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生活中自有菩提,能静心才是智慧(2)

作者:李叔同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7

|

本章字节:11544字

学: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


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所以读书当在求索。


省: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


尽信师不如无师,人的智慧是思考得来的。洞山良价禅师的剃度恩师是云岩昙晟禅师,虽然他之后转到了南泉普愿禅师座下悟道,但是每逢云岩昙晟禅师忌日,他都会设斋上供。一次,当他为恩师忌日忙碌时,一个学僧问道:“禅师每年都会为云岩忙碌,是因为在他那里得了开示,所以才会如此尽心?”


洞山良价禅师答道:“虽曾在他座下受教,但不曾垂蒙指示。”


学僧不解地问:“既然是这样,为何要设斋供奉他?”


洞山说:“我怎敢违背他呢?”


学僧又说:“你现在在南泉普愿禅师处受教,完全可以不为云岩设斋!”


洞山平和地回答:“我虽然没有得到先师的道德佛法,但是只为他不为我说破这一点,就胜过父母。”


学僧接着又问:“禅师为云岩设斋,是因为肯定他的禅风吗?”


洞山答:“只能说一半肯定。”


学僧问:“为什么会是一半呢?”


洞山答:“如果我全部肯定恩师的禅风,那就是辜负了他。”


这些道理,洞山良价禅师是在恩师圆寂之后,见到水中自己的身影才开悟的,并做了一首悟道偈:“切忌随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所以他说感谢禅师没有点破。


参禅悟道如果完全依赖师父就会失去自我,但是如果没有师父的教导和指引,何能因见月?


岂止参禅悟道如此,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如果光靠他人的指点和帮助,就会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当然如果没有前人的指引,我们又会浪费很多没有必要的时间,这就是禅师所说肯定一半的道理。


人们除了要懂得思考,还要懂得自省,对待生活要有自己的目标,并时时自省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违背了这个目标。无德禅师为了给学僧多讲解佛法,经常会举行小寻时(应学僧的要求举办的座谈会或者开示)。在一次小寻时上,他问学僧:“你们在我这里参禅时日已经不短,不知你们可曾找到禅心没有?”


一个学僧回答道:“禅师,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禅心,在没有参禅之前,我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除了自己的事情,世间再没有什么值得我去关心和在意,可是现在我发觉世上的万事万物都要靠因缘才能成就,不再只妄想我与我所,并为之前的行为深深自责。”


无德禅师听后微微一笑,示意其他的学僧继续说。


另一个学僧说:“以前我评判事物的标准是: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但是现在我的目光开始放得长远,心胸开始变得开阔,我这样算是找到禅心了吗?”


无德禅师听后依旧保持微笑的表情。


第三个学僧说:“从前我做事情总是会有所保留,能走五十里路,一定只会走三十里,但自参禅后,我总感觉自己的生命有限,无法去证悟永恒的法身,甚至恨不得不眠不食地求索,我想这也许就是禅心吧!”


第四个学僧说:“我以前很自卑,大小事情都处理不好,但是参禅以后,我发觉自己肩负着弘扬佛法的重大责任,全身充满了力量,做事情也很自信了,我想这就是禅心。”


第五个学僧说:“我身材矮小,所以常常持有这样的心理‘天塌下来别人会顶着’,但自参禅以后感受到了烁迦罗心(坚固的意思)无动转的信念,觉得自己突然变得高大起来,我想这也许就是禅心吧!”


无德禅师听后,微笑着说:“看来你们都精进了不少,可是这些都只能是你们修行的法喜(自身在学佛过程中得到的快乐与自在的感受,是人性中流露出来的真实佛性的显现。),而非‘禅心’,真正的禅心在于明心见性,好好精进修持吧!”


