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1)

作者:李叔同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7

|

本章字节:13280字

追求就是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快乐,只有痛了,你才会停下来思考,然后终于醒了。


先度自己,再度他人


要度他人先度自己,人的智慧不在别处,就在自己心里,如果总是想着别人那里有智慧,是还没有真正懂得智慧的含义,只有把自己的事做的事事明了,才知道如何传播智慧。


弘一法师面对众多出家之人曾发出感慨:“今见好心出家在家之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大师痛切感慨之言,发人警醒。发心学佛者都是好人。佛门有句老话:“学佛一年,佛在跟前;学佛二年,佛在西天;学佛三年,佛化云烟。”


智者修行不是走的形式,而是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一天,希运禅师刚刚踏入禅堂,云游的僧众就围了过来,希望可以得到开示。


希运禅师问:“你们想得到什么啊?还是赶紧离开吧!”说着,他用手中的禅杖往外轰众人。


但是慕名而来的众僧却不肯离开。


希运禅师只好坐下来,说:“你们这些人根本就不配让人开示。


表面上看来,你们在行脚修行,看到有千人的禅院就蜂拥而至,听说某人已经开悟就赶过去希望得到开示。但是这种行为只能被人讥笑,你们根本就没有明白到底什么是参禅悟道。


当初我行脚时,如果在荒野里能够遇到人,也会跟他攀谈,看他是否有所领悟。你们如果真心向佛的话就要振作精神。”


看僧众们一脸茫然,禅师继续说道:“如果你们连自己的事情都没有搞明白,只知道一味学习别人的言语,然后将听到的东西大肆宣扬,说自己已经悟道。难道这是真的悟道了吗?”


“你们不应该在我这里浪费时间,更不要轻率从事,空过了一生,要不然只会让人讥笑。如果你们明白我说的话,那就赶紧离开这里。”


智者之所以为智者,并不是因为他们能从外界获得更多的智慧和经验,而在于他们能够挖掘出自己的心智。


很多时候,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自己的努力,盲目地去崇拜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看清自己。盲目地追寻不会让你前进,只有肤浅的人才会如此。人要看到别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才是诚信笃行。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成熟饱满的谷子总是低着头,越是真正有内涵和能力的人,越是低调、沉着、安静从容。我们需要学会从容地面对这个世界,用知足宁静的心去面对一切得失。


在听弘一法师讲佛的时候,一位居士问如何能平复心中的怒气。


大师寥寥数语点化得恰到好处:“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持身弓类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大师的点化让居士深知,喜怒哀乐原来是由自己的心情而定的。


快乐的门只为聪明的人打开,心中充满怒气和疑惑则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有一位小和尚总是愤愤不平,为什么师父总是喜欢、偏袒其他师兄弟,而将我放在一边不管呢?天长日久,小和尚开始过得不快乐,而且做什么事情总是失衡,不是说这个不是,就是埋怨那个不好,师父知道之后找到了他,给他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不平衡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特性,就是丧失了平衡感,不仅走路不能平衡,而且心态也是失衡的,所以人与人相处时天平总是会倾斜,矛盾不断。


国王很苦恼,但是始终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只得整天忙着去处理那些失衡的事件。


不平衡国的国王在选举时有一个传统,在大选之日,人们会在悬崖中间搭起钢索,只要能走过钢索的人都可以成为国王的候选人。


每当赶上大选,国内的人都紧张得要命,因为按照规定每一个城市都要选出一个代表来参加大选。


当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得到这个机会,有的人甚至害怕得要死,因为他们自身的不平衡性很可能让他们落入悬崖。


规定的日期快到了,其他城镇都按时派出了代表,但是有一个城却一直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人们根本不愿意为了王位冒险,万般无奈之下,城内的头领找到了一个叫“臼隋亦”的人。臼隋亦是一个极易被别人说服的人,所以头领才会找他,并找了各种让他参加的理由,臼隋亦果然同意了。


当名单确认之后,国家开始派出专门的人帮他们训练,并设置了各种保护措施。但是,臼隋亦却没有参加任何的训练或练习,反而照常过他本来的生活。


大选的日子终于到了,但是在参赛前,很多人不是负伤就是摔死了,最后只剩下了三个人,其中就包括臼隋亦。


在决赛时,他们抽了顺序,臼隋亦最后一个上场。除了臼隋亦,其他两个人看起来很紧张,并在脸上流露了出来。


第一个上场的人显然比第二个人要自信得多,因为在参赛之前他经过了无数次的训练,他想这一次一定可以走过去。


第二个人很担心,因为参赛前他曾无数次地从上面摔了下去,所以他深怕自己这次会送了命。


而臼隋亦呢?还和平时一样悠闲自得,而且还在赛场轻松地喝着热茶。


同城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纷纷问他:“你怎能这么悠闲?”


