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叔同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9
|本章字节:11242字
白召入众教授师还来众中。礼僧已,至打静处,打静二下。合掌立白言:大德僧听乃至白如是。打静二下。白已,至门限内举手呼言:某甲来!
来已。为捉衣钵,令礼僧足已,至羯磨师前,互跪合掌吃戒。
乞戒教授师至羯磨师前,互跪合掌,将衣钵付羯磨师。
立起,为受者正衣服,安慰其心。语云:此戒法唯佛出世,树立此法。秘故胜故,不令俗之闻之。
故六道之中,唯人得受,犹含遮难,不得具受。汝今既无,甚是净器。当深心乞戒,须臾之间入三宝数。若轻浮心,戒不可得。又语言:计乞戒法乃至拔济我。三乞已,教授师复坐。教授受差所任事已毕。
戒师和问羯磨师乃从座起,礼僧已,至打静处,打静二下互跪合掌白言:大德僧听乃至白如是。打静二下。
正问羯磨师即著本座,受者往座前互跪合掌。羯磨师打静二下,把拂应言:
此安陀会乃至汝今有如是病无耶?并如上一一具答,打静一下。又云:六道众生乃至谛受。打静二下。《钞》中广说受前开导之语,应事前预习,故今不录。
正授戒体羯磨师即从座起,礼僧已,至打静处。受者礼僧已,互跪合掌。羯磨师打静二下,互跪合掌,应先告僧言:大众慈悲,布施其戒。同心共秉,愿勿异缘,令他不得。应四顾望之,不令有非别之相。又告僧言:众僧听作羯磨。
又打静二下言:大德僧听乃至白如是。打静一下。又应语受者言:已作白己,僧皆随喜。
今作羯磨,动彼戒法,莫令心沉举,常用心承仰。又白僧言:当听羯磨。
打静一下言:大德僧听乃至谁不忍者说。打静一下。
又应语受者言:已作初羯磨,僧皆默可。今十方法界善法,并皆动转。当起欣心,勿纵怠意。
打静一下言:大德僧听乃至谁不忍者说。打静一下。
又应语受者言:已作二羯磨法,僧并和合。今十方法界善法,并举集空中。至第三羯磨竟时,当法界功德入汝身心。余一羯磨在,汝当发身总虚空界,心缘救摄三有众生,并欲护持三世佛法。又白僧言:愿僧同时慈济前生,同共合掌佐助,举此羯靡。
打静一下言:大德僧听乃至谁不忍者说。打静一下。
次又打静一下言:僧已忍乃至如是持。打静二下,羯磨师还著本座,受戒者立起。
此时应须量影,为记受戒时日,如律所明。今从略。
说随相及四依次受戒者至羯磨师前,互跪合掌。师打静二下把拂应言【依《钞》应先说劝持之文,今略】:善男子听乃至能持。此说随相四重戒。
打静一下复言:善男子听乃至得受。此说四依法。
打静一下复言:汝已受戒已乃至阿阇梨。
打静二下,羯磨师立起复位。
自庆礼辞受者至佛前,礼佛已互跪。说自庆偈云:
遇哉值佛者,何人谁不喜?!福愿与时会,我今获法利。
次礼众僧。复礼和尚二阇梨及七证师,在前而去。大众退席。
且依《事钞》《羯磨》等略录,其错脱处俟后改正。南山晚年,别撰《戒坛图经》,广明受戒之法。俟后暇时,精密研审,再依彼辑录。丁丑二月居晋水南阤初稿,四月居青岛湛山寺第一次修正,弘一。
结戒场及大界法略例
是为兰若处僧坊院相周匝。依院相结大界中结戒场之例。
古传戒场图在露地,以小墙围之。此图且依日本密宗所学说一切有部图而慕写,与南山律颇有不同,聊备参考。
一小墙高二尺许。
二旁开小门。
三地基约高五寸。
四中有小塔高与人齐。
五塔前供桌。
六受戒时羯磨师问遮难处。
七打静用砧及槌。此是秉羯磨处。
八众僧坐处。
新拟定湛山寺戒场图【依讲堂结】:
新拟定湛山寺戒场及大界图【大界依院相结】:
行法次第——
敷座席戒场内外各敷座
打犍槌应长打百二十下。分初、中、后,各四十下。若僧少者,唯打初四十下,名三通也【或有先打二下,作前方便】。
图见附录:
打静用槌——
砧——
取槌法屈右手第四、五指,以余三指把之。灵芝云:打槌止为白告静众,不同钟磐打为事用也。
集僧兰若处僧坊院相周匝。若依院相结大界者,宜准可分别聚落,但集院内之僧。白告众僧生已。维那立起,礼僧足。至打静处,打静二下。互跪合掌【僧应互跪,
而亦通长跪;若尼则唯长跪】,白云:诸大德僧等,莫怪此集。今有结戒场及大界事,须僧同秉。各愿齐心,共成遂也。打静二下,复座。
唱戒场相预差一比丘唱之。其人应从座起。礼僧足已。至打静处,打静二下。互跪合掌,作如是言【以下唱相依湛山寺戒场及大界图】:
大德僧听:我【此住处】比丘为僧唱四方戒场相:从堂内东南内角,西回至西南内角;从此北回至西北内角;从此东回至东北内角;从此南回还至东南内角。此是戒场外相一周讫。三唱已告僧云:已唱戒场相讫。打静二下复本座。
结戒场法秉羯磨师乃从座起,礼僧足已。至打静处,打静二下,互跪合掌——
问言:僧集否?
