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 第二章 不识时务,缺乏变通(13)

作者:何森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53

|

本章字节:3478字


张之洞:阜康集团的问题已经超出了纯粹企业经营的范畴,这不是胡雪岩或者左宗棠本身能改变的,其深层原因是政治问题,是左宗棠与曾国藩、李鸿章的政治斗争,任何企业一旦介入政治斗争,都无法左右自身的命运。


吕不韦:胡雪岩无力改变现实,更改变不了左宗棠的个性,他既无法转势,也无法造势,这是他的悲剧,也是所有官商的悲剧。


王熙凤:盛宣怀遇到袁世凯怎么解释?


张之洞:如果说胡雪岩还只是个人悲剧,那么,盛宣怀遇到袁世凯则纯属时代的悲歌,那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个人在时代面前毕竟是渺小的,更是无奈的,任何人都改变不了。


王熙凤:难道与个人的错误决策没有关系?


张之洞:当然有关系。我觉得,一个企业家必须学会借势,但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知道什么时候借势,什么时候必须从势中解脱出来,让企业独立、平稳地经营,这也需要智慧。


王熙凤:吕先生怎么看这个问题?


吕不韦:张先生讲得很有道理。我觉得,不管是胡雪岩的阜康集团还是盛宣怀未竟的事业,都很冤,都有些生不逢时,都是由于企业自身难以改变的因素而死亡的,这就是冤死的企业。


王熙凤:那么,企业怎样才能避免被冤死的命运?


张之洞:企业想真正避免被冤死的命运,只有审时度势,见风使舵,但这只是一般性的概念,不能一概而论。更重要的是企业毕竟是企业,它必须顺从市场规律独立经营,政治势力只是经营的需要,并不是经营本身。


王熙凤:吕先生怎么看?


吕不韦:我要说的,也是这种概念性的东西,真的没有更好的建议。


王熙凤:多谢二位,今天的节目到此结束。


▲小链接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1863年(同治二年)中进士。清流派重要成员。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政治态度为之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补授两广总督。中法战争爆发后,力主抗法。同时,在广东筹办近代工业,以新式装备和操法练兵,设立水师学堂。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力促兴筑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在鄂、苏两地设新式学堂,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还大量举借外债,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之先。戊戌变法时期,起先支持维新活动,多次出资赞助维新派。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新旧斗争渐趋激化后,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宣传洋务主张,反对变法维新。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主张严加镇压。八国联军进逼京津,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联络东南各省督抚,同外国驻上海领事订立《东南互保章程》9条,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人及长江中下游哥老会发动的自立军起义。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命张之洞以湖广总督兼参预政务大臣。旋与刘坤一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仿照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首采近代教育体制。1907年调京,任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学部。次年清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旋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慈禧太后死后,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原为阳翟大商人,在邯郸碰见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子楚(异人),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并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子楚即位(庄襄王)后,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吕不韦执政时,门下食客3000人,家童万人。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史称杂家,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依据。后嬴政继位,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