他说:“我知道得很清楚,我对走钢索一窍不通,即使努力练习也于事无补,肯定会死,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睡好一点?为什么不如往常一般地自在呢?”


终于轮到他上场了,但是现场的人都看傻了眼,他走得非常好!


没有人敢相信这是事实。臼隋亦走到对面后,自己也吓了一跳。


就这样,臼隋亦成为了该国的新国王。事后,很多人向他讨教秘诀,他说:“其实随意就行了啊!当你向左边倾斜时就向右一点,向右倾斜时就向左,就是这么简单。”


小和尚听了故事之后顿悟。


其实生活和走钢丝一样,永远不要流于极端。当我们痛苦时就想想往日的美好;当我们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时,就想想曾经自己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当我们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如果我们尝试着用这种方式来生活,很自然地,当我们走到某一扇门前,不用敲门,它自然就会自动打开。


留一份镇静在心中


真正的勇者,该前进时就决不退缩,该退后时也决不鲁莽;真正有胆有识的人,该出手时绝对不能退缩,不能有半点畏惧之心,他们总是那么镇静。


淡定和镇静不但为世人所追求,也是佛门修炼的一门心法,只是他们善用佛法表达。弘一法师就对世人说过:“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有一年的年景特别不好,有良知的人都在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救济穷苦之人,佛教界的人士也想做些善事,以感谢平日里乡亲们的相助,于是请了戏班,希望募捐一些钱。演出当日,他们还请了附近寺院里的僧人。


在这些僧众中,有一个学僧刚入道没有多久,他觉得僧人是不该看这些东西的,本不想去,但是住持要求所有人都得出席,他只能勉强跟着去了。在节目表演时,他紧闭着眼睛,正襟危坐,似乎周围的一切都根本不存在。


表演中途,佛教界的代表出来招呼观众募捐,这位学僧站出来反对说:“我进来后就一直闭着眼睛,根本不知道在演些什么,所以没有必要捐助。”


代表一听,乐呵呵地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应该比别人多捐一倍才行。”


学僧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呢?”


代表解释说:“别以为你不看不闻就无事了,主要的是心动没有。你没有看表演,但是听到人们的嬉笑,你一定会猜测,所以你在心里看了、想了。”


能够骗人的不只是眼睛、耳朵、嘴巴,还有心,而且,眼睛、嘴巴、耳朵只能骗你一时,但是心却会骗你一辈子。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要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欺骗自己。无论何时何地,内心的镇静才是真正的淡定,一件事情是否流于形式,只有自己的心知道。


放下虚妄修自身


一个人的身躯虽然只有六尺之长,虽然有生有死,但我却要告诉你们,苦的起源、苦的终止与导向终止的道路都在其中。你自己的天堂与你自己的地狱都在这六尺之驱里,所以人要注重自身的修行。


弘一法师劝诫世人要重视自身的修行:“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无际大师是有名的得道高僧,当人们遇到困惑时,都会来寻求他的帮助。


一天,一个年轻人背着个大包袱,气喘吁吁地上了山,他找到无际大师说:“大师,我非常孤独,非常寂寞,常常被伤害,我现在感到生活是那么沉重,祈求大师能帮助我解脱。”


大师微微一笑,说道:“施主,你的包袱里装的是什么呢?”


年轻人痛苦地回答道:“包袱里装着我每一次孤独时的烦恼、遭受失败的痛苦,还有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就是因为它们,使我觉得生活如此绝望。”


大师什么也没说,站起身来,示意年轻人跟着他走。很快,大师带着年轻人来到了湖边,然后坐船到了湖的对面。


上岸后,大师对年轻人说:“施主扛着船上路吧!”


年轻人疑惑不解地问:“大师,你不是在开玩笑吧,船那么沉,我怎么可能扛得动呢?”


大师看着年轻人疑惑的眼神,笑着说道:“没错,施主,你是扛不动它。在我们过河的时候,船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过了河,我们就要丢下船赶路,否则它就会成为我们的负担。同样,孤独和寂寞以及痛苦和眼泪,使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如果我们老是纠缠在这些不快乐当中,它们就会成为我们生活的负担。”


年轻人低下头若有所思。


大师接着说:“施主,放下吧,生命承受不起太多的负重。”


年轻人依言放下了包袱。


他们继续往前走,在赶路的时候,年轻人明显轻松了很多。他终于明白了,放手后的生命原来如此轻松,并体验到了放手的快乐。


生活中,我们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思想压力,其实有很多压力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在身心。所以要懂得及时放下,只有这样,才能接受新的东西,才能健康快乐的生活,才会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有一份平心静气,那些痛,自然会消失。任凭外界如何风起云涌,你都会保持一颗安静的心。


