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定了治国安邦的规则

作者:孔子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33

|

本章字节:3482字

【原文】


惟十有三祀(1),王访访于箕了。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2),相协厥居(3),我不知其彝伦攸叙(4)。”


箕子乃言日:“我闻在昔,鲧陻洪水(5),汩陈其五行(6)。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7),彝伦攸斁(8)。鲧则殛死(9),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10),彝伦攸叙。


“初一曰五行(11),次二曰敬用五事(12),次三曰农用八政(13),次四曰协用五纪(14),次五曰建用皇极(15),次六曰义用三德(16),次七日明用稽疑(17),次八曰念用庶征(18),次九曰向用五福(19),威用六极(20)。”


【注释】


(1)有:又。祀;年。十有三祀指周文王建国后的第十三年,也是周武士即位后的第四年、灭商后的第二年。(2)阴骘(zhi):意思是庇护,保护。(3)相;帮助。协:和。厥:他们,指臣民。(4)彝伦:常理。攸:所以。叙:顺序,这里的意思是制定,规定。(5)鲧(gui):人名,夏禹的父亲。陻(yin):堵塞。(6)汩(gu):乱。陈:列。行:用。五行指水火木金上这五种被人利用的物质。(7)畀(bi):给予。畴:种类。九畴指治国的几种大法。(8)斁(du):败坏。(9)殛(ji):诛,这平指流放。(10)锡:赐,给予。(11)初一:第一。(12)次:第。五事:貌、言、视、听、思五件事。(13)农:努力。八政:八种政事(14)协:合。五纪:五种记时的方法。(15)建:建立。皇极:意思是指至高无上的法则。(17)义(yi):治理,指治理臣民。(17)稽:考察。(18)念:考虑、庶:多征:征兆。(19)向:劝导、(20)威:畏惧,警戒。


【译文】


周文王十三年,武王拜访箕子。武王说道:“啊!箕子,上天庇护下民,帮助他们和睦地居住在一起,我不知道上天规定了哪些治国的常理。”


箕子回答说:“我听说从前鲧堵塞治理洪水,将水火木金上五行的排列扰乱了。天帝大怒,没有把九种治国大法给鲧。治国安邦的常理受到了破坏。鲧在流放中死去,禹起来继承父业,上天于是就把九种大法赐给了禹,治国安邦的常理因此确立起来。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慎重做好五件事,第三是努力办好八种政务,第四是合用五种记时方法,第五是建立最高法则,第六是用三种德行治理臣民,第七是明智地用卜筮来排除疑惑,第八是细致研究各种征兆,第九是用五福劝勉匝民,用六极惩戒罪恶。”


【读解】


治国安邦是政治家的首要职责,无论他主观上是否真的想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欢乐,只要他想在统治宝座上呆下去,就不得不考虑如何治理国家。这道理就像商人为了赚钱,为了使生意长期做下去,就不得不使自己的商品货真价实一样,否则只有丢掉自己的饭碗。


治国安邦要讲规则,正如游戏也要讲规则一样。规则来自哪里?按照《洪范》的说法,是上天授与的,并且上天在授与规则时还要加以选择。不能按规则办事的人就不授与,就让他下课,比如鲧就是这样。这套说法对敬畏上天和天命的古人来说,是很有效的,但对我们来说,却显得有些荒唐。


所谓上天,不过是人自己臆想出来的某种超人的存在,实质上是人自身意志的外化。用这种观点来看,天授治国大法,就是人授治国大法这。治国规则是人制定的,也要由人来执行和遵守。用上天来解释这一切,大概是为了增加一点神秘性和权威性吧。


暴君和开明君主的区别在于:暴君把个人意志看得高于一切,凌驾于规则之上,无法无天,为所欲为,比如商纣王;开明君主尊重规则,讲究按规则办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依法办事,使自己的言行合于仪轨,比如周文王和周武王。箕子看中武王而授与洪范九畴,正是看中了他是个守规矩的人,因为对蔑视规则的人来说,任何规则都是没有意义的。对付不讲规则的人的最好办法,也是不讲规则。