克蟠龙,敌一六七旅六千七百余人被歼,胡宗南的“四大金刚”之一旅长李昆岗被活捉。


中央军委电复陈毅、粟裕称,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一要有极大忍耐心,二要掌握最大兵力,三不要过早地惊动敌人后方。


陈赓兵团在晋南1月作战,连克22座县城和禹门口、风陵渡,歼敌一万八千余。


上海各校学生示威反对内战。同时,发生上海八千名工人、学生包围警察局事件。这一爱国运动立即扩大到南京、北平、杭州等许多城市。


5日


毛主席电告彭德怀、习仲勋:“我们已转至旧安定城西北地区。”在此之前,为了使彭德怀放手打仗,不因考虑中央安全而有后顾之忧,毛主席一直未把中央住地告诉他。


周副主席拟《中央关于蒋管区工作方针》的指示称,在蒋管区统治尚严的地方,尤其是蒋管区大城市中的工作方针,就是要保护我党及民主进步力量,以继续加紧开展人民运动。为此目的,既要坚定勇敢,又要机警谨慎。要时时注视形势的发展,坚持我党放手动员群众进行反美反蒋的方针,灵活地既结合又分别合法与非法的斗争。指示说,党的组织要严守精干隐蔽,平行组织,单线领导,不转关系,城乡分开,上下分开,公开与秘密分开等原则。一切要从长期存在打算,以推动群众斗争,开展统一战线,如此,方能配合解放区胜利,推动全国新高潮的到来。


7日


新华社记者评蟠龙大捷,赋以打油诗云:“胡蛮胡蛮不中用,延榆公路打不通。丢了蟠龙丢绥德,一趟游行两头空。官兵六千当俘虏,九个半旅像狗熊。害得榆林邓宝珊,不上不下半空中。”这一打油诗顿时在西北军民中广泛流传。毛主席听了评蟠龙大捷的广播,赞扬女播音员爱憎分明,广播得很有感情。


8日


新华社发表评论《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胡宗南》称:“胡宗南这个‘西北王’的幻梦必将破灭在西北,命运注定这位野心十足、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常败将军,其一生恶迹,必在这次的军事冒险中得到清算,而这也正是蒋介石法西斯统治将要死灭的象征。”胡宗南在延安听了广播之后,发出一阵狂笑。


董钊、刘戡走了四天才到蟠龙,街上已空无一人。


晋察冀我军经一个月作战,歼敌三万余。孤立了石家庄,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彭德怀、习仲勋致电中央军委称,边区与陈赓两军合力消灭胡宗南至为重要,六个月可能完成。陈赓何时何地渡河,须等数日后看清敌军行动再定。


毛主席电示陈毅、粟裕“放手让敌前进”。


毛主席拟中央军委致聂荣臻、萧克电称,东北我军由北满出动主力八个师(每师约万人)入南满向敌举行反攻,5、6、7月是重要关键,“你们必须钳制关内敌军不使东调,使东北取得胜利”。


9日


新华社发表社论《同打胜仗一样要紧的事情》,希望各解放区打好春耕这一仗,保证粮食丰收。


10日


毛主席电告彭德怀、习仲勋:“恩来、定一今日动身去真武洞和你们商量作战方针,并参加祝捷大会……会上请代我及朱总司令慰问全军将士并致祝贺之忱。”


11日


毛主席拟中央军委致陈毅、粟裕电称,应集中主力首先解决敌一两个军。根据陕北经验,敌增援能力不大,如有四五十里间隔,以有力一部筑工事抗击,可能使敌强大援军根本不能增援。


12日


毛主席拟中央军委致陈毅、粟裕电称,敌五军、十一师、七十四师均已前进,“你们须聚精会神选择比较好打之一路,不失时机发起歼击。究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决策,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


陈毅、粟裕致中央军委电告,今晚集结一、四、八、九纵队向敌七十四师出击,于明晨完成包围,战斗约需两三天。


14日


下午,在真武洞广场召开五万人的祝捷大会。周副主席、陆定一、彭德怀、习仲勋等参加,并检阅了解放军和游击队。


15日


真武洞祝捷大会继续举行。周副主席在会上讲话称,今天这个大会,既是庆贺陕北战场取得胜利的大会,又是庆贺全国各个战场取得胜利的大会。他庄严宣布:“党中央、毛主席还在陕北!”全场欢呼掌声雷动,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