弘一法师对人们说:“世间人的烦恼都是来源于自身。以和气迎人,则乖渗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骼刻当矫之以浑厚。


。有三个信徒愁容满面地去找无德禅师,想向他请教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


无德禅师得知他们的来意之后,说:“你们先说说自己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甲信徒回答道:“我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我不愿意死。”


乙信徒说:“我活着,是因为我想在年老的时候看到儿孙满堂,享受其乐融融的晚年生活。”


丙信徒想了想道:“因为我要抚养一家老小,所以不能一死了之。”


无德禅师笑了笑说:“你们活着,要么是由于恐惧死亡,要么是为了等待享受天伦之乐,要么是由于不得已的责任,而不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充满了理想。人若失去了理想,是绝对不可能生活得快乐的。”


三位信徒听了无德禅师的话后,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说:“那请禅师赐教,我们要怎样生活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呢?”


无德禅师回答说:“你们想得到快乐,那你们先告诉我,怎样你们才能快乐呢?”


甲信徒不假思索地说:“我认为有钱就能快乐。”


乙信徒接着说道:“我认为有甜蜜的爱情就会快乐。”


丙信徒说:“我要是能有很高的名誉和地位就会快乐。”


无德禅师听后,轻轻地摇了摇头,说:“我明白了,你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你们对快乐的理解并不正确。追求错误的东西,当然永远也不会快乐。当你们真正拥有自己所追求的金钱、爱情、名誉以后,所有的烦恼和忧虑也会接踵而来。”


三位信徒听后,不知所措,他们问:“禅师,请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呢?”


无德禅师说:“你们先要改变思想观念,有了金钱要学会布施才有快乐,有了爱情要学会奉献才有快乐,有了名誉和地位要用来给大众服务才会快乐。”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不明白活着的真正价值,追逐世俗的金钱、爱情和名誉,心灵被蒙蔽,失去了自我。事实上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奉献,来源于施舍,来源于付出。


当你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活着的真正价值,才会真正明白生命的真谛,才会真正活得快乐。


化解内心的痛


心是身体的主导,心里怎么想,身就怎么行。人要降伏自己的身心,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但首先必须降伏自己的心,能够降伏自己的心,身自然就听话了。


大师讲经时,教人们依照《法华经》所云,摆脱苦恼修行自身。


《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


因佛法是真能,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


迷信,而与以正信。


恶行,而与以正行。


幻觉,而与以正觉。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养身养的是一身轻松,修心修的是一份安宁,佛法在于点化世人破除谬见,以超然的心态面对生死。


有一个老妇人,她与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得非常艰难,不幸的是,儿子无缘无故得了一种怪病,死了。老妇人痛不欲生。


邻居帮着老妇人把儿子掩埋后。老妇人哭着待在坟边不肯离去,不吃不喝,好几次哭昏在坟地里。几天下来,老妇人的身体虚弱,生命危在旦夕。


无奈之下,人们想到了庙里的虚竹和尚,于是赶紧派人将虚竹和尚请来开导老妇人。


虚竹来到老妇人身边问道:“你为什么待在你儿子的坟前久久不肯离去呢?”


老妇人哽咽着说:“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只求和儿子一起离开人世。”


虚竹大师说道:“你想不想让你的儿子活过来呢?”


老妇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欣喜地说:“当然想了,你真有办法让他活过来?”


虚竹大师说道:“我有个办法,不知你想不想试一试?”


老妇人一听,立即爬了起来,说道:“我愿意试一试,只要他能够活过来,让我做什么都行。”


虚竹和尚若有所思地说:“如果你能找来一炷香火,我就能用这炷香火为你的儿子续命。”


老妇人急忙问:“那究竟是什么香火呢?”


虚竹慢慢地说:“这种香火只有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才有,你先去找吧!”


老妇人听了虚竹大师的话后,急急忙忙上路了。


她看到一户人家,敲开了门问道:“你家里死过人吗?”


“死过啊!”主人回答到。


于是老妇人又敲开了另一户人家的门问道:“你们家死过人吗?”


“死过啊,不死那不成了妖精了。”这家的男主人笑着说。


……


就这样,老妇人跑了很多人家,结果却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她无可奈何地回来告诉虚竹大师:“我走遍了所有的人家,但就是没找到一家有你说的那种香火,因为每家每户都曾经死过人。看来这样的香火我是取不来了。”


虚竹大师笑了笑说道:“既然是这样,那你又为什么为儿子的死而过度地伤心呢?”


听完大师这番话,老妇人的失子之痛顿时化解了很多。


生老病死乃人类繁衍生息的法则,所以没必要总是沉静在悲伤里。


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