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仲景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2:26
|本章字节:4012字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昨天把第十二篇结束了,共41条原文,除了19条是论述痰饮初起的脉象,20条是论痰饮病的预后,与时令气候相关,这两条我没有讲,一共讲了39条,内容相当广泛,可以说是涉及了,内科杂病的方方面面,包括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内分泌、精神、神经系统,肾气丸的临床应用,和它的研究进展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我只能在原文分析过程中,以病例的形式,或者我讲个人体会的方式,作了中、西医学方面的相关对照,仅供参考,关于这个篇章最后举的,小青龙汤的案例,我觉得是很值得回味的,它充分体现了张仲景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方法,特别是这种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的,“随证治之”原则的体现。
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它一共是几变啊?是五变。第一变,就是小青龙汤用过以后,表证已解,饮证为轻,所以,它就在原谅基础上,去掉了麻黄、芍药,而且又去掉了半夏、细辛、干姜,加了茯苓,变成了苓桂甘味汤,为什么要这么变?就是因为有冲气上逆。第二变,冲气解决了,但是,喘满的本证又复发了,就在苓桂甘味汤的基础上,去桂枝把小青龙汤的核心药物,添上了干姜和细辛,变成了苓甘五味姜辛汤。第三变,就是因为眩冒加呕吐,我给它简称为“冒呕”,冒呕证就是痰饮过多,饮邪、寒饮过盛,因此,在原方基础上,又把半夏加进来了,使它(小青龙汤)的核心药物,四味齐全。第四变,就是“身形如肿”的情况,比较突出,这个时候,通过宣利肺气治疗,加了杏仁,他还是加一味药,说一个药名。第五变,面赤如醉酒样,认为是胃热上熏所致,因此,再加大黄。这五变,活生生的例证,我觉得对全书理解,仲景学术思想很有用。另外,我觉得,我所讲到的一些经方,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不管是在《方剂学》,还是在《伤寒论》,包括其它中医临床各科,都已经学习过了,我认为就应当按照,这个临床思维方法,抓住我所讲的十大症,有咳、喘、满、肿、疼,还有眩、悸、呕、瘦、小便不利,同时,我给大家补充了,大便溏泻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脾阳虚的体质,再加上脉象,主脉是偏弦,如果为留饮,就是脉沉,如果为伏饮,那就更深一层,潜伏不出,脉也伏,这是沉伏的伏,一定要这样,所以,具体去临床实践、理论提高,以加深体会。
十二篇讲完了,现在,我给大家归纳一下,广义痰饮的治法及代表方剂,也等于重新给大家归纳一个框架。温阳化饮法,代表方剂是“治本”的两首方剂,温脾阳以化饮的苓桂术甘汤,温肾阳以化饮的肾气丸,这是温阳化饮法,治本。有关“治标”的方面,就是体会“温药和之”之义,但是,在行消开导方面比较突出,当然,对于标实,一个就是利水降浊法,利水降浊法的这部分,我特别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就是把它从支饮的那部分,拿到狭义痰饮来,一个是“苦冒眩”的泽泻汤证,还有一个就是“瘦人”的癫眩,五苓散证,再有,就是关于治痰饮呕吐的,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和我给大家补充的,《外台》茯苓饮,都可以说是,利水降浊法的体现,《外台》茯苓饮和木防己汤,有相同的地方,就是久病涉及到正虚,或者是因为误治,使正气更伤,我们在《胸痹》篇里学过的,橘枳姜汤,从治胃的角度出发,就是补气的同时,行气滞,调理气机。所以,这个法则,你说在《痰饮》篇里学的也可以,我用《外台》茯苓饮举了个病例,是为了说明,从化饮解决不了的疾病,从痰的方面考虑,这是不是个癫痫,最后给证实,是一个非常难以鉴别诊断的,内分泌系统的肿瘤,那个就提供大家参考,从中医的辨证思维上,见了病人怎么入手?怎么治疗?扶正祛饮法的体现,见木防己汤,“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病重而药轻,咱们怎么办呢?热己解,去掉石膏,加茯苓导水下行,加芒硝以软投坚,这种结实即破,这是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第四,就是表里双解法,对于溢饮“当发其汗”,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特别小青龙汤又是支饮的主方,所以,刚才那个案例,是小青龙汤的加减变化,这一定要把握住,就是对于溢饮来说,用大、小青龙汤,支饮的主方是小青龙汤。还有一种,就是治标用比较峻猛的药物,泻水逐饮法,其中狭义痰饮里面,有两个治标的方,有胃、心下有留饮,用的甘遂半夏汤,若肠间有水气,用的己椒苈黄丸,这两个治标的方,也可以和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合起来记,是治疗狭义痰饮的代表方,还有就是悬饮的主方,是十枣汤,支饮的重证,如果是实证,用十枣汤也可以,这是一方两治。还有就是,支饮当服小青龙汤表证已解,但是,存在着邪实气闭,形证俱实的情况下,肺气壅塞是由于支饮停于胸肺所致,“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如果是支饮胸满,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兼有腹满便结的情况,就用厚朴大黄汤,这个方子,需要和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进行类比。行了,十二篇就讲到这里。
?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