学僧们听后,个个敛目内省,继续去寻找禅心。


参禅是为了修习清空安宁的心,而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学禅之人在参禅的过程中净化身心。


参禅是这样,做人亦是这样。人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和目标,要修炼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世准则。人生的好坏成败,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定位和把握。人们要时时闭目自省,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如果一个人反观自身,并信心十足地朝目标迈进,终究会获得成功。


懂得反省自己才能沉淀心性


我们总是习惯于将眼光投向远处,看向别人。有时候,这样反而迷蒙了双眼。如果你有一双慧眼,不但要向外看,还应该在安静下来之后向内看,看到自己的不足、虚浮、这样才能更清醒、更坚定、更安心。


弘一法师就是一位能够自省的大师,他在讲经说法时常常能够反观自我,让更多人体悟到他的行为修养之深厚淳朴。来看大师反省自身的一段演讲。


佛教养正院已办有四年了。诸位同学初来的时候,身体很小,经过四年之久,身体皆大起来了,有的和我也差不多。光阴很快,人生在世,自幼年至中年,自中年至老年,虽然经过几十年之光景,实与一会儿差不多。就我自己而论,我的年纪将到六十了,回想从小孩子的时候起到现在,种种经过如在眼前。我想我以往经过的情形,只有一句话可以对诸位说,就是“不堪回首”而已。


我常自己来想,啊!我是一个禽兽吗?好像不是,因为我还是一个人身。我的天良丧尽了吗?好像还没有,因为我尚有一线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过失。我从小孩子起一直到现在都埋头造恶吗?好像也不是,因为我小孩子的时候,常行袁了凡的功过,三十岁以后,我很注意修养,初出家时,也不是没有道心。


虽然如此,但出家以后,直到现在,也大不相同了:因为出家以后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天良虽然没有完全丧尽,但是糊涂的一天比一天利害,抑或与天良丧尽也差不多了。讲到埋头造恶的一句话,我自从出家以后,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醇乎其醇的一个埋头造恶的人,这个也无须客气也无须谦让了。


就以上所说看起来,我从出家后已经堕落到这种地步,真令人惊叹。其中到闽南以后十年的功夫,尤其是堕落的堕落。去年春曾经在养正院讲过一次经,所讲的题目就是“南闽十年之梦影”,那一次所讲的,字字之中,都可以看到我的泪痕,诸位应当还记得吧。


可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样子了。自从正月二十到泉州,这两个月之中,弄得不知所云。不只我自己看不过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说我以前如闲云野鹤,独往独来,随意栖止,何以近来竟大改常态,到处演讲,常常见客,时时宴会,简直变成一个“应酬的和尚”


了,这是我的朋友所讲的。啊!“应酬的和尚”,这五个字,我想我自己近来倒很有几分相像。


如是在泉州住了两个月以后,又到惠安到厦门到漳州,除了利养,还是名闻;除了名闻,还是利养。日常生活,总不在名闻利养之外。


虽在瑞竹岩住了两个月,稍少闲静,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识,受了许多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可以说是惭愧已极了。


九月又到安海,住了一个月,十分热闹。近来再到泉州,虽然时常起一种恐惧厌离的心,但是仍不免向这一条名闻利养的路上前进。可是近来也有一件可庆幸的事,因为我近来得到永春十五岁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劝我以后不可常常宴会,要养静用功。信中还说起他近来的生活,如吟诗、赏月、看花、静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他是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当的见解。


我看到他这一封信,真是惭愧万分了。我自从得到他的信以后,就以十分坚决的心,谢绝宴会,虽然得罪了别人,也不管它,这个也可算是近来一件可庆幸的事了。


虽然是如此,但我的过失也太多了,可以说是从头至足,没有一处无过失,岂只谢绝宴会,就算了结了吗?尤其是今年几个月之中,极力冒充善知识,实在是太为佛门丢脸。别人或者能够原谅我,但我对自己绝对不能够原谅,断不能如此马马虎虎过去。所以我近来对人讲话的时候,绝不顾惜情面,决定赶快料理没有了结的事情,将“法师”、“老法师”、“律师”等名目,一概取消,将学人侍者等一概辞谢,孑然一身,遂我初服,这个或者亦是我一生的大结束了。


大师功德盖世,居然不忘时时自省,人只有反观自己才能沉淀心性、获得内心的宁静。


心有挂碍不如定心明志


有时候劳筋骨体现的是一种决心。若心有挂碍,内心就不足够坚定,也不够宁静,只有坚定信心,一心一意才能以一颗宁静之心走向内心希望的方向。


弘一大师在闽南说佛时讲过这样一段故事:《涅盘经》上说,过去无量劫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他见人皆先供养佛然后求法,自己则贫穷无钱可供。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


当他在大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到一个病人,医生叫他每日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释迦牟尼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量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当时这人应允。


释伽牟尼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一个月,病人痊愈。当释伽牟尼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法的方面,竟好像没有痛苦,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释伽牟尼因求法之故,发心做难行的苦行,又如此勇猛。诸生现今在这院里求学,早晚皆得闻佛法,不但每日无须割去若干肉,而且有衣穿、有饭吃,这岂不是很难得的好机缘吗?