维那互跪答云:僧已集。
羯磨师打静一下,又问言:和合否?
答:和合。
同前:未受具戒者出。若有即遣出。
答云:未受具戒者已出。若无即云:此众无未受具戒者。
同前:僧今和合何所作为?
答云:结戒场羯磨。
羯磨师打静一下,又二下。乃唱白辞:大德僧听乃至白如是打静一下,次又一下。乃作羯磨:大德僧听乃至谁不忍者说。打静一下,次又一下。乃诵下文:僧已忍乃至如是持。打静二下,众僧出戒场外。
依《僧衹律》作白已问僧成就否?僧中知法者答言:成就。羯磨已,亦尔。若白四羯磨者,第一第二第三,亦如是别别问答。此唱相文甚简略。若委明者,如《事钞》。
唱大界相同前——
大德僧听:我比丘为僧唱四方大界内外相。先唱内相:戒场墙外东南穿墙成就外角,此是大界内相东南角标。从此西回至西南穿墙成就外角,从此北回至西北穿墙成就外角,从此东回至东北穿墙成就外角,从此南回还至东南穿墙成就外角。此是大界内相一周讫;次唱外相:寺院正门内大墙东南内角,此是大界外相东南角标从此西回至正门内西南内角,从此北回穿西院墙成就凹入西南内角,又从此西回至西院内西南内角,从此北回穿墙至西北内角,从此东回至东北内角,从此南回还至东南内角。此是大界外相一周讫。彼为内相,此为外相,此是大界内外相一周讫。三唱已,告僧云:已唱大界内外相讫。复本座。
结大界法依前可解。
阤此乃草稿,不免错脱,俟后改正。丁丑二月,居晋水南初稿。四月居青岛湛山寺,第一次修正。弘一。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今日万寿禅寺念佛堂开堂,余得参末席,深为荣幸!近十数年来,闽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为憾事。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师发愿创建,开闽南空气之先。大众欢喜,叹为稀有!
本妙法师英年好学,亲近兴慈法主讲席已历多载,于天台教义及净上法门悉能贯通。故今本其所学,建念佛堂,弘扬净上,可谓法门之龙象、僧中之芬陀也。
今念佛堂既已建立,而欲如法进行,维持永久,胥赖护法诸居士有以匡辅而助理之。
考江浙念佛会规则,约分两端。一为长年念佛;二为临时念佛。
长年念佛者:斋主供设延生或荐亡牌位,堂中住僧数人乃至数十人,每日念佛数次;
临时念佛者:斋主或因寿诞或因保病或因荐亡,临时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陆经忏之变相。
以上二端中,长年念佛尚易实行。因规模大小,可以随时变通,勉力支持,犹可为也;若临时念佛,实行至为困难。因旧日习惯,惟尚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今遽废此习惯改为念佛,非易事也。
印光老法师文钞中,屡言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等。今略引之:
《与徐蔚如书》云:“至于七中,及一切时一切事,俱宜以念佛为主。何但丧期?!以现今僧多懒惰,诵经则不会者多;而又其快如流,会而不熟,亦不能随念。纵有数十人念者无几。惟念佛则除非不发心,决无不能念之弊。又纵不肯念,一句佛号,入耳经心,亦自利益不浅。此余决不提倡作余道场之所以也。”
又《复黄涵之书》数通中,皆言及此。文云:“至于保病荐亡,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余与知友言皆今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诵经——则不识字者不能诵;即识字而快如流水——稍钝之日舌亦不能诵。懒人虽能亦不肯诵,则成有名无实矣!拜忏做水陆亦可例推。”
“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非持欲者,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皆不可不知。”
又云:“至于作佛事,不必念经拜忏做水陆,以此等事皆属场面。宜专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终随之而念;女眷则各于自室念之,不宜附于僧位之末。如是则不但尊夫人令眷实获其益,即念佛之僧并一切见闻无不获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临坛,则僧自发真实心;倘主人以此为具文,则僧亦以此为具文矣!”
又云:“做佛事一事,余前已详言之。析勿徇俗,徒作虚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较诵经之利益多多矣!”
又《复周孟由昆弟书》云:“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皆有实益。”
又云:“请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时汝兄弟必须有人随之同念。”
统观以上印光老法师之言,于念佛则尽力提倡;于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则云决不提倡。又云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又云诵经拜忏做水陆有名无实。又云念经拜忏做水陆等事皆属场面。又云徒作虚套。老法师悲心深切,再三告诫。智者闻之,详为审察,当知何去何从矣!
厦门泉州诸居士,归依印光老法师者甚众。惟望懔遵师训,努力劝导诸亲友等,自今以后,决定废止拜忏诵经做水陆等,一概改为念佛。若能如此实行,不惟闽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维持永久,而闽南诸邑人士,信仰净土法门者日众,往生西方者日多。则皆现前诸居士劝导之功德也。幸各勉旃!
注释:
万寿禅寺:位于厦门万寿岩【又名山边岩】;念佛堂:为该寺所新增设。此举亦为闽南佛寺首开新风气。
本妙法师:又名广演,福建同安人。一九二七年在厦门万寿岩出家,二年后参侍兴慈法主。不久寺主圆寂,即归任万寿禅寺住持。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委托性愿法师礼请李叔同首居万寿岩。翌年在厦门加入南山律学苑,成为李叔同之学律弟子。一九三六年谢世,李叔同特撰《本妙法师传》。
印光老法师文钞:即《印光老法师文钞》。一九二〇年由周孟由、朱赤萌、黄幼希根据初续编增订编定为四卷本【又名增广本】,交由商务印书馆印行。书前刊有李叔同《题词》。
周孟由:为近代温州名居士。一九二一年,曾与人迎请李叔同首次移居温州庆福寺。李叔同居此多年之饭食资由其弟周群铮布施。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儿回。每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怎得来这电读书又复得闻佛法呢?!今这样真是好极了!诸生得这难得机缘,应各各起欢喜心,深自庆幸才是。
我今讲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为法舍身几段故书给诸位听。现在先引《涅槃经》一段来说。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当无佛法时代,曾作婆罗门。这位婆罗门,品格清高,与众不同,发心访求佛法。那时忉利天王在天宫瞧见,要试比婆罗门有无真心,化为罗刹鬼,状极凶恶,来与婆罗门说法,但是仅说半偈【印度古代的的习惯以四句为一偈】,婆罗门听了罗刹鬼所说的半偈很喜欢,要求罗刹再说后半偈,罗刹不肯。
婆罗门力求,罗刹便向婆罗门道:“你要我说后半偈也可以,你应把身上的血给我饮,身上的肉给我吃,才可许你。”婆罗门为求法故,即时答应道:“我甚愿将我身上的血肉给你。”罗刹以婆罗门既然诚恳地允许,便把后半偈说给他听。婆罗门得闻了后半偈,真觉心满意足,不特自己欢喜,并且把这偈书写在各处,遍传到人间去。
婆罗门在各处树木山岩上书写此四句偈后,为维持信用,便想应如何把自己肉血给罗刹吃呢?他就要跑上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跳跃下来,自谓可以丧了身命,便将血肉给罗刹吃。罗刹那时看婆罗门不惜身命求法,心中十分感动。当婆罗门在高处舍身跳下,未坠地时,罗刹便现了天王的原形,把他接住——这婆罗门因得不死。罗刹原系忉利天王所化,欲试试婆罗门的,今见婆罗门求法如此诚恳,自然是十分欢喜赞叹。若在婆罗门,因志求无上正法,虽弃舍身命,亦何所顾惜呢!
刚才所说,婆罗门如此求法困难,不惜身命。诸位现在不要舍身,而很容易的得闻佛法,真是大可庆幸呀!
还有一段故事,也是《涅槃经》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