再讲一段故事,出于《贤愚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有一次身为国王,因厌恶终其身居于国王位,没有什么好处,遂发心求闻佛法。当时来了一位婆罗门,对这国王说:“王要闻法,可能把身体挖一千个孔,点一千盏灯来供养佛门吗?若能如此,便可为你说法。”


那国王听了婆罗门这句话,便慨然对他说:“这有何难,为要闻法,情愿舍此身命。但我现有些国事未了,容我七天,把这国事交下着落,便就实行。”


到第七天,国事办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个孔,点千盏灯。全国人民知道此事,都来劝阻。谓大王身为全国人民所依靠,今若这样牺牲,全国人民将何所赖呢?国王说:“现在你们依靠我,我为你们做依靠。不过是暂时,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将来成佛,当先度化你们,可为你们永远的依靠,岂不更好?请大家放心,切勿劝阻。”


国王马上就行动起来。呼左右将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灯心安好,欣然对婆罗门说:“请先说法,然后点灯。”婆罗门答应就为他说法。国王听了,无限满足,便把身上的一千盏灯齐点起来。


万众惊骇呼号。国王乃发大誓愿道:“我为求法,来舍身命,愿我闻法以后,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


这声音一发,天地都震动了,灯光晃耀之下,诸天现前,即问国王:


“你身体如此痛苦,你心里后悔吗?”国王答:“绝不后悔。”后来国王复向空中发誓言:“我这至诚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愿我此身体即刻回复原状。”话说未已,至诚所感,果然身上千个火孔,悉皆平复,并无些许创痕。


刚才所说,闻法有如此艰难,诸生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诸生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


选择心灵的宁静


当我们面临多重选择时,总是左右衡量,反复对比。


其实当你权衡不下时,必定是在为取舍而烦恼,然而真正剔除烦恼的根本就是跟着自己内心的感觉走,只有这样,你才选择了心灵的宁静,这就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弘一法师在讲经时说,“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一个象征,能启发我们的本性,所以见到佛要尊重。”《华严经》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量寿经》说:“一切众生皆成佛。”所以随顺供养尊重承事一切众生就是随顺供养尊重承事诸佛。


现在问题来了,假如这个众生无恶不作,思想行为都是违逆本性的,也要随顺吗?佛在世时弟子们已经代我们请示,佛说不可以随顺,善行善事应随顺,恶行恶事不随顺。见其作恶,以真诚慈悲心劝导之,如其不听即随他去,不再说,佛法称之为“默摈”。


曾经有一个小沙弥问无名禅师:“大师,您曾经教导我们要慈爱,普度众生,如果是大恶之人,那么还要超度他吗?”


禅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并故意将字写的正反颠倒。他指着字问小沙弥:“你看看,这是什么?”


小沙弥看了看说:“这是个字,只是字写反了。”


无名禅师问道:“这是一个什么字?”


小沙弥说:“这是一个‘我’字。”


无名禅师继续问道:“那么这个写反的‘我’字到底算不算字呢?”


小沙弥想了想说:“不算字。”


无名禅师继续追问说:“那既然不算字,又为什么说是个‘我’


字呢?”


小沙弥愣在那里,不知该如何作答。


无名禅师说:“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认得它是反写的‘我’


字,是因你心里认得那是反写的‘我’字,相反,如果是你原本不认识的字,就算是我写反了,你也无法辨认出来,只怕别人告诉你反写的‘我’,遇到正写的,你倒要说是反写的了。”


小沙弥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无名禅师接着说道:“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是你要认得人的本性。当你认得恶人的时候,依然会立刻将他的善恶分辨出来,并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明了,就不难普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